• 人生向美而行3册套装
  • 人生向美而行3册套装
  • 人生向美而行3册套装
  • 人生向美而行3册套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生向美而行3册套装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0.3 2.2折 139.8 全新

库存9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丰子恺、余光中、北大路鲁山人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0963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39.8元

货号29305572

上书时间2024-12-15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有趣生活—丰子恺谈日常之美》


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

丰子恺先生以包罗万象的眼光为大众展示了不一样的日常生活之美:关于艺术的自然情味、生机盎然的音乐故事、别具一格的中西方绘画观念、安顿心灵的精神文化食粮,都是一一嵌入生活的美意。独到的见解佐以精炼灵动的行文,真实而又自然的世界大概就在于此。

在各种生活中加些从纯正的美中摄取出来的美的原素,生活就利于展进了。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


文学大师余光中的文艺评论文集,也是一本文艺美学入门之作。收录《文章与前额并高》《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等多篇经典作品,内容横贯文学、诗歌、绘画等多个领域。
余光中学贯中西,以文为论,说理透彻,深入浅出,璀璨文采评述一代文学家或艺术家,均能点出其精神气魄,兼具知性与感性。
正如余光中所说:“我写评论,在文体上有点以文为论。在精神上,却像是探险的船长在写航海日志,不是海洋学家在发表研究报告。”


《我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美》


本书精选编录了北大路鲁山人关于谈吃论食、制陶做瓷、挥洒泼墨的文字,体现出他对美的感悟之细致、精致和巧致。
“美”是北大路鲁山人的人生信条,他将一切都投入进去,和美一决高下。他的名言是“餐具是料理的衣服”,表现出对美食和陶器的追求,这也使得他成为日本料理的代名词和一代陶艺大家。北大路鲁山人的文字读起来令人酣畅淋漓,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学,获得启示,点亮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丰子恺


画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叶圣陶、林清玄,对其文章和漫画赞誉有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则说,丰子恺是中国的中国人。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纯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选入学生教材,作语文教育典范。漫画幽默风趣,流传广泛 ,深受人们的喜爱,争相收藏。


系列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有趣生活——丰子恺谈日常之美》,主题漫画集《初心》


 


余光中(1928-2017)



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藕神》等。



北大路鲁山人,“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美学艺术家,拥有美食家、厨师、书法家、画家、陶艺师、漆艺家、篆刻家等不同面孔。他也是任性玩家、逍遥老饕、毒舌男,对于美十分敏锐与苛刻。
他崇尚自然,追求雅美生活,是受人尊崇的美学大师,他将艺术和美的意识引入饮食领域,造就了日本特有的饮食文化。他坚信“食器是料理的衣服”,因此他建窑,做陶瓷器和漆器,穷其一生追求美的事物,他不容许自己对世俗有丝毫妥协。



目录

有趣生活—丰子恺谈日常之美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
我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美



内容摘要

《有趣生活—丰子恺谈日常之美》



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


丰子恺先生以包罗万象的眼光为大众展示了不一样的日常生活之美:关于艺术的自然情味、生机盎然的音乐故事、别具一格的中西方绘画观念、安顿心灵的精神文化食粮,都是一一嵌入生活的美意。独到的见解佐以精炼灵动的行文,真实而又自然的世界大概就在于此。


在各种生活中加些从纯正的美中摄取出来的美的原素,生活就利于展进了。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



文学大师余光中的文艺评论文集,也是一本文艺美学入门之作。收录《文章与前额并高》《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等多篇经典作品,内容横贯文学、诗歌、绘画等多个领域。
余光中学贯中西,以文为论,说理透彻,深入浅出,璀璨文采评述一代文学家或艺术家,均能点出其精神气魄,兼具知性与感性。
正如余光中所说:“我写评论,在文体上有点以文为论。在精神上,却像是探险的船长在写航海日志,不是海洋学家在发表研究报告。”



《我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美》



本书精选编录了北大路鲁山人关于谈吃论食、制陶做瓷、挥洒泼墨的文字,体现出他对美的感悟之细致、精致和巧致。
“美”是北大路鲁山人的人生信条,他将一切都投入进去,和美一决高下。他的名言是“餐具是料理的衣服”,表现出对美食和陶器的追求,这也使得他成为日本料理的代名词和一代陶艺大家。北大路鲁山人的文字读起来令人酣畅淋漓,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学,获得启示,点亮生命的意义。



主编推荐

丰子恺

画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叶圣陶、林清玄,对其文章和漫画赞誉有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则说,丰子恺是中国的中国人。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纯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选入学生教材,作语文教育典范。漫画幽默风趣,流传广泛 ,深受人们的喜爱,争相收藏。

系列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有趣生活——丰子恺谈日常之美》,主题漫画集《初心》

 

余光中(1928-2017)


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藕神》等。


北大路鲁山人,“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美学艺术家,拥有美食家、厨师、书法家、画家、陶艺师、漆艺家、篆刻家等不同面孔。他也是任性玩家、逍遥老饕、毒舌男,对于美十分敏锐与苛刻。
他崇尚自然,追求雅美生活,是受人尊崇的美学大师,他将艺术和美的意识引入饮食领域,造就了日本特有的饮食文化。他坚信“食器是料理的衣服”,因此他建窑,做陶瓷器和漆器,穷其一生追求美的事物,他不容许自己对世俗有丝毫妥协。



精彩内容

摘自——《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


文章与前额并高


自从十三年前迁居香港以来,和梁实秋先生就很少见面了。屈指可数的几次,都是在颁奖的场合,近的一次,却是从梁先生温厚的掌中接受时报文学的推荐奖。这一幕颇有象征的意义,因为我这一生的努力,无论是在文坛或学府,要是当初没有这只手的提掖,只怕难有今天。

 

所谓“当初”,已经是三十六年以前了。那时我刚从厦门大学转学来台,在台大读外文系三年级,同班同学蔡绍班把我的一叠诗稿拿去给梁先生评阅。不久他竟转来梁先生的一封信,对我的习作鼓励有加,却指出师承囿于浪漫主义,不妨拓宽视野,多读一点现代诗,例如哈代、浩斯曼、叶慈等人的作品。梁先生的挚友徐志摩虽然是浪漫诗人,他自己的文学思想却深受哈佛老师白璧德之教,主张古典的清明理性。他在信中所说的“现代”自然还未及现代主义,却也指点了我用功的方向,否则我在雪莱的西风里还会漂泊得更久。

 

直到今日我还记得,梁先生的这封信是用钢笔写在八行纸上,字大而圆,遇到英文人名,则横而书之,满满地写足两张。文艺青年捧在手里,惊喜自不待言。过了几天,在绍班的安排之下,我随他去德惠街一号梁先生的寓所登门拜访。德惠街在城北,与中山北路三段横交,至则巷静人稀,梁寓雅洁清幽,正是当时常见的日式独栋平房。梁师母引我们在小客厅坐定后,心仪已久的梁实秋很快就出现了。

 

那时梁先生正是知命之年,前半生的大风大雨,在大陆上已见过了,避秦也好,乘桴浮海也好,早已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他就坐在那里,悠闲而从容地和我们谈笑。我一面应对,一面仔细地打量主人。眼前这位文章巨公,用英文来说,体型“在胖的那一边”,予人厚重之感。由于发岸线(hairline)有早退之像,他的前额显得十分宽坦,整个面相不愧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加以长牙隆准,看来很是雍容。这一切,加上他白皙无斑的肤色,给我的印象颇为特殊。后来我在反省之余,才断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头白象。

 

当时我才二十三岁,十足一个躁进的文艺青年,并不很懂观相,却颇热衷猎狮(Lion-hunting)。这位文苑之狮,学府之师,被我纠缠不过,答应为我的本诗集写序。序言写好,原来是一首三段的格律诗,属于新月风格。不知天高地厚的躁进青年,竟然把诗拿回去,对梁先生抱怨说:“您的诗,似乎没有特别针对我的集子而写。”

 

假设当日的写序人是今日的我,大概狮子一声怒吼,便把狂妄的青年逐出师门去了。但是梁先生眉头一抬,只淡淡地一笑,徐徐说道:“那就别用得了……书出之后,再给你写评吧。”

 

量大而重诺的梁先生,在《舟子的悲歌》出版后不久,果然为我写了一篇书评,文长一千多字,刊于1952年4月16日的《自由中国》。那本诗集分为两辑,上辑的主题不一,下辑则尽为情诗;书评认为上辑优于下辑,跟评者反浪漫的主张也许有关。梁先生尤其欣赏《老牛》与《暴风雨》等几首,他甚至这么说:“出色的要算是《暴风雨》一首,用文字把暴风雨的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都描写出来了,真可说是笔挟风雷。”在书评结论里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是一位年轻人,他的艺术并不年青,短短的《后记》透露出一点点写作的经过。他有旧诗的根柢,然后得到英诗的启发。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条发展路线。我们写新诗,用的是中国文字,旧诗的技巧是一份必不可少的文学遗产,同时新诗是一个突然生出的东西,无依无靠,没有轨迹可循,外国诗正是一个好的借镜。

 

在那么古早的岁月,我的青涩诗艺,根柢之浅,启发之微,可想而知。梁先生溢美之词固然是出于鼓励,但他所提示的上承传统旁汲西洋,却是我日后遵循的综合路线。

 

朝拜缪斯的长征,起步不久,就能得到前辈如此的奖掖,使我的信心大为坚定。同时,在梁府的座上,不期而遇,也结识了不少像陈之藩、何欣这样同辈的朋友,声应气求,更鼓动了创作的豪情壮志。诗人夏菁也就这么邂逅于梁府,而成了莫逆。不久我们就惯于一同去访梁公,有时也约王敬羲同行,不知为何,记忆里好像夏天的晚上去得频。梁先生怕热,想是体胖的关系;有时他索性只穿短袖的汗衫接见我们,一面笑谈,一面还要不时挥扇。我总觉得,梁先生虽然出身外文,气质却在儒道之间,进可为儒,退可为道。可以想见,好不容易把我们这些恭谨的晚辈打发走了之后,东窗也好,东床也罢,他是如何的坦腹自放。我说坦腹,因为他那时有点发福,腰围可观,纵然不到福尔斯塔夫的规模,也总有约翰逊或纪晓岚的分量,足证果然腹笥深广。据说,因此梁先生买腰带总嫌尺码不足,有一次,他索性走进中华路一家皮箱店,买下一只大号皮箱,抽出皮带,留下箱子,扬长而去。这倒有点世说新语的味道了,是否谣言,却未向梁先生当面求证。

 

梁先生好客兼好吃,去梁府串门子,总有点心招待,想必是师母的手艺吧。他不但好吃,而且懂吃,两者孰因孰果,不得而知。只知他下笔论起珍馐名菜来,头头是道,就连既不好吃也不懂吃的我,也不禁食指欲动,馋肠若蠕。在糖尿病发之前,梁先生的口福委实也饫足了。有时乘兴,他也会请我们浅酌一杯。我若推说不解饮酒,他就会作态佯怒,说什么“不烟不酒,所为何来?”引得我和夏菁发笑。有一次,他斟了白兰地飨客,夏菁勉强相陪。我那时真是不行,梁先生说“有了”,便向橱顶取来一瓶法国红葡萄酒,强调那是1842年产,朋友所赠。我总算喝了半蛊,飘飘然回到家里,写下《饮1842年葡萄酒》一首。梁先生读而乐之,拿去刊在《自由中国》上,一时引人瞩目。其实这首诗学济慈而不类,空余浪漫的遐想;换了我中年来写,自然会联想到鸦片战争。
……



媒体评论

余光中——我总是不甘寂寞,喜欢在说理之外驰骋一点想象,解放一点情怀,多给读者一点东西。


梁实秋——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莫言——我也是余先生的粉丝。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真是熟到了骨头里去,这是真正高明的继承。


张晓风——他既是诗人,创作之余在学术上也有其成就;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中英文、古今中外文化修养都非常好;用字、炼字之精致别人很难企及,他是文字方面的全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