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宁红
  • 中国宁红
  • 中国宁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宁红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4.9 6.0折 58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春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72298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303886

上书时间2024-12-15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宁红》是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徐春林的一部原创长篇纪实文学,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首发《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第5期,以中国茶叶之乡江西省修水县产宁红茶的百年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几代茶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奋斗史,几任县委书记将扶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展宁红茶产业,带领修水县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建党100周年的宏阔背景下,一代代茶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做工夫茶的工匠精神和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本书以严谨明达的史识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腕力将世纪风云、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衬,熔于一炉,勾画出一幅中国茶人和经济文化的命运长卷,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神。

 



作者简介

      徐春林,一九八一年生,江西修水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清明》《散文》《青年作家》《黄河》《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3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白虎郢都》《活火》,长篇报告文学《平语札记》《中国宁红》,小说集《该死的见面》,散文集《山居羊迹》《芳亭记》等十余部。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作家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



目录

  • 宁红的故乡


 


隋朝修水开始产茶


黄庭坚与“双井茶”


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


——黄龙茶事


宁红茶的起源


宁红重新改良


异彩纷呈的茶文化


茶具与茶地名


 


第二章 茶盖中华 价甲天下


 


茶盖中华、价甲天下


“中俄茶叶贸易”路线


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


陈师曾:《茶熟菊开》


茶工祖师罗坤化


郭敏生与巴拿马茶叶奖


莫雪岷创“宁红不到庄 茶叶不开箱”行规


《天下香》的传说


 


第三章 没落的茶市


 


汉口茶市的影子


宁红的衰落


宁红茶与近代九江茶市


“清水茶厂”的消失


漫江福济季古道茶亭


大椿茶厂的兴衰


羊楼洞与大椿绿茶


 


第四章 宁红的“复活”


 


九江市修水茶科所:茶叶试验场


江西省立茶叶职业学校


宁红保健茶的崛起


三次创制宁红金毫


茶叶大县的“复兴”


宁红·更香:初心如故


雅加达亚运记日记


宁红与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奖


宁红集团精彩亮相世园会


 


第五章 两种新茶


 


青青柳神茶


文 燕:茶香会告诉你


一路蚕桑向春歌


金丝皇菊


黄烈伟:志存高远


黄 金: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第六章 时代茶人 工匠精神


 


胡典文:茶商典范长存


宁红世家 俞公愚匠  


李冰池:41年的茶路


占良喜:一辈子与茶结缘


李新华:一片痴心兴茶业


桂普群:大国工匠


吴东生:奏响茶叶乐章的人


 


第七章 茶叶助力助脱贫攻坚


 


怀着责任感去扶贫


李三忠脱贫记


徐万年兴村记


茶是改变命运的力量


宁红村:宁红茶助农致富


布甲野生茶 扶贫好“叶芽”


“党建 产业”挖贫根


生态修水的绿色崛起


 


尾声:中国宁红 茶香天下


 



内容摘要

      《中国宁红》是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徐春林的一部原创长篇纪实文学,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首发《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第5期,以中国茶叶之乡江西省修水县产宁红茶的百年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几代茶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奋斗史,几任县委书记将扶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展宁红茶产业,带领修水县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建党100周年的宏阔背景下,一代代茶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做工夫茶的工匠精神和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本书以严谨明达的史识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腕力将世纪风云、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衬,熔于一炉,勾画出一幅中国茶人和经济文化的命运长卷,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神。


 



主编推荐

      徐春林,一九八一年生,江西修水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大江文艺》执行主编。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清明》《散文》《青年作家》《黄河》《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3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白虎郢都》《活火》,长篇报告文学《平语札记》《中国宁红》,小说集《该死的见面》,散文集《山居羊迹》《芳亭记》等十余部。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作家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



精彩内容

4月的暖风,如同修河的水一般,涓涓流淌。沿着修水河的两岸行走,河水清澈,稻禾翠碧,绿意盈目。微风徐徐吹来,在成片的绿色中掠过,翅翼洁白的大鸟,不时引颈鸣叫,从丛林中飞向天空。

  2020年4月26日,孙朝辉早早来到办公室,在办公桌前坐下来,轻轻端起一杯刚刚泡好的宁红工夫茶,喝上一口,然后闭着眼睛,把这些天的几件事情在脑海中重温一遍。

  上午10点,在县委会议室内,孙朝辉正在部署工作,一条信息闪烁在他的手机屏幕上。会议室外的秘书从手机里看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刚刚发布的修水县退出贫困县的消息,时间发信息告诉了县委书记孙朝辉。孙朝辉打开手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清了清嗓子,然后高兴地对参会人员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修水脱贫了。”会议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随即孙朝辉深情地大声重复了一遍,“修水——脱贫了!”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衷心感谢大家所付出的努力。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走出了贫困!这是我们88万父老乡亲几千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会议室内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下午孙朝辉赴漫江乡宁红小镇召开绿色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他一路上有些许疲惫,在车上稍稍打了个小盹。车行至半路时,他突然醒来,窗外绿意盎然,他摇开了车窗玻璃,春风迎面拂来。

  受气候影响,修水的春天要比北方来得早,比南方的福建、云南等地来得迟。阳光在叠嶂的青山间跳跃着。

  微风所到之处,花蝶轻语,像是在商讨着一些事情。孙朝辉踩着松软的泥土,朝着宁红小镇茶园的走去。从这里可以鸟瞰到万亩茶园,鸟瞰到远处的村落和叠叠山峦。

  袅袅茶烟在空中浮动,与白云汇集在一起,变成了一团团白雾,茶香像是从缝隙中钻出来的。

  正是早春时节,茶农正在采头茶。采茶姑娘的纤纤手,在茶叶尖端跑来跑去,像是在拈着阳光,捕捉着丰腴的春色。

  蔚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儿正在展示着优雅的舞姿。孙朝辉抬起头,远望之,丘陵山脉,此起彼伏,波澜壮阔。蔚蓝的天空下,千万个金瓶似的山峦上雾霭氤氲,天梯般的层层茶园螺旋式上升,绿意盎然的茶树与红黄色土壤交相辉映。近处的秀美的村庄,像是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缥缈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美不胜收。田成方,水相连,路成网,树成行,地如毯,家家户户都住着两三层的小楼房。附近的小岛上树木葱茏,恰是鸟儿筑巢的绝佳之地。旁边的修河水系。明亮、洁净,就像是一条绿色的丝带,在修水的山川中川流不息。它强有力的脉搏,在渔歌声中此起彼伏。洁白的云朵、静静的舟楫、轻轻的风、暖暖的阳光,簇拥在片片新绿上。白鹤若有若无地在水中拍打着翅膀。天水一色,风光旖旎。

  修水古称“分宁”,国史有“上望”之称,是江西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革命军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是南方林业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75.24%。为了创建美好的生活,修水人民在革命时期献出了两万多宝贵的生命。在深山区移民工作中,有太多的驻村书记为了工作,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回家和亲人团聚。脱贫的心愿,致富的心愿,一直压在孙朝辉的心头,现在终于有交代了。这是一份时代的答卷,也是一份交给人民的答卷,更是一份交给自己的答卷。他又撩了撩眼睛,眼睛有些湿润了。

  孙朝辉忽然想起了老书记和他握手道别的情形,从老书记紧握着的手里,他感觉到有千斤重担在肩。老书记那深情注视的目光,就像是一股激流,一直在他的心中回荡。他每次和老书记见面时,老书记总会千叮咛,万嘱托。那是一种怎样的嘱托?他不敢怠慢,也丝毫没有怠慢。这些年来,老书记的嘱托,他一直挂在心头。他意识到,修水的脱贫,离不开这一方水土的好生态,离不开这方人民的好作为。今天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心里无比喟叹。这不光是一届届党员干部的心愿,这也是一代代修水人民的夙愿。

  修水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山区县,在一片小小的茶叶上做文章,却让八万余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致富,成为中国的茶叶大县。这是茶叶给予修水人民的希望,也是党员干群奋斗的结果。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将扶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修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修水有绵延千里的幕阜山脉,连接着上千座海拔600米高的山坡。发源于黄龙山的八百里修河,自西向东奔腾不息。河不是普通的河,到处是传说,到处是色彩。南崖上的风景似乎永远都是绿色的,如美丽的少女般动人。在河里行走,你会听到许多传奇的故事。坐落在修河上的数个水坝,就像先人的飘带,拴着几个随身携带的“茶壶”,还冒着腾腾“热气”。

  天蓝、山绿、水清,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适宜栽种茶叶的生态宝地。

  宁红是修水的绿色精灵,在修水的雾水中生长。修水的山山水水,人文气象,无一不带着宁红的温度。一部宁红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修水人民的生活史、风俗史、社会生态史。山坡上片片绿色的茶叶,每片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一张张茶农的笑脸。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着,似乎在讲述着千百年来茶人的奋斗故事。“宁红”的力量来自山水,在现实与历史中浩浩荡荡,它将跨越千山万水,与世界的“一带一路”相系相连。

  接下来,修水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有效地衔接?修水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知名的产茶大县,好山好水养好茶,茶叶占据了绿色产业的重要比例。修水必须抓住宁红品牌,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路子,由巩固脱贫,向乡村振兴发展, 让宁红这颗万里茶道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一片绿叶,一碗茶汤,升华出唯美的信仰;一场茶事,让一片绿叶,迈向文化的殿堂。茶叶的重量就是文化的重量,就是茶农们的希望。修水因茶而荣,因茶而兴;修水人仰茶而生,伴茶而舞,因茶而歌,也创造出了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的中国宁红。

  人生百代,一叶相连。一片叶子,一种乾坤。

  上善若水,故几于道。低吟浅唱,宁红汤汤——章我家江南摘云腴章我家江南摘云腴

藏在典籍中的宁红茶

    我出生在赣北修水县罗家窝村。此处与湖北毗邻,高峡深岭,道途艰险,乃“蜀道之难”处。我家门前屋后的山盛产茶叶。所产的茶叶味甘形美,沁人心脾,令人齿颊留香。

  在修水县城工作和生活后,我时常在修水城南与良塘一带的大街小巷转悠,那是宁红早改良所和新建的茶博园所在地,我想找到一些百年前的气息,或者说,了解一些茶叶发展的现状。

  寂静的春夜,一个人静坐在良塘新建的图书馆内。这是一个不大的图书馆,背面是一片茂盛的茶园。在那些泛黄的书中,我眺望到了修水茶叶的天空。修水旧归属宁州,是南方的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这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土壤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自然生态适合茶叶生长。

  据《修水茶志》记载,修水产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茶谱》记载,宋朝时期修水就盛产双井白芽,这是绿茶的一种。

  翻阅历史,不仅修水,整个江西都是中国的重要产茶区。江西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红茶和绿茶有宁红、双井绿、庐山云雾、井冈翠绿、婺绿、狗牯脑、浮梁茶等。

  唐朝葛洪著《幕阜山记》记载:“有葛仙翁(即葛玄,三国吴琅邪人,葛洪的从祖父)炼丹井,药臼尚存。山无秽草,惟杞与芳之属。有石如丹珠。绝顶有石田数十亩,塍渠隐然,非人力所能为!有僧园曰长庆,有宫曰玉清。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

  《幕阜山记》所记载的茶,各种资料佐证,应该是天然野生的,饮用亦限于医药方面,只认为是一种药材,以后的茶叶方由野生而向人工栽培发展。当时的茶没有作为商品使用,茶的用途并不广泛。

  双井白芽是修水的茶名,早出现在《隋唐书》。《隋唐书》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故事:某夜,隋文帝做了个噩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僧人告诉他说 “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他逐步喜好上饮茶以至于到嗜茶的地步。于是《隋唐书》中有诗感叹:“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因此,隋唐饮茶盛行。

  修水茶叶真正发展,主要是在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宋朝人的吃喝比较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酒后品茶,或是以茶代酒。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富足的物质生活,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黄庭坚的故乡——江西省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是一个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地标,茶叶在历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黄庭坚与苏东坡等为好友,黄庭坚将双井绿茶带至京城,文人雅士品茶后唱诗,从此,有关修水双井绿茶方面的作品颇丰,尤其是在北宋,应该说是层出不穷。

  修水茶在宋朝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从一批文人雅士的笔墨中可以看出。

  欧阳修在《双井茶》诗中赞道:“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听说,当时欧阳修嗜好喝茶,尤其喜欢黄庭坚家乡的双井茶,他精通茶道,这首诗是他对双井茶的“美誉”。

  另外像司马光,也在《双井茶寄赠范景仁》一诗中大赞修水好茶:“欲凭洪井真茶力,度遣刀圭报谷神。”

  苏轼对双井茶的描述是:“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西江月·茶词》云:“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徐君猷家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东坡集注》又云:“自景佑以来,洪州双井白芽,制作尤精,远出日注之上,遂为草茶。”

  那么,黄庭坚为什么要推荐“双井绿茶”呢?我想除了黄庭坚热爱家乡外,还有一个相对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双井绿茶”本身的品质。可想而知,如果茶不能得到文人的喜欢,黄庭坚也就不会推往京师。“双井绿茶”在宋朝时期可谓名声大噪,通过文人的传播,“双井绿茶”这个名号已成为茶界的旗帜。

  修水是典型的江南山区,要想大量地将茶叶运出去,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的办法只有依靠水路。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我自小在修水河边长大,知道它的好处。山环水绕,风光旖旎自不必说,犹记得浮桥上小坐,看鱼鸟戏水,竹蔓生风,看桥上人来人往,挑着担子的商贾农夫,晃晃悠悠就过去了。修河,一条丰富的河流,总在忙于接纳、沉淀、自净,那是超凡脱俗的山水。修河水总是清的,照得见天青、月白,及乡愁。

  所以说,修水人是幸福的,临着一条秀美的河,守着一汪温情的水。

  修水县城就这样被山水包围着,这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又像一个澄澈的梦。修水的气质也如水,清澈、通透、柔软,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用在修水人身上也合适。

  我们都羡慕这样的生活。临水而居,就连欢笑也如水般漾开,一波又一波。环水而绕,连哀愁也顺着眉梢滑落。有水相照,即便普通的山、树、亭、楼,也变成美妙朦胧的梦境。

  在古代,修水茶就是顺着这条河而下,过鄱阳湖进入长江,经江州销往全国乃至世界。茶成了当时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茶多税亦多。

  无论是怎样的商品,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面临各种限制。比如后来,朝廷实行“天下茶皆禁”的政策,厉行禁榷法,全部由官方垄断,不准民间“私蓄、盗贩”。所以各地茶农生产的茶叶全在官府掌握之中,政府以产茶数量计算“课税”,确定茶农交税数额。史料记载,分宁县是隆兴府内茶叶的主要产地。隆兴府也就是当时修水县域范围。其产茶数量占其中的大多数,茶农所纳茶税为周边武宁、铜鼓县之首。

  至元代,修水的茶叶生产仍很旺盛,各地茶叶种植面积陆续增加,其产量仍呈现增长趋势,茶税成为元朝统治者的重要赋税来源。江西征茶税的官署(榷茶都转运司)设在江州(今九江)。修水自宋起驻有课税局大使一人,九品官,曰典税事,至明英宗正统年间裁减。仅这一点,就能说明修水是重要的茶叶大县。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双井茶亦有赞誉:“昔贡所称,大约唐人尚茶,茶品益众,双井之白色……皆产茶有名者。”

  《中国土特产大全》载:“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号绝品也。”

  清道光年间,修水茶铺林立,商贸繁华。这时茶叶生意尤其兴旺。据《申报》记载:“修水茶庄,多集中于修水县城西摆上,漫江次之,其他各乡额少。……又修水县茶庄,非全系本县商人经营,外地商人来此经营者颇多,惟以本帮人数占多耳。据调查所知,去年修水箱、篓、菁各种茶庄,共计七十三家。”

  《江西史稿》载:“南宋时,分宁岁产茶叶228万斤。” 由此证明,修水茶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关宁红茶的诞生,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

  早的传说是朱元璋率兵长年征战中,一次兵至宁州漫江乡时,正逢春夏之交,山间瘴气令疲惫不堪的士兵一病不起,上吐下泻,浑身发烫,几日下来更见虚弱。而乡野山间无医少药,将士们一个个急得六神无主。正在这时,当地一老者敬奉以变色茶药(发酵红茶),不想士兵饮后倍觉清爽,三杯下去病去疴除,休养几日后又虎虎生威。病愈后,因见宁红茶外观乌赤,汤色红艳,希望从此抗元事业红红火火,“红”在民间有“吉利、兴旺”之意,而宁有天下安宁平静之义,于是明太祖金口御赐“宁红”。

  其次是史料的记载,有三种。一是《修水问茶》的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由蒸制茶改发酵散形红茶。至明宣德年间已形成成熟的红茶制茶工艺。乾隆年间,宁红茶始创成功。一种名叫“宁红”的茶在修水横空出世。

  二是清代叶瑞延《纯蒲随笔》中记载:“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这种红茶,称为“宁红工夫茶”。宁红工夫茶,简称宁红。

  三是《祁门县志·食货志》记载:1875年,徽商胡元龙到修水邀请宁红茶师创制祁红茶。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组织专家考证说:“宁红是历早支派,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

00  关于宁红茶的真正来历,我曾多次向江西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茶叶专家吴东生求证。吴东生说,红茶真正的起源应该是乾隆年间。他还解释说,早所生产的是宁红工夫茶,宁红工夫茶不是称为工夫茶的茶艺,是一种茶名,“工夫”二字,代表茶叶制作过程的精湛和要求。而且这个是有据可查的,清代释超全说:“鼎中笼上炉火旺。心闲手敏工夫细。”工夫指的是,鲜茶叶原料鲜嫩,制作精湛,萎凋均匀,揉捻充分,发酵适度,毛火温高,低温慢焙,精制加工十分精细,程序复杂。所谓慢工细活出好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宁红是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