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学通论》(修订版)
  • 《经学通论》(修订版)
  • 《经学通论》(修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学通论》(修订版)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80 6.8折 118 全新

库存7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皮锡瑞 著;周春健 校注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22200385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18元

货号29222296

上书时间2024-12-15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經學不明,則孔子不尊。孔子不得位指孔子雖有德而未居天子之位,所謂“素王”也,無功業表見,晚定《六經》以教萬世《六經》者,《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秦火后《樂經》亡佚而為“五經”,尊之者以為萬世師表。自天子以至於士庶士子與平民,莫不讀孔子之書,奉孔子之教。天子得之以治天下,士庶得之以治一身,有舍此而無以自立者。此孔子所以賢於堯舜,為生民所未有,其功皆在刪定《六經》。今人周予同先生注釋《經學歷史》言:“古文學家以為孔子之前已有所謂‘六經’,經非始於孔子。今文學家則以為有孔子而后有‘六經’,孔子之前不能有所謂經。皮氏系今文學者,故經學開闢時代始于孔子之刪定‘六經’。”《孟子》稱孔子作《春秋》,比禹與周公,為天下一治,其明證矣。《孟子•滕文公下》云:“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漢初諸儒,深識此義,以《六經》為孔子所作,且謂孔子為漢定道為漢朝定立治國處世之準則。太史公謂:“言六藝者折衷於孔子六藝:意同《六經》,可謂至聖。”語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原作“夫子”。董仲舒奏武帝,表章《六經》,抑黜百家,諸不在六藝之科此指古代教育學生的六種科目,即禮、樂、射、禦、書、數、孔子之術者,勿使並進詳見董氏《舉賢良對策》,載《漢書•董仲舒傳》。故其時上無異教,下無異學,君之詔旨天子的詔書聖旨,臣之章奏臣下呈報皇帝的文書,無不先引經義。所用之士,必取經明行修為古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標準為通曉經學,品行端正。此漢代人才所以極盛,而治法近古,由明經術而實行孔教之效也效:效驗,明證。後漢以降,始有異議,不盡以經為孔子作。《易》則以為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春秋》則以“凡例”為出周公;《周禮》、《儀禮》皆以為周公手定;《詩》、《書》二經,亦謂孔子無刪定事。於是孔子無一書傳世,世之尊孔子,特名焉而已徒尊其名而已,不知所以為萬世師表者安在。唐時,乃尊周公為“先聖”,降孔子為“先師”,配享從祀配享:亦作“配饗”,指附祭於神廟。從祀:猶配享,與漢《韓敕》、《史晨》諸碑所言大異。《韓敕》,全稱為《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禮器碑》。《史晨碑》分前碑、後碑,前碑稱《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後碑稱《漢魯相史晨饗孔廟碑》。二碑均極尊孔子,如《韓敕碑》稱:“孔子近聖,為漢定道。自天王以下至於初學,莫不冀思,歎仰師鏡。”《史晨碑》稱:“臣以為素王稽古,德亞皇代。” 豈非經學不明、孔子不尊之過歟?近世異說滋多,非聖無法“非”通“誹”。非圣:詆毀聖人之道。無法:無視法紀,至欲以祖龍之一炬祖龍: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祖龍之為炬:指秦朝焚書事,施之聖經指儒家經典。在廷儒臣,上言尊孔,恭奉諭旨,升孔子為大祀帝王隆重的祭祀,尊崇盛典,遠軼百王軼:超越。百王:歷代帝王。
錫瑞竊以為,尊孔必先明經。前編《經學歷史》以授生徒,猶恐語焉不詳,學者未能窺治經之門徑。更纂《經學通論》以備參考,大旨以為:一當知經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經;二當知漢初去古未遠,以為孔子作經說必有據;三當知後漢古文說出古文:東漢有經學今古文之爭,今古文之別首先在於抄寫經書的字體不同,據皮錫瑞《經學歷史》所言,古文指先秦籀書,今文指漢代通行隸書。因漢代重視師法家法,傳授各有系統,說解因之亦多所不同。又因今古文何派立于學官關涉利祿,故二派爭論劇烈,乃尊周公以抑孔子;四當知晉宋以下,專信古文《尚書》、《毛詩》、《周官》、《左傳》《周官》即《周禮》,因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述西周官制,故名,而大義微言不彰;五當知宋元經學雖衰,而不信古文諸書,亦有特見;六當知國朝經學復盛國朝:本朝,此指清朝,乾嘉以後治今文者,尤能窺見聖經微旨。執此六義以治諸經,乃知孔子為萬世師表之尊,正以其有萬世不易之經,經之大義微言,亦甚易明。治經者當先去其支離不足辨,及其瑣細無大關繫,而用漢人存大體、玩經文之法《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云:“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勉為漢時通經致用之才,斯不至以博而寡要與迂而無用疑經矣博而寡要:學識廣博卻不得要領。
錫瑞思殫炳燭之明指年老好學,漢劉向《說苑•建本》:“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長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用捄燔經之禍捄(jiù):同“救”。燔(fán):焚燒,鑽仰既竭鑽仰:深入探求,不知所裁不知如何裁處。尚翼達者諒其僭愚(jiàn yú)差失,愚鈍。常用為謙詞,而匡所不逮不足,錯失,則幸甚!
光緒丁未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善化皮錫瑞自序善化:地名,今屬湖南長沙。



导语摘要

《经学通论》是清末民初的学问大家皮锡瑞的一部贯通中国学术的经学通识著作。该书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
皮锡瑞《经学通论》五卷,初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思贤书局),此刻本后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934年,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国学基本丛书》,出版四册本,有旧式句读;1954年10月,中华书局据《丛书》本校正重印,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讹,此后又数次重印,是直至今日*为通行的本子。
《经学通论》校注本是以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本为底本,参校思贤书局刻本,添加现代标点,订正了中华本数十处标点及文字错误,并重新分段。对于文中影响理解的疑难字词、人名书名、典章名物、学术事件等,均下简明注释,疑难字词并加注汉语拼音。原文引文,尽量考证并注明其出处。与思贤书局本的校勘成果,出校勘记。
中华书局本原分四卷,《易经》与《书经》共属一卷,本书参考思贤书局本所称“五卷”,重新厘为五卷,以符“五经通论”之实。将中华本《目录》略加调整,全书209条论题按顺序添加阿拉伯数字,以明次序,冠以“经学通论序目”置于原“序”后,便利检寻。
本书是对“五经”的系统梳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晚清经学大家。他景仰伏生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皮锡瑞博览群书,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著有《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今文尚书考证》等。


校注者简介:
    周春健,男,1973年7月生,山东阳信人。自1992至2004年,分别就读于滨州师专、山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获文学学士、文献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2001-2009年任教于湖北大学古籍所。2009年4月起,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古典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目录

出版说明
修订说明


经学通论序目



一、易经[1-30条]
二、书经[31-63条]
三、诗经[64-101条]
四、三礼[102-153条]
五、春秋[154-209条]



内容摘要

《经学通论》是清末民初的学问大家皮锡瑞的一部贯通中国学术的经学通识著作。该书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
皮锡瑞《经学通论》五卷,初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思贤书局),此刻本后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经部》;1934年,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国学基本丛书》,出版四册本,有旧式句读;1954年10月,中华书局据《丛书》本校正重印,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讹,此后又数次重印,是直至今日*为通行的本子。
《经学通论》校注本是以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本为底本,参校思贤书局刻本,添加现代标点,订正了中华本数十处标点及文字错误,并重新分段。对于文中影响理解的疑难字词、人名书名、典章名物、学术事件等,均下简明注释,疑难字词并加注汉语拼音。原文引文,尽量考证并注明其出处。与思贤书局本的校勘成果,出校勘记。
中华书局本原分四卷,《易经》与《书经》共属一卷,本书参考思贤书局本所称“五卷”,重新厘为五卷,以符“五经通论”之实。将中华本《目录》略加调整,全书209条论题按顺序添加阿拉伯数字,以明次序,冠以“经学通论序目”置于原“序”后,便利检寻。
本书是对“五经”的系统梳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晚清经学大家。他景仰伏生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皮锡瑞博览群书,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著有《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今文尚书考证》等。

校注者简介:
    周春健,男,1973年7月生,山东阳信人。自1992至2004年,分别就读于滨州师专、山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获文学学士、文献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2001-2009年任教于湖北大学古籍所。2009年4月起,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古典学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