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陈舜臣随笔集:万邦宾客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23.8 5.0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陈舜臣 著,崔学森 高美美 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983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93618

上书时间2024-12-14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后记(文库版)

本书主要收录了我在几套系列丛书里撰写的随笔。

部《万邦宾客》是NHK出版的《故宫》(全4卷)各卷末尾的文章。当时北京和台北两座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无法汇聚一堂,但NHK的节目组与两座博物院交涉成功,使两院藏品能在影像中同时出现,电视节目已经放映了几次。《故宫》就是将电视节目的内容整理出版的成果。这项工作我也参与了,但我觉得优秀的文物无论置于何地,都应该为喜爱它的人所拥有。身处21世纪,我们应当超越国籍和种族的差异,将其视为全人类的瑰宝。我在大英博物馆作的诗就以“秘文名画万邦宾”一句作结。
    我很喜欢“万邦宾客”一词,因此把它用作本书的书名。
    第二部《西域·丝绸之路》由读卖新闻社出版的《丝绸之路全纪行》(全五卷)各卷中的文章组成。我在文中介绍了一个观点,即敦煌第十七窟之所以被封上,并非因为担心西夏侵略这一迄今为止的定论,而是对自西而来

的喀喇汗王朝有所忌惮。我自己也找到了这样的证据,自1976年我撰写《敦煌之旅》以来,敦煌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第三部《边境历史纪行》是我对白水社策划的系列图书各册做的解说。
    第四部收录了几篇新近撰写的随笔。这里要提到一些私事,1994年我大病一场,出院第四天就遭遇了阪神大地震。

正因为这几篇随笔的写作是以这种苦难为背景的,所以才令我难以忘怀。
2001年6月
陈舜臣



导语摘要

本书摘选了陈舜臣系列从书里的随笔:《万邦宾客》《西域·丝绸之路》《边境历史纪行》《历史漫步》。包含牧野之战、敦煌前事、西域的诗人、历史中的禅让、故宫的乐趣等。从在中国的所见所感及身边发生的琐事偶感到古今历史、东西方文明,作者满含深情,娓娓道来,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历史的真实样貌。文笔虽不华丽,却富有智慧且不失天籁般的余韵,映射着历史的苦涩,照亮了回忆的美好。

 

国内开创性出版全套系列陈舜臣随笔集:《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 》《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论语抄》《作为地球人》《七福山与曼陀罗山》《通往天竺之路》《逆旅主人》《弥缝路》《花狸居主》《云外之峰》《万邦宾客》。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译者简介:


崔学森,1974年生,辽宁义县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近代中日交流史研究,在《历史档案》《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出版《三国史秘本》(陈舜臣)、《哲学复兴的对话》(马利诺夫、池田大作)等。


    高美美,1999年生,山西吕梁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学生。



目录

部 万邦宾客
 节 牧野之战
 第二节 曲水与淝水
 第三节 江南时代
  第四节 画人的谱系


第二部 西域·丝绸之路
 节 敦煌前事
 第二节 西域的诗人
 第三节 乌托邦与虚构人物
 第四节 沟通东西方之人
第三部 边境历史纪行
 节 人的命运
 第二节 革命风暴


 第三节 特殊的任务
 第四节 挫折之旅
第四部 历史漫步
 节 历史中的数字与理想
 第二节 关帝庙
 第三节 诗史
 第四节 共有的文化
 第五节 历史中的禅让
 第六节 历史博物馆的回忆
 第七节 连接东西方之人
 第八节 故宫的乐趣
 第九节 在特殊历史上构筑的未来
——“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的走向
 后记(文库版)



内容摘要

本书摘选了陈舜臣系列从书里的随笔:《万邦宾客》《西域·丝绸之路》《边境历史纪行》《历史漫步》。包含牧野之战、敦煌前事、西域的诗人、历史中的禅让、故宫的乐趣等。从在中国的所见所感及身边发生的琐事偶感到古今历史、东西方文明,作者满含深情,娓娓道来,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历史的真实样貌。文笔虽不华丽,却富有智慧且不失天籁般的余韵,映射着历史的苦涩,照亮了回忆的美好。


 


国内开创性出版全套系列陈舜臣随笔集:《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 》《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论语抄》《作为地球人》《七福山与曼陀罗山》《通往天竺之路》《逆旅主人》《弥缝路》《花狸居主》《云外之峰》《万邦宾客》。



主编推荐

陈舜臣(1924—2015)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译者简介:

崔学森,1974年生,辽宁义县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近代中日交流史研究,在《历史档案》《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出版《三国史秘本》(陈舜臣)、《哲学复兴的对话》(马利诺夫、池田大作)等。

    高美美,1999年生,山西吕梁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学生。



精彩内容

第三节 乌托邦与虚构人物

唐代诗文繁荣,百花齐放。同时,国运极尽隆盛,至唐玄宗时期,西域也被纳入版图,开拓了诗人活跃的舞台。一些诗人开始进入西域,创作西域风情的诗篇,代表诗人是岑参。之后因安史之乱,国运式微,从此西域诗难得一见,西域也渐行渐远。
    此后再次出现西域诗文,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入主西域的时候。蒙古大军十分国际化,除了蒙古族游牧民之外,还有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和色目人,色目人由突厥人和伊朗人等组成。
    明代有郑和远洋出征,意气风发,但其势力却不及西域,原因是帖木儿的势力非常强大。到了清代,文人(同时也是官员)间的往来也渐渐频繁起来。蒙古汗国有名的西域文人是耶律楚材。按照当时的区分标准,他是汉人,实际上是汉化的契丹人。他还是契丹王族,与辽王朝有直接关系。
    耶律楚材出生于燕京(即现在的北京),虽是契丹人,但从小在汉语环境下长大,契丹语是长大后才学会的。论汉语文章,当时无人能与之匹敌。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汉人,蒙古人将他视为汉人也在情理之中。据说他的岳父苏公弼是苏东坡的四世孙,他自然深深浸润在汉文化之中。
    当时的统治者是女真人的金王朝。大约百年之前金灭辽,辽王朝的耶律一族降金,并且为其效力,耶律楚材在蒙古人攻陷燕京的时候便已投降。当时,成吉思汗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耶律楚材回答:“臣祖父皆北面事金,既为臣子,敢仇君父耶!”
    耶律楚材不是一个只会对胜利者摇尾乞怜的人。这一年(1215)他二十六岁,此时金还没有灭亡,但距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王朝(1115)已经过去了大约一百年。虽然自己的祖国灭亡了,但他此后受到的恩惠他也不能忘记。这便是耶律楚材的儒家精神。成吉思汗的西征随即开始。使节团在讹答剌a被杀,成吉思汗为此兴师问罪。花剌子模a万万没有料到成吉思汗会来到这里,因此并未当一回事儿。耶律楚材参加了这次远征。
    花剌子模军岂是蒙古的对手,撒马尔罕、布哈拉、苦盏以及首都乌尔根奇b相继沦陷,讹答剌更是遭到了彻底的践踏。
    在巴米扬发生了大屠杀,没有留下一点点生命的痕迹。成吉思汗的孙子木阿秃干(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长子)曾在这里中箭身亡,大屠杀便是为其复仇。从前的地名也被“抹杀”,改称“被诅咒的土地”(maubaliq),直到现在,那里仍无人居住。
    参与这场大屠杀的耶律楚材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西域诗。吉川幸次郎c从中选择了一首《河中春游有感》,收录在他的著作《元明诗概说》中。所谓河中,指的是泽拉夫尚河中的土地,也就是撒马尔罕。

异域河中春欲终,

园林深密锁颓墉。

东山雨过空青叠,

西苑花残乱翠重。

杷榄碧枝初着子,

葡萄绿架已缠龙。

等闲春晩芳菲歇,

叶底翩翩困蝶慵。

每个人都各有所好,要是我的话,就从《西域河中十咏》中选取。这十首五言律诗都以“寂寞河中府”一句开篇,现将第二首收录于此。

寂寞河中府,

临流结草庐。

开樽倾美酒,

掷网得新鱼。

有客同联句,

无人独看书。

天涯获此乐,

终老又何如?

这样的心境是在巴米扬大屠杀中产生的吗?耶律楚材投降,其目的不就是让他们减少一些兽行吗?哪怕只减少一点点。他之所以觉得在西域“终老又何如”,是因为“要是没有战争”的想法愈发强烈了吧?甚至会有“若不是因为战争的话,就不会来到水果这么好吃的地方”的想法。西域的哈密瓜古今闻名,耶律楚材也有咏瓜诗,是一首题为《西域尝新瓜》的七言绝句:
                                         西征军旅未还家,

六月攻城汗滴沙。

自愧不才还有幸,

午风凉处剖新瓜。

这首诗写的还是军旅,诗里提到攻城以及汗水滴落在沙子里。攻城是在6月,烈日炎炎,酷暑难耐,想必士兵大汗淋漓,那时候的哈密瓜一定好吃得不得了。战争时代创作的诗里出现战争是理所当然的,但我觉得作者的心情却是“已经够了”。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漫长的西征之旅,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很想家。蒙古汗国的军官都带着家眷。在这漫长的征旅中,成吉思汗有蔑儿乞惕部出身的忽兰王妃伴其左右,但普通士兵却只能哀叹“未还家”。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得到了喜悦,作为漫长行军途中的乐趣,在“午风凉处”香甜地吃上一口哈密瓜还是被允许的。葡萄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象征,事实上西域葡萄的产量。
    据说中国原来没有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在位)从西域传过来的。传播的人可能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或者远征军将领李广利。
    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栽培葡萄,不用说,是为了酿造葡萄酒。据说公元前3000年,葡萄从地中海东部沿岸到高加索地区均有种植。
    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雅利安人和塞姆人,据推测,葡萄传到希腊大约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逐渐传向东方,一旦传到大宛(费尔干纳),再传到中国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种植葡萄,气候和土壤十分重要。中国有大面积的干燥地带,栽培不会太困难。有记录表明12世纪日本开始种植中国的葡萄品种,却没有推广开来。17世纪开始的棚栽有了一些可观的成果,但日本真正开始栽培葡萄,是从明治时代开始的。
    葡萄作为设计造型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如藏于正仓院的海兽葡萄镜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类的诗句也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之间广为传诵,但日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真正的葡萄是什么样子。
    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被称为“石国”。这里的特产石榴与葡萄齐名,在丝绸之路的风物诗中不可或缺。石榴也称“若榴”,是日语“石榴”的语源。据说石榴是在平安时代a之前传到日本的,也许是因为它对水土没葡萄那么挑剔。
    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没有提到石榴,但出现了杷榄,杷榄其实就是橄榄。下面是十首中的第三首。

寂寞河中府,

遐荒僻一隅。

葡萄垂马乳,

杷榄灿牛酥。

酿春无输课,

耕田不纳租。

西行万余里,

谁谓乃良图。

“遐荒”是距离都城十分遥远的外族居住地。“酥”指的是像奶油或者奶酪一类的乳制品。这里所说的细长的马乳葡萄

可能就是吐鲁番盆地出产的。
    诗里说这里没有酒税和田租,是因为战争而没有的,还是本就如此?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这片土地从一开始就不收税金,这不正是“乃良图”吗?“乃良图”是蒙古语“乌托邦”的意思。
    庄子的《无何有之乡》中有乌托邦的原型,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一望无际、虚无缥缈的仙境。这和我们笼统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略有不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了一小群人为躲避秦始皇的暴政,断绝与周围的一切往来的故事。
    他们不知道秦朝之后有西汉和东汉,也不知道经历三国大乱后有魏晋之世。六百余年间,这里的人们对外界的生活一无所知。因迷路误入此地的人见到了桃花源,本想再去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正是因为找不到,才是桃花源,才是“无何有之乡”。
    1872年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写了一本小说《埃瑞璜》(E re· hwon)。书名是把“乌有乡”(Nowhere)倒了过来,指的是在哪里都不存在的地方。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乌托邦的故事流传甚广。那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人们十分相信这种故事。乌托邦还出现了变种,即虚构的人物,比如祭司王约翰的传说。故事讲的是东方有一个基督教的祭司,他拥有自己的王国,那是基督教徒受到穆斯林压迫的时代。当时,伊斯兰教出了一位叫萨拉丁的优秀领导人,而基督教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十字军屡战屡败,圣地耶路撒冷也被夺走了。
    萨拉丁的正式名字叫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他是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当时穆斯林中有很多阿拉伯人和塞姆人,但他是库尔德族人,出生于伊拉克中部。库尔德族属于雅利安系,距离欧洲很近,现在仍生活在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地区。阿尤布王朝不是民族政权,而是伊斯兰政权。十字军本来想打败他们,终不但没有成功,还失去了耶路撒冷。萨拉丁是少见的杰出人物,占领耶路撒冷后仍然允许基督教徒来巡礼朝拜。这里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圣地,但基督教占领时期却不允许穆斯林在此巡礼朝拜。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是1192年,当时成吉思汗还只是铁木真,尚未击败泰赤乌部,成为蒙古诸部的盟主。对于欧洲来说,当面之敌是伊斯兰教,如果背后能有打败伊斯兰教的强大势力,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祭司王约翰的传说。基督教徒寄希望于这个故事,但祭司王约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过,也不能完全断言这个故事没有根据。
    有人认为成吉思汗可能就是祭司王约翰,但似乎这个传说在成吉思汗之前便已出现了。



媒体评论

能够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日本作家 司马辽太郎

 

陈舜臣精于布局、设置圈套,但尤其震撼人心的还是其锋芒下所呈现的人间百态。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松本清张

 

他(陈舜臣)的文章平实易读,但是平实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

                                     ——《朝日新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