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6.1 3.8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程建 编著;许佳兴 手绘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8134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8976117
上书时间2024-12-11
一代代前赴后继的拓荒牛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城市精神是进取和包容,允许人们一穷二白而来,允许奋斗后的失败。这是一方允许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揣着理想来拓荒、来拼搏、来让各种可能性实现的热土。深圳地处边陲,在大陆的南头,这里历来是大北方南下移民的终点。面对浩瀚的南海,他们停住了慌乱的脚步,留了下来。
早在个移民到来之前,深圳这片土地上就已繁衍生息着人类: 古“百越”族中的古南越族。公元前214 年,秦平定岭南,设置岭南三郡,深圳被纳入帝国的版图。西汉武帝平定岭南,把南越国领土分成九个郡,深圳地区属南海郡。西晋时期,中原人因逃难,源源不断地渡过长江,乔迁江南,甚至越过南岭,顺着东江、北江,来到珠江三角洲,集聚到番禺(今广东广州市)周围。随着居民的集聚,食盐需求量越来越大。据地方志记载,三国东吴在南头设立司盐都尉,管理南海边的盐业生产,取名为“东官”,取“东方盐官”之意。西晋末年,战乱和饥荒接踵而至,黎民百姓携家南逃,被称为“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逃到珠江流域。后来,东晋又发生了“五胡乱华”,大量的中原士族举家南迁。
随着移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往南移,东晋咸和六年(331 年)分
南海郡设立东官郡,下辖宝安、海丰、兴宁、雷乡四县,加强了对这一区域的治理,并在南头“司盐都尉垒”的基础上加筑城池。这里离朝廷远、南,“南头”这个名字当之无愧。随着中原移民的增多,儒家传统文化也在这里逐渐生根。铁仔山的考古发现证实,至少从东晋中叶开始,北方移民文化再次与深圳地区的土著文化交汇融合。由于人口少,地区经济长期不发达,无法承担地方财政的开支,宝安县于唐至德二年(757 年)改为东莞县,县城也由南头迁往涌(今东莞)。
两晋时期的移民应该是深港地区的次移民潮。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而且改变了当地的居民结构,使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两宋时期,这一次移民与盐业密切相关。地处珠江出海口的深港地区,除了大面积的山地,剩下的就只有小面积的滨海平原。这些平原由于土壤盐碱含量高,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前面已提到三国东吴在南头设司盐都尉,至北宋初年,据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东莞县有靖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其中东莞盐场在南头前海、后海一带,海南盐栅在香港大屿山,黄田盐栅在西乡一带,归德盐栅在松岗、沙井、福永一带。由此可知,从今天东莞和深圳交界的茅洲河入海口一直到香港的大屿山,深圳西部的整个海滨都被用来晒盐了。北宋初期官府收购海盐,每石(约五十九公斤)给钱二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盐业生产。北宋后期,深圳地区原来的归德、黄田盐栅升格为场。南宋初年,在深圳葵涌增设叠福盐场,在香港九龙设官富盐场。《宋史·食货志》
载:“广州东莞、靖康等十三场,岁鬻二万四千余石,以给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南安军。”南宋,这里生产的广盐除了供应广南东路(今广东大部地区),还供应广南西路(今广西、广东部分地区及海南)的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桂州(今广西桂林市),还有江南西路的南安军(今江西上饶市)。盐场大量招募盐工,形成新的居民群体,他们的身份为灶籍,由盐课司管理。据地方志记载,明代归德盐场人户一千四百五十二户,人丁三千八百三十三丁;东莞盐场人户四百五十四户,人丁七百七十一丁;黄田盐场人户四百五十九户,人丁五百四十八丁。这三个盐场,盐民人家就有二千三百六十五户,人丁五千一百五十二人。据估计盐业居民在一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明朝政府在深圳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据《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记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军户实行世袭制,子子孙孙相继。他们不纳税或纳很少的税,但必须根据国家要求服兵役,平时进行军屯,分田耕种。
到了明代,随着倭寇、海盗和番夷骚扰加剧,南头一带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如康熙《新安县志》所说的那样:“新安,弹丸小邑也。然佛堂门诸险,砥柱大洋,较虎门尤为扼塞。景炎驻跸,忠义之苗裔多留寓焉。若大奚名胜,鱼盐物产,不胜仆数。东北与东莞,及循州之归善、博罗相错犬牙,海西南向,遥连香山,澳门,实与省会相辅。”明正德年间,当地百姓也曾请求从东莞县分立新县,可惜没
有被官府采纳。明代隆庆六年(1572 年)二月,广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调补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负责广东海疆的防御及安全。在他的帮助下,万历元年(1573 年),深港地区从东莞县分立出来,成立新安县。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万历元年,新安县共计有七千六百零八户,人口三万三千九百七十一人。
明清时期,深港地区的居民类别由民籍、灶籍和军籍构成,全县的常住人口在四万五千人左右。
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反清复明势力,清初两次迁海,将新安境内居民迁往他乡,新安县被并入东莞县,当地的盐场也被完全废弃。康熙七年(1668 年),新安县人口仅剩二千余人。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力陈迁界之害,次年朝廷下令复界,新安县得以恢复。尽管清廷明令“尽复闽粤沿海居民之旧业”,但“边界虽复,而各县被迁内徙之民,能回乡居者,已不得一二”。复界后的前三年,仅迁回原住民三千余人。为了复垦宽旷地多的粤东沿海地区,政府准许各地流移的农民迁入,实行招垦劝农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客家人迁入归善县和新安县。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客家民系,纷纷举家南迁至深圳东部山地丘陵地区。
康熙迁海也严重影响了深圳西部沿海盐场。复界初期,原来从事晒盐业的灶户回迁甚少,政府虽努力招复,但入迁垦荒者多不习煮盐,广盐的市场也逐年萎缩。据《清实录》卷一二四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户部议复广东巡抚李士桢疏言:粤东滨海小民,藉盐资生。从前江西、南赣两府俱食粤盐,因康熙元年禁海以来……改食
淮盐。今粤省平定,请循旧例,令南赣两府仍食粤盐销引。从之”。盐民逃亡,盐田荒废,很长时间都无法恢复生产。雍正六年(1728 年) 发生了广东东莞盐场大使胡文焕因缺少盐额被革职留任,限期半年内补足的事件。盐场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只能关门大吉。乾隆三年(1738 年),东莞县的靖康盐场并入归德盐场,称为“归靖盐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归靖、东莞盐场均被裁撤,盐田因池漏被废弃,改做稻田,盐民改做农民。由于西部沿海地区开发比较早,那里的居民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居民,也因长期属广州府管辖,就成了所谓的“广府人”,而来自东部山地丘陵的新移民就被视为“客家人”。
康熙迁海改变了沿海地区的人口构成、社会形态和村镇结构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古代深圳一次移民潮,也是如今深圳地区西广府文化、东客家文化及其聚落形成的社会背景。
深圳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一代又一代的移民都是拓荒牛,无论是来种地、晒盐,还是来捕鱼、养蚝,他们都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建设。随后,一个人变成一家人,一家人变成一个家族,深圳的历史文化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丛书拾掇
“深圳风物志”系列丛书是深圳*部大型风物主题图书,*辑分风土人情卷、民间美味卷、传统建筑卷,共三卷,已于2016 年出版。第二辑分地名密码卷、村落往事卷、家族记忆卷, 共三卷。丛书邀请深圳地名文化研究者程建掌舵编纂,资料详实,讲述深圳地名由来、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古村历史、家族祠堂、民俗活动,拾掇深圳历史的风物遗迹,结合手绘插图的创新编排方式,生动再现隐没于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貌。
程建(1962— ),四川崇州人。深圳地名研究者。 1979 年毕业于崇州市崇庆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1981 年转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83 年毕业后,曾先后在江苏省镇江博物馆、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镇江市文管办工作。现居深圳。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京口文化》《沙井记忆》《激荡三十年—我们的宝安》《阅读宝安》《千年传奇沙井蚝》《深圳古诗拾遗》等,参与编撰了《沙井镇志》《沙井街道志》《新桥街道志》《深圳文物志》《宝安文物志》《宝安区志》。
章 广府民系家族
沙井陈氏/ 002
归德陈氏/ 019
新桥曾氏/ 032
东塘曾氏/ 042
步涌江氏/ 047
沙浦蔡氏/ 055
宝安潘氏/ 063
宝安文氏/ 074
笋岗何氏/ 085
公明麦氏/ 090
南头郑氏/ 096
塘尾邓氏/ 102
下沙黄氏/ 107
皇岗庄氏/ 117
新洲简氏/ 123
沙尾莫氏/ 126
南园吴氏/ 130
清湖廖氏/ 136
上塘詹氏/ 141
罗湖袁氏/ 144
第二章 客家民系家族
松元厦陈氏/ 150
坂田张氏/ 157
龙胜彭氏/ 161
坑梓黄氏/ 165
坪山曾氏/ 168
龙岗罗氏/ 173
坪地萧氏/ 177
葵涌潘氏/ 182
布吉凌氏/ 186
后记/ 195
丛书拾掇
“深圳风物志”系列丛书是深圳*部大型风物主题图书,*辑分风土人情卷、民间美味卷、传统建筑卷,共三卷,已于2016 年出版。第二辑分地名密码卷、村落往事卷、家族记忆卷, 共三卷。丛书邀请深圳地名文化研究者程建掌舵编纂,资料详实,讲述深圳地名由来、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古村历史、家族祠堂、民俗活动,拾掇深圳历史的风物遗迹,结合手绘插图的创新编排方式,生动再现隐没于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貌。
程建(1962— ),四川崇州人。深圳地名研究者。 1979 年毕业于崇州市崇庆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1981 年转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1983 年毕业后,曾先后在江苏省镇江博物馆、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镇江市文管办工作。现居深圳。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京口文化》《沙井记忆》《激荡三十年—我们的宝安》《阅读宝安》《千年传奇沙井蚝》《深圳古诗拾遗》等,参与编撰了《沙井镇志》《沙井街道志》《新桥街道志》《深圳文物志》《宝安文物志》《宝安区志》。
沙井陈氏
沙井自古就是海盐的产地,北宋设归德盐栅,后升为归德盐场。陈氏家族定居沙井,从事盐业生产。清朝初年,沙井蚝业已非常著名,沙井陈氏在白石岗旁创建云林墟,成为新安县西部主要的贸易场所; 乾隆年间,又增建了沙井墟和新墟。燕川陈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和白石厦文氏共同创建义和墟;嘉庆年间,又和文氏合力发展黄松岗墟(今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荷坳陈氏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姓氏合作创建横岗墟(今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其仙溪支派还创建了龙岗墟(今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陈氏自立村于沙井、燕川、荷坳三地后,经元、明、清三代,枝繁叶茂,辈出名贤,成为宝安一大望族,为古代深港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溯源]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的发源地为河南颍川。
陈檄(生卒年月不详),字飞羽,号子策,河南颍川太丘长陈寔之后裔,生于唐咸通六年(865 年)正月。陈檄的祖父叫陈闻,生
父叫陈勋。陈勋、陈檄父子于881 年至882 年避乱移居福州。陈檄因长期辅佐闽王有功,官至太尉大都督节度使,封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闽王把侄女王氏赐嫁陈檄,封楚国夫人,并赐第城南石井。陈檄被尊称为古灵陈的开基祖。福州人民感念他辅佐闽王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于福建侯官古灵村(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修建“古灵王庙”并奉祀至今。陈檄生三子。长子令镕,为闽国大中大夫,后迁闽侯大义村,被称为“大义陈”的始祖。次子令图,为闽国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尚书左仆射、上柱国颍川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后迁居侯官古灵村。不过,“古灵陈”和“大义陈”都尊陈檄为自己的一世祖,因此,陈檄是“古灵陈”和“大义陈”共同的开基祖。陈檄的三子令猷,自福和州迁至沂山(鳌山),为鳌山、乾元、天福三村陈氏的始祖。陈令图生子陈希颍,即陈襄的祖父。
沙井陈氏奉陈襄为太始祖。
陈襄(1017—1080 年),北宋理学家,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人,与陈烈、周希孟、郑穆结为密友,并称“海滨四先生”。庆历二年(1042 年),中进士,曾任浦城县(今福建南平市)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祐三年(1051 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焦作市)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老百姓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 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后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州市)
蒙阳令。富弼为宰相时,力荐陈襄。嘉祐二年(1057年),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即位,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陈襄因此出知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熙宁元年(1068年),任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管理国子监事,改侍御史知杂事。时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入直学士院。熙宁四年(1071年),陈襄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市),修建范仲淹拟修的学舍,与
诸生讲《中庸》。次年,移知杭州。熙宁七年(1074年),复知陈州,修八字沟,排除城中水潦灾害。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在经筵时,陈襄受神宗信任,曾举荐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重臣和名士33人。陈襄之所以能荐贤,能当好伯乐,是出于他个人的修养,出于公心。他所推荐的人,后来除了林希一人外,都成为硕儒名臣。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三十一日,他病卒于开封。宋廷追赠给事中,谥文忠,葬于江苏常州市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陈襄著有《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传世。《宋史》有传。
陈朝举(1131—1213年),名义,又名孔硕,字朝举,号野望,为陈襄裔孙,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之高足。少敏悟端谨,不苟涉猎,潜心钻研《太极图》《易通》《伊洛渊源录》诸书。淳熙年间举进士后,孝养高堂,教授后学,诏召再三,婉辞不赴,授正议大夫。因金乱,迁广东南雄,结庐柯树之下。南雄人争遣子弟从游,诲之不倦。有《乔迁集》行世。随着年纪的增大,陈朝举越来越思念故土,于是率家人回到祖居地洛阳。在洛阳还未停留多久,金人的马蹄声就踏醒了人们安居的美梦。陈朝举只得收拾行装,洒泪告别祖宗佳城,率族南行。但他们没有回福建侯官,而是随着南迁的移民潮,翻过大庾岭,落籍在南雄珠玑巷。为了找到一块适宜子孙发展的土地,晚年的陈朝举不顾年老体弱,继续率族南迁,沿着珠江东岸一直走到珠江三角洲的尽头,一个叫涌口里(今沙井云林新村附近)的地方。由
章 广府民系家族
于钦赐孝子黄舒的出现,这里曾被赐名“参里”,后又改名为“涌口里”。当他听说此地是孝子黄舒的故里,毅然停住了漂泊的脚步,就此开村立业。陈朝举在海边修建了一座楼台,无论四时八节,他都率子孙登楼遥祭北方,望着滔天的海水,滚滚翻卷的浪花,给子孙讲那过去的故事,也许是洛阳,也许是牡丹花,要他们一定记住,洛阳才是自己的家,一定要回去啊!天气晴朗时,风起水涌,雪白的浪花如烟似雪,所以他把楼台命名为“锦浪楼”。陈朝举的子孙没有完成北归的心愿,倒是一批批的移民迁来,比邻而居,热了这方土地,直把异乡当故乡。
[燕川房]
燕川村位于松岗街道东北面,距离街道办事处约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罗田村、塘下涌村、山门村,北面有罗田林场,与东莞市大岭山镇接界。该村地处丘陵地带,村内有金谷山、天鹅山、圆头岭、鹧鸪岭等,海拔约70米。
据文献记载,燕川村原称“燕村”或“燕邨”。燕川之名的由来,有几个传说:其一,燕川之川是因村前有一河流,即今茅洲河,故名。当地有“三丫流埋归一丫,唔中状元中探花”的俗语。三丫分别指鹅公岭、莳禾叉、瓦窑,三丫分布有如燕子形。另有一种说法是族人目睹燕子成群筑巢落户家中,不忘先祖朝举公河南洛阳颍川故地,取燕子之“燕”和颍川之“川”字,合起来称作“燕川村”。
一世祖陈朝举,生三子:长子康道、次子康适、三子康运。
二世祖陈康道,字燕川,号云林,宋处士,陈朝举长子。他潜
007
深圳风物志·第二辑·家族记忆卷
心笃学,灌园自适,建云林别业,累举孝廉不就。康道生二子:长子子安、次子子廉(远适他乡)。
三世祖陈子安,陈康道长子,生二子:长子嗣宗、次子荣宗,自涌口里迁墩头开基。
四世祖陈嗣宗,陈子安长子,生三子:长子友直、次子友敬、三子友亮。
五世祖陈友直,陈嗣宗长子。从小就非常聪明,以读书为乐,五经子史,无不通览。他十分赞赏赵季仁(南宋时长乐人)所说的“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慢慢长大后,他开始喜欢结交端人正士,只要打听到,再远都跋山涉水而去,亲自登门拜访。他除了读书会友,就是游历山水。每逢秋高气爽的季节,他便遍游远近地区的风景名胜,得山水之趣,往往乐而忘返。某一年的九九重阳,他登了旗峰,傍晚沿莲花径回来。当经过燕川的时候,不由得被暮色里国画般优美的景致打动了,他不禁感慨道:“四顾山环水绕,秀而清。从前见之,不过以山乐吾心耳,乃今始知可以居。居之繁衍,莫之与京也。”于是他寻其脉络,定其方向,找到龙气合的吉位正好是一块空地,便在那里开基建宅。当时,在燕川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有曾姓、邓姓、赖姓,栋宇相连而居。起初,他总是受到强族的欺凌和排挤,但友直以“百忍待时,不计数代”的精神坚持了下来,成为燕川立村之陈氏始祖。生三子:长子以仁,次子以礼,三子以德。
六世祖陈以仁,陈友直长子,生一子:彦广,迁居东莞海南栅。
六世祖陈以礼,陈友直次子,生一子:彦昌,不知去处。
六世祖陈以德,陈友直三子,生一子:彦辉,居燕川。
七世祖陈彦辉,陈以德之子,生一子:光堡。
八世祖陈光堡,陈彦辉之子,生六子:长子荣斌、次子华斌、三子富斌、四子贵斌、五子爵斌、六子禄斌。
九世祖陈荣斌(世英),陈光堡长子,生一子:守愚(乡贤),居燕川上巷。
九世祖陈华斌,陈光堡次子,出继陈万奇,居东莞大凹村。
九世祖陈富斌(处静),陈光堡三子,居住在燕川,生五子:长子松隐(谟),次子养淡(谐),三子耕乐(潜),四子甘淡(谊),五子养拙(言)。
九世祖陈贵斌,陈光堡四子,迁居周山。
九世祖陈爵斌,陈光堡五子,居住在燕川下巷。
九世祖陈禄斌,陈光堡六子,原居住在石桥,后迁到福永村。
以上是朝举之康道派系。后裔聚居在燕川、福永、戴冚、水边围、周山、石桥、新会、惠州,不少人移居香港乃至海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