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印万川:崔如琢指墨艺术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月印万川:崔如琢指墨艺术研究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3.2 4.8折 69.8 全新

库存12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盈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9765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491140

上书时间2024-12-10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崔如琢先生指墨艺术研究系列中的第三部,共分为风格篇与书卷篇两部分。风格篇探究的是崔如琢指墨绘画艺术创作的美学风格,作者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对崔先生指墨创作的主导风格及其文本呈现进行了考察,然后又对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及其成因作了论析。书卷篇旨在探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文化底蕴、艺术观念、审美取向及综合修养,并总结出崔如琢的指墨艺术创作风格,是植根于民族、地域、传统的艺术奇葩,彰显着古典传统与人文精神;是凝聚着画家的生命体验、真挚情感与卓异的创造力的圆润果实。



商品简介

本书是崔如琢先生指墨艺术研究系列中的第三部,共分为风格篇与书卷篇两部分。风格篇探究的是崔如琢指墨绘画艺术创作的美学风格,作者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对崔先生指墨创作的主导风格及其文本呈现进行了考察,然后又对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及其成因作了论析。书卷篇旨在探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文化底蕴、艺术观念、审美取向及综合修养,并总结出崔如琢的指墨艺术创作风格,是植根于民族、地域、传统的艺术奇葩,彰显着古典传统与人文精神;是凝聚着画家的生命体验、真挚情感与卓异的创造力的圆润果实。



作者简介




邵盈午,徐州师范大学学教授,中国诗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苏曼殊新论》《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南社人物吟评》《柳亚子诗歌新探》《范曾画传》《清华四大导师》《编辑卮言》《庄子显灵记·评注》等十余种作品。







目录




风格篇


一、“风格就是人”                                                                                 


二、雄奇苍古,浑厚雅正


三、天葩竞放,各呈其妍


四、“情致异区,文变殊术”


五、“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六、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升华


 


书卷篇


一、沈宗骞的“五雅说”


二、“金石气”与“书卷气”


三、诗画互补,联璧共辉


四、“已探骊珠游八极”


五、“书卷气”化吾性灵、趣味


六、“更添神智耀千灯”


七、书卷之气,发用盛大


附录一:崔如琢艺术年表


附录二:崔如琢历年过亿元拍卖作品明细







内容摘要




本书是崔如琢先生指墨艺术研究系列中的第三部,共分为风格篇与书卷篇两部分。风格篇探究的是崔如琢指墨绘画艺术创作的美学风格,作者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对崔先生指墨创作的主导风格及其文本呈现进行了考察,然后又对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及其成因作了论析。书卷篇旨在探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文化底蕴、艺术观念、审美取向及综合修养,并总结出崔如琢的指墨艺术创作风格,是植根于民族、地域、传统的艺术奇葩,彰显着古典传统与人文精神;是凝聚着画家的生命体验、真挚情感与卓异的创造力的圆润果实。







主编推荐

邵盈午,徐州师范大学学教授,中国诗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苏曼殊新论》《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南社人物吟评》《柳亚子诗歌新探》《范曾画传》《清华四大导师》《编辑卮言》《庄子显灵记·评注》等十余种作品。



精彩内容

二、“金石气”与“书卷气”

若从历史的视角看,所谓“书卷气”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意涵。

如在魏晋时期,绘画只是“玄学”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文人们所追求的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得意忘象”,藉以寄托那不可言说的玄想幽思。及至唐代,佛道合一,而禅宗盛兴,文人们不约而同地以禅入画,所追求的则是一种“无我之境”,而画面上的“书卷气”大多体现为格调高古,禅味深远。逮到宋元,文人们更注重“书卷气”,注重被文学“化”了的笔情墨趣。应运而生的重题跋、重长款和用印之风盛兴,书画家纷纷自行奏刀,兀自治印,而能彰显文人心性幽趣的闲章,多则几十字,少则一二字,辞意双胜,皆能曲透心迹,妙传雅怀。此等功候,看似寻常,却自有破万卷的底功在,自有一念所向、皦然绝俗的旷达心性在。当然,对于学富五车的古代才士来说,这种“修养”自属本然应具,不足为奇。可在当今,能达此境者已殊为罕遘。时下不少书画家(甚至名家),长年驱染烟墨,所走的似乎都是“文人画”的一路;但“文”的缺失,已殊足令人生慨。仅就题款而言,大多惯作穷款,了无文气;有时为了弥补画面上的空白,不得不勉力题写诗文数行,却又对“平仄对仗”等基本法式懵然无知,更不擅“隶事运典”,未免贻笑大方。 至若遣词摛藻,更是自彰其陋,靡言弗华,文格鄙俗,其学殖不足、枵腹空笥,已自襮于外矣。

如所周知,所谓“金石味”是吾国所特有的视觉艺术的美感发现,举凡钟鼎彝器、碑碣瓦甓等古文物,以其穿越时空、斑驳陆离的沧桑之美,启沃着历代文人对朴茂、残阙、遒劲、浑厚、古雅、稚拙、沉雄、苍老之美的偏爱与嗜癖,使“古拙”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对此,王壮为先生论之甚切,他指出:

今日所可见古之墨迹,为甲骨上朱墨原书未刻者,为长沙出土之帛书,为长沙出土之战国楚简,为西北发现之两汉竹木简,凡此诸迹,论时代且古于若干金石刻辞;论笔意笔势,虽皆古而不今,然与习见秦汉六朝金石拓本中之气息,又复大异其趣。其中较多圆浑,较少方峻;较多自然,较少造作。因念古贤自已古矣,当其援笔为书时,自然有古气流露,然未必蓄意以为金石气,有类悬鹄而拟之者也。是则所谓金石气者,实出自吉金乐石,出自钟鼎盘盂,出自碑碣摩崖,出自纸墨槌榻。易言之:非直接出于书者之手,实间接出于器物者也。今日之趣,实千年磨蚀致之也。人始为之,天复泐之,人又从而学之,天人之际,出入其实难分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