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40.7 4.6折 ¥ 8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加拿大】凯文·巴扎纳 著 刘家蓁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6105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5332386
上书时间2024-12-08
一个死后辉煌的生命
不可思议的惊奇终曲一个死后辉煌的生命不可思议的惊奇终曲一个死后辉煌的生命他走了,是的,就在1984年10月4日、他五十岁生日过后不久,历史上很少有古典音乐演奏家在死后这么久仍然维持这么高的知名度。同年10月15日那一个酷寒的下午,在多伦多的教堂圣保罗教堂(St.Pauls Anglican)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显然,古尔德突然而意外的去世震惊各界,人们对古尔德的爱与不舍随之扩散开来。他曾说过,真想参加自己的葬礼,看看到底是谁——如果真的有人会来的话——出席葬礼。事实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三千名人士出席了这场追悼会:包括古尔德的亲人、朋友、同事、政界人士、乐迷等等。古尔德终真的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并如以往般担任压轴的部分:因为在仪式终了时,当时古尔德死前刚录制完成的新版《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被播出、以作为葬礼终场的咏叹调。于是古尔德演奏了自己的安魂曲。
他的死,重新引起市场上对古尔德专辑的热烈需求,当时正巧是CD唱盘开始广泛流行的时候。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90年易手为索尼古典音乐)立刻开始整理旧作、重新发行古尔德的专辑,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更把奖项颁给这位死后才次以钢琴家身份拿奖的“热门人物”。20世纪90年代,索尼古典音乐陆续发行了古尔德完整的录音作品,外加许多演奏会实况、广播珍藏版、电视与电影的演出专辑。过去多年来,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和其他许多唱片业(包括盗版商)通通一起加入抢钱的行列,古尔德专辑的发行量一张比一张大,卖得比他生前还要好。死前,古尔德的专辑总共卖出约125万张;但在接近千禧年时,单单是他那张新版的《哥德堡变奏曲》就已卖出超过200万张。2002年,当业者推出数不清是第几次重新包装上市的《哥德堡变奏曲》新旧合一版,并以《古尔德哥德堡变奏曲全记录:惊奇》为题发行时,该专辑成为那一年畅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死亡,”一位索尼主管开玩笑表示,“是古尔德专业生涯上的一个大跃进。”
偏偏在他去世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除了表演外、古尔德留赠后世的资产其范畴有多广。为了推广他的想法,古尔德所做过的电影、电视节目、还有他为加拿大广播公司研发制作的广播纪录片,都在国际间广受瞩目。1984年一份名为《古尔德文摘》(Glenn Gould Reader)的刊物创刊,随后他生前的写作:包括文章、脚本、信件、访谈也都被整理出来、回响热烈。在《古尔德文摘》问世前一年,法国那边已经率先发行一本古尔德文选,这本书随后被译成各国语言,在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西班牙和瑞典火热开卖。他寥寥可数的作曲、即便只是青少年时写的钢琴小品,都在世界各国被广为演奏,甚至由德国音乐界的出版权威秀特(Schott)以限量专业版收录出版、奉为,这款待遇是许多远比他更有成就的作曲家梦寐以求的。
从他过世以来,有关古尔德的文献探讨是以倍数在增长;今天,古尔德的文献数量直逼几位永垂不朽的经典演奏家例如卡拉斯(Callas)或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甚至逼近几位历史上公认的重要作曲家。他是世界各国浩繁的期刊文献、论述专著中一再被讨论的主题,除了上述各国之外,还包括丹麦、波兰、芬兰、中国,也都有相当数量的古尔德文献(光是他死后畅销的现象本身就已经引发不少文献探讨)。“加拿大从来不是一个容易产生英雄的地方。”诺梭·弗莱(Northrop Frye)曾这么写道;然而当古尔德在家乡成为国宝之际,他俨然已成为英雄——一位备受尊崇、广被研究、深具影响力的人物。即便在非英语系国家亦是如此。在1980年的一个场合里,古尔德谈起专辑销售量的国家其实一直都是在日本,紧接着是德语区的国家;今天,他在法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美洲、以色列、澳洲、巴西等地更获得为数庞大的乐迷衷心拥护。“古尔德症候群”还不止于此,个发起“古尔德协会”的地方竟然是在荷兰的格罗宁根市(Groningen),还有那个1955年在多伦多市成立的“古尔德之友会”竟然有办法吸引到四十多个不同国家的会员加入。
有半个世纪之久,古尔德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对加拿大所知有限的人物之一。著名的俄罗斯舞蹈家米凯·巴利斯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坦承,当他在1974年流亡抵达多伦多市时,脑海里对加拿大的印象仅止于三件事:一是加拿大的冰上曲棍球队很厉害;二是这个国家种了许多麦子;第三,这是古尔德的家乡。1991年,有一次我碰巧遇到一位加拿大音乐学家、她刚从维也纳回来,她拿出一张她拍的照片给我看,照片中是一家维也纳的唱片行,这家唱片行只有两个永久展示橱窗、各在门的两侧:“这个橱窗,记好啰,是莫扎特两百周年冥诞的广告;来,看另一个橱窗,你看!竟然留给古尔德!”
在非英语系的地区,有时候古尔德被搞得太严肃了。加拿大广播电台1998年发表的纪录片《古尔德:狂喜》(Glenn Gould: Extasis)就是魁北克省对待古尔德的一个典型范例:又是谈灵魂、又是哲学中的、精神,还扯到什么发散性光芒跟音乐在自身表象中遁形之类的内容(常见的引述就是:“那灵魂已被带走,直到进入上帝的极致喜悦之中。”)。一位法国作家米歇尔·施奈德(Michel Schneider)在《古尔德钢琴独奏》(Glenn Gould piano solo)一书中写出“对他而言,音乐已是寂静的另一种状态;光亮,正是惊悚黑暗的一个启示”这类华丽矫情的冗论。我还曾在一个讲座上,听到巴黎来的学者试图将古尔德在键盘上夸张炫耀的肢体动态分类整理、解析探讨,他自称为了更能理解古尔德的弹奏、大家应该从这个研究脉络去发展,巴黎学者一脸严肃、提出古尔德眉毛运动类型论……
大部分的文献是不至于这么华而不实。过去出版过的古尔德传主要分成三种:青少年励志文学、有图没料的咖啡书、或是“我所认识的古尔德”这类的。
1983年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馆藏的古尔德目录中、包括音乐目录与期刊著作,不管是古尔德作品研究、特定的古尔德专题、或者学者写成的古尔德专著,在质与量上都相当惊人,他生前的各个方面:私生活、性情、专业、思想通通被置于放大镜下被审视,连他那喜欢边弹边唱的可怕习惯都被拿来大做文章。
其中一位传记作者、心理学家彼得·奥斯华尔德(Peter Oswald)在书中一方面坚称古尔德的性格无法被归属于任何心理学或医学上的传统分类,一方面又在注释中说古尔德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某些行为类似“艾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这是自闭症的轻度变型,其症状包括社交技能的缺乏、对例行常规的过度耽溺、对于知觉刺激的异常敏感,以及偶尔伴随在特定领域的非凡天赋。这个主题接着受到提摩西·马龙尼(Timothy Maloney)的追踪,马龙尼跟我分享了他整个详细的研究,虽然他的研究发现目前尚未正式发表,不过光是自闭症这么“有看头”的研究角度,想必各大报早已引颈翘盼、预约刊载。截至目前,我仍未被这个思路说服,我不认为这类诊断书式的看法真的符合古尔德的生平事实,理解古尔德不是非此不可。
倒是死后畅销这个现象的确延伸到大小不等的事件活动上:影展、演讲、座谈、巡回展,而且是各个国家的不同城市都有。过去举办过的其中五场型的学术研讨会中,该有的包装形式一样也没少:学术探讨、公布证据、开幕闭幕、“圣徒古尔德的一生”。在加拿大广播公司,古尔德是广播电台、电视公司、纪录片等等专题报道的主角,关于他的电台作品、俄罗斯之行、还有他和日本有关事物的密切关系,都常常是专题中的描述内容;位于多伦多市中心、隶属于加拿大广播公司的广播站台里有一个小小的演奏厅,如今被命名为“古尔德录音室”(Glenn Gould Studio)。国际公共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广播公司(NHK)以及所有欧洲重要频道都曾播出古尔德的相关节目,当年他“对位式广播”(contrapuntal radio)的诡谲风格如今也已导引出许多模仿者。美籍作家艾德蒙·莫瑞斯〔Edmund Morris,美国里根总统颇具争议性的传记《里根回忆录》(Dutch)一书作者〕1999年曾经透露古尔德的“对位式广播”是导致他在该书中使用虚构第二人称(alteregos)的灵感来源。此外,古尔德也很能引起年轻人与科技拥护者的兴趣,他在网络上是一号响叮当的人物,是粉丝网站、讨论区、资料库的主角;一些互动媒体以他为主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还知道有一些大学里开了以古尔德为专题的课程。
一个古尔德基金会在古尔德死后一周年即告成立,每三年他们颁发“古尔德音乐与广电奖”(Glenn Gould Prize in Music and Communication)给音乐与传播领域的杰出人士〔计已有莫瑞·夏弗(R.Murray Schafer)、叶胡狄·曼纽因(Yehudi Menuhin)、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武满彻(Toru Takemitsu)、马友友(YoYo Ma)、皮耶·布烈兹(Peirre Boulez)等人获奖〕。古尔德生前住过的公寓附近现在有一座“古尔德公园”,多伦多市也已将古尔德童年成长所住的房子划入市内遗址景点。多伦多大学以古尔德之名设置奖学金,皇家音乐学校(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里有“古尔德高级学院”(Glenn Gould Professional School)。1985年,他的名字更直接被附加在多伦多市所举办的国际巴赫钢琴大赛(International Bach Piano Competition in Toronto)的全名中——即便众所周知古尔德生前不屑任何形式的音乐比赛。加拿大邮局(Canada Post)在1999年发行了一枚古尔德邮票锦上添花,甚至随后加拿大政府发行的新版纸钞中考虑以古尔德为人物肖像,虽然终并没有通过,原因是当时民意调查结果认为他太诡异了:“简直有被害妄想的神经质!”
许多作曲家对古尔德公开输诚;他的名字还是笔好生意:阿蕾西娜·路易(Alexina Louie)的那本《伟哉之谜:追忆古尔德》(O Magnum Mysterium: In Memoriam Glenn Gould)始终都是她畅销的书之一。古尔德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启发许多音乐家重新重视、编制这首作品,例如克理多·哈奇(Christos Hatzis)便录制了他重新编曲的《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启发许多画家、雕塑家,包括1987年在纽约开幕的《北方印象》(The Idea of North)整个特展。舞蹈家也根据古尔德的形象与作品(多半还是以《哥德堡变奏曲》居多)创作了许多舞蹈,还有诗集《北方乐章:古尔德之灵启》(Northern Music: Poems About and Inspired by Glenn Gould)也在2001年问世。小说家也动古尔德的脑筋:乔伊·威廉斯(Joy Williams)、莉蒂亚·戴维斯(Lydia Davis)、乔伊斯·卡萝·奥堤(Joyce Carol Oates)等人把古尔德写进他们的短篇小说里;另有作者把古尔德写入他们的长篇小说:例如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德语作品《溺毙的人》(Der Untergeber)〔在英语地区该书以《失败者》(The Loser)为书名发行〕、理查·波尔斯(Richard Power)的《金色狂热变奏曲》(The Gold Bug Variations)、乔·费奥理多(Joe Fiorito)的《冰底下的歌》(The Song Beneath the Ice)、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的名作《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古尔德在里面被当成精神病杀人魔翰尼鲍·李克特(Hannibal Lect er)的角色原型〕。此外古尔德还启发了提姆·韦恩琼斯(Tim WynneJones)的少年励志小说《经典大师》(The Maestro)、安·绮斯莱特(Anne Chislett)的儿童剧作《有那么点不一样》(Not Quite the Same)。大卫·扬(David Young)在1992年于多伦多首演的舞台剧《格伦》(Glenn),剧中涵盖古尔德一生四个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性格面向,该剧在1999年参加斯特拉特福德戏剧节(Stratford Festival)的演出。1993年法蓝可·吉哈德(Franois Girard)发表了长片《古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1],片中除了采访认识古尔德的人、也放了一些夸张的小花絮。这么一个烂漫多于洞见、未经检视且了无新意的轻松小品,竟也赢得举世的赞美,整片的体裁实在太附庸风雅了。该片的广告上声称“关于一位艺术家、哲学家、狂人与天才”,吉哈德硬装高深的姿态真叫人不堪入目。
古尔德的遗物也产生一些交易。半个世纪前,古尔德题赠他《弦乐四重奏》的一页手稿送给乐评家埃里克·麦克莱恩(Eric McLean):“容我把这页特别破旧的修订版乐谱、第二二六至二四一小节这一页题赠给您。我相信它必将获得妥善的维护与应有的尊重,以免后世为了古尔德真迹的只字片语喧闹不休。”当时古尔德是说着玩的,但现在这些真迹可是货真价实的银弹。在美国,一封信(即便是打字的)已经喊价到3000美元以上,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价格更高;近被找到的一份古尔德十几岁时的谱曲手稿,专家预估价为1.5万美元,很有可能会卖个更好的价钱。
此外还有“古尔德观光潮”这个现象。从他去世以来,观光客以惊人的数量涌入多伦多市、完成所谓的“朝圣之旅”,参观市内任何与古尔德扯上一点关系的诸多景点,举凡他童年的旧家、念过书的学校、他演出过的教堂与音乐厅、过世时的寓所、他在里面租有工作室的旅馆、生前常去的小餐馆——现在全都变成观光圣地,其中甚至有游客反复“朝圣”、乐此不疲。在多伦多郊区的皮莱森山丘墓园(Mount Pleasant Cemetery),有许多加拿大响叮当的人物安葬于此,而其中凭吊人次的就是古尔德的墓碑;据报道指称,这甚至是全加拿大参观人次的墓碑。“古尔德套装路线”也让乐迷蜂拥而至,从席寇湖(Lake Simcoe)一路沿着塞琵瑞湖(Lake Superior)的北岸、直到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游客通常想去“看”跟“摸”古尔德手稿的兴致远高于去阅读它。有些人造访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是希望去玩一下古尔德的钢琴、试试他那张出了名的折叠琴椅;不过现在全置放在玻璃屏风之后,因为物件实在太珍贵(负责看守这组物件的馆员其实一直以来压力都很大,因为这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事实上犹如古尔德博物馆)。1998年渥太华一份报纸报道指出,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暨档案馆镇馆之宝——古尔德手稿,由于过度使用,正面临物件毁损的危机当中;从那之后,古尔德手稿改以微卷胶片供外界调阅。
古尔德掀起了大众对某种人格特质的狂热崇拜,某种继李斯特(Liszt)与帕德雷夫斯基(Paderewski)时代之后,在古典音乐界鲜少再出现过的类型,这与当代影视领域中的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和猫王(Elvis Presley)这类人物所造就的传奇是等量齐观的。他有铁杆的乐迷、通常是女性,从他早期还出席音乐会时就开始。许多女乐迷把他当作老朋友一样地写信给他,她们自认为从古尔德的弹奏中听见了对她们诉说的某些东西。一般而言这都没什么危害,例如有位女士来信提到因获奖而拿到古尔德的针织照片和专辑封面有多么开心,有些女性则是来信要求碰面、甚至结婚,也有人自己幻想正在跟古尔德交往,如果古尔德没回信、下一封就变得抑郁不欢。有个被回绝的乐迷来信威胁说“已将全案移送加拿大皇家骑警队(RCMP)处理”。另外一位女性自称和他的专辑封面有着“深度对话”,这一位在古尔德后几年的时间里频繁写信,跟他分享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因为,她这么说,“我……没有其他人可以写信”。这些女人里面有些真的跟踪古尔德、跟到他快要发狂,而且古尔德父亲也回忆说有一次必须拿着水管、把一位疯狂乐迷从他们家的度假别墅里赶出去。
钢琴家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的葬礼上,那种学童列队致哀的炫示我从来没见识过,而且我怀疑后来还有机会再看到;未料在古尔德的丧礼上,学童排场再现,从那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对古尔德所能激起的各式谄媚感到惊讶。有一次英格兰一位主修钢琴的音乐系学生寄了一叠她的照片给我,都是她的背部特写,她把古尔德《弦乐四重奏》的主旋律刺青就刺在自己背上,还有一次研究圣*密码的人向我保证古尔德的名字确实被译藏在密码里面。古尔德甚至已经悄悄跨入流行文化——例如,还有多少其他过世的古典音乐家曾被美国卡通影集《辛普森家族》(The Simpsons)编入剧情?在一期加拿大《麦可连》(Maclean)新闻周刊公布的《重要加拿大人百大名人榜》(100 Most Important Canadians in History)上,古尔德名列艺术家类榜首、领先加拿大艺术团体《七人组》(Group of Seven),并在总排名上位居第五、紧跟在魁北克建置者山谬·狄·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之后。1977年发射的“航行者号”(Voyager)太空船,舱内有一个内建的纯金唱片,里头只收录二十七首示范音乐,其中古尔德演奏巴赫的一首前奏曲及赋格、跟当年红极一时的乐团“邻家女孩”(Pygmy girls)的一首歌、还有摇滚经典《Johnny B. Goode》一起被收录在里面;对一些乐迷来说这可是佐证了古尔德“红到外太空”。
生前死后的古尔德都打破了古典音乐家难以闭门造车而依然大红大紫的惯例(当年古尔德自己也觉得不可能,在一次访谈中古尔德自己招了,他坦承的愿望就是可以与世隔绝并保持收入)。对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家而言,出唱片、电台演出、电影音乐的制作参与,这些都是附属在舞台演奏的前提下;即便是大牌音乐家,一旦他没有再继续维持高曝光率,那么很快地他的声势、专辑销售、合作邀约都会急遽地冷下来。然而古尔德在三十一岁的盛年宣告退出音乐会舞台,大半的专业生涯中他都处在鲜为人知的工作状态,他的刻意低调反而引人侧目、惹来大众的惦念。几代以来,听众们都只能从电子媒体去认识他,以致他过世时根本不会造成一个“物理实体意义下的古尔德”的消失。那么,过世这么多年来他是所有演奏家中依旧热烈畅销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正因如此,他死后腾达的生命本身遂成为他殷切理念的例证,那个理念就是,艺术家借助电子媒体或可实现作品永续存在的愿望。
当然古尔德的性格对死后畅销的现象有推波助澜之效。他的怪癖导致他迷人、他的孤立显得神秘、他的羞怯让他可爱、甚至他的无性生活也意外地在女(也有男的)乐迷之间掀起话题,这都引起大家揣测他的私生活。(1998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研讨会上,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士沉着地听完一个探讨古尔德电影的讲座,末了她站起来提问:“他是同性恋吗?”)他的亲戚、朋友、同事、连一些跟他不熟的或只不过写过一点点关于古尔德的人,都被乐迷大众追着询问此事。
毋庸置疑,在他那个时代所有富天分的音乐家当中,他也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这总能确保某些拥护与支持。此外,他还是一位富于魅力的广播人,他极为亲昵的风格,有时是吓人的、具破坏性的,但他总能留下一个令人叹服又捧腹的注脚,用极*的说服力让大家接受。他独树一帜的演奏或许也让他的专辑听起来永远这么新鲜、别于传统,并持续地吸引新乐迷。就算今天古尔德已经不可能再像生前那样激起那么多公愤,但当年那些让他精彩迷人、却也是众矢之的的诸多争议并未随时间淡化。生前始终伴随着古尔德的那些严厉批判并未阻止新一代乐迷的加入,随着时光迁移,古尔德在“钢琴大师神殿”上的地位似乎愈见巩固。
古尔德是个有魄力的知识分子,有着巨大的天赋,在不同情况下,无性样态、自相矛盾、神经质、启人深省、自恋、狂想兼而有之。对传记作者来说,古尔德这个题材是块肥美多汁的好肉,而凯文?巴扎纳善尽职责地端出好料。
凯文·巴扎纳(Kevin Bazzan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史与文学博士。自1995年起,担任《格伦·古尔德》国际杂志编辑,著有《格伦·古尔德:作品的演绎者》(Genn Gould:The Performer in the Work),研究古尔德的钢琴演奏与诠释。
终曲(以序曲格式)
一个死后辉煌的生命1
部
湖滨区男孩17
天才,1932—1947
第二部
国宝93
少年职业演奏家,1947—1954
第三部
杂耍丑角163
巡回中,1955—1964
第四部
文艺复兴人257
一个更高的召唤,1964—197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