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杨兴锋主编的《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按作品体例、题材分为四类:事件报道、人物报道、财经报道和时政报道。其中“事件报道”称作“调查报道”更准确,收《南方都市都》、《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作品各一篇。调查报道历来是南方报业的长项,一批优秀的调查记者,不畏艰险,以坚定的意志、娴熟的新闻技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去还原事物本来面目,以此坚守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在采编人员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领域,新闻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例如,南方周末记者在富士康调查中,如何多次自我否定,最终找到文章的立意和事件真实的逻辑。这些经验对新闻从业者,是宝贵的财富。
目录
序言做让时间害怕的新闻报道
部分 事件报道
安元鼎:一个社会“脓疮"的爆裂
节 喝咖啡喝出线索
第二节 寻找访民
第三节 《财经》意外截胡
第四节 报道“突然”提前
点评 社会瞭望者的职责履行
富士康连跳:与死亡赛跑
节 我们的优势并不只在于“卧底”
第二节 及时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调整
第三节 思路调整:从数学题到语文题
第四节 通过写他们的“生”,来解释他们的死
点 评 记者应有治史之志
京沪高铁20亿元贷款变形记:解读重大题材调查范式
节选题判断
第二节 切分利益主体
第三节 周旋在各利益主体之间
第四节 获得完整数据链
第五节 刊发策略和社会影响
点 评 回到地面,回到常识
海南毒豇豆:专业媒体的职责
第‘节 不恰当的比喻
第:节再赴海南
第三节豇豆有毒
第四节触动现实
第五节管理之变
第六节畸形变革
点 评 在纠结中坚守与前行
第二部分 人物报道
李一“成仙”: “宗教”题材的采写尺度
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二节 把能说清楚的事情说清楚
第三节 李一几乎什么都是假的
……
第三部分 财经报道
第四部分 时政报道
内容摘要
杨兴锋主编的《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解密南方报业成功
经验,打造最佳新闻案例教程。报纸采编工作主要由采访和编辑两部分组成。报纸采编对于报业的日常运营意义重大,《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中通过大量的采编经典案例分析与创新探索,让人们了解新闻资讯的策划、采集、编辑加工和制作的全过程。这是南方报业采编精英的经典案例教学。《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展示了南方报人的办报理念、
思维方式和独到的采编技艺,对于媒体工作人员、媒体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都有启迪作用。
精彩内容
第五节 见报的“一点点技巧”这篇用了五年时间准备的稿件,终于到了要书写的阶段了。
这天,20lO年12月22日,冬至。
下午,南方都市报编辑黄勇完成了和同事吴秀云的采编沟通,并已经达成共识:稿件写作采用白描手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并不容易作出的决定。猛料当前,激动是新闻人最自然的反应。而用最漂亮或者说最华丽的形式来呈现猛料,也是新闻人本能的第一感。尤其是这么一个紧跟了五年的选题。
问题是,有时第一感未必是最好的感觉。
黄勇说,作为编辑,我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在新闻业界,这属于后天训练而成的素养,而久炼成精之后,亦可列入本能之一种。冷静在这个行当,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不容易做到。
白描,就是用朴素的技术去展示幽深的境界。黄勇决定请吴秀云这么去写作稿件,而他自己也准备这么去铺排版面。
值得一提的是,吴秀云和黄勇都了解杨斌的艰难和为难,两人都不想让杨斌难上加难。关于这一点,两人也有过讨论,并且达成了另外一个共识:用采编的技巧,展示需要展示的真相,同时保护需要保护的杨斌。这样一
来,就有了可称神来之笔的一篇文章——《我们一定还可以做点什么》(参
见20lO年12月23日《南方都市报》A13版)。版面上标注得非常清楚,这是“杨斌随笔摘录”。然而事后黄勇说,其实这不是杨斌的随笔。由于事关敏感,他们运用了一点点“技巧”:“随笔摘录”的主体其实是对杨斌的采访,只是添加了少数杨斌自己的写作。这篇文章用楷体字单列,剔除了所有跟政法体制内人士有冲突的观点、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黄勇在文章最后添加了一句话,“我们一定还可以做点什么”,并同时用作大标题。
报道见报后,这篇楷体文章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表扬。广东省检察院检
察长郑红在《南方都市报》报纸上直接批示:每一位检察官都应该向杨斌同志学习。郑红的批示逆转了广州市检察院内部的主流态度,反对杨斌的立场立即转为肯定,检察院很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杨斌的行为进行了褒扬。毫无疑问,记者和编辑达到了目的,报道直接保护了杨斌。
在处理了稿件整体语感上的问题后,黄勇很快找到了诸如“希望自己年老的时候,留在自己记忆中的,不是起诉了多少人,而是自己挽救了多少人”,“周模英站在法庭上接受审判,固然是法律的胜利,但是我们不能漠视隐藏在背后的社会原因和背景,我们不能忘记站在她身后的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为生存而苦苦呻吟的人,他们的苦难和命运。这也是法律应有的良知”,“法律最高境界是爱和仁慈”等精彩的片段。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根本价值在版面上闪闪发光。
重剑无锋。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朴素往往最摄人心魄。
大黑字体,加大字号,增加底网,这些都是常规不过的“编辑手法”。
它们就那样简单地排列在版面上,结果已经证明,这种简单直入人心,汹涌澎湃。
第六节 广场上的对话在5个版的《女检察官“解救”女囚》之外,另外两个版的《杀女时脑中空洞法庭上只求速死》也同样令人心酸。稿件采用白描与对话兼用的形式,从周模英的视角还原当年的杀女情境、与杨斌的五年交往以及周的内心世界。稿件令人动容。
能够让周模英敞开心扉,殊为不易。要知道,刚从监狱中出来的她,内心非常脆弱,情绪波动极大,不能谈论任何与其女儿相关的话题。此前,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她突然情绪失控跑走,在外躲藏了好几天才回家。
在去南昌采访周模英之前,负责对话的南都记者周松柏“心怀忐忑,内心煎熬,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
同样在2010年12月22目,在周模英准备动身去广州之前,在小姑子熊六妹的半劝半哄下,周模英终于出现在双方约定的见面地点——南昌新建县广场。开始,周模英始终躲藏在小姑子的身后,把头深深地勾着,不敢抬头看记者。
艰难的突破由此开始。
内心紧张的周松柏尽量表现轻松,在与周模英笑着打了一个招呼后,便主要与熊六妹拉家常。给周模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他们的友好氛围,尽量消除她的陌生感和“敌意”。周松柏和熊六妹谈话的内容从她在广州的打工经历,逐渐转到她和周模英的几个儿女学习问题上。有意无意地也问下周模英,希望将始终沉默在一边的她拉进他们的聊天圈。
起初,记者问她五句,她通常一句都没有回应。但周松柏没有表现出尴尬或窘迫,而是尽量迅速地重新转往与熊六妹的交谈上,希望快乐、友好的交谈氛围保持下去,也尽量让周模英能够感受到这种氛围。让她感觉到,她不一定要参与交谈,但一定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这种状态持续20多分钟后,心墙高筑的周模英渐渐放松下来,开始神情专注地聆听他们的谈话,后来也时不时地会插上几句。
在取得周模英初步信任后,周松柏开始小心翼翼地将话题逐步深入。从广州市检察官杨斌与她一对儿女的关系开始,慢慢地再转换到她与杨斌的多次接触,主要谈杨斌对她的几次监狱探访。谈起杨斌,周模英的语言多了起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找到了周模英的语言兴奋点,坚冰开始逐渐融解,她也感受到了记者的真诚。周模英终于明白,记者的到来,并不是要去重揭她异常疼痛的伤疤;而是要通过她的经历,去做一件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终,周松柏抛出了她和被她杀死的女儿之间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为什
么要溺死刚出生才9个月大的亲生女儿?被法院判刑后,在监狱中是否会想起死去的女儿?有没有反省过自己当初的行为?如果回到从前环境,她是否还会做出类似举动?
庆幸的是,在熊六妹从旁帮助下,周模英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里波澜,从沉默到哭泣,从哭泣到断断续续地讲述,她也终于经历了一次内心的洗礼,愿意在一位记者的逼视下,正视自己曾犯过的错,愿意将几年来的内心痛苦与陌生人分享。
12月23日,一夜失眠后。吴秀云战战兢兢,给杨斌发了一条短信,问她有没收到负面的消息。杨斌很快就回复了,说看到报纸了,没负面的消息。
看到她的短信,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吴秀云发短信告诉她:我最
担心的,不是自己,是怕你受到牵连,如果,因为我的稿子让你承受苦难,以后没人敢做好事了,我良心不安。
杨斌回复了两个字:明白。
躺在床上,看着短信,吴秀云哭了。
(撰稿:过国亮整理:叶孜统筹:温冲)P73-76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