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5.7 5.6折 28 全新

库存9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凯平,王伊兰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099818

出版时间200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20707090

上书时间2024-11-29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不同文化之间不仅仅有着语言和风俗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还有着文化心理的差异。本书即从文化与心理的角度,诠释文化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载体和环境,对跨文化沟通的情境、过程、风格及结果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实用的跨文化沟通技能,本书从心理学研究出发,细述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文化心理障碍的心理学基础,并阐述如何理解他人、影响他人、说服他人,学会沟通中的对话艺术,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以及跨文化沟通中的冲突解决和谈判的艺术。实为心理学、对外经济和贸易、新闻、工商管理、旅游等专业从业人员和专科以上师生可以选用的教材。

商品简介

 不同文化之间不仅仅有着语言和风俗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还有着文化心理的差异。本书即从文化与心理的角度,诠释文化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载体和环境,对跨文化沟通的情境、过程、风格及结果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实用的跨文化沟通技能,本书从心理学研究出发,细述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文化心理障碍的心理学基础,并阐述如何理解他人、影响他人、说服他人,学会沟通中的对话艺术,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以及跨文化沟通中的冲突解决和谈判的艺术。实为心理学、对外经济和贸易、新闻、工商管理、旅游等专业从业人员和专科以上师生可以选用的教材。

作者简介
彭凯平,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研究所(IPSR)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及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

目录
部分 挑战篇
 章 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节 跨文化沟通的界定
  第二节 跨文化沟通的特点   
  第三节 跨文化沟通的社会场景
 第二章 学习跨文化沟通的必要性
  节 国际化的需求
  第二节 自我的超越
 第三章 什么是文化
  节 文化是生活方式
  第二节 文化是历史传统
 第四章 文化与心理
  节 文化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第二节 文化是人类的行为标准
  第三节 文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性
第二部分 障碍篇
  第五章 语言障碍
   节 语言的跨文化差异维度
   第二节 语言和人类行为
   第三节 语言的跨文化词汇差异
  第六章 沟通风格的障碍
   节 高情境和低情境的沟通文化
   第二节 沟通风格的文化差异
  第七章 认同感的障碍
   节 社会认同感理论
   第二节 认同感的心理基础
   第三节 认同感的心理后效
  第八章 文化心理的障碍
   节 行为的异同
   第二节 情感活动的异同
   第三节 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部分 技巧篇
  第九章 影响的技巧
   节 影响的过程
   第二节 影响的两种途径
   第三节 下意识的影响
  第十章 说服的技巧
   节 说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节 说服的要素
   第三节 说服的技巧与原则
  第十一章 发现自我%
   节 自我的意义
   第二节 自我与文化
……
第四部分 行动篇

内容摘要
不同文化之间不仅仅有着语言和风俗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还有着文化心理的差异。本书即从文化与心理的角度,诠释文化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载体和环境,对跨文化沟通的情境、过程、风格及结果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实用的跨文化沟通技能,本书从心理学研究出发,细述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文化心理障碍的心理学基础,并阐述如何理解他人、影响他人、说服他人,学会沟通中的对话艺术,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以及跨文化沟通中的冲突解决和谈判的艺术。实为心理学、对外经济和贸易、新闻、工商管理、旅游等专业从业人员和专科以上师生可以选用的教材。

主编推荐
彭凯平,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研究所(IPSR)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及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

精彩内容
章  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跨国访问、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想一想那些在国外的日子里,让我们感到意外的不一定是国外的物质生活水平,或是异国的自然风光,而很可能是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角色期望的差异以及沟通的困难,这些经常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
    我自己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发生在到达美国的天。那是1989年1月20日,我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985次航班次到美国,由于碰巧有中央领导同机访问美国,所以飞机并没有飞往旧金山,而是改飞洛杉矶,这使我错过了飞往底特律的航班。原定接机的中国同学没有来,来的反而是他的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斯蒂文森(Harold Stevenson)教授。我又惊又喜,、因为斯蒂文森教授是我非常敬仰的学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每次他到中国来,都是中国的领导人和大学者陪伴,而我当时只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讲师,根本无缘与他面对面交谈。没想到在美国的天,居然是他个一大早来接我。我不好意思地问“您的学生为什么没来?”他说:“他今天上午有课,而我刚好有时间,所以我来接你。”这是我在中国二十年生活中难以想通的事情,教授和学生的角色,在美国和在中国竟是如此的不一样。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