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7 5.4折 ¥ 49.8 全新
库存107件
作者萧锋 著,华景时代 出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74494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703237
上书时间2024-11-25
为什么要读《长征日记》
萧锋的《长征日记》最早出版于一九七九年,一经问世便风靡全国,迄今已出版了多个版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幸在大学的军事历史课上,听老师专题讲解过这本书。萧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在被敌人“围追堵截”的艰苦岁月里,依然不间断地写下十多万字的长征日记,他的精神让我这个曾经参加过战争的军人,甚为钦佩,备受鼓舞。
萧锋出身贫苦,参军前是个放牛郎,根本没有机会上学。他学习识字、造句、作文都是在参加红军之后。战友告诉他,可以把火热的战斗生活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学文化的成果,还可以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于是他边学习识字,边用土草纸和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写日记。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六十多年,陪伴他度过了战火纷飞、风雨兼程的革命生涯。
参加长征的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四支部队,近二十万人,但写日记的仅十余人,他们的日记现已成为极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萧锋是十余人中坚持写日记时间最长的人,其日记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本。通过这本日记,我们不仅能看到作者的思想高度,还能看到红军英勇顽强、坚信革命事业必胜的精神信念。
毛泽东有句震撼全军的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他在红军建立初期就十分重视战士的文化教育,把“军事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并列为三大教育。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组织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以提高基层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和文化素养。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时,对军队文化教育又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制青年士兵识字课本”,“每个纵队内设立青年士兵学校一所,分为三班至四班”,“每班以授足九十小时为一学期”,坚持对士兵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文化教育。
长征出发的当月,萧锋在日记中写道:“行军途中遇见谭政主任……他还说:‘连队要积极开展行军识字运动,一人一天认一个字,一年就可认三百六十多个字。扫除文盲,才能更好地学习革命的理论。’”
在突破敌人封锁线的紧张时期,周恩来副主席对萧锋说:“要认真执行党的政策,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搞好宣传工作,使红军走过的地方都播下革命的火种。”周恩来又指着战士背着的“站好岗”识字牌称赞说:“既打仗行军,又识字,战斗不忘学习,这个办法好。我们工农现在打仗需要文化,将来建设新中国更需要文化。”
“四渡赤水”名扬红军长征史,萧锋所在的红一师则是“八渡赤水”。在紧张的行军作战期间,红一师仍要求:“各部队要立即动员自己部队中能写字的人,用木炭、毛笔,用大字、小字,在墙壁和门板上写上瓦解白军的标语。从连队到军团的军政干部,都要以身作则,自己动手,把瓦解白军的标语写满整个宿营地”。
苟坝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巩固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又一重要会议。会议之后,毛泽东决定出奇兵,由东向西三渡赤水。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萧锋所在的部队依然坚持文化学习,他在三月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行军识字做得好,七连班长刘新文一天行军识字十二个,就是那个‘打圈子’的‘圈’字难写,我看先易后难总可学会。”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萧锋写道:“凌晨五时由罗家沟出发,到贺家坪宿营,行程七十里。团部对行军识字工作抓得很紧,战士们用硬纸和树皮做成牌子,写上字,边行军,边认字,效果很好。”
萧锋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中,伴着炮火硝烟,写下了长征日记。
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萧锋有了相对稳定的休息时间,他将污渍斑斑、字迹模糊的原始日记誊抄在笔记本上。此后又在养伤期间,找有关领导和战友核实,对日记进行补充和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重走长征路,对日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一一核对和修订,最终形成了这部《长征日记》,字里行间闪耀着红军指战员奋斗(红军不怕远征难)、乐观(万水千山只等闲)、进取(而今迈步从头越)、坚韧(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辉煌的精神谱系,长征精神就是其中之一。“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长征是红军历史上一次满怀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萧锋在炮火硝烟中写下的日记,则是精神层面上的远征。学习长征精神,萧锋的《长征日记》不可不读;研究长征历史,《长征日记》更应是案头常备的工具书;重走长征路,《长征日记》不仅是长征路上的道路地标,也是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坐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人活着,本身就是一次长征,途中需给思想“补钙”,为精神“加油”。读一遍《长征日记》,仿佛重走了一遍艰辛的长征路,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悟长征精神,明白长征精神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自觉地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日记》再版之际,我受萧锋之女萧南溪大姐嘱托,写下以上文字,权以为序。
陈 宇
二〇二三年五月五日
于北京·军事科学院
1934年10月,年仅18岁的萧锋与红军指战员离开苏区,踏上漫漫征途。没人知道要往哪里走,也没人知道要走多久,没人知道哪里是根据地,但“打倒蒋匪军,解救穷苦人”的革命信念始终激励着年轻的将士们,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走向最终的胜利。萧锋将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日记真实再现了那段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以及在长征将士们身上体现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向前。
作者:萧锋(1916—1991),江西省泰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顾问。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从1928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萧锋将军在64 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写日记。退休后,他根据日记整理出一千多万字的回忆材料,出版了《长征日记》《十年百战亲历记》《回顾金门登陆战》等著作。
书稿整理者:萧南溪,萧锋将军之女,陆军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红色历史的传承、宣讲工作,协助父亲整理出版了多部著作。
一、离别苏区上征途……………………001
二、突破敌人封锁线……………………004
三、周副主席到我团……………………013
四、进击全州渡湘江……………………027
五、袭占黎平到贵州……………………035
六、抢占乌江进遵义……………………044
七、八过赤水甩敌人……………………058
八、佯攻贵阳逼昆明……………………081
九、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095
十、强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106
十一、翻过雪山到懋功……………………115
十二、毛儿盖见朱总司令………………131
十三、六天六夜过草地……………………144
十四、批判张国焘,继续再北上…………152
十五、哈达铺听毛主席报告………………161
十六、过西兰公路,跨六盘山…………166
十七、到达陕北吴起镇……………………172
十八、直罗镇打歼灭战……………………183
十九、参加东征抗日先锋军………………190
二十、西征路上战“三马”………………206
二十一、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师…………233
二十二、决战山城堡,再上新征途………250
附录
萧锋同志简历………………………………………… 255
后记
如铁纪实万千字 留与后人鉴丹心
——开国将军萧锋的日记情怀………………… 257
1934年10月,年仅18岁的萧锋与红军指战员离开苏区,踏上漫漫征途。没人知道要往哪里走,也没人知道要走多久,没人知道哪里是根据地,但“打倒蒋匪军,解救穷苦人”的革命信念始终激励着年轻的将士们,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走向最终的胜利。萧锋将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日记真实再现了那段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以及在长征将士们身上体现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向前。
作者:萧锋(1916—1991),江西省泰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顾问。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从1928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萧锋将军在64 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写日记。退休后,他根据日记整理出一千多万字的回忆材料,出版了《长征日记》《十年百战亲历记》《回顾金门登陆战》等著作。
书稿整理者:萧南溪,萧锋将军之女,陆军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红色历史的传承、宣讲工作,协助父亲整理出版了多部著作。
一、离别苏区上征途
一九三四年
十月十六日 晴
午前,我们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政治处开会,一是欢迎林龙发政委伤愈回团工作;二是分析研究部队政治思想状况。
五次反“围剿”以来,我军数战失利。这次高兴圩战役也没打好,连队思想情况较乱,埋怨情绪较大。这几天我下营、连和干部、战士交谈,大家都反映我们吃了堡垒对堡垒、工事对工
事、死打硬拼的亏。
最近,师部找团以上干部接连开了几次会,李聚奎师长和赖传珠代政委说,部队可能要向南行动,冲破南线敌人的封锁。一星期来,部队补充了新兵,充实了武器弹药,每人还发了两套单
衣、两双鞋子。看来,情况十分紧急,准备随时行动。
突然接到命令,午后四时出发。我团为右路前卫,从兴国乱石圩出发,经银圩、社富,半夜到南塘宿营,行程七十里。沿途群众端茶送水,依依不舍。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激动。
十月十七日 晴
午前,敌机来轰炸于都桥, 炸弹落到街上,炸伤了八名赤卫队员和许多老百姓。记住,这又是一笔血债!
于都人民十分热爱红军,队伍刚住下,妇女表嫂就跑来洗衣服,烧开水。苏维埃政府的财政人员,忙着送粮备款。我们的宣传队也积极向群众宣传红军抗日反蒋、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主张。
午后四时出发,经卦江、庙前、白交坡、大屋里、石坡到于都城南关宿营,行程七十里。路过卦江时,卦江赤卫队刘队长拉着我的手问:“你们往哪去?”他希望红军早日粉碎敌人的“围
剿”。战士们也不断问我:“总支书,队伍开到哪里去?”我也只听说向南行动,反正哪里便于消灭蒋介石,好打破敌人“围剿”,就打到哪里去。
十月十八日 晴
午后四时出发,经黎村、老屋里、河北、沙坝到上坪圩宿营,行程七十余里。已进入赤白交界区了,白军离这不远。三营把林木村地主土围子打开,捉住十多人,还杀了两个恶霸,没收
了四只猪,部队和群众大大改善了生活。
这几天队伍行动快,掉队的甚多。我负责收容队工作,经请示批准,将二十四名战士送回苏区安置。
专 家 解 读
第四次“ 围剿” 失败后, 蒋介石继续推行“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九三三年十月,对红军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兵力达百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
垒主义”的新方针。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与武器、人数都占优势的敌人正面硬扛,伤亡惨重。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离开熟悉的苏区根据地,红军战士肯定是十万个不愿意,他们在苏区打土豪、分田地,已经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红军又是一支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军队,所以即便在前路未卜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选择相信党,坚定地跟着党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