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造大唐:郭子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再造大唐:郭子仪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7.4 7.5折 49.8 全新

库存13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晨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98618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627017

上书时间2024-11-24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郭子仪被誉为“中唐第一名臣”,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四朝,他一生戎马,平定安史之乱,经营中唐西部、北部疆域,长期执掌兵权,功勋卓著,手下名将如云,位至汾阳郡王。他的八子七婿皆为朝廷重官。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他“人臣之道无缺”,后人称他为“福禄寿考兼备”的“五全老人”。郭子仪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一直是战功赫赫的武将难以善终的重要原因,在安史之乱时期也是如此。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被誉为“中兴第一”的李光弼饱受朝中小人谗言,他遂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764年去世,时年五十七岁。战功赫赫的仆固怀恩也遭到朝中宦官的陷害,最终被逼谋反,于愤恨难平中去世。但是郭子仪始终没有步这两个人的后尘,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寿终正寝。

为什么郭子仪可以寿终正寝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始终坚持一条处事原则——强者示弱。

郭子仪于697年出生于华州郑县,早年参加武举,成绩优异,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上,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郭子仪先后担任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职务,这期间郭子仪的足迹遍布大唐的北境和西境。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正式步入高级武将的行列。后来,郭子仪又兼任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等职。

此时的郭子仪已经五十多岁,但是历史的发展让他从此开始闪耀。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急忙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平叛。郭子仪侍上忠诚,对下宽厚,对部下的仁爱使得将士们对他非常崇敬,愿意在其麾下效命。首战郭子仪即率军收复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此后连战连捷,因功加封御史大夫。756年,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大败叛军,斩首四万余级,史思明仅以身免。

但是此时唐军遭遇潼关大败,安禄山率军攻占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于是郭子仪率军五万前去勤王。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将军国大事委托郭子仪处理,由此郭子仪开始了收复两京的战斗。

此时叛军连战连捷,兵锋甚锐,郭子仪收复两京的战斗非常艰难。757年五月,郭子仪率军进攻长安,与叛军大战于清渠,唐军失利,军资器械损失无数。但是唐肃宗依然对郭子仪信任有加,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随从广平王、天下兵马元帅李俶率十五万大军再度进攻长安。郭子仪率军与叛军大战于香积寺,大获全胜,斩首六万,俘虏两万,一举收复长安。

随后郭子仪再接再厉,继续东进洛阳,率军与叛军战于陕州,叛军大败,尸横遍野,唐军乘胜收复洛阳,至此郭子仪完成了收复两京的壮举。唐肃宗对郭子仪说道:“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安禄山死后,为彻底消灭叛军,唐肃宗集结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名节度使麾下数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占据的邺郡。但是唐肃宗任命的最高指挥官鱼朝恩不懂军事,指挥无方,致使邺郡久攻不下。759年二月,史思明率大军支援安庆绪,唐军大败,鱼朝恩却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遂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郭子仪欣然接受。

此后几年的时间里,郭子仪绝大部分时间都赋闲在家,他也就没有参与安史之乱后半段的几乎所有战斗。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唐肃宗进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给了郭子仪崇高的地位,但是对于郭子仪来说,无法驰骋沙场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他始终未发一言,听从皇帝的安排。

763年,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看起来天下太平,但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给郭子仪悠闲度日的机会。此时大唐国力虚耗,疲弱不堪,西方的吐蕃和回纥趁机不断侵扰唐朝边境,郭子仪挂帅出征,再赴疆场,这一走就是十余年。

763年冬,吐蕃大举入侵,唐代宗仓皇逃离长安,长安陷落。郭子仪临危受命,率领唐军驱逐吐蕃军队,再次收复长安,唐代宗下诏赐郭子仪铁券,绘像凌烟阁。765年,回纥和吐蕃联合大举进攻唐朝,郭子仪单骑入回纥大营,利用自己之前和回纥的交情,对回纥人晓以利害,最终回纥人不但撤军,还和唐军一起击败吐蕃军队。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成了彪炳史册的英雄故事。

此后十余年里,郭子仪镇守西境,牢牢捍卫着大唐的边疆,直到779年,已经八十多岁的郭子仪获准退休,至此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郭子仪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757年收复两京。当唐肃宗说出那句“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的时候,郭子仪的反应是“顿首陈谢”。此后不管自己立下什么样的功劳,郭子仪始终在皇帝面前毕恭毕敬,“盛气凌人”“居功自傲”之类的词汇,从来都是与郭子仪无关的。

郭子仪之所以会在巅峰时刻被罢免兵权,主要是由于鱼朝恩等宵小之徒进谗言,但是郭子仪从来没有对鱼朝恩等人采取过任何报复措施。后来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人盗掘,世人都怀疑是鱼朝恩所为,但是郭子仪并没有怪罪任何人,只是说这是自己当年纵兵掘他人坟墓的报应。后来郭子仪的种种做法,甚至感动了政敌鱼朝恩。鱼朝恩感慨道:“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郭子仪不仅自己多次推辞皇帝的加封,对自己的家人也是严格要求。郭子仪的儿子驸马郭暧曾和妻子升平公主发生口角,郭暧脱口而出道:“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郭子仪听闻此事后,立刻把郭暧关起来,自己去向皇帝请罪,唐代宗并未怪罪,但是郭子仪依然将郭暧杖责数十。

试问,郭暧说的话有错吗?并没有。郭子仪有能力拥兵自重、目无朝廷吗?当然有。郭子仪有资格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功勋宿将基本都是这样的,但是唯独郭子仪谨小慎微,始终谨守臣子之道。甚至在自己的汾阳王府,郭子仪四门大开,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市民商贩,欲求见者皆可随意进出,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坦荡无间,以取得皇帝信任。

郭子仪这种强者示弱、谦恭退让、与世无争的品格为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当时的人们无不交口称赞郭子仪的美德。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田承嗣割据魏州时,骄横无礼。郭子仪遣使至魏州,田承嗣却向郭子仪所在的西方跪拜,并指着膝盖对使者道:“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占据汴州时,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押。而郭子仪的财物经过他的辖区时,李灵耀非但不敢扣留,还命人护送过境。

郭子仪这种崇高的品格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其盛名也传之后世,流芳千古。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将郭子仪作为贤臣、名将、道德楷模而加以尊崇。

北宋时期,名臣范仲淹曾经作诗赞誉郭子仪:

令公名望冠萧何,菖毫储勋汝更多。

心服蛮夷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

钧衡屡秉分轻重,鼎鼐端居召致和。

国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导语摘要

郭子仪 (697—781),华州郑县人,以武举高等入仕,历仕唐朝玄、肃、代、德四朝,先后受封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即位后,更是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位极人臣。郭子仪一生戎马倥偬,每每在国有危难时力挽狂澜,在平定安史之乱、解除吐蕃与回纥侵袭的危机中居功至伟,身披大唐安危数十年。克复长安、洛阳二都后,唐肃宗对郭子仪感慨:“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的仕途屡有沉浮。但他恪守君臣之节,隐忍大度、宽厚坦诚,不争功、不树敌,总能化险为夷。他一生光明磊落,以弱示人,政敌鱼朝恩感慨道:“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他一生富贵寿终,被称为“五福老人”,名垂青史。



作者简介

李晨,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从事历史人物传记和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擅长以共情的方式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命力,让一个个历史人物从枯燥的文字中走出,变得鲜活饱满,栩栩如生。已出版《中国古代北方国防研究》《彭德怀传》《南线决战:淮海战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等多部作品。《戚继光传》(与他人合著)《李靖传》《郭子仪传》拟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经历:天涯漂泊我无家

第一节 家世出身

第二节 武举及第

第三节 宦游四方

第二章 安史乱起: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一节 变乱骤起

第二节 收复云中

第三节 大战河北

第四节 战局骤变

第三章 克复两京 一剑光寒定九州

第一节 潼关之败

第二节 清渠再败

第三节 收复长安

第四节 再复洛阳

第四章 坎坷战局:欲渡黄河冰塞川

第一节 九节度使出征

第二节 邺城大败

第三节 小人构陷

第五章 朝中风云:为谁辛苦为谁甜

第一节 汾阳郡王

第二节 再遭谗言

第三节 叛乱终结

第六章 再复长安:挽狂澜于既倒

第一节 吐蕃入寇

第二节 力挽狂澜

第三节 绘像凌烟阁

第七章 老骥伏枥:肯将衰朽惜残年

第一节 仆固怀恩叛乱

第二节 汾州平乱

第三节 奉天退敌

第四节 单骑退回纥

第八章 万古流芳: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一节 内外周旋

第二节 诚感鱼朝恩

第三节 西境柱石

第四节 溘然长逝



内容摘要

郭子仪 (697—781),华州郑县人,以武举高等入仕,历仕唐朝玄、肃、代、德四朝,先后受封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即位后,更是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位极人臣。郭子仪一生戎马倥偬,每每在国有危难时力挽狂澜,在平定安史之乱、解除吐蕃与回纥侵袭的危机中居功至伟,身披大唐安危数十年。克复长安、洛阳二都后,唐肃宗对郭子仪感慨:“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的仕途屡有沉浮。但他恪守君臣之节,隐忍大度、宽厚坦诚,不争功、不树敌,总能化险为夷。他一生光明磊落,以弱示人,政敌鱼朝恩感慨道:“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他一生富贵寿终,被称为“五福老人”,名垂青史。



主编推荐

李晨,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从事历史人物传记和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擅长以共情的方式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命力,让一个个历史人物从枯燥的文字中走出,变得鲜活饱满,栩栩如生。已出版《中国古代北方国防研究》《彭德怀传》《南线决战:淮海战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等多部作品。《戚继光传》(与他人合著)《李靖传》《郭子仪传》拟出版。



精彩内容

公元697年,对于大唐来讲,并不是一个太平的年份。

此时大唐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90年九月武则天即位称帝,到697年,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已经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此时在她的铁腕统治之下,她的皇位十分稳固,国内的社会秩序也逐渐安定,但是来自外部的威胁让她焦头烂额。

696年,原本臣服于大唐的契丹部落,在其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率领下反叛唐朝。武则天于七月诏命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二十八将率兵征讨,企图一举消灭契丹,结果唐军一败涂地,损失大半。697年三月,武则天再派王孝杰、苏宏晖率十八万唐军讨伐契丹。孙万荣令契丹军佯退,将唐军诱入东硖石谷后,令契丹军立即回军反击,四面围攻,唐军溃乱,王孝杰战死,所部死伤殆尽。

东北契丹逐渐坐大的同时,西北突厥也开始反叛。696年突厥首领默啜率军反唐,九月默啜以数万兵攻凉州,虏凉州都督许钦明。697年一月默啜率军进攻灵州,二月又率军进攻胜州。

东边葫芦还没有按下,西边又浮起了瓢,万般无奈的武则天只得先稳住西边离自己更近的突厥,然后再想办法对付东边的契丹。武则天册封默啜为突厥可汗,默啜趁机提出让武则天认自己为儿子,同时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唐朝的王爷,对此武则天一一答应。默啜得寸进尺,又向武则天讨要缯帛、农具、种子、铁器等,并且请求把之前投降唐朝的突厥部众及原单于都护府的土地全部交给他。武则天虽然非常恼火,但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全部答应,但是同时要求默啜帮助唐朝进攻契丹。697年六月,默啜趁契丹后方空虚,率军偷袭契丹,契丹大败,军心大乱,唐军借机平定契丹。

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的唐军,此时竟然连战连败,最终竟然要依靠外族的帮助才勉强平定契丹,实在是为四邻耻笑之事,想必武则天也是极度郁闷。此时的她肯定在想,当初那支战无不胜的唐军呢?现在真的就没有像李靖、李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统军大将了吗?

这样的名将有吗?当然有!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在华州郑县,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今后他将成为大唐的擎天一柱,帮助大唐度过最艰难的岁月,他的名字叫郭子仪。

历来名人的出生都会有点神异之事,郭子仪也是一样。

传说郭子仪出生的那个夜里,郭敬之刚刚入睡,就梦见一条巨龙从天而降,此时郭敬之被仆人叫醒,仆人告诉他夫人快生了,当天夜里郭子仪呱呱坠地。传说,郭子仪出生之后啼哭不止。婴儿啼哭本是常事,但是郭子仪哭得有点不同寻常,他连着哭了八十多天,全家人束手无策,郭敬之为此遍访名医,但是始终毫无效果。

后来,有一位云游的老僧来到郭家化缘,在等待施舍的时候,老僧听到了婴儿哭声不止,于是就进屋诵了一篇经文,结果郭子仪竟然神奇地止住了哭声。郭敬之大为惊异,于是便与老僧对坐交谈,老僧告诉他此子有富贵之相,将来必定可以建立一番大功业,位极人臣。对此郭敬之虽然并不相信,但是依然非常开心,于是重谢了老僧。

郭子仪出生的时候,郭敬之三十一岁,入仕时间并不算长,所以职务不会很高,此时郭敬之很有可能正在瓜州司仓或者雍北府右果毅这样的低级职位上。此后幼年的郭子仪跟随着父亲游历四方,到过的地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唐朝官员迁徙赴任,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这样远距离、大范围的游历,而且所经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有利于郭子仪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

郭子仪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郭敬之的儿子多达十一个,郭子仪在其中排行第二。在如此之多的兄弟之中,郭子仪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或许是受到父亲文武兼备的影响,郭子仪自幼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而且对于兵法也非常感兴趣。传说郭敬之本来想让郭子仪去考科举、中进士,走一条最正统的仕宦之路,但是在郭子仪八岁的时候,郭敬之带着郭子仪到军营,郭子仪拿起一件兵器,爱不释手,然后无师自通地耍了起来,并且耍得有模有样。郭敬之和一众武将见了,不禁大为惊奇,由此郭敬之认定,自己的儿子有习武之才。此后郭敬之因材施教,让郭子仪弃文习武,走上了武将的道路。

在走上了武将的道路之后,郭子仪顺理成章地去参加了武举考试。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创立,到唐朝日臻完善,科举考试使得中下层的寒门士子有机会通过考试竞争步入仕途,这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唐朝初年,科举考试“尚文”,最重要的是明经、进士二科,考试分为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的内容是诗赋文章、儒家经典和理政才干,这些都是文人施展的领域。

到了武则天时期,当时的唐朝正受到外族的频繁入侵,国家和百姓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武则天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广揽军事人才,所以武则天觉得有必要开设“武举”,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同时这也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打破一些武将世家对军队将领的控制,增强自己的统治基础。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后来,武举考试的内容逐渐确定为马射、长垛、翘关、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七项,应考者只要任意五项合格就算是及第。

郭子仪参加武举的时间,应该是在他二十岁左右的弱冠之年,也就是大约公元716年。关于此次郭子仪的武举成绩,《旧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新唐书·郭子仪传》则载,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旧唐书》和《新唐书》所载“异等”“高等”,只是用词有别,其实词义相同,意思都是特别优秀,超出一般人。现在很多书中都说郭子仪是“武状元”,对此我们应当存疑,因为史书中只说郭子仪成绩很好,至于是不是第一,并无明确记载,不得而知。

唐武官的选任,一般情况下必须先经武举考试获得“武举及第”,而后才能参加下一步的官员选拔。也就是说,“武举及第”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获得官职,只是由此前不具参加官员选拔资格的“白身”,获得了参加官员选拔资格的“出身”。但是因为郭子仪成绩特别好,所以他并未经过官员选拔,而直接被授予了官职。郭子仪获得的这个官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说是“左卫长史”,现存西安碑林的唐碑《郭氏家庙碑》碑阴“郭敬之子孙题名录”却载郭子仪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一字之差,那么哪个是对的呢?

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为军府,唐朝前期全国共有折冲府六百个左右,每个折冲府下辖士兵八百至一千余人不等。折冲府之上是“府”,唐朝初年全国设有十六府,唐高宗时期改称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唐朝时期,“左卫”设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和将军二人,这四个人是左卫的主要领导者。四名将军之下为“左卫长史”,负责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等等事务,品级为从六品。此外,左卫还有“左卫长上”二十五人,负责日常宿卫、仪仗等事务,品级为从九品,是最低级的武官。



媒体评论

◎他以武举入仕,58岁才赢来人生拐点。◎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河、两京。◎合众破吐蕃,单骑退回纥。◎有再造大唐之功,绘相凌烟阁。◎强者示弱,盈者守虚,小忍图大谋。◎招之能战,战之能胜,身系大唐安危数十年。◎贵则自抑,失则无怨,守君臣之道福禄兼备。◎在官场战场进退自如,君子小人泰然处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有才、有德、有识、有量,名全始终,位兼将相。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