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75.2 4.8折 ¥ 1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英]杰里米·哈伍德 著,陈烨 译 ,孟林 校译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23002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29508408
上书时间2024-11-24
前言
如果从 21 世纪的视角审视空中力量,我们就会发现它在 现代战场上发挥的关键作用似乎不言而喻。但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就会惊讶地发现人们是在经历了相对较长时间之后,才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研究空中力量的知名历史学家塔米·比德尔曾在书中写道 :“实际上,早在 1914 年至 1918 年期间(也就是说,在一战期间),20 世纪的空中力量发展已然初现端倪,至少已经略具雏形。”
正因如此,本书虽然主要讨论二战,却将“结束战争的战争”(此处注释见原书)作为开篇。我们再次引用比德尔的话 :“人们想要了解飞机在后续冲突中的作用,好回望历史,研究这次伟大战争的经验,因为从中可以探索到现代空中力量发展实践的根源。”
历史上,飞机次彰显其重要性是充当侦察工具。以一战初期的次马恩河战役和坦能堡战役为例,无论是前者中的协约国,还是后者中的德国,如果没有航空侦察提供的情报,战果都将有很大的不同。飞机很快便在炮火侦察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航空摄影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可以针对战壕里以及“山背后”敌人防线后方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提供综合性全景。夺取制空权的需求催生了战斗机,而紧随其后的则是战术轰炸机和远程战略轰炸机。到 1918 年,空中力量已经渐趋成熟。
由此,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人们对于飞机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恐惧感与日俱增。人们坚定地认为“轰炸机无所不能”。空中力量的拥趸,诸如意大利的空中力量战略家朱利奥·杜黑以及美国飞行员威廉·比利·米切尔,都助长了这种恐惧感。20世纪30年代,戈林(此处注释见原书)还曾鼓吹称,自己新建立的纳粹德国空军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空军,“随时待命,将以闪电般的速度和意想不到的力量,执行元首(此处注释见原书)的每一道命令”。
但真相绝非如此。二战期间,空中力量的确是主要的战略要素,但仅仅依靠空中力量无法赢得战争。这场战争表明,在作战行动中空中力量与其他武装力量密切配合,才是赢得战场胜利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在西线还是在东线,空中力量对地面力量提供补充支持,才使得盟军终打败纳粹德国 ;在远东地区,空中力量与水面部队开展合作,推动了日本帝国后的溃败。
实际发生的空战就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本书的重点在于生动描述重大的战略轰炸攻势,从纳粹德国空军试图迫使英国屈服的闪电战,到英国皇家空军将德国主要城市夷为平地的强大区域轰炸攻势,到美国陆军航空队(此处注释见原书)对德国重要目标的精确打击,再到 1945 年对日本发动的火攻突袭,以及拉下战争帷幕的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本书同样也关注这些故事中本来应该广为人知、但却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即那些“空中间谍”在获取精准航空情报方面的默默付出,这种情报战甚至早在交战之前就已经开始。
无疑,空中摄影人员和照片判读人员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布莱切利园 (此处注释见原书)中的密码破译人员。的确,某些评论者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人员的努力,盟军很可能输掉这场战争。航空侦察发现希特勒所吹嘘的“复仇武器” (此处注释见原书),正是印证上述观点的主要例证。如果这些复仇武器没有被发现,而是如德国所计划的那样投入作战,就会产生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若是好的结果,盟军在诺曼底取得胜利的时间是否将会延后?若是坏的结果,盟军是否将会遭遇羞辱般的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方不仅在陆上、海上不断厮杀,也在空中激烈竞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本书详细讲述二战期间空战全过程,生动呈现诸多历史细节:
一、各国军力:主要大国空中武装力量发展轨迹;
二、空战历程:二战期间空中战争背景、进程和影响;
三、重要战役:重要空中战役历史情景再现;
四、科技变革:科技发展改变空战的手段和形态;
五、军事创新:空战革命性进步推动战术战略创新。
全书涵盖4大战争阶段、18幅作战态势图、21场经典战役、24份飞行器档案、40余种知名战机、近100张航空侦察照片、超180幅珍贵历史图片,还涉及大量武器装备和历史人物,堪称一部全景式二战空中冲突史,也是一部近代航空技术发展史。
杰里米•哈伍德(Jeremy Harwood),英国二战史专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专业,曾荣获“凯斯•菲林爵士纪念奖”。善于历史题材的创作,尤擅二战历史,出版多部著作。
前言
部分 早期发展
第1章 热气球
第2章 飞机和照相机
第3章 拍摄战壕
第4章 两次大战之间
第5章 绝密任务
第二部分 战争序幕:闪电战
第6章 飞行受限
第7章 海狮行动
第8章 不列颠空战
第9章 闪电战
第10章 地中海空战
第三部分 战争早期
第11章 航空情报革命
第12章 纳粹海军
第13章 克里特岛战役
第14章 巴巴罗萨行动
第15章 珍珠港与太平洋
第四部分 战争转折
第16章 美国参战
第17章 杜立特空袭
第18章 中途岛战役
第19章 千机大轰炸
第20章 大坝破坏行动
第21章 汉堡空战
第22章 欧洲的软肋
第23章 从鲁尔区到柏林
第24章 准确轰炸
第五部分 战争落幕
第25章 霸王行动
第26章 复仇武器
第27章 点燃东京
第28章 广岛和长崎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方不仅在陆上、海上不断厮杀,也在空中激烈竞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本书详细讲述二战期间空战全过程,生动呈现诸多历史细节:
一、各国军力:主要大国空中武装力量发展轨迹;
二、空战历程:二战期间空中战争背景、进程和影响;
三、重要战役:重要空中战役历史情景再现;
四、科技变革:科技发展改变空战的手段和形态;
五、军事创新:空战革命性进步推动战术战略创新。
全书涵盖4大战争阶段、18幅作战态势图、21场经典战役、24份飞行器档案、40余种知名战机、近100张航空侦察照片、超180幅珍贵历史图片,还涉及大量武器装备和历史人物,堪称一部全景式二战空中冲突史,也是一部近代航空技术发展史。
杰里米•哈伍德(Jeremy Harwood),英国二战史专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专业,曾荣获“凯斯•菲林爵士纪念奖”。善于历史题材的创作,尤擅二战历史,出版多部著作。
第 1 章 热气球
法国是热气球飞行的先驱。1783 年 10 月 15 日,法国人让 – 弗朗斯瓦·皮里亚特·德·罗齐尔的系留热气球升至巴黎上空,他也因此成为个乘坐热气球上天的人。同年 12 月 1 日,两名法国人(姓名不详)更胜一筹,他们乘坐热气球飞行了 27 英里(43.5 公里)。1785 年 1月,法国人让 – 皮埃尔·布兰查德成功地飞越英吉利海峡。就在 1784年 5 月,英国也见证了本国首次热气球飞行获得成功。当时,意大利籍热气球飞行先驱文森佐·路纳尔迪,从位于伦敦穆尔菲尔兹区(此处注释见原书)的荣誉射击连(此处注释见原书)基地出发,乘坐热气球飞行了 20 英里(32 公里)。
当年(1784 年)6 月之后,英国又进行了一次 20 英里(32 公里)的军事测试飞行,但英国认为热气球飞行对于战争毫无裨益。许多军官都对热气球持有偏见,认为利用热气球进行观察很不公平,他们武断地称,打仗不是在“做游戏”。
然而,法国人却有不同的想法。18 世纪 90 年代法国大革命期间,在对抗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战役中,他们首次使用热气球进行空中军事侦察。不过,在 1798 年的尼罗河河口海战中,英国战役指挥官纳尔逊摧毁了一艘载有一支热气球飞行连的法国舰船。自那之后,法国在空中力量建设方面的热情似乎遭到了打击。
批照片
虽然摄影技术是在 19 世纪 30 年代晚期发明的,但那时不可能在空中使用早期相机。因为这些相机太大,太笨重。它们依赖的玻璃底片也很脆弱,不仅在曝光前必须涂上感光乳剂,还必须在热气球飞行期间进行冲洗。否则,热气球升空所需的氢气将会破坏图像。
直到 1858 年,以笔名“纳达尔”扬名的巴黎摄影师、漫画家、记者加斯帕德·费利克斯·图尔纳雄,成功地拍摄到批空中照片。两年后,美国热气球飞行者塞缪尔·金和詹姆斯·布莱克乘坐系留式热气球,在美国波士顿上空 1200 英尺(365 米)的高度拍摄到批空中照片。在美国内战期间,北方军队曾经利用热气球进行侦察 ;在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也在巴黎被普鲁士围困之时广泛使用热气球。但是,两者似乎都没有在热气球上拍摄照片。
1871 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突破。当时,英国医生理查德·马多科斯发明了明胶干底片以代替胶棉底片,由此空中摄影才真正变成现实。马多科斯发明的底片比之前的胶棉底片更敏感,可以在热气球返回地面后而非飞行中冲洗。1896 年,一本军用热气球飞行手册中自信地宣称 :“任何没有装备热气球的现代军队都是不完备的。”
动力飞行
显然,使用热气球进行空中侦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系留式热气球机动能力不足。但德国人坚信动力飞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1900 年,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设计的首艘硬式飞艇升空。1903 年,在北卡罗来纳州海岸的基蒂霍克,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成功地让比空气还重的双翼飞机升空。革命性的动力飞行时代已经来临。
从开始,飞机就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观察工具,因此各国军队都将其置于首要位置。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也非常迅速。1912 年,在英国陆军夏季军事演习中,詹姆斯·格里尔森将军率部彻底战胜对手道格拉斯·海格将军,原因主要在于前者使用了航空侦察。这预示着两年之后,也就是世界陷入战争之际将会发生的事情。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