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21.7 3.9折 55 全新

库存16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朝梁] 刘勰 著 凤凰含章出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9935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29476844

上书时间2024-11-24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成书于齐末梁初的《文心雕龙》,是中国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迄今已一千五百余年,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刘勰(约 465—约 532),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其祖先避难南奔,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的高祖父刘爽和曾祖父刘仲道,都做过县令。他的祖父刘灵真,是南朝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父亲刘尚做过越骑校尉。父亲去世后,刘勰与母亲相依为命,萧索度日。刘勰从小喜爱读书,但生活贫困,没有娶妻结婚。母亲去世后,他到定林寺(在今南京紫金山)依附著名僧人僧祐,和僧人生活在寺庙里。刘勰这时二十多岁,除协助僧祐整理经卷外,还认真学习儒家书籍,可能也读了历代不少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的完成,大约在南齐(499—502)末年。刘勰在《时序》篇中历述唐虞以来的文学,只至齐代止,显然那时梁武帝萧衍还没有称帝。据清代刘毓崧《书文心雕龙后》一文考证,《文心雕龙》当在南齐和帝时(501)写成,也较可信。当时刘勰三十六七岁,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未为时流所称”。《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很重视自己的这部著作,想请当时正做着大官的“一代文宗”沈约鉴定一下。刘勰亲自背负着书稿,乔装卖书商贩,等候沈约出门,到车驾前求见,呈上书卷。沈约读了这部书稿十分赞赏,他非常看重这本书,经常摆在自己的书案上。由此,《文心雕龙》始得为世人所知,刘勰在文坛上的声誉也日益增长,他也借此有了离寺出仕的“晋身之阶”。 
刘勰将近四十岁时步入仕途,那时南朝已由齐代换为梁代。梁武帝天监(502— 519)初年,刘勰担任奉朝请。天监三年左右,刘勰做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的记室,主管文书。次年十月萧宏北伐,刘勰改任车骑仓曹参军,管理粮食和武器的出入账目。外放担任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天监十 年,刘勰任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掌文书。若干年后,刘勰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中的通事舍人,主管章奏。昭明太子爱好文学,对他很是爱护,与他亲近。萧统编纂的《文选》一书,内容多与《文心雕龙》相通,当是受到刘勰文学观的影响。后刘勰升迁为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像以前一样兼任舍人。 
天监十七年,定林寺高僧僧祐以七十四岁高龄圆寂。刘勰早就受命与僧智等三十人一起在定林寺里编撰《众经要抄》。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卒,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协助僧人慧震整理佛经。后来,刘勰对仕途不再抱有希望,就在寺里出家为僧,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刘勰就去世了。除《文心雕龙》外,刘勰的著作, 
据《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以及一些有关名僧碑志和经藏序录的题名和片断,散见于史传之中。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三万七千余言,用精美的骈文写成。《文心雕龙》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二十五篇,前五篇是总论,后二十篇是文体论。下编二十五篇,包括创作论、文史论、批评论二十四篇和总序一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全书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三大部分。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部分,是全书的“总论”,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刘勰在《序志》篇中,把这部分称为“文之枢纽”。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关系密切,道、圣、经三位一体,提出“文原于道”的原则,说明圣人之文(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写作必须学习儒家圣贤的经典。《正纬》《辨骚》两篇,认为“纬书”不可信,某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作文应当“倚雅颂,驭楚篇”,即以《诗经》为根本,吸取楚辞的文采。 
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即“论文叙笔”部分,分别论述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三十多种文体,这部分被称为“文体论”。刘勰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就是诠释每种文体的名称和特征,说明它们的起源和演变,评论作家作品的优缺点,指出写作的方法。其中“敷理以举统”一项,从指导写作角度指明各体文章的体制特色和规格要求,是各篇结穴所在,地位重要,刘勰称为“纲领之要”“大要”等,认为写作时应该首先抓住。 
自《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第三部分,即“剖情析采”部分,泛论写作方法。按刘勰叙说之层次,这部分可以“一分为二”。其中,从《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写作构思和风格基调问题,二是论文章的体制构成和布局谋篇问题,三是论炼字、修辞、造句和各种写作技法。从《时序》至《程器》五篇,属于杂论性质。其中《时序》《物色》两篇论文学同时代、自然景物的关系,《才略》《程器》两篇评论历代作家的才能与品德,《知音》论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 
《文心雕龙》的后一篇,是刘勰的“长怀《序志》”。《序志》篇作为全书的总序,按“古人之序皆在后”之例,被置诸书末,起着“以驭群篇”的统领作用,可以作为进入《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宏伟门庭的钥匙和向导。《序志》说明了这部书的名称、写作的动机、全书的基本内容、对过去一些文论的意见、对后代读者的期望,等等。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了解国学经典,我们精心注译了这本《文心雕龙》。此次注译《文心雕龙》各篇,原文以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为底本,并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等现代研究、整理成果。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各篇的内容和意义,在每篇之前都有一段题解,题解力求简明扼要,不作深入阐释和发挥。对于某些难字、僻字,注释中也都作了注音。注释之后是译文,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采用意译。在注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不少专著、译注的有关内容,特此说明,并深表谢意。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导语摘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多具新见,格局宏大,博通古今。该书主要论述了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并评鉴了自先
秦至南朝宋、齐间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对帮助现代人提高写作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



商品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多具新见,格局宏大,博通古今。该书主要论述了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并评鉴了自先
秦至南朝宋、齐间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对帮助现代人提高写作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刘勰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其作品《文心雕龙》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论述了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全书颇为系统完整,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



目录

原道  / 1
征圣 第二 / 9
宗经 第三 / 16
正纬 第四 / 24
辨骚 第五 / 31
明诗 第六 / 40
乐府 第七 / 48
诠赋 第八 / 55
颂赞 第九 / 62
祝盟 第十 / 68
铭箴 第十一 / 75
诔碑 第十二 / 82
哀吊 第十三 / 89
杂文 第十四 / 95
谐   第十五 / 102
史传 第十六 / 110
诸子 第十七 / 122
论说 第十八 / 131
诏策 第十九 / 140
檄移 第二十 / 148
封禅 第二十一 / 155
章表 第二十二 / 162
奏启 第二十三 / 169
议对 第二十四 / 177
书记 第二十五 / 186
神思 第二十六 / 200
体性 第二十七 / 207
风骨 第二十八 / 213
通变 第二十九 / 219
定势 第三十 / 226
情采 第三十一 / 233
镕裁 第三十二 / 240
声律 第三十三 / 246
章句 第三十四 / 252
丽辞 第三十五 / 259
比兴 第三十六 / 265
夸饰 第三十七 / 271
事类 第三十八 / 277
练字 第三十九 / 285
隐秀 第四十 / 293
指瑕 第四十一 / 300
养气 第四十二 / 306
附会 第四十三 / 311
总术 第四十四 / 317
时序 第四十五 / 322
物色 第四十六 / 337
才略 第四十七 / 343
知音 第四十八 / 356
程器 第四十九 / 362
序志 第五十 / 369



内容摘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多具新见,格局宏大,博通古今。该书主要论述了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并评鉴了自先
秦至南朝宋、齐间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对帮助现代人提高写作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



主编推荐

刘勰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其作品《文心雕龙》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论述了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全书颇为系统完整,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



精彩内容
征圣第二题解《征圣》的“征”是验证的意思,“圣”是圣人。“征圣”,就是验证于圣人,即以圣人为师,以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为验证,向这种态度学习。本篇主旨在说明写作文章,必须以圣人的作品及其指导性言论为依据。首先指出,古代帝王圣人,在论述诸如进行政治教化、外交、个人修养等方面,都重视运用文辞和文化措施。而经书中言及的“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更是对文章的内容、形式的基本要求。由于圣人掌握了自然之道,所以经书的文辞,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风貌,或简或繁,或明或隐,但都运用恰当,足为师范。其次援引《论语》《易传》《尚书》等圣人的言论,阐发“正言”与“立辨”“体要”与“成辞”的辩证关系,强调“征圣立言”,要求文章写得雅正和切实扼要。最后指出圣人文章的特点是既雅且丽,华实兼备,堪为准则。 原文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①。陶铸性情,功在上哲②。夫子文章,可得而闻③,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先王声教,布在方册④;夫子风采,溢于格言⑤。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⑥;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⑦: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⑧;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⑨;此事绩贵文之征也⑩。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注释①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语出《礼记·乐记》。 ②陶铸:陶冶,熔铸,指对人们的教化。上哲:指古代贤哲。哲,有智慧的人。 ③夫子文章,可得而闻:语出《论语·公冶长》。 ④声教:声威教化。布:分布。方册:指书籍,古代的著作刻写在方牍简册上。 ⑤格言:指含有教育意义可以作为准则的话。 ⑥焕乎:形容光彩灿烂。焕,鲜明,文中指文化。 ⑦郁哉可从:形容文采丰富繁盛。郁,富有文采。 ⑧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郑国攻打陈国,而对盟主晋国的质问,因子产应对的言辞顺理成章,获得晋国认可。孔子因此称赞子产“非文辞不为功”。 ⑨宋置折俎(zǔ),以多文举礼:《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平公以“折俎”之礼接待贵宾,宴会上宾主的发言都富有文采,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⑩事绩:此处指国事活动中的功绩。 ? 子产:郑国大夫公孙侨的字,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足:成。 ? 情欲信,辞欲巧:语出《礼记·表记》。 ? 含章:含蕴文采,指写作有文采的文章。玉牒:原指重要文书,此处为重要法则之意。 ? 秉文:执掌、驾驭文章的写作。金科:贵重的条例、法则、法规之意。 译文能够依据自然之道而进行创作的叫作“圣”,能够理解圣人著作而加以阐述其学说的称为“明”。 用礼乐教化及著述来陶冶人的德性情操,古代贤哲有很大的功绩。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的文章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圣人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在这些著作里。古代圣王的声威教化,记载在典籍里面;孔子的风度神采,充溢于那些富于教导人的格言之中。所以,孔子称颂遥远的唐尧之世,说那时的文化“多么光彩兴盛啊!”褒扬较近的西周时代的文章,说“多么丰富多彩啊,十分值得遵从效法!”这些都是在政令教化方面重视文章的例证。春秋时郑国攻打陈国,郑国的子产因善于言辞而立下了功劳。宋国以“折俎”之礼接待贵宾,宾主言辞都很有文采,孔子十分赞赏而让弟子记录下来。这些是国事活动方面注重文辞的例证。孔子赞美子产,说他“不仅用语言充分表达他的情志,而且用文采充分修饰他的语言”;孔子一般谈到有才德的人,就说他们“情感应该真实可信,文辞应该巧妙精美”。这些都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重视文采的例证。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言辞要有文采,情感要真实而文辞又要巧妙,这就是写作文章的重要法则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