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77.6 6.1折 ¥ 12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孟建华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1451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474482
上书时间2024-11-23
汉武帝六次改革货币制度
刘彻即位后,为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汉初以来的币制问题,稳定了货币,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统一于中央。
次改革。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二月行三铢钱,使铜铸币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首次改变**沿袭的半两货币单位。第二次改革。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即武帝半两。第三次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年),下令重新铸造三铢钱,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颁布盗铸金钱者死罪令,再次试图以三铢代替半两。第四次改革。元狩五年(前118年)废三铢钱,铸五铢钱,废止半两钱。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即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第五次改革。为扭转郡国五铢的混乱,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令京师铸钟官赤铸赤侧五铢或赤仄五铢,一当五。新铸钱质量上乘,一枚等同于郡国五铢五枚之值。第六次改革。元鼎四年(前113年)在桑弘羊主持下,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和发行五铢钱。成立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三官五铢(上林三官钱),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钱币重量一致,边郭工整且重量准确、钱文秀丽,质量上乘,盗铸成本较高。
上林三官五铢一举解决西汉的私铸、盗铸问题,第六次币制改革成功。从此,西汉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这是中国**上的次真正的货币统一。历经汉昭帝至汉宣帝(前73年至前49年),五铢钱在铜质、形制和钱文等方面更趋完善精美,史称宣帝五铢。
二、五铢钱的诞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五铢钱,青铜质,钱文五铢,小篆,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轮郭俱备。钱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材质后改用紫铜,有紫绀钱之称。继承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圆形方孔、有内外郭,并发展成为轻重适度的铜质钱币,开创了新的钱币体制。从铸造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罢,流通739年,成就了中国货币史上的五铢钱制。作为“铢、两”货币类型,以钱和重量为钱名。铢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0.65克),五铢为3.75克。后来的通宝钱均承袭这个重量,成为铸钱范本,沿用至清末民初。西汉用百年的时间进行钱禁与取消私铸的斗争,名义上是集中铸币与分散铸币之争,实际上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为历届王朝巩固皇室统治提供了重要借鉴。三、五铢钱推动叠范铸钱工艺的发展
杨君、周卫荣先生认为:“所谓‘叠范铸钱’,即以青铜等质地的金属阳模(俗称“范母”) 翻印出众多泥质范片,层层相叠成范包,并在烘干后共用一个直浇道垂直浇铸的铸钱工艺。它是中国古代范铸技术的新发展。……秦朝灭亡后的楚汉相争时期和西汉初年,是孕育发明叠范铸钱工艺的**时期,是叠铸技术的发轫期,处于叠铸工艺的原始阶段。……以汉武帝时铸郡国五铢为标志,中国古代的叠范铸钱工艺完成了重大的技术创新,即把发轫期的原始叠铸发展到榫卯扣合式叠铸,出色解决了用叠铸工艺铸造有背郭钱币的技术难题,为叠范铸钱工艺走向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叠铸工艺自新莽时期为官方所用,并很快在莽钱中发展、成熟和普及。此后,叠铸工艺在钱币铸造中一直被广泛运用,直至隋唐被新兴的‘母钱’和翻砂工艺所取代。”
四、西汉时期黄金货币的流通
汉代袭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仍然是法定货币,单位由秦时的镒改为斤(约合今250克)。黄金的流通经历西汉的盛行与东汉的衰落,黄金货币大多是饼块形状,大小不等,根据交易需要切割,仍属称量货币。
位于江西省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的海昏侯墓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蕞大、保存好、内涵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整个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还有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墓主是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2015年11月17日,墓主椁室西侧发掘出数量惊人的金器堆,包括数十枚马蹄金、麒趾金、两盒金饼等。
(一)麟趾金与马蹄金。汉武帝时,黄金货币有较大变化,即马蹄金与麟趾金的产生。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时,黄金货币有比较固定的形制,马蹄金与麟趾金都是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饼块状特殊形制的金币。
1、麟趾金。西汉非正式流通的货币,黄金质,铸行于战国晚期。《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更黄金为麟趾、袅蹄,以协瑞焉”。传说中的神兽麟趾的趾形状所铸,下面呈圆形,或不甚规则而近似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圆足兽蹄。考古发掘的实物钱径在5-6厘米,厚2厘米左右。重约250-280克,相当于汉代的一斤。
2、马蹄金。西汉非正式流通的货币,黄金质。铸行于战国晚期。正面为椭圆形,背面中空,形如马蹄。币的正面为椭圆形,背(上)中空。袅蹄即是马蹄。底面或个别侧面多有刻铭,有“上”、“阎”、“斤二两十十朱”、“上十斤”、“一斤十一两十十朱”、“三”、“十”等。大小轻重不同。含金量一般在98-99%,个别为97%,极少数为77%。椭圆莆底面长径一般在5厘米以上,短径在4厘米以上。壁高1.3-4.6厘米,重多在250克左右,轻210余克,重460余克。
(二)金饼与金五铢/
1、西汉金饼。西汉非正式流通的货币,黄金质。铸行于战国晚期。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饼状,正背面皆实而不空,有如干柿饼,所以宋人俗称为“柿子金”,考古出土的数量较多,可分为五种。含金量为98-99%,少数为93-95%。
2、西汉金五铢。西汉非正式流通的货币,黄金质。铸行于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黄龙元年(前118-前49年)。主要用于馈赠、宝藏、聘享及对外贸易等。仿制五铢钱币形,钱面有穿上一横符号。钱文五字也与宣帝五铢字型相同。钱径2.55-2.6厘米,穿宽1厘米。
(三)白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前119年)造银锡为白金,以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值三千;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像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
汉代的黄金货币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马蹄金、麟趾金以及相似的金饼屡有出土。西汉至王莽时期是中国古代黄金积累与使用的高峰期,从王莽时的战乱散失开始转折,此后的东汉时期,黄金的积累与使用快速而大幅度减少,逐渐退出货币流通。原因是战乱导致国家持有的黄金减少,对不成熟货币经济的自然调整。与周景王铸大钱不同,“白金三品”法定购买力大大超过实际价值,是中国早的大额虚币。由于铸造工艺简单,曾引发大规模私铸,受到民众强烈抵制。元鼎二年 ( 公元前115 年) “白金三品”以失败告终。后来,西汉末年到王莽新朝、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铸造大额虚币达到高峰。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因社会变革与朝代更迭,先后铸造、印制的货币品种堪称世界之。本书从中国货币的起源开始,按照中国历史纪年顺序,分别介绍古代各朝代主要的经济与社会基本情况,铸造发行的货币、货币制度的变革、货币流通的结果。对主要流通的货币材质、版别、钱文进行分别介绍,对货币流通的范围、社会历史作用进行分析。着重从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去了解货币铸造发行的原因与结果,把握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存在的必然关系。全面系统而简要的提供中国货币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展示博大精深且内容丰富的中国货币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因社会变革与朝代更迭,先后铸造、印制的货币品种堪称世界之最。本书从中国货币的起源开始,按照中国历史纪年顺序,分别介绍古代各朝代主要的经济与社会基本情况,铸造发行的货币、货币制度的变革、货币流通的结果。对主要流通的货币材质、版别、钱文进行分别介绍,对货币流通的范围、社会历史作用进行分析。着重从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去了解货币铸造发行的原因与结果,把握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存在的必然关系。全面系统而简要的提供中国货币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展示博大精深且内容丰富的中国货币文化。
孟建华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研究员,学术研究方向:中国货币史。曾出版《金融白话》、《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中国近代货币流通思想与实践》(1840-1912年)、《中国现代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践》(1912-2010年)、《孙中山货币流通思想与实践》等专著,在《中国金融》、《金融研究》、《金融参考》、《金融时报》、《中国钱币》、《上海金融》、《新金融》、《金融纵横》、《江苏钱币》等报刊发表数十篇金融理论与实务及中国货币史研究方面的文章。曾在南京审计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开设《中国货币史》通识教育课。在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和江苏省其他图书馆及江苏、安徽银行系统多次举办中国货币史讲座。
章 中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节 中国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西周货币多样性及春秋战国布、刀、圜、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
第三节 信用、价格的产生和征税扩大了货币的支付范围
第四节 《管子》及先秦时期主要的货币思想与观点
第二章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的货币流通
节 西汉的经济与社会及汉初货币管理与改革
第二节 汉武帝六次改革币制
第三节 西汉时期黄金货币的流通
第四节 王莽四次改革币制及东汉恢复五铢钱制度
第五节 两汉的货币购买力、商品价格及高利贷市场
第六节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主要的货币观点与思想
第三章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流通
节 十六国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二节 南朝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三节 北朝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货币
第五节 高利贷是南北朝的主要信用
第六节 南北朝货币名目主义与金属主义的对立
第四章 隋唐五铢钱制的恢复与变革
节 隋朝货币的整顿与统一
第二节 “铢两制”在唐代早期的重大变革
第三节 张说《钱本草》的启示
第四节 唐中期虚值大钱及晚期官私铸钱的同时流通
第五节 公廨钱制度、物价、管吏月俸及放款、存款与飞钱
第六节 唐代两税法改革引发的货币争论
第五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流通
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第二节 五代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三节 十国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四节 货币流通中的问题及钱弘亿反对铸造铁钱的观点
第六章 丰富发达的北宋货币经济
节 北宋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北宋货币流通的特点
第三节 北宋九帝的铜铁钱
第四节 北宋产生世界上早的纸币交子
第五节 北宋的国家信用与民间信用
第六节 关于钱荒及纸币流通的货币争论
第七章 辽、西夏、金代的货币流通
节 辽朝实物货币与铸钱并存
第二节 西夏两种文字货币同时流通
第三节 金代钱钞并用货币制度的兴亡
第四节 辽、西夏、金代的信用发展
第五节 金代统一铸币及推行纸币的争论
第八章 南宋会子的失败与金属货币的流通
节 南宋的经济与社会
第二节 会子如何成为南宋的国家货币
第三节 南宋铜、铁、铅钱的铸造与流通
第四节 南宋的信用发展、民间货币兑换及高利贷
第五节 南宋推行纸币展开的争论
第九章 元代纸币制度的兴衰与铜钱的铸行
节 元代的经济与社会
第二节 元代建立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
第三节 元代铜钱的铸行与流通
第四节 白银为价值尺度及高利贷与斡脱钱管理
第五节 元代实施纸币制度的争论
第十章 明代大明宝钞与铸钱的流通
节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
第二节 明代纸币制度及宝钞流通中的问题
第三节 明代铸钱的流通
第四节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原因
第五节 明代的高利贷与当铺、钱庄的兴起
第六节 明代纸币及铜钱流通的货币争论
第十一章 清代银铜复本位制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机构
节 清代的社会经济隐藏严重隐患
第二节 银铜复本位制货币制度及银贵钱贱
第三节 国家信用管理与当铺、钱庄、银号、票号的发展
第四节 咸丰朝货币政策及货币流通机构的变革
第五节 清“三藩”及农民起义军货币
第十二章 中国货币流通的结构性变革
节 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通
第二节 外国银行纸币在中国流通
第十三章 自铸银币、制钱及铜元的流通
节 清代铸造银币的**
第二节 中国机制银币的改版及金币的铸造
第三节 清末制钱的制造与流通
第四节 清代铜元的制造与流通
第十四章 清代地方官银钱号及自办银行的纸币
节 地方官银钱号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第二节 清末中国自办银行发行的纸币
第三节 清代钱票、银票和私票的流通
第四节 清代货币及金钱方面的观点
第十五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货币管理及孙中山钱币革命思想
节 南京临时政府改革整顿币制发行军用票与新币
第二节 孙中山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
第十六章 北洋政府时期货币制度的改革与管理
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业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及对纸币发行的管理
第五节 北洋政府期间货币本位制度选择及改革的主要观点
第十七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
节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管理
第二节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流通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5年)的货币流通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45-1949年)的货币流通
第五节 民国期间县及县以下机构发行流通的纸币
第六节 纸币性质认识的观点思想与管理通货的主张
第十八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与组织发行的货币
节 农民协会及早期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第二节 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第三节 其他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第四节 苏维埃政权及组织发行管理货币的原则与方式
第十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节 东北抗日军民发行的货币
第二节 陕甘宁、晋绥边区根据地货币
第三节 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货币
第四节 华中、琼崖根据地货币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产生的货币管理新思想新理论
第二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
节 西北、华北解放区货币
第二节 华东解放区货币
第三节 东北解放区货币
第四节 内蒙古解放区货币
第五节 中原解放区货币
第六节 华南解放区、***银行货币及人*解放军流通券
第七节 现代中央银行管理货币思想的形成
第二十一章 中国人*银行成立与人*币的发行
节 中国人*银行和人*币诞生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人*银行的成立与套人*币的发行
第三节 维护与确定人*币法定地位的政策措施
第二十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时期的货币流通
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银行体系的建立与货币流通管理
第二节 “一五”时期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第三节 发行第二套人*币
第四节 发行金属分币,完善流通人*币券别结构
第二十三章 国民经济调整及“二五”至“四五”时期的货币流通
节 经济形势
第二节 “二五”时期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第三节 发行第三套人*币
第四节 人*币在**成为法定货币
第五节 国民经济调整及“三五”至“四五”时期的货币流通与调节
第六节 新中国现金管理思想的形成及人*币性质的争论
第二十四章 改革开放前后的货币流通
节 经济形势
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第三节 发行流通纪念币(钞)
第四节 普通流通纪念币一览表
第二十五章 治理经济环境及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货币流通
节 经济形势
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第三节 发行第四套人*币
第四节 发行第五套人*币
第五节 2019年版第五套人*币防伪特征
第六节 现金不再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十六章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货币流通
节 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
第二节 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
第三节 人*币发行流通管理方式的变革
第四节 电子货币的发展与数字货币的兴起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中国货币理论思想
第二十七章 香港、澳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