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茶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斗茶录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22.1 3.7折 59.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明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82877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423865

上书时间2024-11-23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诗清都为饮茶多

 

中国是诗的国度。国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起茶诗1,其知名度自然不及“唐诗三百首”。也有人认为茶诗源头是《出歌》,有人认为是《荈赋》。朱世英《茶诗源流》选诗从唐朝开始,因其定义标准不同2。如何定义茶诗取决于观察视角。狭义茶诗以茶为写作对象和主题,广义茶诗涉及与茶相关生活、场景、精神等内容。从广义角度去理解茶诗更符合其演变历程。

茶诗写作同样要面对为什么写、怎么写、水平如何等问题。茶深入日常生活,上达宫廷禁苑下至山野茅舍,世人咏志抒情自然将其纳入诗歌题材。就技巧而言,限韵、用典、化(借)用前人诗句等都是常规手段。纵观本书民国茶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记录时代时事。每个时代的诗歌创作都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发生联系,茶诗也不例外,“诗史”1 观念因此深入人心。赵熙、林思进、柳亚子等创作斗茶诗就有自觉地诗史意识。赵熙寄曹经沅诗直言“赖君文苑集英华”,其意义不言自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联大、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播迁云贵川办学七八年之久。各诗人所作茶诗也记录和反映了时代时事,如日军空袭重庆、成都、乐山等事件。

第二、茶诗用典问题。在诗人眼中,典故就是现成诗料,用典就是激活历史。江庸、赵熙、马一浮等所写茶诗,包含了大量涉茶典故,如卢仝茶、武夷茶、老人茶、北碚茶、壑源茶……使用这些典故,依托唱和双方大致相同文化心理,可以形成委婉曲折的表达效果。传说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催促农人耕种。又说杜鹃血液洒在山岗上变成红艳艳的杜鹃花。这些传说被人总结成“杜鹃啼血” 的典故,可与史书记载杜宇“教民务农”相印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接触到杜宇的故事,多少都会加入一些时代因素和别样情绪。上述涉茶典故如“杜鹃啼血”一样,虽有固定历史意蕴,但不同作者使用时又会赋予其特定意义。

第三,茶诗写得如何与作诗者的才华息息相关。江庸等所写斗茶诗,胡浩川等所写采茶诗,浙江大学各教授所写试新茶诗,《红茶山房煮茗图》相关题咏,马一浮、章士钊、袁嘉谷等所写普洱茶诗,无疑都是才华的体现。中国人以茶会友,宾主尽欢,雅集赋诗,咏茶明志,文采风流,经典再现。诗人徐玑说:“诗清都为饮茶多。” 茶诗从唐代发展到民国,依旧才情勃发,余脉不断。这些茶诗为我们考察民国茶事提供了一个窗口。

《斗茶录》由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五个部分组成。《斗茶诗》所述茶事始于 1939 年成都雅集,参与聚会者既是友朋又是才子,即席赋诗,相互之间叠韵唱和,汇集成规模庞大的斗茶诗。柳亚子、郭沫若、董必武所作斗茶诗与雅集没有直接关系,却也是人际关系和抗战底色的真实反映。《普洱茶》从茶诗视角窥探普洱茶在历史中的蛛丝马迹。《采茶辞》所述茶事发生于1942年,胡浩川带队到重庆巴岳山采茶并作采茶诗,参与唱和者包括其同事、学生和朋友。在他们身上,可以窥探 20 世纪茶人精神。《湄江吟》所述茶事发生于 1943 年,部分浙江大学教授在湄潭自发结社,留下了宝贵的雅集茶诗。《煮茗图》梳理彭鹤濂《红茶山房煮茗图》相关题咏。上述五个部分将茶诗解读、文化阐释、人际交往融于一体,形成诗中有茶、茶中有诗、以诗观史、以史观人路径,呈现别样文化风景、交往图景和人物侧影。这些茶诗涉及云、贵、川、渝、沪,或是产区或是销区。写作本书,也是对现实茶产业的一种观照。

本书取名《斗茶录》,来源于江庸所辑《斗茶集》又有所区别。“录”者,旨在通过这些茶诗去追忆当时雅集茶事生活。本书副标题有“写真”二字,不是通常所说摄影写真,乃是描摹事物之义。斗茶,屡见于宋人茶书。唐庚《斗茶记》谓“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曾慥《茶录》云:“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蔡襄也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1 所谓胜负,实在是茶、器、水、手法及程序的综合结果。

用诗歌来描摹斗茶又有所不同,在雅集唱和活动中更多体现为以茶入诗,比拼才情。斗茶就是斗诗,斗诗也是斗茶。历史上,范仲淹有《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宋代斗茶颇有描摹,可与当时茶书史书相参观。民国茶诗与茶事大略有如下几种关系:其一,记录实际发生之茶事,如成都雅集喝峨眉茶、巴岳山采新茶、贵州湄潭试新茶;其二,借用涉茶典故,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尤其常见;第三,用茶字韵。茶诗涉及某种茶类,不能以字面是否提到该茶为依据。有些茶诗出现某个茶名,却另有实指。有些茶诗没有直接提到某种茶,但有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际交往作支撑。总体上,茶事隐藏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和雅集诗会之中,茶诗只是承载形式之一。

本书涉及茶诗,风格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要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偶然从民国茶诗打捞片断并形之于文,略尽绵力而已。

是为序。

李明

2021 年 8 月 18 日于昆明



导语摘要

茶诗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要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去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

 

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李明

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

茶文化研究者、文史爱好者,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

已出版“民国茶事”系列作品《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林徽因的下午茶》,另参与编撰图书三部。



目录

目录(节选)


 


斗茶诗:卿云缦缦日光华


成都雅集:刻意裁诗忘品茶


重庆唱和:清友言如初煮茶


贡井之约:白首亲知酒当茶


乐山交游:肥遯将搜陆羽茶


峨眉吟咏:呼灯旋瀹云母茶


香岛风骨:革命初焙富士茶


陪都人际:散席分尝胜利茶


 


普洱茶:净涤诗肠养谷神


由云龙:茗味耐咀嚼


许廷勋:松炭微烘香馞馞


黄炳堃:滇人首推普洱贵


李根源:茶树青青绣谷中


袁嘉谷:普山茶味睡乡来


张宗祥:浓艳缤纷胜晚霞


 


采茶辞:始终效命只斯茶


胡浩川:满身云气满腰茶


陈子展:苦荼从此是甘茶


李兴传:何如静坐一杯茶


谭开云:不采仙桃只采茶


蔡钧:卖与有闲人品茶


高桂英:汤火功夫此艺茶


童晓轩:真武披云采碧茶


郭豫才:不敢抽烟又没茶


谢湛如:山家滋味旧相知


 


……


 


后记


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茶诗在反映时代茶事方面自有其价值。当然,诗歌和历史并不能等量齐观,必须要明白两者界限,才能更好地“诗史互证”。茶史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充满了暗流和交叉小径。作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并尽可能从这些只言片语去还原历史图景。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


——作者


 


本书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主编推荐

李明

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

茶文化研究者、文史爱好者,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

已出版“民国茶事”系列作品《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林徽因的下午茶》,另参与编撰图书三部。



精彩内容

正文(节选)

 

陈毓华原配为曾国藩的曾孙女,“管理”丈夫很有一手,连老上司端方都知其“怕”老婆。某次,端方以电影招待客人及下属,忽有“陈仲恂怕老婆”字幕映出,群情哗然。陈与端方关系极好,这个玩笑也开得别出心裁。陈毓华晚年颠沛流离之际,有一吴姓美姬相随,陈为其取字“竹君”,亲友称其为吴先生。“毒舌”钱锺书总结过:“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救不了。”红袖添香夜读书听起来很美,只有身边老友才知其中苦。与章士钊、陈毓华颇有交情的潘伯鹰有诗云:“忽惊半面啼妆恶,亦与夫人较后先。”2该诗题为《同行丈嘲陈仲恂夜半为妾所诃》。

陈毓华与晚唐诗人李商隐经历颇有相似处,少年以才名闻达于前辈,富诗才,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给人当幕僚3。李商隐活不过五旬,陈毓华也才活了六十二岁。李商隐《锦瑟》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 陈毓华一生作斗茶诗二十三首,自遣抒怀,述说友情,多有可观之处。与其他斗茶诗一样,陈诗多用关于茶的典故。茶当酒、酒当茶之类的典故,由于大家都在用,用得多了,容易成为套话,旁人读得多了,也以为诗人在敷衍,岂不知读诗亦如品茶,年岁不同,心境各异,茶味、诗味自然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典故,在不同诗作上,往往也充满了言外之意,值得细细品味。

与章士钊、赵熙、江庸都有关系者是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1937年,高二适由画家陈树人推荐,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科员。 1937 年 10 月,高二适随立法院院长孙科居独石桥,公事之余常读孟浩然诗集。孙府园中有无名小亭,章士钊前往作客,指着小亭说,湖北有纪念孟浩然而修的孟亭,这座亭子不妨叫做“高亭”。自相识以来,章对高始终高看一眼,常在友朋间为其延揽声誉,甚至让高二适代他抄诗寄给赵熙(《调二适钞诗代寄香宋翁并呈翁一笑》2)。赵熙工诗擅书,高二适长于章草,这番安排引荐之意十分明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