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92.1 5.5折 ¥ 1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胡智锋、丁亚平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71112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9319472
上书时间2024-11-23
本书是“第二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中的诸位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影视发展的学术成果的集结,共分上、下两册,收录全国高校影视专家学者的70余篇囊括新中国成立至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电影的前沿热点文章,既将内容聚焦镜头下的新旧北京城、各地方地域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等,也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如《“北国苍茫”:“在地化”视阈下现实主义电影的“北方空间”文化图景阐释》《京味记忆、北漂想象与城市现代性:在影视中认同北京城》《空间理论视域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生产与多元想象》等文章。使广大读者从文本中剖析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研究中国电影电视学科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学术领域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首批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40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30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0余篇,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大洲3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一级研究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出版个人著作《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艺术文化学》等20余部。曾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十余次。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影视学科主编。
上 册
001 中国电影的英雄形象塑造和历史观念的建构(代序) 丁亚平
001
电视剧中北京空间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 王利丽
009 从模拟到意蕴创造:国产科教片中动画的当代审视 张启忠 黄一果
023 “北国苍茫”“:在地化”视阈下现实主义电影的“北方空间”文化图景阐释 巩 杰
036 视频艺术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视觉重构 彭 伟
047 北京影视发展及对策研究 马雅虹 张铭泽
057 京味记忆、北漂想象与城市现代性:在影视中认同北京城 马 营
070 眺望女性世界的“那扇窗”
——论新生代女导演电影中的空间与性别政治 贾冀川 吴文格
080 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北京文化生产与城市意象建构
——以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为例 牛光夏 刘梦迪
089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北漂叙事与北京城市影像 杨蓥莹
100 乡愁与市恨:新世纪中国电影城乡关系的戏剧化表达 王名成
110 中国区域电影史研究:学理溯源、概念辨析与路径探寻 林吉安
121 “别了,这古老的北平城”——影片《大团圆》的家国叙事与北京的现代性想象 张 丹 耿 坤
133 区域影视文献学维度下广西民族电影微观史构建研究 焦仕刚 杨雪团
147 民国时期苏联纪录片《阿比西尼亚》的禁映始末考 丁珊珊
160 本土性、人民性与现代性:曲艺电影与影视剧中的北京曲艺 张啸涛
170 家国情怀、京味文化与类型生成——1949 年前的“北京制造”电影初探 孙 萌
181 作为情节符号或者文化符码的洛杉矶——作为电影如何表达“北京”的一种参照 濮 波
194 空间理论视域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生产与多元想象——以 21 世纪后北京电影的空间生产为例 李 琦
203 耗散系统、诗化现实与人本美学——20 世纪 80 年代“新影厂”的纪录电影探赜 包 磊
215 青年电影声音指导富康的创作研究——以《推拿》为例,谈富康的电影声音设计 梁 婧
222 “历史”“仪式”“未来”:中美网络电影对比研究的三个思考前提 张 阳
235 时代、视角与北京影像——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六部影片为例 吴涤非
243 弥合“黑洞”——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广泛存在与历史延续 秦 翼
253 从胡同到 CBD——影像北京的城市记忆与身份认同 张斌宁
261 跨“地缘”影像的“在地”艺术实践——以中国—东盟纪实影像创作为例 朱婧雯
270 声音视角与方法:电影北京建构的传统文化基因 张晓月
280 “河北现象”爆发期——河北人文精神观照下的主旋律电影创作景观 张晓艳
288 新中国电影起点:以次全国文代会为中心的考察 张彩虹
299 协商现代性:“电懋”家庭情节剧的类型与文化 苏 涛
3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深圳”想象 郝朝帅
321 翻译史与中国电影理论研究 田亦洲
333 传承与重构:江苏民间文学与中国电影创作——以江苏省非遗民间文学项目为例于丽金
346 中国电影应如何对外呈现中国文化 刘 洋
356 中国区域电影学:探讨与实践——基于拓展“中国电影学派”的探讨 史博公 吴岸杨
369 新时期东北工业题材电影中的“废墟”空间研究 陈卫华
下 册
377 重构“东方”:论当代中国电影的泰国想象 阳海洪 马一川
388 影视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文化基因图谱 周清平
400 多元交织——抗战视角下的陕西电影放映活动(1937—1945) 原文泰 孙晓京
411 电影中的里弄叙事与上海城市文化嬗变 任 明
423 建筑•影像•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的“粤味”再探 欧阳一菲
433 摄影布景、电子屏幕与肖像画:近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异托邦叙事与身份表述 李一君
444 意识形态表述的错位与裂隙——电影《刘三姐》中的景观空间与类型叙事 徐 萌
455 数字人文视域下真光电影院的画像路径研究 刘 璐
466 2000 年以来中、韩、日底层电影叙事空间的设计比较 姜 山
486 90 年代至今国产电影中的北京记忆 史之辰
496 京派文化视域下中国电影史学术主体构建管窥——兼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群体 冀心蕾
507 北平电影业的曲折发展与主体建构(1927—1934) 王若璇
521 平安电影院与近代北京的社会文化 刘 磊
535 《大团圆》:文化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一次读解 樊 昊
543 京味摩登:北京早期电影放映机构的现代化探索(1927—1937) 崔华静
554 批评言说与多重阐述:论 20 世纪 20 年代北京影坛及电影批评的特征 史力竹
565 自恋的一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题材电影中的北京青年 季华越
575 从北京早期电影业的发展看“地方”的现代性焦虑(1896—1937) 王 婷
587 政治经济学视野下京派电视剧的空间生产与文化策略 魏 兵
595 论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之初“京味儿”剧的生活图景及其文化意义 朱 斌
604 看见与被看——城市移民电影中的北京形象 陈丽君
614 新时期以来云南电影中的风景:城市的隐匿与显现 秦笠源
624 “镜中之京”:电影中的北京认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北京城市题材电影的建构 孟 琪
633 “纯电影”降维:田汉的电影悬想及其“浪漫”实践 郝 蕊
643 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文化格局——以中国电影视听语言为例 栾维亮
651 冷门文化 IP 年轻化传播矩阵:“北京制造”类传统文化综艺新发展 孙 艺
665 北京早期城市影像与视觉现代化(1860—1937) 刘 悦
676 媒介、新浪潮与公民意识——以《电影双周刊》为例谈美学的常规化 刘婉瑶
687 “长安”视觉符号建构与网络历史剧发展探析——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 张梦锦柏红秀
695 作为银幕想象个人呓语的北京:姜文电影中的北京意象 李雪蓓
704 再造“贞妇”:《深闺疑云》的类型策略与伦理建构 黄嘉叶
712 怀旧与展望:20 世纪 80 年代第四代导演电影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王雅璇
720 城市空间与镜语表达:宁瀛电影中的北京形象 杨富松
729 家宅•铁屋子•风景:21世纪中国家庭题材电影中“家”的文化空间 郭增强
746 鱼缸、四合院、单元楼:“技术化观视”下 80年代北京居住空间的
影像变迁 李之怡
755 困境、失衡与重构:当代地域电影中的情感结构与文化记忆——基于《冤家父子》《老炮儿》《钢的琴》的文本细读 王 薇
764 沦陷华北与“燕影”序曲——燕京影片公司成立初期若干问题之考证 耿 坤
本书是“第二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中的诸位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影视发展的学术成果的集结,共分上、下两册,收录全国高校影视专家学者的70余篇囊括新中国成立至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电影的前沿热点文章,既将内容聚焦镜头下的新旧北京城、各地方地域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等,也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如《“北国苍茫”:“在地化”视阈下现实主义电影的“北方空间”文化图景阐释》《京味记忆、北漂想象与城市现代性:在影视中认同北京城》《空间理论视域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生产与多元想象》等文章。使广大读者从文本中剖析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研究中国电影电视学科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学术领域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首批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40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30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0余篇,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大洲3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一级研究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出版个人著作《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艺术文化学》等20余部。曾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十余次。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影视学科主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