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9.4 6.1折 ¥ 32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朱国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16840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9288794
上书时间2024-11-22
前言
图1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布的开课通知
2019年3月底,我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讲“江南人文艺术通识课堂”的书法课(如图1所示),同时接到出版社的约请,准备出一本通识课教材。在共计八次的课程教学中,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步骤和节奏来教授书法的技能与理论,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肯定,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并于结课时举办了师生作品展。虽然教材的编写出版直接脱胎于这次人文课堂的备课与讲授,但其实是扎根于我30年书法创作与26年书法教学实践的经验。我在长期的教学相长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书法教学模式,藉此次授课和编写教材的契机,将这个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再归纳和提炼,整合出相对严密的教学体系。
虽然书法进入大学通识教育课堂已经不是新鲜事,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就,但据我个人的观察和了解,现在的大学书法通识课程,基本上还是以教授书法鉴赏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材也基本是以书法绘画优秀作品欣赏为主线撰写的,目标是借助知识学习帮助学生们提升书法鉴赏水平,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但想要达到这个美育目标,其实还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书法实践基础的,实践基础决定了学生对书法史的理解掌握程度及个人审美能力的有无。就我个人而言,即便当初我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仍觉得老师对美术史、书法史的讲解有些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何况其他非专业的学生呢?所以即使是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们,如果具备很少或根本不具备书法这方面的实践能力,直接学习鉴赏知识也是难以有深入的理解的。要学好书法,当然不仅仅是写好字;但前期还是需要先写好字,才能考虑后面的事情。字未写好,就等于写文章没有词汇,还只是个门外汉,就无法体察这其中的精神世界。掌握好字的形体,属于“技”的范畴,属于“形而下”,书法艺术终是“道”的范畴,是为了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属于“形而上”。由技进道,由下而上,庄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这也是从艺的普遍规律。
这次从2019年3月29日开课到5月31日结课的江南人文艺术课程,历时正好两个月,共八次课。虽然时间很短,却以实践体验带动审美情趣,缓缓地介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实践技巧,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书法的兴趣,逐渐激活自觉追求审美的动力系统。从大家结课后提交的“初临、结课终临、结课习作”这三张作业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水准跨度令人惊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结课之后他们追求书法初心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他们的动力系统还在强劲运转。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课程期间组建的微信群中发作业,并自觉寻找书法学习相关知识。课程结束后,他们为了继续交流习书练字,在上海自发组织沙龙,还于8月组织骨干成员赶到百里之外的“三和书法沙龙”现场参加集训。从中我看到的是: 大家心中追求书法美的渴望之火已被点燃,学习书法的动力系统被激活并强劲地持续运转!可见有实践的介入,再通过丰富有效的优质理论方法来进行书法技能通识课教学,在可触可摸、具体而见的视觉导引下,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短时间内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实践成果,从而引发学生“自恋”,建立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主观愿望上的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激活内在动力系统,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切实引导学生走向书法,走向书法审美的可行途径。这也完全符合“技进乎道”,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规律。这种书法课程,无疑是对美育进课堂的新型模式的探索。
因此,与通行的很多书法教材相比,这本教材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操作实践、注重技能方法、注重长远发展。在内容结构上,如果按照常规教学,讲要给大家讲书体、文字演变史,但我在实际教学中换了一个方式,因为我认为堂课破除一些流行的错误观念、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大家的自信心更加重要,相当于打了一剂强心针。因此在编排教材时,我按照这种教学安排做了全新的调整,全书共分六讲,讲作为整个课程的概论部分,基于“观念先行”的理念,引导学员走出观念误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推出我从多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书法修行公式: 信任 循法 坚持=成功。第二讲则重点解决书法修行中的关键问题——信任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拥有一个持续强劲的动力系统。在解决了观念和动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讲到第五讲分别详授书法技法练习“三部曲”——内部运笔平衡控制能力的提升 外部信息的读帖导入 由外而内的习作转化。三部曲完成之后,凡是循法坚持的学员,都可达成回合的学习目标: 书法入门。在初具书写技能的基础上,后第六讲再辅以书法艺术本体的相关知识,以及书法史的脉络及部分作品鉴赏,以史明鉴,助力未来长期的修行。同时,每一讲均设计一个小练习作为实践导入。
本教材以案例的真实性、技法的可操作性见长。除了后一讲,使用的作品案例均为我本人和学员的真实事例(有些隐去了真实姓名,但事例是完全真实的),写作语言编排上也保留了大量课堂教学口语,以体现我一直以来讲实际、接地气的教学特色,用具体鲜活的学习实例拉近书法艺术和初学者的距离,唤起学习者的信心和激情,使初学者循序渐进,短期内收获明显进步,享受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快乐,收获一份成长的喜悦,从而轻松克服坚持学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书写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默会型知识,很多精微之处是难以言传的,尽管多年来在自己的书写和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反思、总结、提炼并从历代书论中汲取精华,尽可能地将自身所得形诸于文,呈现于教材内容中,但仍需配合大量的现场示范和指点,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2017年起,我创办的公益书法学习课堂启用了微信公众号,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始网上指导教学,在推送文章中发布了大量教学过程中的书写示范视频和现场指导记录,为我们后来走向课堂、走向讲台提供了很多真实数据,让我可以在线下集体教学时展示给大家作参考(如图2所示)。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教学学习资源,以补文字之不及,取现场身教之效。
图2 三和书法沙龙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
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近年来,书法日渐被提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也发文逐步推广“书法教育进课堂”。在大学中开设这类书法人文艺术课程,无疑是对美育进课堂的新型模式的探索。我们把30年的创作实践经验和26年的各类教学实践与大学课堂结合起来汇成这样一本教材,虽然命名为《在大学课堂听书法课》,但教材针对的并不仅仅是大学通识课堂里的书法爱好者,它也同样适合全国各中小学、培训机构及自学的广大书法爱好者。这既是我们传播书法艺术的主旨,更是积极响应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主旨精神,把公益的目光投向基层的人民大众,同时也是在发挥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正能量——始终把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在这种老、中、青各有需求,学习热度高涨,而大学书法教程又基本以鉴赏类为主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编写这本通识课教材,主张以实践为先导,以实践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来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在专业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感受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激发他们的自觉审美意识,以达到蔡元培先生心中“纯粹之美育”能“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即优秀的、高雅的书画艺术(美术)教育可代行德育之功能,使人立德立品,一心向善,“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朱国平
2020年10月29日于温州大学
《在大学课堂听书法课》为“江南文化通识课堂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江南人文艺术”通识课堂的基础上打造而成,围绕基本书法理论,以简单的实践经验直击书法内核。能满足真正的书法爱好者之刚需,师生在认真修完整本教材后,即能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和书写技巧。教材内容包括文字演变史、临帖训练与巩固、通临与多字习作等,引导学生了解书体演变、认识草、隶、篆各书体的体貌特征,并讲解书写技巧,带领学生尝试进行书写实践。
朱国平,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9年始担任溧阳市文化馆副馆长,先后被评为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首批“六个一批”人才、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中国书坛百强榜“十佳”作者、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现从阮荣春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术论文散见于《中国美术研究》、《美术大观》、《画院》等美术专业期刊,出版《朱国平书法作品集》。
视频资料索引
讲
循法百日,轻松入门
实践导入: 轻松使用毛笔——自由画线练习
节 改变观念,走出误区
第二节 直击内核,得法入门
第三节 量化目标,百日进阶
第二讲
信而从之,恋而勤之
实践导入: 虚拟装裱——拍摄制作书法作品练习
节 信任当头,借力起航
第二节 修行路遥,勤全意坚
第三节 自恋自信,动力恒强
第四节 妍美有法,自励致远
第三讲
内部提升,控制平衡
实践导入: 从心所欲不逾矩——控制笔画练习
节 笔软生奇,把笔虚宽
第二节 手迷挥运,自由使转
第三节 一点成规,关钮停发
第四节 八法纵横,规矩平衡
第四讲
外部导入,尚精贵似
实践导入: 整体临帖——临写颜勤礼碑练习
节 择帖释疑,取法乎上
第二节 看思为写,用以作记
第三节 整体观照,顾此顾彼
第四节 组合笔画,合节生韵
第五讲
由外而内,有机转化
实践导入: 小作品——写四字成语练习
节 先散怀抱,抒情达性
第二节 临创无间,有机结合
第三节 应对落款,无声转化
第四节 主题创作,回归生活
第六讲
以史明鉴,助力知行
实践导入: 古法体验——写迄今发现早的“中国”组字练习
节 独特艺术,古今流变
第二节 古法经典,见素抱一
第三节 新法经典,八面玲珑
第四节 尚意变态,因时而传
后记
视频1 执笔方法示范 43
视频2辅助练习示范 43
视频3“点”的示范 47
视频4笔站起来回锋的动作示范 48
视频5中锋行笔的示范 49
视频6笔画起行止的完整过程运笔示范 50
视频7运笔的停顿、发力示范 50
视频8“横”的示范 53
视频9“竖”的示范 54
视频10“撇”的示范 54
视频11“捺”的示范 54
视频12“竖钩”的示范 55
视频13“戈钩”的示范 55
视频14“横钩”的示范 55
视频15“横折钩”的示范 55
视频16“颜”字的临帖示范 69
视频17“郎”字的临帖示范 70
视频18临帖中的拉笔动作示范 75
视频19“落”字的组合笔画临帖示范 88
《在大学课堂听书法课》为“江南文化通识课堂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江南人文艺术”通识课堂的基础上打造而成,围绕基本书法理论,以简单的实践经验直击书法内核。能满足真正的书法爱好者之刚需,师生在认真修完整本教材后,即能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和书写技巧。教材内容包括文字演变史、临帖训练与巩固、通临与多字习作等,引导学生了解书体演变、认识草、隶、篆各书体的体貌特征,并讲解书写技巧,带领学生尝试进行书写实践。
朱国平,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9年始担任溧阳市文化馆副馆长,先后被评为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首批“六个一批”人才、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中国书坛百强榜“十佳”作者、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现从阮荣春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术论文散见于《中国美术研究》、《美术大观》、《画院》等美术专业期刊,出版《朱国平书法作品集》。
序一
言恭达
(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书法是凝结中华文明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载体,是维系民族共同精神追求的艺术形式。千年以来,书法不仅是书法家们创作作品的艺术实践,更已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传播民族的书写状态,传导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传承书法艺术内核中道法自然、关爱生命、仁义至善的人文精神,是引导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书法的文化传承需要在社会多个层面开展书法美育教育,从而在新时代引导创造集体人格价值与现代生活方式。在这里,将书法引入大学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书法的美育价值,与大学的通识教育价值完美契合,目的在于突破僵化的专业藩篱,以循序渐进的人文积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大学书法通识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如定位模糊、内容狭隘、简单灌输、人文缺失等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美育目标难以充分达成。如何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我欣喜地看到,来自江苏的著名中青年书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朱国平通过自己扎实的实践与审慎的思考,交出了一份十分富有意义的答卷。
这本《在大学课堂听书法课》的通识教育教材,在我看来,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展现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价值:
一、 传统为根、注重实践。当前面向非专业受众的书法艺术教育,尤其是大学通识教育,往往仅重视书法发展历史和作品鉴赏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的传授虽然重要,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美育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书法艺术的美育价值必须藉由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审美感受才能实现,这种审美感受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加以激活和丰富,书法艺术知识作为一种间接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体认和内化,从而真正实现审美素养的提高,以实践深化认知,以审美升华精神。应该明确,书法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没有一定的书法实践,再多的技法和文化知识也会流于空谈。这本教材开宗明义,明确提出要重视实践,深化体验。在教学上改变了过去常见的以书法史和鉴赏知识传授为中心、辅以一点书写技法体验的模式,而是以书法技能传授为中心,以实践带动审美情趣的有序推进,激活自主求知的长期修为动力系统。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有实效”“接地气”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通变为魂、知行合一。在毛笔字已经退出普通人日常书写的今天,在有限的大学书法通识教育课时中,如何才能高效地训练书法技能、使学生尽快享受到艺术实践成果带来的充实和欢愉,进而培育亲近书法的文化情感?教材给出的答案首先是植根传统,注重取法碑帖经典的“入古”训练过程,强调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中笔法“千年不变”的核心地位,创造性地提出了“停—发”的笔法动作训练关钮,以“信任 循法 坚持=成功”公式,许给学生百日入门的承诺。在坚守书法技能修行的正途上,同样也要能够适应和利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变化,教材强调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书法修行实践中体认笔法等基本技法系统,明悉“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运用联想等多种思维工具培养创新素质,奠定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多种便捷的现代化工具去实践艺术与生活的功能效应,让书法回归日常生活。
三、人文为本,艺文兼修。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社会的经艺之本,不仅仅在于技法的精妙,更重要的是,经过“技”的严格训练,由技入道,可以让技法成为沟通心灵与情感的介质,引领求真、向善、寻美的方向,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终实现生命价值。作者深谙其理,在教材中注重技艺传授与人文修养相结合,注重在书技实践中启发艺理思考,技艺相生相发,引导学生朝着技进乎道的方向推进,提升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基本人文知识与素养。
诚然,这份“答卷”还称不上完美,但确是可贵的探索,值得去推广。国平今天能够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并非偶然,它是一位书家多年来潜心书艺、专致书法教育、热忱书法公益的成果,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在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我初识这位年轻的入展作者,虽出身农门,家境贫寒,但对书法艺术矢志不渝,勤学笃思,练就了自然洒脱、温文尔雅的江左书风。2003年他在家乡创办“三和书法沙龙”,为当地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公益性的书法教学交流平台,当时担任江苏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我,欣然前往进行公益讲学并为沙龙题匾,对这一沙龙群体的社会效应作了高度评价。国平常说自己的书法公益教学相比正规的书法专业团体教育来说只是不起眼的“草根”,但在我看来,草根就是民众,草根精神就是真实、简单、质朴,代表了他一以贯之的事业精神。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国平的事业,看着他书艺精进,多次入选书法展览,荣膺国家、省部级各类艺术家称号和奖项,感到十分高兴。而更让我欣慰的是,他没有止步于个人技艺水平的提升,不营营于自己家庭生活的富足和安逸,而是不断追寻着文化精神的新高度,年过不惑重新负笈求学于上海,身为已有一定成就的书家而依旧坚守书法基层公益传播的初心。这些年,他一直是个有定力、不随波、勇于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自己在书艺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书法教学也从草根社区走进高等院校,走进国际课堂,在全国更多地区开花结果。我一直认为作为艺术家,重要的追求是人文品格的铸造,他应该做到——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显然,国平一直行走在这条大路上。
我相信,这本教材的问世将给大学书法通识教育带来可贵的模式依据,也将给广泛的书法社会教育带来启示和借鉴。我期待国平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探索艺术创作和教育的双重实践,为时代贡献更多的艺术精品和教育成果。
庚子年于抱云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