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6.1 5.8折 ¥ 4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日】茂吕美耶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11071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9272658
上书时间2024-11-22
前言:日制汉语词
如果我说,“经济”“社会”“哲学”“人权”“解放”“主义”“知识”“文化”等词语是日本人早提出的,是不是会令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跌破眼镜、摔倒在书桌前?
实在很抱歉!不过,这是事实。所以请各位读者先重新戴上眼镜,不戴眼镜的人也请您爬起来,再度坐下来听我娓娓道来吧。
清末,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各列强的侵略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一些忧国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张中国应该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于是发起戊戌变法。
百日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
梁启超到了日本后,在横滨创办了报纸《清议报》与杂志《新民丛报》,一方面继续鼓吹维新运动,另一方面积极介绍日本的国情民风,并呼吁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日语、勤读日文书。
他在创办的报纸与杂志中频繁使用了日制汉语词。由于当时日本有众多外文翻译书,一些中国原本不存在的西方表达思想、主义的词汇,日本翻译家早就创出日文名词。因此梁启超大量运用这些日制汉语词,将新知识介绍回中国。
接着是中国的留日热潮。
1896 年,批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仅有13人,但在1905 年时,竟然骤增至8000人。据说,1896年至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总计有6.1万多名中国学生陆续到日本学习新知识,其中正式自学校毕业的不及1.2万人。
这些留日学生在习得日文后,马上动手翻译各种日文书, 在中国刮起一股日文翻译书的旋风。
当时的翻译书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地理、医学、军事、文学、艺术等。根据1945 年的数据记载, 那时被译成中文的日文书多达2600 种。
当时的留日学生不但组成“翻译组织”,创办《译书汇编》《游学译编》杂志,甚至组成“教科书译辑社”团体,将日本所有中学生教科书全部翻译成中文。除了翻译日文书之外,留日学生写的文章也都大量引用日制汉语。反正都是汉字,不需要重新翻译成中文。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坛出现许多留日派作家, 主要人物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夏衍。这些中国新文艺代表作家也都积极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日制汉语。例如中国大文豪,也是中国新文艺领导者─鲁迅,就强烈主张旧有汉语不够用,必须导入外来语。
鲁迅的文章,中国味非常浓厚,但是仔细寻找,还是可以找到“万年笔(钢笔)、日伞(洋伞)、人力车、定刻(定时)、构想、直面(面临)、车掌(乘务员)、残念 (遗憾)、夕方(傍晚)、丸(圆)、时计(时钟)、名所(名胜)、写真(照片)” 等日制汉语词。
对于大量日制汉语涌入中国这事,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梁启超是赞成派的代表,另一位翻译大师严复是反对派的代表。梁启超虽是赞成派代表,但有些词,他起初也无法接受,例如“经济”“社会”这两个词。
严复主张中国古语中有“经世济民”这个词,可是“经世济民”是整治世间、救济人民的意思,应当相当于“政治”,而非“经济”。
于是,梁启超用“资生学”“富国学”“平准学”;严复用“计学”,各自取代了“经济”。
其他例子有:物理学→格致学、地质学→地学、矿物学→ 金石学、杂志→丛报、社会→人群、论理学→名学、原料→天产之物、功利主义→乐利主义……;前者是日制汉语词,后者是当时翻译的汉语。
这两种词汇曾经共存了一段日子,结果日制汉语取得终胜利,梁启超也就不得不使用“经济”“社会”“哲学”等这些日制汉语词。
另一点很有趣,为了翻译日文书,当时的翻译家“基于” 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创出一些汉语新词:基于、关于、对于、由于、认为、成为、视为……这些都是自日文文法翻译成汉语的词。
其实前述这些由来,不要说是中国人了,日本人也少有人知道。我是因为时常使用中日、日中辞典,本就稍有涉猎,后来详细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才知道现代汉语有关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术语中,大约有上千的词属于日制汉语词。所以先前跌破眼镜的人请不用哀叹,因为老实招来,我是个先跌破眼镜并且摔得四脚朝天的人。
什么?这没什么好惊奇的,不值得摔到椅子下?好,那么再来一段:
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福祉、营业中、人权、特权、背景、化石、环境、艺术、医学、独占、交流、否定、肯定、假设、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阶级、公开、希望、法律、活动、命令、失踪、投资、抗议、化妆品、银行、空间、警察、景气、经验、经济恐慌、现实、元素、建筑、杂志、国际、紫外线、酵素、时间、市长、失恋、宗教、集团、新闻记者、接吻、蛋白质、抽象、通货收缩、通货膨胀、电子、电报、电话、传染病、投资、图书馆、悲剧、否定、否认、舞台、方程式、蜜月、本质、无产阶级、领海、领空、领土、冷战、论坛……
对不起,不写了,上千词,累呀。
总而言之,我非常佩服二战前的日本翻译家,他们真是伟大。反观现代的日本翻译家,明明有旧有日制汉语可以替代的词,却硬要翻成音译片假名,以炫耀自己的外语知识,使得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在报上读者投稿专栏叹道:“我越来越看不懂现代日文。”
所幸,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一声令下,将行政机关内流通的公文或是政令文宣中一些杂七杂八的音译词,通通改为原本就已存在的日制汉语,以免国民看不懂。
老实说,无论简体或繁体甚或是日本汉字,我倒希望全部能通用,不必去计较到底是哪国人创造的。何况现代是网络时代,信息传得很快,倘若汉字能通用,不是很省事吗?
例如日本的“萌”字流传到中国台湾和大陆,大家一提起“萌”,不用多解释便大抵能明白其意思,多么方便呀。
又例如日文的つんでれ(tsundere),传到中国台湾被翻译为“傲娇”,之后又传到日本,在日本大型网络论坛2ch 曾掀起一阵赞叹风潮。毕竟日本人也看得懂汉字,大致知道“傲”和“娇”的意思,于是不少人纷纷说“不愧是汉字大国”“这个词翻译得太好了”。
遗憾的是,现代日本媒体大多将外来语直接音译,甚至到了滥用的程度。
近,我看别人家的博客或网络新闻,经常碰到看见某个片假名词汇,竟不知其意的例子,还得查网络字典,实在很麻烦。
令人感叹的是查出的结果往往另有往昔的汉字词汇可代替,真不知该说我已经老了,还是说现代的日本年轻人太不用功了?!
附记:
这篇文章的主要参考资料取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生保教授所发表的论文(陈教授另有相关方面的日文著述)。
此篇文章则于1999年10月31日发表在我以前的“日本文化物语”网站。因网站早已改版,旧文章也已删除, 但这篇文章竟在网络上传来传去。若有人在网络上看过类似的文章,应该都是转贴自我当时发表的此篇文章,而非我抄袭网络上的。
本书是日本文化达人茂吕美耶直接用中文写就的随笔,共分为两部分。部分主要讲述日文中汉字的来源及其历史演变、中日文化的差异、日制汉语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等。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从称呼用语、食衣住行、身体健康、教养学习、社会生活等五方面精选一些同字不同义的中日汉字,以轻松幽默的语调讲述了中日汉字的义项差异,以及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引起的误解和笑话。从中可以看出,日文中的汉字大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有些则在长期使用中发生演变,个别甚至受到英美文化的影响。本书对了解日本文化颇有助益。
茂吕美耶,日本琦玉县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市,1986—1988年曾在河南郑州大学留学。多年来以日本平民生活为主题,用中文写作,被称为“日本奇女子”。其展示的是驳杂丰富的日本之美,是许多作家感慨力荐的日本文化达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