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3.8 3.5折 ¥ 40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彭素虹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ISBN9787552635003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29262037
上书时间2024-11-22
后记
“曾经踏访的足迹,
已经植下红色基因,
并延伸为前行的生命流,
从而激扬起新时代使命的征程!”
这里是宁波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的策划现场,讲述革命先驱张人亚1927 年回家秘藏珍贵文件的故事的舞台剧《初心晨启》的场景,将我的思绪带到了我们一路寻访的初心之旅。
“作为共产党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17 年10 月31 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
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理想前进。”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1919 年冬天,一位当过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叫陈望道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从寒冬到次年早春,他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 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长夜,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 年8 月,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共产党宣言》只有28000 多个汉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做出的注脚。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信仰高于天,使命重于山。我们张人亚史料调研组一路寻访,从芜湖的下长街,到上海的自忠路,透过时光的履痕,依稀能触摸到革命先驱当年奋斗的足迹。银楼罢工时期,他被开除了,仍然尽心尽力守护老百姓的利益;芜湖临危受命,他守着一个“金铺子”,竭尽全力守护党的物质财富;革命低潮时期,他把党章等文献送往老家,冒生命危险守护党的精神财富;瑞金峥嵘岁月,他克己奉公,以致积劳成疾病逝,用一生守护马克思主义信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不忘初心 勇担使命》中指出:“我们脚下的是一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土地,是一片活力四射、孕育奇迹的土地,是一片充
满希望、成就梦想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爱国爱党的光荣传统,有着敢为人先的奋斗基因,有着干在实处的优秀品格。”
脚踏这片丰饶灵秀的热土,我们继往开来,牢记使命传承, 弘扬信仰力量。为了让信仰的火种在共产党人中进一步得到传承,北仑区委打造张人亚红色品牌,建设张人亚党章学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模范践行党章”主题行动,与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组成了张人亚革命事迹联合调研组,奔赴芜湖、合肥、上海、北京等地,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初心印迹, 进一步挖掘好、宣传好张人亚的革命事迹。
“做有人格的人,不做人类的落伍者,扫除一切不幸,将生活做根本的改变!”在写作中,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张人亚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的身影。“打倒帝国主义!还我河山!”他带领队伍走在前面,他的身旁,虎视眈眈的狼狗在盘旋;肆虐的洪水淹没了芜湖城,他居无定所,仍然走街串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炮弹随时会从天而降,他日夜辛劳,主持出版红色读物;白色恐怖笼罩的黑暗时刻,他带着党的珍贵文献,悄悄回到乡下老家…… 我一次次被革命先驱的坚定信念、忠诚信仰打动,心中充满了激荡前行的力量!
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出席张人亚120 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时指出,张人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生动写照。张人亚同志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激励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谨以此书致敬为新中国的成立壮烈牺牲的先烈们!
“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初心托举梦想,信仰凝聚力量,让我们追随信仰的足迹,同心共筑中国梦。
彭素虹
2019 年2 月
长篇纪实文学《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以回答书记之问展开话题,深入到张人亚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寻找革命先驱足迹,撷取相关的史学研究者进行采访实录,包括二大会址研究室负责人、张人亚的家人、组织的寻访等,还原一个真实的革命先驱张人亚。同时,再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现代人的追寻与人亚的革命路线相结合,让读者在品读作品的同时,深切感知党章守护者的革命故事,体会人亚精神,传承人亚红色文化。全书分为三部分:《信仰之源》《信仰之路》《信仰之光》,共计10万字,2019年上半年完稿,张人亚121周年诞辰日出版发行。全书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寻访笔记,抒写了革命先驱张人亚信仰高于天,使命重于山的革命精神:银楼罢工时期,他被开除了,仍然尽心尽力守护老百姓的利益;芜湖临危受命,他守着一个“金铺子”,竭尽全力守护党的物质财富;革命低潮时期,他把党章等文献送往老家,冒生命危险守护党的精神财富;瑞金峥嵘岁月,他克己奉公,以至积劳成疾病逝,用一生守护马克思主义信仰。全书撷取与张人亚有关的人物进行采访实录,采访的人物包括:张人亚亲人,主要讲述家人对张人亚的寻访;党章解读者,主要讲述张人亚守护的党章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寻找者,时代呼唤张人亚,在开放前沿的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的建立、史料挖掘小组等,正不遗余力寻访革命先驱足迹;青年、媒体寻访者,主要讲述青年、媒体记者重走革命先驱初心路的感受,抒发人亚精神对时代青年的影响。
彭素虹,《北仑新区时刊》编辑,公共管理硕士,浙江省作协会员,三级作家,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宁波市第三届青年文艺之星,北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仑区首届流动人口十大杰出建设者,已出版散文集《隐形的翅膀》《往前赶路》,小说集《花镇红颜》《花镇蓝颜》纪实文学《我们》人选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荣获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引 子 1
一、信仰之源 5
1.“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7
2.“二伯父无愧于国家” 18
3.“冒死保藏革命火种” 29
二、信仰之路 39
1.“我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 41
2.“爹,这些东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63
3.“与其受压迫而死,毋宁奋斗而死” 86
4.“做一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 108
5.“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133
三、信仰之光 157
1.“学好新党章,就是对张人亚同志好的纪念” 159
2.“接过先驱的革命火种,弘扬信仰的力量” 169
3.“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80
后 记 196
长篇纪实文学《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以回答书记之问展开话题,深入到张人亚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寻找革命先驱足迹,撷取相关的史学研究者进行采访实录,包括二大会址研究室负责人、张人亚的家人、组织的寻访等,还原一个真实的革命先驱张人亚。同时,再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现代人的追寻与人亚的革命路线相结合,让读者在品读作品的同时,深切感知党章守护者的革命故事,体会人亚精神,传承人亚红色文化。全书分为三部分:《信仰之源》《信仰之路》《信仰之光》,共计10万字,2019年上半年完稿,张人亚121周年诞辰日出版发行。全书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寻访笔记,抒写了革命先驱张人亚信仰高于天,使命重于山的革命精神:银楼罢工时期,他被开除了,仍然尽心尽力守护老百姓的利益;芜湖临危受命,他守着一个“金铺子”,竭尽全力守护党的物质财富;革命低潮时期,他把党章等文献送往老家,冒生命危险守护党的精神财富;瑞金峥嵘岁月,他克己奉公,以至积劳成疾病逝,用一生守护马克思主义信仰。全书撷取与张人亚有关的人物进行采访实录,采访的人物包括:张人亚亲人,主要讲述家人对张人亚的寻访;党章解读者,主要讲述张人亚守护的党章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寻找者,时代呼唤张人亚,在开放前沿的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的建立、史料挖掘小组等,正不遗余力寻访革命先驱足迹;青年、媒体寻访者,主要讲述青年、媒体记者重走革命先驱初心路的感受,抒发人亚精神对时代青年的影响。
彭素虹,《北仑新区时刊》编辑,公共管理硕士,浙江省作协会员,三级作家,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宁波市第三届青年文艺之星,北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仑区首届流动人口十大杰出建设者,已出版散文集《隐形的翅膀》《往前赶路》,小说集《花镇红颜》《花镇蓝颜》纪实文学《我们》人选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荣获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7 年10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听讲解员介绍共产党员张静泉( 张人亚) 保护了1920 年9 月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习近平总书记问:“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 年出生于镇海霞南村(今北仑区霞浦街道),父亲张爵谦为农民。他幼年就读于霞浦学堂,后入镇海县立中学读高小,16 岁时离开宁波到上海银楼做学徒。1922 年4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 年,34 岁的张人亚病逝,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引 子
静下来,静下来
用晨曦里的钟声
敲开一段岁月深处的清泉
滚烫的思想之源
就从生命相守的虔诚中
汩汩而来
一滴滴汇聚,一滴滴喂养
在这个古老民族的血管里
高涨起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
惊涛拍岸的一句誓言
扬起了胸膛里的帆
信仰的律动是不竭的动力
遮天的弹雨成了好的洗礼
苦难和辉煌一起腾浪
忠诚和不屈共同领航
—— 朱志坚《初心晨启》:纪念党章守护人张人亚(静泉)
初心晨启,信仰的律动是不竭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对党章再一次进行了修改。翻阅宁波的历史,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和党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叫张人亚,是宁波早期共产党员,也是中共现存部党章的守护者,牺牲时年仅34 岁。
关于革命先驱张人亚,还得从2017 年10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时说起。当时,在听讲解员介绍共产党员张静泉(张人亚) 保护了1920 年9 月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总书记问:“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总书记之问,引出了一段红色传奇故事。张人亚是宁波北仑霞浦人,他是中共早期党员;他曾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 他曾是中央金库的负责人,还曾担任安徽芜湖中心县委书记; 他曾是中央苏区出版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在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的黑暗时刻,为了把党的珍贵文献保存好,他将《共产党宣言》和中共党章送回霞浦老家,交给父亲保管,珍藏于墓穴20 余年……
为了让这样一位一度“沉寂”的红色人物,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北仑成立了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的协调小组,一方面着手梳理张人亚的相关事迹和革命精神,另一方面着力对其故居、衣冠冢进行修复,建设张人亚党章学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模范践行党章”等主题行动。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我们相继走访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等地,实地搜集史料线索,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初心印迹。
一次次漫长的跋涉与寻访,是一次次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在上海,他不忘初心,为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四处奔波;在芜湖,他淡泊名利,将中央金库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党的基层组织的组建尽心尽力;在瑞金,他克己奉公,坚持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甚至终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挖掘好、宣传好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次再出发,也是对“总书记之问”的作答。时隔近一个世纪,为了让信仰的火种在共产党人中进一步得到传承,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仑区委组成了张人亚革命事迹联合调研组。从2018 年3 月5 日开始,我们再一次出发,奔赴芜湖、合肥、上海、北京等地,寻访张人亚的初心印迹,记录重走先驱路的所见所感,让党章精神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信仰力量,沿着信仰的足迹,我们踏上了寻访张人亚的初心之旅。
信仰之源
1.“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 摘自《共产党宣言》
习近平驻足细看,书章上面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 个字。他问讲解员:“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上海市兴业路76 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秋日明媚的阳光照射下,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 在林立的高楼中更显庄严肃穆。
2017 年10 月31 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总书记,您可以再往前看一下,在这本书封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章。”当习近平走到1920 年9 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展柜前时,讲解员说。
习近平驻足细看,书章上面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 个字。他对讲解员说:“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1932 年在中央苏区积劳成疾去世了,但是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讲解员说。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 年出生于镇海霞南村(今北仑区霞浦街道),父亲张爵谦为农民。他幼年就读于霞浦学堂,后入镇海县立中学读高小,16 岁时离开宁波到上海银楼做学徒。1922 年4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 年,34 岁的张人亚病逝,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关于1920 年9 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上,“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这一书章的出现,还有一段父子接力守护革命信仰的传奇故事。
在1927 年末的一天,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和宁波,张人亚从上海返回宁波北仑霞浦的家中,将一包文件和书刊交给了父亲张爵谦, 托其保管。天色渐晚,张爵谦来到自家菜园里一间放有张人亚亡妻顾玉娥棺木的草棚,将张人亚托付的文件和书刊放了进去。那时,当地人有将装有亡者的棺木放置于草棚内,等上一段时间甚至数年才放入墓穴的习俗。
几天后,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张人亚长期在外未归,可能早已离世。不久,张爵谦在村旁的长山岗上为张人亚和顾玉娥修了一座合葬墓,一边是张人亚的衣冠冢,放置的是藏有那些文件和书刊的棺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张人亚还没有回来。张爵谦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寻找张人亚的启事,但一直没有消息。
“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1950 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爵谦将用油纸包裹的文件和书刊从衣冠冢里取了出来,让在上海工作的三儿子张静茂交给国家。这些文件和书刊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1 件。捐赠前,张静茂刻了一枚书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在文件和书刊上盖章留念。
由于这批文件和书刊中有中共部党章,再加上被藏起来的方式很特别,张人亚被后人称为中共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基石。系统地翻译和出版有关马列的经典著作,尽快将马列主义的真理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就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建党准备时期以及建党后的党的理论宣传的重要工作。这些已发现的张人亚秘藏的党的早期珍贵文献中,从出版的时间看,早当属1920 年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当我们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寻访张人亚珍藏的革命文献时,该馆藏品保管部主任陈晓明介绍道。
1920 年4 月下旬,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译成。1920 年8 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面世。这版《共产党宣言》的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首印1000 册,很快售罄。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在9 月再版,加印1000 册, 封面书名亦改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变成蓝色。此后《共产党宣言》多次重印,成为广泛流传、影响巨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959 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开始征集文物。张静茂获悉后,即将张人亚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作了无偿捐赠。据馆内档案记载,收到此书时,除其纸张因年久泛黄、发脆外,整本书基本完整, 无明显残损。1995 年11 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如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所藏1920 年9 月版《共产党宣言》封面上,清晰可见盖有一方长方形的图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
当凝神观看这部微微泛黄的《共产党宣言》时,人们豁然洞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石,更是我们的初心和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
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不下百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刘少奇在入党前,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后决定参加共产党;朱德看到《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不顾年高体弱,专程到中央党校与参与翻译的同志交流心得……
170 多年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70 多年后,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党章, 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在寻访中,我们翻开一版《共产党宣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的7 篇序言。
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两位伟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近半个世纪内,不断向世人传达着他们的重要观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旗帜、上下求索,一次次实现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飞跃,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道路。”讲解员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时,正在上海寻访中的我们一行人心里不时地升腾起奋进的力量。
170 多年来,社会主义在理论维度上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从初步探索到日益成熟的飞跃,在时间维度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这一历史进程,生动展现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辩证法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