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高等院校办学拓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中国高等院校办学拓展研究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29.1 5.0折 58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力,谢婧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81463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19322

上书时间2024-11-22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引 言
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我国的高校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探索办学之路,始终致力于探索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办学拓展模式。
我国高校的办学拓展之路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辅相成,高校的办学拓展过程就是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国家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拓展,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引导高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进行多形式的办学拓展。
一方面,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高校发展方向。1983年国务院批准*和国家计委的《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纲领,各条战线和各个地区都深感专门人才缺乏,迫切要求教育先行,为国家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因此,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在近期(五年左右)就有计划按比例地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并为今后更大的发展打下基础。《报告》同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情况执行。这项政策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数量在几年内增长了数百所(1983年我国有高等院校805所,之后一直持续增长,三年内增长了200多所,到1990年高校数量已经达到了1075所)。
另一方面,国家还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对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高校发展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例如,2003年*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都要继续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独立学院的试办工作,既要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要切实加强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注意并坚决反对一哄而起和“刮风”现象,确保独立学院稳妥、健康地发展”。这些政策法规都从政策和法律角度给予民办教育大力支持,使得独立学院的合法性得到了明确,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得到了肯定,保证了独立学院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办学拓展方面具有较为强劲的内生动力,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办学拓展活动。
在办学资源方面,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逐渐频繁。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推动高校转变办学思路,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校的联络与沟通。为了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国际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高校与国际高校携起手来进行合作办学,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助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培养。而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国外知名高校与国内高校合作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我国*的审批和管理下开展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从而成为我国高校在办学资源拓展方面的典型代表,大大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来源与渠道,提升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在办学空间方面,众多高校纷纷建设分校(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从而也带来了原有校区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为了拓展办学空间,为扩大招生提供办学条件,确保教学和科研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都选择了建设分校(区)。但在一些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的一线城市,在本地建设分校区的可行性不断降低,促使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校不得不向外地寻求办学空间。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恰好为全国重点高校外地办学提供了契机,因此在异地建设分校(区)成为各大高校拓展办学空间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办学模式方面,早期开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独立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快速发展的大众化进程,为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办学的模式,诞生了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等新兴办学形式。随着根据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出现了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的形式——独立学院。
在办学形式方面,大力推进地方研究院建设。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设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这是一种全新的政产学研结合形式。高校将自身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的成本实现了转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各方的积极性都很高,因此高校的地方研究院在较短时间内蓬勃发展了起来。



导语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经历了多次影响深远的变革,也诞生了一系列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兴办学现象和典型办学模式。本书在中国高校自1949年以来70年的发展过程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拓展办学模式,即中外合作办学、分校(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以及高校研究院,通过对五个办学产物的发展背景、发展动力、发展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究五种办学拓展模式的诞生背景、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并试图通过对这五种办学模式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分析探寻影响我国高校办学拓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揭示出教育变革与政治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希望此书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以及中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商品简介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经历了多次影响深远的变革,也诞生了一系列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兴办学现象和典型办学模式。本书在中国高校自1949年以来70年的发展过程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拓展办学模式,即中外合作办学、分校(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以及高校研究院,通过对五个办学产物的发展背景、发展动力、发展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究五种办学拓展模式的诞生背景、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并试图通过对这五种办学模式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分析探寻影响我国高校办学拓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揭示出教育变革与政治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希望此书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以及中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郭力,男,1976年生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国内合作与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兼国际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第二语言教学、习得与评测研究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谢婧,女,1988年生人,法语口译专业硕士。北京语言大学国内合作与继续教育办公室职员。主要从事中外合作办学、高等院校分校(区)建设研究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工作。



目录

目 录
引言
1 中国高校办学拓展的阶段性特点4
1.1 1949—1977年缓慢发展时期5
1.2 1978—2000年快速发展时期6
1.3 2000年后科学发展时期8
2 中国高校办学拓展路径和方式13
2.1 办学空间拓展13
2.2 办学资源拓展16
2.3 办学主体的拓展20
章 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和发展
1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环境24
1.1 谨慎探索与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2年)28
1.2 政府鼓励与规模扩张阶段(1993—2002年)28
1.3 制度完善与规范调整阶段(2003—2009年)29
1.4 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30
2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与变化31
2.1 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31
2.2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43
2.3 中外合作办学特点55
3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1
3.1 合作的国家区域分布不合理,合作范围较窄71
3.2 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75
3.3 合作专业布局不合理,且无法满足我国实际发展需要78
3.4 合作办学层次较低,硕博等高层次、高质量办学项目匮乏80
3.5 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内部缺乏评价标准,外部监管机制不足82
3.6 有些省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不充分,办学规模较低84
3.7 各省份内部发展不平衡,合作城市和院校过于集中87
3.8 存在办学项目泛滥、办学质量较低、虚假宣传、收费不合理等个别不良现象89
4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前景90
第二章 高等院校分校(区)的建设与发展
1 高校分校(区)的建设背景93
1.1 拓展办学空间的起步探索阶段94
1.2 本地办学空间拓展的井喷式发展阶段96
1.3 异地办学空间拓展的创新发展阶段98
2 高校分校(区)的不同类型和建设特点99
2.1 高校分校(区)的不同类型100
2.2 分校(区)建设的特点分析104
3 高校分校(区)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21
3.1 校园文化缺失121
3.2 师资力量薄弱123
3.3 教学硬件条件不足124
4 未来发展前景125
4.1 实施特色化发展125
4.2 注重内涵式发展126
4.3 建设“绿色校园”126
4.4 丰富与拓展办学特色127
第三章 过渡时期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
1 发展背景128
2 发展回顾132
2.1 概念界定132
2.2 办学模式133
2.3 组织管理139
2.4 制度创新与优势145
3 问题分析151
3.1 产权问题151
3.2 立法问题152
3.3 优质师资匮乏问题153
3.4 教育质量问题153
3.5 毕业生就业问题154
3.6 收费问题154
4 消失与转换155
4.1 启发与意义155
4.2 消失与转换156
第四章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
1 发展的动因160
1.1 国家教育政策由严格控制转变为积极鼓励161
1.2 高等教育定位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163
1.3 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由梦想转为迫切需求164
1.4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单一模式转为多元模式165
2 独立学院的合作模式167
2.1 高校自办的办学模式167
2.2 高校 社会资本的合作办学模式168
2.3 高校 政府的合作办学模式169
2.4 高校 政府 社会资本的合作办学模式170
3 独立学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70
3.1 独立学院的性质不明确问题171
3.2 独立学院的产权归属问题174
3.3 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与营利性问题178
3.4 独立学院运行机制问题181
3.5 教育教学保障不到位问题183
4 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185
4.1 独立学院的不同发展阶段186
4.2 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的基础及困难187
4.3 独立学院未来发展方向191
第五章 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兴起与发展
1 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的动因195
1.1 20世纪90年代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动因195
1.2 21世纪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动因197
2 高校地方研究院的类型199
2.1 合作方不同199
2.2 面向产业不同201
2.3 发展定位不同202
3 高校地方研究院的作用204
3.1 人才与资源的聚集平台205
3.2 科研与产业的对接端口205
3.3 技术孵化与转化的基地206
4 高校地方研究院存在的问题207
4.1 技术研发层次偏低207
4.2 产学研合作效果不明显207
4.3 合作各方存在的问题208
4.4 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210
4.5 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212
5 高校地方研究院未来发展214
5.1 高校层面214
5.2 地方政府层面216
5.3 研究院层面218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经历了多次影响深远的变革,也诞生了一系列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兴办学现象和典型办学模式。本书在中国高校自1949年以来70年的发展过程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拓展办学模式,即中外合作办学、分校(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办学模式以及高校研究院,通过对五个办学产物的发展背景、发展动力、发展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究五种办学拓展模式的诞生背景、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并试图通过对这五种办学模式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分析探寻影响我国高校办学拓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揭示出教育变革与政治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希望此书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以及中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主编推荐

郭力,男,1976年生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国内合作与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兼国际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第二语言教学、习得与评测研究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谢婧,女,1988年生人,法语口译专业硕士。北京语言大学国内合作与继续教育办公室职员。主要从事中外合作办学、高等院校分校(区)建设研究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工作。



精彩内容

章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和发展
1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环境
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拓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兴起、发展与扩大,体现了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在办学资源方面开始由内部发展转向外部,寻求更为优质、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这标志着我国的高校不再故步自封,而是打开国门,与全球优秀的高等学府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将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主要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完成,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与合理配置,满足全人类的教育需求,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事实上,国际合作办学早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发生在英、美两国,一些曾经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深受英国教育文化影响,从而在教育国际化合作方面也积极与英美两国开展合作。它们彼此教育文化差异较小,合作可行性较高,因而一般进展都比较顺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很多的教训。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化,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性质和程度都有了明显转变,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加高效地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开始积极参与和教育国际化的相关事务,进而推动国际合作办学的主要宗旨慢慢演变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办学始于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外交政策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外合作办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教育领域对外开放开始全面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也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前期主要是服务于政治和文化交流需要,在院校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教育资源相互传递。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办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国家才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加以管理。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次给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准确定义,并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活动加以指导。该规定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梳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动力主要有两方面: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所谓外部需求,是指国际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与中国进行教育领域的合作的意愿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大变革,一大批高等学府实现了法人由公到私的转变,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投入大量降低,很多大学不得不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这些学校降低学校门槛,大量招收自费留学生以增加学校收入,无形中为那些其他国家希望接受西方优质教育的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大学相继放宽招生标准的时期,正值我国成功实现市场经济转变和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时期,很多中国人在这一背景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有能力支持子女出国留学的主力军。根据发布的相关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大学已不满足于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就读,而是选择与中国政府和大学合作,直接将分校建到了中国,进一步推动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发展。当然,在外部需求方面,除了经济需求外,很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充分享受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友好外交政策,在中外双方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推动下,向我国输送了大量的外国来华留学生,满足他们对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b2019年6月央视新闻报道了的数据:2018年来华留学生超49万,“留学中国”成为品牌。
从内部需求来看,中国也亟须与教育发达国家合作,交流教育经验,引进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这无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而从市场内部需求来看,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国际化理念、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等教育的供给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作为需求方的国家因为教育资源匮乏,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供给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国内对于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因而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渴求;作为供给方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国家和大学自身均希望教育资源输出。旺盛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供给资源,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巨大发展。
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这种高等教育资源拓展方式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不同时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不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王志强教授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一文中将我国探索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分为了四个阶段,即谨慎探索与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2年)、政府鼓励与规模扩张阶段(1993—2002年)、制度完善与规范调整阶段(2003—2009年)、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1.1 谨慎探索与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领域开始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深入而出现,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服务于政治和文化交流需要,这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国家和院校层面,将国际的跨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办学功能相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框架的组成部分和先行设计,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推进政治和文化全球交流的载体之一。我国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日语教师培训班”是《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的组成内容和成果。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以推进中美文化交流为重要任务。二是办学形式相对单一,以短期的非学历语言培训为主。三是规模较小,监管乏力。到1993年年初,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仅为71家。由于规模较小,影响力非常弱,这一新兴办学形式尚未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因而在政策层面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规。
1.2 政府鼓励与规模扩张阶段(1993—2002年)
这一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定位逐渐确立和完善,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出要求,也为民众接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开始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逐步确立。1993年2月和1995年1月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都表明了政府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态度,并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全面加强监管。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原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1993年6月)和《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对办学的原则、目的和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三是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开始堪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712个。虽然政府开始对办学行为进行监管,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体系进行规范,办学质量相对不高,中外合作办学一度成为教育领域违法违规的重灾区。这一时期上海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具有代表性,从1993年至1996年,上海通过审批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以等差数列方式逐年递增,并在之后的几年内平稳增长,到2001年上海新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到49项。但在2002年的1—5月,上海*共接到教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