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内篇释义(平装)
  • 庄子内篇释义(平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内篇释义(平装)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4.7 4.2折 35 全新

库存4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国荣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49319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9202320

上书时间2024-11-22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节选)
庄子(约公元前369 -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曾任“漆园吏”(管漆园的小吏),因家贫,一度向监河侯借粮。《史记》曾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但对楚国之相这一职位,庄子并未予接受。由此可以推知,庄子在当时已有一定知名度,但他却不愿参与当时上层的政治活动。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存《庄子》一书之中。
司马迁曾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但未提及《庄子》一书的篇数。《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为五十二篇,郭象所注《庄子》,则仅三十三篇。现存《庄子》同时有内、外、杂篇之分,这种分篇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在郭象之后,内、外、杂篇的分别,大致趋于定型,今本《庄子》基本上便源于此。
近代以来,一些论者每每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则非庄子的作品;对非庄子所作的各篇,或者视为伪作,或者理解为庄子后学之作。然而,关于《庄子》一书更合理的理解,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尽管《庄子》各篇具体出于何人之手、形成于何时,以现有的材料可能尚难确切考定,但它奠立于庄子、具有自身主导的哲学观念和基本的学术立场,这一点又显然不应有疑问。概要而言,可以将庄子视为《庄子》一书的观念主体、把《庄子》一书看作庄子的思想载体。
然而,尽管《庄子》一书在思想内涵上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整体,但历史地看,内、外、杂篇之分已成为文献衍化中形成的既成形态,这一事实表明,在文献形态上,内、外、杂篇已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基于这一前提,无疑可以在确认《庄子》一书具有整体性的同时,又对其不同部分作分别的考察。本书之作即以此为出发点,而所释的对象,则是庄子内篇。
在内篇的释义展开之前,从总体上对庄子思想作一概述,无疑是必要的:它既可为内篇的释义提供一个思想背景,也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具体意义。就先秦哲学的衍化而言,庄子的关注重心首先在天人之辩。在庄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关切;另一方面,又不难注意到以“天”规定为“人”、将礼义文明的演化视为自然之性(人的天性)失落根源的立场,后者以“无以人灭天”为指向。以齐物立论、强调“道通为一”,构成了庄子又一哲学主张,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基于道的真知与真人的追求,后者进一步体现于逍遥之境。
在天人关系上,庄子首先对人与物作了区分,反对将人等同于物:“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己”即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性”则是人的内在规定或本质,在庄子看来,作为人的个体形态,自我(“己”)具有对于物的优先性;同样,作为人的内在规定,人之性也高于名利等世俗的价值,一旦将自我消解在物之中或使人的内在规定失落于名利的追求,便意味着颠倒人与物的关系。
按庄子之见,礼乐等文明形态,虽是人之所为,但并不能真正体现“人”之性。庄子特别强调外在之“礼”与内在之“真”的区别:“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礼”只是世俗所理解的外在形式,“真”则是人的内在之性,它源于天而又内在于人。不难看到,在庄子那里,人的内在规定,同时又以天(自然)为其内容。“天”与“人”的以上关系,呈现相互交错的形态:人通过“天”而达到了自身的真实规定,“天”则体现了人的价值理想而并非隔绝于人。也正是在相近的意义上,庄子将理想人格称之为“天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宗”指本原或本然的规定,它构成了存在的内在根据,对人而言,“不离于宗”,亦即本于天性,“天人”则是合乎天性之人或自然之人。它从人的在世过程这一层面,肯定了“天”与“人”的相融。
从上述观点出发,庄子进一步区分了“人之天”与“天之天”,并主张开“天之天”:“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人之天”即受到人作用之天,“天之天”则是本然之天;开人之天,意味着对自然(“天”)的变革,开天之天,则是维护或回复存在的本然形态。按庄子的看法,单纯地以“人”变革“天”,往往将导向失性于俗;维护存在的本然形态,则可避免以上的归宿,并使人的本真之性得到充分实现。对天人关系的以上理解,与儒家显然有所不同。就人的存在而言,儒家倾向于化天性为德性或化“天之天”为“人之天”,这一过程在总体上体现了人道原则的主导性:从天性向德性的转化,以确认人道原则对于自然原则的优先性为前提。相形之下,在庄子关于“天之天”与“人之天”的如上辨析中,“天”作为自然原则,显然处于更优先的地位,而对“开人之天”的否定(“不开人之天”),则同时表现出对人文原则或人道原则的某种疏离。
可以看到,在天人之辩上,庄子首先通过人与物的区分,提出了合乎人性的生存如何可能这一深沉的问题;如上思维进路内在地体现了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定。然而,另一方面,庄子又由强调人的本真之性的失落与礼义文明的关联,进而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并在某些方面对自然的人化及文明的产物持责难甚至否定的立场。天人关系上的二重性,同时交错着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张力:对人的物化(“以物易性”、“以物易己”)的否定以及人自身价值的确认,无疑多方面地渗入了人道的观念,但“不开人之天”等主张,又在强调自然原则的同时表现出对人道原则的某种认同困难。
天人之辩在实质的层面突出了人的主题,对人的考察,同时又与天道相联系。庄子提出“齐物”之说,并融“齐”、“通”的观念于整个思想系统。作为庄子的核心概念之一,“齐”与“通”首先相对于“分”与“别”、“界”与“际”而言,立论于“齐”、“通”,意味着超越分别、界限、分际,关注统一的存在形态。以“道通为一”、“以道观之”为内涵,“齐”、“通”体现了对世界的理解,后者又具体地展开于物我关系与是非之域。
庄子首先追溯了世界的原初形态,认为它既无时间上的先后之分,也不存在“有”“无”之别。世界的这种无“分”与无“别”形态,更内在地体现于道与万物的关系之上,从庄子与东郭子的如下对话中,可以具体地看到这一点:“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道”在形而上的层面有存在的本原、根据、法则等多重涵义,在以上对话中,它首先与存在的本原及根据相联系。蝼蚁、稊稗、瓦甓,等等,泛指价值形态较低的存在形式,庄子认为道内在于这些事物,既强调了道无所不在,也肯定了作为存在本原、根据的道与具体的事物无截然相分的界限。不难看到,在这里,道的内在性的实质涵义,在于道与万物为一。
然而,经验世界本身呈现多样的形态,身处其中,人们往往面对着各种具体的区分和差异,如何理解这种“分”和“异”?庄子从不同方面对此作了解释。大小、寿夭等是经验世界(包括生命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差异,但在庄子看来,这种差异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的界限。《齐物论》对此作了如下论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外在的形态及生命的延续上看,泰山与秋毫、殇子与彭祖无疑相去甚远,但就它们都内含“道”而言,其差异又具有相对性:在与“道”为一等方面,秋毫并不为小、殇子也非完全为夭。同时,相对于具有本原、根据意义的存在形态(“道”),作为特定对象的泰山、彭祖则并非为大、为寿。另一方面,庄子又强调:“通于天地者,德也。”“德”在本体论上可以理解为内在于具体事物的存在根据,在万物各有自身的规定(德)这一点上,它们无疑有相通的一面。同样,大小、寿夭方面呈现外在差异的事物,也非彼此截然分离。
不难注意到,对庄子而言,似乎存在着两种世界图景:其一为尚未分化的本然形态,其二则是分化的世界。从本体论上看,后者(分化的世界)往往未能展示存在的真实形态。如何扬弃分化或分裂的存在图景?换一种提法,也就是如何超越现象层面的“分”与“别”?在《齐物论》中,庄子进一步引入了“道”的观念:“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在现象层面呈现大小、美丑等差异的事物,本身又都包含着能够为人所肯定的规定(所谓“然”、“可”),如前所述,作为人评判的根据,这种规定可以视为“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就其内含普遍之“道”而言,它们同时又具有彼此相通的性质。这里既有在本体论上以“道”统一不同存在的一面,又意味着从“道”出发实现视域的转换:当仅仅停留于不同现象各自的外在形态时,事物主要以“分”、“异”等形式呈现;从“道”的观点加以考察,则其间便更多地表现了内在的相通性。
……



导语摘要

本书对《庄子》内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逐段加以释读,侧重对相关哲学问题予以阐发和诠释,在具体字词注释方面不过多着墨,文笔流畅,说理透彻,意蕴精深,对读者透过内篇理解庄子的整体思想极有帮助。



作者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代表作有:《庄子的思想世界》《杨国荣讲王阳明》《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新论》《从严复到金岳霖--实证论与中国哲学》《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等。



目录

前  言 ……1
逍遥游…… 1
齐物论……31
养生主……115
人间世……135
德充符……179
大宗师……217
应帝王……267
后  记……293



内容摘要

本书对《庄子》内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逐段加以释读,侧重对相关哲学问题予以阐发和诠释,在具体字词注释方面不过多着墨,文笔流畅,说理透彻,意蕴精深,对读者透过内篇理解庄子的整体思想极有帮助。



主编推荐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代表作有:《庄子的思想世界》《杨国荣讲王阳明》《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新论》《从严复到金岳霖--实证论与中国哲学》《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