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25 6.3折 ¥ 19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日)藤塚鄰著,(日)藤塚明直编,刘婧译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0383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198900
上书时间2024-11-22
譯注前言
《清代文化東傳研究——嘉慶、道光學壇與朝鮮金阮堂》爲日本學者藤塚鄰(1879—1948)於一九三六年提交的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論文,藤塚鄰去世後由其子藤塚明直(1912—2006)編輯,於日本昭和二十年(1975)在日本國書刊行會出版。著者藤塚鄰以朝鮮阮堂金正喜(1786—1856)與清代碩儒翁方網、阮元等人在經學、金石、書畫以及書籍的編纂與流通等方面的交流爲縱横線,通過個人數十年蒐集的大量寶貴文獻資料,考述了清代學術、文學、文化等東傳朝鮮和日本的脈絡,是近代東亞三國學術、文學、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藤塚鄰不僅是近代著名的經學研究者,也是一位收藏家和鑒賞家,尤其對中國、朝鮮、日本學者的經典著書、手札、書畫等文獻收藏豐富。本書中收録的部分文獻後被戰火燒燬或散佚,更彰顯出此書的學術文獻價值之寶貴。
本書出版之後,在日、韓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韓國亦有兩種翻譯本問世:一是朴熙永翻譯本,書名爲《秋史金正喜的另一面》,於一九九四年由韓國教育中心出版社出版;一是尹哲圭等共譯,書名爲《秋史金正喜研究——清朝文化東傳研究》,於二〇〇九年由果川文化院出版,以上韓文譯本爲韓國學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爲了能對近代東亞文化交流等問題做更深入的研究,筆者在對相關問題研究的同時亦對此書進行譯注。在譯注過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幾點原則:
一、 原著中引用的原典内容,有傳世存本者儘量復核原文進行確認。同時,對引文重新斷句,對引文中的錯訛字等進行校改。
二、 爲便於讀者理解,對原著中的重要地名、人名、事件等做了注釋,附於頁下。而原著中的著者“案”語,則一律附於本文中,不另出注。
三、 原著中的書影因附於卷首,閲讀原文時不便查閲,遂重新調整,附於每章節本文中。原著中攝影底片因年代久遠不易辨認者,又按秋史博物館提供的書影做了調整和添補。此書譯注的前期準備曾逾五載,集中譯注亦歷三冬,今校對工作又過二秋,願藤塚鄰先生泉下有知,能諒解鄙人之愚拙,對此書被介紹給中國學人能稍感欣慰。
此書能譯注出版,衷心感謝學界師友、同仁和家人的支持!此外,藤塚鄰後孫駒田和子女士授予原著的翻譯版權,果川文化院院長崔鍾秀先生和華南師範大學蔣寅先生曾給予多方協助,秋史博物館館長成映周、學藝研究士許洪範和諸位負責先生提供書影,在此一併深表謝忱!後,感謝鳳凰出版社姜小青先生對此書出版的支持,感謝張永堃和諸位編輯先生的辛苦編校工作!對於譯注中的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教正。
戊戌冬至 草稿
庚子仲秋 修訂
劉婧 於大德山房
序
藤塚鄰博士的學位論文終於以《李朝對清朝文化的移入和金阮堂》爲題得以刊行出版,這對學界來説是一件重要的值得慶賀的大事。不僅對於學界,對於本人也是有着特别的意義。不僅如此,我想這對於韓、日文化交流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本人在兒時就久仰藤塚鄰博士的盛名,那時并没有直接受到先生的指教,直至先生在京城帝國大學退休,來到東京之後我纔直接受到了先生的教誨。在東京時,先生作爲我學習的東方文化學院的評議員時,常到我的研究室對我的學習進行多方面的指導。因爲有這樣的機緣,這次的著作出版也好像有着諸多的關聯。不過,讓我爲先生的遺著寫序文一事,我卻感到萬分慚愧,在這兒我想我只是代替我的先父宇野哲人來寫這篇序文而已。先父不幸在今年(1974)二月十九日以百歲天壽之年去世;如果先父在世,他會萬分高興地親自來爲先生寫序。在這兒我先講述一下從先父處聽到的有關先生的一些故事。
藤塚鄰博士是衆人皆知的“書癡”,他對世事皆不關心,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書物學問上了。他不僅愛好古書,對這些書籍做了精讀,他的博學多識可謂無人能及,而對《論語》的研究尤爲精湛。先父在提議先生提交學位論文主題時,先生曾經想以《論語》爲主題來完成學位論文。不過,因爲顧慮到對《論語》主題的研究會没有太多的獨創性,只怕會終止於前人的學説概述,先父隨即提議以其他主題來寫學位論文。本來,在已經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學説,或者在原來學説的基礎上進行重新闡釋,這些都需要深厚的學識,也是值得去研究的主題。不過對於這樣的研究傾向,在戰前的教授會裏面是有着很大的偏見而不被接受的。不過,先父認爲不一定要以《論語》爲主題的另外的緣由是:先生在朝鮮朝的學術研究方面是其他人無法超越的,先生自己對於所掌握的這一體系文獻也有着一定要進行整理的强烈願望。
因爲有着以上的論文主題選題的經緯,在先生的博士論文完成以後,適逢先父退休紀念日的昭和十年(1935)十二月,在先生的論文被三次評審通過之後,先生乘飛機來到東京帝大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論文的審查是以先父作爲主審,副審是中國文學專業的鹽谷温和東洋史專業并對韓國史尤爲精通的池内宏兩位教授。審查結果當然是没有異議,尤其是在治學方面特别嚴謹并對清朝文化精通的池内宏教授也對先生的研究評價極高。主審在審查報告中的記録是這樣的:“本論文著者對清朝學術造詣頗深,在之前學界肯定金阮堂金石學方面成就的基礎上,又論證了金阮堂吸取清朝學術精髓,尤其是作爲經學大家的阮堂。這是對朝鮮五百年文化史上未曾研究的領域進行了新的闡明。”這一評語也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先生的博士論文完成之後,先父曾經多次勸説先生出版。可是對萬事都要求完美的先生,還想等修訂之後再行出版,但是在戰後的混亂没有收拾整頓完之前先生卻與世長辭,這部論文在當時没有得以出版。
在此之後,先父對先生的論文未能出版一事一直惦念在心,一直懷有要出版先生論文的想法。現今,經過先生哲嗣明直先生多年的努力,今日終於得到先生論文出版的消息,使我不禁感慨萬分!
可是,有一點讓我感到不安的是,先生一直對自己著述出版一事不甚讚同。不過,通過先生生前在精神上進行交流的清朝學者遺著出版的情况來看,清朝學者的著述大部分也是去世後由後人進行整理出版的,由此也可以看作是對先生爲合適的禮遇吧!
爲了此書的出版而多方奔走的中吉功先生和我在京城帝大博士學習過程中就十分熟識,也因之前的緣分促進了此書的出版。另外,此書的出版也是明直先生的孝行。明直先生和我是同學,已經有三十多年的交往。如果説這事是從這一點個人私情上來談的話,還請諸位能以寬宏之心加以諒解!
昭和四十九年(1974)十一月十五日
先考 生誕日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文學博士 宇野精一
導言
大正十年(1921)秋,我被任命爲第八高等學校的教授,爲了研究清朝經學要去中國,在去中國的途中經由韓國,得以在當時的京城漢城停留了兩天,之後到北京居住了兩年。在北京期間,我爲了訪購經籍,經常盤桓在琉璃廠①書肆,去了有數百次,購買的書籍也達到了數萬卷。由此,我對琉璃廠書肆産生了巨大的興趣,也開始涉獵有關文獻資料,以至於看到“琉璃廠”三個字就像口渴之人遇到甘泉一樣欣喜若狂,同時對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抄録整理。其中,當我看到清人陳鱣的《簡莊文鈔》中收録的《貞蕤藁畧叙》中有“嘉慶六年三月,余舉進士,游都中,遇朝鮮國使臣朴修其檢書于琉璃廠書肆,一見如舊相識”的文字,在驚喜于能找到有關琉璃廠資料的同時,也對朝鮮的“朴修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把這個人的名字印在了腦海裏。隨後,找到《藝海珠塵》所收《貞蕤藁畧》
①琉璃廠,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此地歷史上遼代時無城區,當時叫海王村。元代時開設官窑燒製琉璃瓦,明代建設内城時因修建宫殿,擴大了官窑的規模,琉璃廠成爲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因不便在城内燒窑,把窑廠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至清代,因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聚集住在這一帶,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林立,形成了琉璃廠書肆街。當時的朝鮮使臣出使北京時,大都會來此地購買書籍,故朝鮮使臣撰寫的燕行録中多有對琉璃廠的描述。版本目録學家孫殿起著有《琉璃廠小志》,可供參閲。
來閲讀,并瞭解到“修其”爲朴齊家的字。因當時北京所藏朝鮮史籍不多,未能對朴齊家的有關資料進行詳細考察,只能留存疑問,還是把精力都傾注在琉璃廠書肆史的研究上了。
大正十五年(1926)京城帝國大學在漢城創設之後,我收到了支那哲學系教課的邀請,隨後再次來到了漢城。想起某人曾對我説過:“朝鮮朝五百年的文化只是宋明之餘唾,此外豈有他物?”果如其言否?
一日,經過漢城翰南書林①,在書店偶然看到一部“四家詩”,卷首赫然題有“朴齊家”三字,頓時驚喜無措,沉睡在腦海中的這個朝鮮人的名字勃然復蘇,當即檢閲書册内容,得知朴齊家與李德懋、柳得恭、李書九并稱四家,乃是朝鮮後期的新興學人。而且,在這部詩集的卷首有清人李調元、潘庭筠兩位名賢的序文,詩文中亦有他們的評批。我認識到朴齊家是一位非凡的英才,而且他和清代儒學者之間竟有如此深厚的學緣,這也引發了我對他們之間交流的濃厚興趣。此後,我對有關朴齊家的詩集、文集、《北學議》等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尤其是收集到了以他和清儒之間往來的詩文和書信編輯成册的《縞紵集》二册,也收集到了羅聘爲朴齊家所畫小照,如此,朴齊家的全貌宛然如睹。同時,他的同輩李德懋、柳得恭以及先輩洪大容等人出使到北京時和清代儒學者的交契之場面也燦爛地展開了。通過他們彼此間贈答往復的書籍尺牘的累積,清朝文化東傳之徑路也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來了。
朴齊家的弟子金正喜,朝鮮五百年來稀見之英才的出現,爲朝鮮學壇注入了新的生機。金正喜出使燕京,和清代大儒翁覃溪、阮芸臺兩位經學家結識,并和諸多名賢往來,可以説抓住了清朝學術的核心。金正喜歸國後展開了“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可謂是開創了朝鮮學壇五百年
①翰南書林,朝鮮末期收藏家白斗鏞(號心齋,1872—1935)所開設的古書店。1905年在漢城仁寺洞開張,1920年遷移到寬勳洞,當時爲兩層建築:一層爲書店,二層爲印刷所。1926年白斗鏞曾編纂出版了《海東歷代名家印譜》六卷,後因經營困難,在1932年被當時的收藏大家全亨弼(號澗松,1906—1962)收購,他主要收集全國的主要文化寶物。1940年全亨弼曾重建擴張,後因古書畫市場的萎縮而陷入經營困難,在1959年把此建築賣出,書店也就有名無實了。
來未見之新局面。
在之前的研究中,學界一致認爲朝鮮只是繼承了宋明理學之末學支流,而對清朝文化東傳朝鮮這一事實持否定態度。這種偏狹見解直到此時才能得以反省,也立即讓我認識到對這個重大的課題進行研究的必要性。此外,清朝經學研究作爲我個人一生的研究目標,在過去十年間曾苦心慘澹、極力蒐集的相關文獻書籍有千餘卷,書簡、書畫拓本類也有上千件。當然,這些文獻資料雖然不能充分説明自己就能展開全面的研究了。不過,通過清朝學術集大成的金正喜爲中心的研究,至少可以考覈出清朝文化移入朝鮮的足跡。同時,通過對兩國學人的接觸交契、文集、拓本的東傳西寄的考述,也可以揭示出朝鮮學壇令人尊敬的一面。本論文其實是懷有以上研究目的所進行的撰述,這也是爲日後要完成的《清朝文化東漸史》所進行的奠基工作。
《清代文化东传的研究》是日本学者藤塚邻关于清代文化东传朝鲜和日本的研究著作。此著作是藤塚邻在1936年提交的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论文,曾于日本昭和二十年 (1975)在国书刊行会出版。著者藤塚邻在对清代文化东传朝鲜和日本的整体分析和阐释方面具有开阔深入的研究视角,作为一位文献收藏和鉴赏家,他在当时也收集了大量的清代和朝鲜学者的*手宝贵文献资料,从而系统地论述了清代文化、学术、文学传入朝鲜和日本的清晰脉络。著作中也通过清代学人和朝鲜、日本学者的直接交流为个案,生动地描述了朝鲜和日本学者在接受清代文化和学术过程中的心理历程。著作文献资料丰富详实,论述和评价精湛准确,是研究近代东亚中、韩、日三国文化、学术、文学演进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清代文化东传的研究》是日本学者藤塚邻关于清代文化东传朝鲜和日本的研究著作。此著作是藤塚邻在1936年提交的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论文,曾于日本昭和二十年 (1975)在国书刊行会出版。著者藤塚邻在对清代文化东传朝鲜和日本的整体分析和阐释方面具有开阔深入的研究视角,作为一位文献收藏和鉴赏家,他在当时也收集了大量的清代和朝鲜学者的*手宝贵文献资料,从而系统地论述了清代文化、学术、文学传入朝鲜和日本的清晰脉络。著作中也通过清代学人和朝鲜、日本学者的直接交流为个案,生动地描述了朝鲜和日本学者在接受清代文化和学术过程中的心理历程。著作文献资料丰富详实,论述和评价精湛准确,是研究近代东亚中、韩、日三国文化、学术、文学演进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藤塚邻(1879—1948),號素軒,堂號望漢廬。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專業,文學博士。曾任京城帝國大學教授,大東文化院總長等職。主要研究清代經學、金石學,著有《日鮮清的文化交流》(東京:中文館書店,1947)、《論語總說》(東京:弘文堂,1949)等。
日本近现代著名学者、文献收藏家。190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系,曾任京城大学教授、大东文化院主任等职。1921-1923年曾任北京驻海外研究员,在北京期间对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清人学者的著述刻本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对清朝经学、考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朝鲜金正喜和清朝阮元、翁方纲之间的学术脉络做了详实的考证。藤塚邻在二十世纪初对清代和朝鲜时期的学术文献资料收集丰富,今日本东洋文库、日本天理大学今西龙文库、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等地都藏有其收集整理的大量文献资料。
藤塚明直(1912-2006):藤塚鄰長子。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專業,文學博士。曾任群馬大學教養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清代經學,著有《皇清經解的編纂和影響》(東京:無窮會,1981)等。
劉 婧:山東濟寧人。韓國延世大學韓國古典文學專業,文學博士。現任韓國南首爾大學助教授。主要研究韓國古代文學、東亞文化交流等,著有《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清人編纂朝鮮漢詩文獻研究》(首爾:寶庫社,2013)、校點《日下題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等。
目録
譯注前言
序
導言
總説
章清朝文化和朝鮮學人
第二章洪湛軒的入燕與清儒
第三章《四庫全書》的編纂和琉璃廠書肆
第四章新人四家的崛起和《古今圖書集成》的輸入
第五章李雅亭、朴楚亭的入燕和《通志堂經解》的輸入
第六章朴楚亭、柳惠風的入燕與清儒
第七章李美卿、姜豹庵的進賀與諸名賢
燕行篇
序言
章金阮堂的家系和少年時節
第二章金阮堂的入燕與曹玉水
第三章徐星伯與阮堂
第四章翁覃溪父子與阮堂
一、 翁覃溪的閲歷與石墨書樓
二、 宋拓《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
三、 東坡真蹟《天際烏雲帖》
四、 《宋槧注東坡先生詩》殘本
五、 蘇東坡像
六、 唐刻拓本《孔子廟堂碑》
七、 陸放翁書詩境刻石拓本
八、 翁覃溪的經學和諸經附記
九、 翁宜泉和翁星原
第五章阮芸臺與阮堂
一、 阮芸臺的閲歷
二、 泰華雙碑之館與《西嶽華山廟碑》拓本
三、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四、 《佚存叢書》與《四庫全書未收書》
五、 《算學啓蒙》
六、 唐貞觀造像銅碑
七、 南宋尤延之本《文選》
八、 阮芸臺寄贈的諸著書
九、 阮芸臺研經的態度
十、 阮氏略系圖
第六章朱埜雲與阮堂
第七章李心葊、洪介亭與阮堂
第八章李墨莊與阮堂
第九章金宜園、近園兄弟與阮堂
第十章法梧門與阮堂
第十一章阮堂的離燕
第二 歸東篇
章日本儒生對阮堂的思慕
一、 古賀精里和阮堂
二、 三宅橘園和阮堂
第二章阮堂的日本文化觀
一、 篠本廉的文筆和對日本文化的驚嘆
二、 大槻玄澤的《蔫録》及與清朝、朝鮮的學緣
三、 阮堂的日本文事雜詠
第三章金清山對日、清間學術交流的作用
第四章翁覃溪與阮堂
一、 寶覃齋
二、 覃溪與阮堂的友人申紫霞、柳貞碧、李六橋
三、 覃溪八十壽之頌與賀阮堂生辰
四、 阮堂贈給覃溪父子的禮物——日本刻《繹山碑》拓本等
第五章翁星原與金阮堂
一、 紅豆山莊的匾額及日本夾花扇賦
二、 《天冠山題詠重橅本》的贈來
三、 星原之子引達的誕生
四、 《麟角寺碑》拓本的求贈
第六章翁星原和朝鮮學人間的媒介
一、 李景博
二、 沈斗室
三、 洪約軒
四、 金景林
第七章翁星原的訃告
第八章翁覃溪的研經指導
一、 封手札的探討
二、 第二封手札的探討
三、 第三封手札的探討
四、 另外一封手札的探討
第九章翁覃溪的逝世和石墨書樓的落寞
第十章吴蘭雪與阮堂
一、 吴蘭雪
二、 酉堂、山泉的燕行
三、 蘭雪和酉堂、山泉的面契
四、 蘭雪《梅龕圖》與阮堂、山泉的韻事
五、 蘭雪夫人的書扇、畫幅的贈來與山泉
六、 蘭雪、酉堂的周甲和《蘭雪紀游十六圖》
七、 《富春山圖》題詩
第十一章曹玉水、周吉人、陳石士與阮堂
一、 曹玉水和阮堂的修舊
二、 周吉人和阮堂
三、 周吉人和酉堂、山泉父子
四、 陳石士父子與阮堂、山泉
第十二章葉東卿父子與阮堂
一、 東卿的家系和閲歷
二、 東卿與阮堂
三、 葉東卿嘉慶己卯手札的探討
四、 葉東卿嘉慶庚辰手札的探討,以及《論語附記》、《易附記》的
寄贈
五、 道光三年葉、金兩家的面契
六、 道光六、七年間葉東卿和阮堂的交流
七、 《阮芸臺全集》、《蘇齋附記》、《汗簡》、《汪氏篆尚書今注》,外諸珍本的寄贈
八、 汪孟慈寄阮堂書册,東卿托阮堂索購古碑
九、 葉東卿道光十四年寄札的探討
十、 東卿和山泉
第十三章李月汀、鄧守之與阮堂
一、 李月汀的家系和閲歷
二、 李月汀與阮堂
三、 鄧守之和酉堂
四、 李月汀與阮堂的初交
五、 李月汀的清儒媒介及山泉
六、 新興學人,尤其是山東諸儒與山泉
七、 阮堂書札中所體現的經學論和李月汀
八、 李月汀對阮堂的清儒經説觀的答書
九、 陳秀才、郝蘭皋、汪懷祖、苗秀才、劉燕庭的有關消息
第十四章劉燕庭與阮堂
一、 劉燕庭的家門
二、 劉燕庭
三、 劉燕庭和趙雲石的墨緣
四、 雲石稿本《海東金石存攷》的寄贈,燕庭的古石鼓拓本答禮
五、 燕庭所著《海東金石存攷》的真相
六、 燕庭與陳南叔、金酉堂、阮堂、山泉父子兄弟的墨緣
七、 《海東金石苑》的撰述
八、 《新羅真興王巡狩碑》拓本的展觀
第十五章阮小雲、賜卿兄弟與阮堂
一、 小雲與阮堂
二、 《皇清經解》的東傳
三、 賜卿與阮堂
四、 《算學啓蒙》的出版
五、 結語
第十六章汪孟慈與阮堂
一、 孟慈的閲歷
二、 孟慈與阮堂的神交家藏孟慈寄札表
三、 孟慈的讀書觀與清儒批判
四、 《述學》、影宋本《公羊傳注》的贈來
五、 《先儒林年譜》、《壽母小記》、《孟慈自訂年譜》、《尚友記》等書的贈來
六、 張皐文遺書各種的贈來與阮堂、山泉
七、 孟慈《海外墨緣》的草本與阮堂
八、 汪容甫的遺蹟所圍繞的諸名賢及阮堂
第十七章張茶農、朱茮堂、吴山尊、徐鈞卿與阮堂
一、 張茶農與阮堂
二、 朱茮堂與阮堂
三、 吴山尊與阮堂
四、 徐鈞卿與阮堂
第十八章阮堂《歲寒圖》與清儒十六家
一、 阮堂的《歲寒圖》與李藕船
二、 《歲寒圖》所題清儒十六家的詩文
三、 張石州與阮堂
四、 張仲遠與阮堂
五、 趙伯厚與阮堂
附録
一、 《阮堂集》和《阮堂先生全集》編纂謬誤訂正
二、 金阮堂藏書目録
跋
後記
《清代文化东传的研究》是日本学者藤塚邻关于清代文化东传朝鲜和日本的研究著作。此著作是藤塚邻在1936年提交的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论文,曾于日本昭和二十年 (1975)在国书刊行会出版。著者藤塚邻在对清代文化东传朝鲜和日本的整体分析和阐释方面具有开阔深入的研究视角,作为一位文献收藏和鉴赏家,他在当时也收集了大量的清代和朝鲜学者的*手宝贵文献资料,从而系统地论述了清代文化、学术、文学传入朝鲜和日本的清晰脉络。著作中也通过清代学人和朝鲜、日本学者的直接交流为个案,生动地描述了朝鲜和日本学者在接受清代文化和学术过程中的心理历程。著作文献资料丰富详实,论述和评价精湛准确,是研究近代东亚中、韩、日三国文化、学术、文学演进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藤塚邻(1879—1948),號素軒,堂號望漢廬。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專業,文學博士。曾任京城帝國大學教授,大東文化院總長等職。主要研究清代經學、金石學,著有《日鮮清的文化交流》(東京:中文館書店,1947)、《論語總說》(東京:弘文堂,1949)等。
日本近现代著名学者、文献收藏家。190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系,曾任京城大学教授、大东文化院主任等职。1921-1923年曾任北京驻海外研究员,在北京期间对康熙、雍正、乾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