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电影中的哲学
  • 看见:电影中的哲学
  • 看见:电影中的哲学
  • 看见:电影中的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看见:电影中的哲学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22 3.2折 69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卫卫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5841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29191307

上书时间2024-11-22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自1895年问世以来,电影就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介入了大众的生活,其间尽管有些起伏,但时至今日,电影仍然是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没看过小说诗歌的大有人在,但是没看过电影的,几乎没有。不过,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抱怨或困惑:都说某某电影很好、评分很高,怎么我就没看出来呢?
比如,《发条橙》讲述了一个小混混的故事,情节并不吸引人,画面也谈不上什么美感,甚至还让人有点恶心,它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荒野生存》只是描绘了一个青年流浪汉的经历,根本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且里面既没有美女也没有悬疑,后这个家伙还饿死了,它好在哪里?《搏击俱乐部》的主角是一个白领,他感到生活和工作很无聊,于是就和人在地下室里打斗,整天弄得鼻青脸肿的,为什么却能长期居于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电影数据网站)排行榜前列?等等,不一而足。
看不懂,除了缺乏必要的背景和知识外,也和我们的思维定式有关。
回顾电影的历史,电影之所以能够普及化和大众化,究其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它的形象性。形象的、直观的东西总是更能被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因为大家只需要“看”就可以了,甚至连大脑都不用介入;相反,抽象的东西却需要我们去分析、判断、推理等等,难免会让人觉得累。二是它的活动性。电影由一连串活动的图像组成,而且基本上会构成一个故事。所以相较于那些静态的形象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等,它更接近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也更有趣味性。事实上,电影诞生之初的一些作品,的确就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如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尽管简单,尽管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人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其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内容表现在不断丰富,作为观众,也希望在电影中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因此,电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形象艺术,通过形象表达抽象越来越成为许多导演的追求,甚至可以说,一个导演的杰出与否、伟大与否,就在于他能否借助形象的呈现,传递出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深刻理念。于是,哲理片诞生了。
必须看到,也许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电影应该就是故事片——都要讲一个故事,人们看电影就是看故事——所以在国内的电影分类中,并没有哲理片一说。剧情片、爱情片、警匪片、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科幻片、西部片……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讲故事的。偶尔有人会把某部电影归为家庭伦理片,已经是很另类了,亦非常小众。国外也差不多,在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所著的《世界电影史》中,有社会问题片这一分类,算是接近哲理片的了,但显然也还不是一回事。
然而,当你看了足够多的电影,你就会发现,有一些电影的确不能归为上面所说的剧情片、爱情片、警匪片等等中的任何一类,因为它要么并不是在讲故事——有的电影并没有清晰完整的故事情节;要么它虽然表面上在讲故事,实际上并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看,那就完全不能领会它的内涵。为了迎合观众的思维,某些国外影片的中文译名也尽量往故事片上靠,越有故事感、情节感、惊悚感越好。比如美国电影Unthinkable,直译为“不可思议”,中文译名为《战略特勤组》;法国电影Léon,直译为“里昂”,中文译名为《这个杀手不太冷》;更搞笑的是,意大利电影Blow-Up直译为“放大”,中文译名为《春光乍泄》。亲民倒是亲民了,也吸引眼球了,但是怎么可能传递出电影的本意?
这一类电影,其实主要就是哲理片。之所以给它们安上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译名,要么译者没看懂,要么怕观众看不懂。但是,对于这一类电影,你一旦看进去了,就会觉得异常深刻,那些花里胡哨的译名反而显得滑稽和肤浅。
那么,怎么样才能看进去呢?
我们应该懂一点哲学。
说到哲学,只要上过高中的国人都学过一点,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哲学是可敬又可畏的,它似乎只是一种学问,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能远观不能近瞧。实际上,“哲学”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本意为“爱智慧”,汉字中的“哲”亦为“明智”“聪明”“智慧”之意;古今中外很多哲人们所探讨的问题,也是和我们的生活、人生以及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的。因此,哲学既是一门学问,也应该能够嵌入生活本身,能够让人们从中获得必要的领悟和启示。
电影作为众化的媒介之一,把它和哲学相结合,是一种既令人向往也充满危险的尝试。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它的大众化:如果能够通过电影来表达哲学思想,那岂不是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而之所以充满危险,也是因为它的大众化:大众早已接受了电影作为故事片的界定,有多少人会劳神费力地去探索故事背后的哲学呢?
应该承认,真正具有哲学意味的电影还是非常小众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但是,它们毕竟还是存在的,而且,也正因为其稀少和独特,反而更显出其难得的价值。事实上,在那些具有哲学意味的电影中,很多都在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反复观看、反复琢磨。
基于此,本书试图在电影和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通过电影来理解哲学,另一方面借助哲学来诠释电影。通过电影来理解哲学,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哲学的抽象和枯燥,在电影直观的影像和场景中感悟哲学;借助哲学来诠释电影,则可以让我们深入电影影像的深处,看到其背后蕴含着的更多的东西。
需要说明的几点是:
,哲理并不等于哲学。本书所要探讨的哲学固然是比较生活化、贴近人生和社会的,但并不等于一般的哲理。一般的哲理可能是那种鸡汤式的,在许多电影中都会有,比如说“人生需要努力奋斗”“好人必将会有好报”“没有逾越不了的坎坷”等等,这些在本书中也有少量涉及,但不是探讨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哲理而言,哲学更深入,也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第二,本书涉及的电影达百余部,涵盖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等众多国家的影片。之所以选择这些电影,主要基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该电影本身就充满了哲学的追问,电影只是它的载体而已;二是该电影无意中契合了某个哲学的主题;三是该电影的部分场景可以用作探讨哲学问题的案例。
第三,本书中所选取的哲学主题,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本书并不是纯粹的哲学学术探讨,真要进行专业的学术探讨,我们也用不着通过电影来进行。透过电影来理解哲学,依然是希望我们不仅仅了解哲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用它来启迪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人生。
好了,喜欢电影又热爱思考的小伙伴们,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吧!



导语摘要

本书分为十二个专题,结合中、美、英、法、德、意、俄、瑞典、波兰、巴西、印度、日、韩等国的100余部电影,对“存在”“自我”“命运”“文明”“自由”“平等”“正义”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这些哲学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因此不仅可以给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师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用作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领悟哲学的智慧,也对电影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商品简介

本书分为十二个专题,结合中、美、英、法、德、意、俄、瑞典、波兰、巴西、印度、日、韩等国的100余部电影,对“存在”“自我”“命运”“文明”“自由”“平等”“正义”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这些哲学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因此不仅可以给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师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用作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领悟哲学的智慧,也对电影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简介

孙卫卫,高校教师,主要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亦有涉猎,自称是一个“行走在思与诗的边缘的人”,著有《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发表论文、散文、杂文60余篇。



目录

一、我们应如何存在
1、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海上钢琴师》
2、存在即自由,存在即选择-《肖申克的救赎》与《罗拉快跑》
3、“此在”的沉沦与异化-《空洞的夜》与《筋疲力尽》
4、“此在”的觉醒与超越-《入殓师》与《身后事》
二、个体与群体
1、群体的温暖与力量-《蚁哥正传》
2、个体的觉醒与危机-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廊桥遗梦》
3、个体与群体的纠结与融合-《荒野生存》
三、宿命与抗争
1、命运的绳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2、挑战与抗争-人生的《云图》
3、历史的合力-《V字仇杀队》
四、众里寻“他”千百度
1、为什么要寻找自我-《搏击俱乐部》
2、如何才能找到自我-《千与千寻》
3、自我的冲突与圆融-《少年派的奇幻飘流》
五、矛盾的人性
1、感性与理性-《布达佩斯之恋》与《黑天鹅》
2、善与恶-《化身博士》到《死亡实验》
3、唯我与无我-《蓝丝绒》与《浪潮》
六、幸福在哪里
1、幸福之谜-《春夏秋冬又一春》
2、幸福之难-《革命之路》充满坎坷
3、幸福之路-哪里是《幸福终点站》
七、走出认识的洞穴
1、洞穴假象-《楚门的世界》
2、你我皆是洞中人-《罗生门》
3、走出洞穴的《十二怒汉》
八、技术乌托邦
1、技术的信仰-从《月球旅行记》到《机器人总动员》
2、技术的忧思-从《摩登时代》到《我,机器人》
3、技术的批判-人类的未来真是《阿尔法城》吗?
九、文明的进步与反思
1、文明的发展-《蚊子海岸》与《2001太空漫游》
2、文明的傲慢-《猩球崛起》与《阿凡达》
3、文明还是原始-《与狼共舞》与《启示》
十、自由是什么
1、自由的追求-从《勇敢的心》到《飞越疯人院)
2、自由的困惑-《战略特勤组》与《烈血天空》
3、自由的辩证法-《国家公敌》与《发条橙》
十一、道德理想与道德评价
1、道德何以必要-《透明人》与《七宗罪》
2、道德何以可能-《辛德勒的名单》与《这个杀手不太冷》
3、道德评价的效果论与动机论-《天空之眼》与《拯救大兵瑞恩》
十二、平等正义的追求
1、如果没有平等,世界将会怎样-《塞尔玛》与《为奴十二年》
2、平等的困境及突围-《熔炉》与《X射线营地》
3、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死亡晚餐》与《辛普森:美国制造》



内容摘要

本书分为十二个专题,结合中、美、英、法、德、意、俄、瑞典、波兰、巴西、印度、日、韩等国的100余部电影,对“存在”“自我”“命运”“文明”“自由”“平等”“正义”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这些哲学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因此不仅可以给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师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用作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领悟哲学的智慧,也对电影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主编推荐

孙卫卫,高校教师,主要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亦有涉猎,自称是一个“行走在思与诗的边缘的人”,著有《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发表论文、散文、杂文60余篇。



精彩内容

命运的绳索
的确,许多人都相信命,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才会有不少人去算命。我们知道,在所有宗教里面,都会有一个神,正是这个神,主宰着、掌控着人们的一生,因此,当人们遇到灾祸的时候,要去向神祈祷,渴求他的恩德;当人们犯了罪孽的时候,也要去向神忏悔,期盼他的赦免。命运,仿佛一根绳索,始终伴随着人,有时能够救人于危难,有时也能紧紧勒住你的脖子。

俄狄浦斯的挣扎
对命运的敬畏,一直是古代悲剧的重要题材,其中,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我们不妨先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忒拜国王拉伊奥斯受到天神的诅咒,说他的儿子将杀父娶母。为了改变这一命运,拉伊奥斯在与王后约卡斯坦生下了一个男婴后,便刺穿他的脚踝,并令仆人把他丢到野外处死。但是好心的仆人没有杀死婴儿,而是把他交给了邻国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没有孩子,于是便收养了他。这个孩子因为脚踝被刺穿而肿胀,于是把他起名叫作俄狄浦斯(希腊文oidipous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俄狄浦斯长大后知道了神谕,说他将杀父娶母,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便逃离科林斯,并决定永远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邻国忒拜,与忒拜国王拉伊奥斯(也就是他的生父)相遇,两个人发生冲突,俄狄浦斯失手杀死了拉伊奥斯。接着,俄狄浦斯又除掉了怪兽斯芬克斯。忒拜居民对俄狄浦斯感恩戴德,便立他为新国王。俄狄浦斯娶了老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坦(也就是他的生母),并与她生下了四个孩子。后来,忒拜不断有旱灾和瘟疫,几经周折,俄狄浦斯终于知道真相,正是他杀了自己的父亲拉伊奥斯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约卡斯坦。于是,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四处流浪,终死在了雅典附近。
在这个悲剧里,俄狄浦斯知道神谕后,竭力想逃脱自己的命运。可是,他越是想逃离,命运的绳索就收得越紧,后,还是一步步地钻进了命运早已设计好的牢笼。他刺瞎了双眼,因为就算他有眼睛,也什么都看不清——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别人,看不清未来的路途,所以还不如不要眼睛,老老实实地跟着命运行走。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同样是一部悲剧,一部有关命运的悲剧。想当初,大观园里花团锦簇,金陵十二钗青春亮丽,潇湘馆、蘅芜苑、紫菱洲、秋爽斋、藕香榭……哪一个里面住的不是绝代佳人?哪一个绝代佳人不是簪花佩玉、前程似锦的富贵小姐?就连栊翠庵里戴发修行的尼姑妙玉也是气质高雅、冰清玉洁。然而,她们未来的命运却早已注定。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已经在册簿上看到了诸位金钗的判词,只是他当时不懂,后来历经世事,方才顿然醒悟。比如当宁荣二府渐渐没落以后,四姑娘惜春欲削发为尼,家人皆惋惜痛心,可宝玉却说“真是难得”,还哈哈大笑。众人不解,他却念出了惜春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时候的他已经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独卧青灯古佛旁”,这就是惜春的命运,能够跟随命运而行,并不是一件坏事。而那位原本已在修行的妙玉,其判词却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一心修行却难以如愿,后被歹人掳劫,也终是“无瑕白玉遭泥陷”“风尘肮脏违心愿”。而宝玉自己,原本是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终也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回归原始的本真。
可见,敬畏命运、相信命运、顺从命运,这样的思想非常普遍。在哲学上,就有一种观点,叫作“宿命论”或“天命论”,即认为人的命运冥冥之中被一种神秘的东西所主宰,比如天、神等。因此,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圣经》上说,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没有神的旨意,就连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掉下来。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宣扬命定论:人世间的一切痛苦、苦难,都是前世注定的,都是你应该承受的。而中国古代的许多朝代都设有钦天监,他们不仅负责天文气象,还要观察天象,看看是否有异常,天象异常,则人间灾祸,那是上天在示警。

玛莲娜的妥协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海上钢琴师》一样,同出自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之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直译为《玛莲娜》,实际上就是讲述了女主角玛莲娜的命运,即一个女人在时代中的遭际。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场景:(影片开头)意大利西西里的卡斯泰镇一片喧嚣,军车从街道上开过,车上的军人向居民们重复着:“放下你们手边的工作,领袖将向全国发表重要讲话。”而从广播里传出来的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的声音则是:“意大利向英法宣战。”镇上的居民们一片欢呼。而此时,几个十几岁的少年正围在一起,玩着用放大镜烧小蚂蚁的游戏。那只可怜的蚂蚁,在透过镜片的阳光的烧灼下,很快就青烟直冒,死于非命。
这一开头,明白无误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显然,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历史的时代,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只蚂蚁,身不由己,无路可逃。
影片的女主角玛莲娜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少妇,丈夫上了战场。她有着一头波浪如云的披肩秀发,又穿着性感的短裙丝袜,脚蹬一双高跟鞋,走在卡斯泰镇上,显得风情万种,犹如一幅动人的画。玛莲娜不紧不慢地走着,穿过拥挤的街巷,穿过嘈杂的人群;她好像心无旁骛,也仿佛平静淡漠。但是,所有的男人都为她心醉,所有的女人都充满了嫉妒。镇上的每一个人都认识玛莲娜,玛莲娜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是,玛莲娜似乎又不属于这里、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一个女人,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想按照自己的习惯行事,想尽情展示自己的美。可是,这个社会却容不得她。男人们争相向她献殷勤,可心里面觊觎的却是她的身体。女人们则诽谤她、谩骂她,说她是个荡妇。后,甚至连她的父亲也不理解她,不再让她进门。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意大利节节败退,玛莲娜的丈夫战死,父亲也在一次轰炸中身亡,她彻底失去了亲人,也没有了生活来源,几乎活不下去了。于是,她只能失身于一个个丑陋猥琐的男人,以换取一点可怜的食物。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场景:战争还在进行,但卡斯泰镇的生活仍要继续。广场依然是人们集散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话题,当然,也包括玛莲娜。这时,大家却看到玛莲娜走了过来。她还是那么美丽性感,还是那么婀娜妖娆,只是头发剪短了。玛莲娜来到人群中,找到一张椅子坐下,掏出一支烟,含在嘴上。片刻,一个男人凑过来,用手中的打火机,点燃了那支烟。
出于生计,玛莲娜终彻底沦落风尘,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并且很快,她就成了军营中的交际花。然后,战争结束了,意大利战败,玛莲娜被一群愤怒的女人拖出来,在大街上剥掉她的衣服,进行各种各样的侮辱。
玛莲娜,也是那只蚂蚁,被放在命运的炉火上炙烤;美丽的花朵,从此凋零。
后,玛莲娜的丈夫意外地回来了,他并没有战死,并且几经周折,找到了玛莲娜。而此后的玛莲娜,也变成一个典型的中年妇女的模样,她穿着朴素的衣服,留着齐耳的短发,拎着一个大包到菜场去买菜。妇女们也接受了这样一个平凡的玛莲娜,争相和她打着招呼。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时代也永远地改变了一个人。我们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