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惘然.张爱玲
  • 惘然.张爱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惘然.张爱玲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3.2 5.7折 58 全新

库存7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淳子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70294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190994

上书时间2024-11-22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序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我们念大学时,张爱玲是被尘封的,那时大陆的主流文学史里面从来不提张爱玲的名字,只知道鲁郭茅巴老曹等,上海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似乎压根儿没有张爱玲的存在。

 

  张爱玲刚启封时,我敢说,那时淳子要比张爱玲出名。凭借着东方台的红火,几乎每一档节目的主持人都有一群粉丝,更何况淳子主持的是一档崭新的关于心灵抚慰的长达六小时的通宵节目——《相伴到黎明》,凭着她的文学才华,凭着她的记者阅历,凭着她款款道来的细声慢语,凭着她善解人意的古道热肠,她征服了夜空,收获了听众无数。那时候可以说没有张爱玲什么事,有的是淳子的夜空。然而,很快张爱玲被启封了,这位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女作家重新获得了文坛的认可,她的作品包括她的生平引起无数人的兴趣,而淳子就是其中之一。从忠实的读者到权威的诠释者、研究者,淳子耗费了无数日日夜夜与张爱玲厮守相伴,我没有见过如此的痴迷者,如此执着不渝的研究者。

  我曾担任过学术机构的领导,我也交往了许多学界的朋友,但我几乎没见过像淳子研究张爱玲这样疯狂的,她不仅熟读了张爱玲每篇文章,甚至追踪张爱玲的足迹,寻访她生活工作过的犄角旮旯,不管天南海北、国内国外,但凡张爱玲踏足过的城市、街道、寓所、学校,一直到几弄几号几室,她都像侦探一样,亲自去踏勘;但凡与张爱玲有过交集的人物,以及与张爱玲有过一丝一缕相关的事物,她都像探矿一样去发掘。

  为了探寻张爱玲在美国的四十年足迹,她会埋首在卷帙浩繁的档案里,悉心追寻。在美国查找资料的来访者记录里,近十五年,淳子是一人。有时就为了看一眼张爱玲的一处曾短暂逗留过的寓所,她会在十余次的造访未果后,依然锲而不舍。就像她在《花落:张爱玲美国四十年》一书中说的,“于我而言,有关张爱玲的一草一木,一字一帖,都会引起内心的震动,这是我的痴”。于是,一部一部研究张爱玲的著作从她笔端流出,潺潺不绝,琤琮作响,她为此已经撰写出版了十一部专著。也许,有些学者会不认同她的著作,认为不符合规范的学术专著的套路。她的相关张爱玲的著作,确实不那么“学术”,因为,有的人一“学术”就故作高深,一“学术”就囿于幽苑,一“学术”就佶屈聱牙,一“学术”就不忍卒读。而她,几乎每一本相关张爱玲的著作都成为了畅销书,甚至刚出版不久便告售罄。她以她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文字、独到的材料、独到的田野调查而征服读者,以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都盛情邀约,不光是请她去考据,还请她的文字,请她的演讲,请她的上海女性的魅惑。甚至央视的名栏《百家讲坛》也邀请她去,与红学大家周汝昌等一起为全国观众讲她的张爱玲。淳子再度因张爱玲这位民国女子而火起来。成为张爱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其实,何谓学术?不就是学以致用、术有专攻吗?淳子对张爱玲的了解从为文到为人,从生活到爱情,从人生屐痕到文学旅程,可谓既统观全局又细致入微,既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她的考据、检索、调查、阅读就大陆研究张爱玲来讲,恐很少有人出其右。这就是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钻研,做学问的严谨,只不过她的表达不是枯燥乏味的高谈阔论,不是故作姿态的引经据典,而是亦论亦叙,借散文的笔调、借小说的技法,甚至借用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把叙述者和被叙者、把现实的场景和历史的闪回巧妙而不露斧痕地组合与叠加,赋予论文以文艺的灵动和女性的旖旎,就像苏东坡自诩的那样:“刚健含婀娜。”

  这里不得不提淳子的文字,她的文字自有一功,特色非常鲜明,哪怕你抹去作者的名字,一读文字便会觉得这是淳子的文笔。简洁、短促、跳跃性强,画面感浓。她很少写长句子,有时甚至惜墨如金,几个字就把韵味勾兑出来。但她也有女性的偏好,对服饰衣着、梳妆打扮、美味佳肴,往往会不吝描写,这一点暴露出上海女性的特点,甚至她的语调语法都会浸染些许民国时期的余渍。难怪她与潘迪华这样的女子一见如故。她喜爱旗袍,喜爱《夜来香》这样三四十年代流传的歌谣,其实,她身上淡淡的小资味正是民国时上海女子的写照,她似乎从那时泛黄的月历牌和香烟牌上走下来,穿越时空来到当下。因此从这一角度,她研究张爱玲倒是非常契合。

  我和淳子既是大学时代的同窗,后来又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所以彼此非常熟悉。记得她给我的印象可谓惊鸿一瞥,我们新生报到那一天,规定体检,学校医务室的老师坐在报到台边给每位新生抽血。我班有位同学长得有点肥胖,伸出他胖鼓鼓的手臂,医务室的老师竟找不出他的静脉血管,连抽三次无功而返,痛得这位同学哇哇乱叫,那位老师也有点慌了手脚。正在尴尬之际,排队等候抽血的学生队伍里,走出一位眉清目秀的女生,她走到医务室老师边上,轻轻说:“老师,我来试试!”然后她沉着地捏起针筒,一针下去,立马见血。大家不禁都为之喝彩。这样我们就认识了这位同学,她叫李忠民,很有时代感的名字,以后笔名叫淳子。原来念大学之前,她是瑞金医院一名白衣天使。进大学之后,她一直在学校广播台帮忙,也许冥冥之中,为她日后进电台工作做好了铺垫。毕业后,她去了中国唱片厂做编辑,以后又去了《上海文化艺术报》做记者,但她似乎还心心念念着进电台。我当了东方台台长后,这样的机会来了,她成为新成立的东方台批主持人。

  当时东方台推行主持人中心制,这样的体制机制非常适合主持人成长,东方台是上海个实行24小时直播的全天候电台,以往,从子夜到凌晨这座城市上空是寂寞无声的,我们填补了这一空白。我们设置了一档我亲自取名为《相伴到黎明》的通宵节目,它针对失眠、失业、失恋、失足、失意者,淳子担纲了这档辛苦的节目,当然与她轮流主持的还有梦晓、叶沙、魏民。很快这档深夜通宵达旦的节目竟成为东方台红的节目之一。淳子等主持人温婉柔情的话语为那些“失落”者打开了一扇窗,成为了城市夜晚的心理按摩师。于是,经常会看到这样暖心的场景:凌晨热心听众会端着牛奶、鸡汤守候在传达室,等候节目主持人下班。我指的就是这阶段淳子的名声要超过张爱玲,至少在上海、在长三角这是一点不夸张的。然而,有一天淳子要离开了,新加坡丽的呼声电台闻讯来挖她,于是她走了,临行,我对她说,只要我还做台长,电台大门始终对她敞开着。前两年,我也是如此与将赴香港凤凰台的窦文涛这样讲的。后来,我们搬进了虹桥的广播大厦。某一天,从新加坡回来休假的淳子对我说:“台长,我真羡慕你们搬进这样气派的大楼,我想回来。”其时我知道她已可以拿到新加坡永久居住证,然而她说尽管这样她还是想回来,那边太寂寞了,没有人说话。她指的说话人是有头脑有智慧有情怀的人,新加坡的精英也都流失去欧美了,只留下一些为生计而操劳的人,于是她有一种深深的难以排遣的寂寞感。就像她在她的一本书里说的,“我要回去,这里像花园,可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的街道、这里的房子里,是没有我的故事的”。于是,她海归了,来到了她心仪的广播大厦上班。但她回来不久就闯了一桩不大不小的祸。因为她总是想说一些不落俗套的话,然而偏偏踩雷了。于是,她不得不接受处分。为此我不得不“冒险”为她减轻处罚,终她离岗“休克”半年。其实说到底,我挺身救弱既是为她,又不全是为她。东方台是靠改革开放、探索创新起家,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我们没有容错纠错的机制,没有宽以待人的氛围,就会让明哲保身、不思进取的平庸风气滋长并弥散,那么东方台改革探索的锐气将会钝化,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而淳子就在这样的历练中逐步成熟起来。以后我离开了东方台,调任国际艺术节担任总裁,我们交往就少了。但是她永远是位“艺青”,逢艺术节演出特别高档的节目,我记得如欧洲交响名团,如世界芭蕾名团,如新潮的现代艺术等,她会来蹭戏,但我没有票了。可能的是开场时看看在大剧院保留的11排工作位是否坐满了,如果还没有坐满的话,我可以让她进来填充,她就这样做了好几次候补观众,可见她对艺术执着的喜爱。现在她用这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来接纳张爱玲,于是一发不可收,她走进了张爱玲的生活,张爱玲走进了她的写作。

  关于张爱玲,淳子又有了第十二本著作,我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仔细读了,我不得不由衷感叹淳子的日益长进,她的文字老辣而又弥散着女性的细腻,也许这缘于她的勤奋、笔耕不辍,但更缘于她和张爱玲的不离不弃。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女性神交心契、隔空相拥,张爱玲以及她的作品始终伴随着淳子、缠绕着淳子,“暮霭四合,刚下过雨,小径上湿漉漉的,满目都是她的句子,她撑着雨伞,抱歉地走来,消逝在传说里”。这就是淳子的自我写照,某种程度上她生活在张爱玲的世界里。

  因此她写张爱玲就像写她自己,如书中写张爱玲的出场似乎信手拈来,出语不俗、栩栩如生:“张爱玲,天鹅颈,传说中的伶仃,一件清朝大镶大的袄,下摆处露出一截宝蓝色旗袍,平金牡丹戏凤绣花鞋,头发极短,玳瑁鹅黄眼镜,托一壶茉莉香片,唇间一抹香奈儿的殷红,似乎闻得到甜蜜的味道,是中年,却又完全没有年龄的界限。青衣身段,袅袅的,从厨房这边踱出来。”完全是一部电影的出场画面,非常有镜头感。而她写张爱玲的人生落幕又是那样真切与精辟:“日子已经过破了,懒得去缀补了。活得太久了。惘然,惘然,惘然——”“她的一生,自恋、自负、自闭、自怜、自量、自知、自制、自省、自赎、自勉、自强。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就是张爱玲潦倒地客死他乡的归宿。

  这是一本写张爱玲一生的纪实文学,但淳子不断将自己摆进去,她的痴迷、她的寻觅、她的追踪、她的目睹都融入这本纪实文学,使读者经常有角色进进出出的幻觉,但读来并不感觉别扭,好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她还大胆地将上海“海派文化”的滥觞牵到张爱玲身上,“张爱玲高举着‘出名要趁早’的大旗,跳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用《红楼梦》链接欧美文学,标新立异,自成一派,一路呼啸,横扫各路名家。多年后,她的文学,被贴上‘海派文学’的标签,她成为祖师奶奶”。其实这本关于张爱玲的纪实文学,并不完全是常规意义的纪实文学,它有观点、有评述、有考据、有调研、有采访,它是淳子的一种独特文体,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

 

  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巴黎太丰富了,上海也是太丰富了。淳子虽然在上海市中心的幽雅之地长大,但是她仿佛一直徘徊在上海的郊野,就像她自己说的,“很久以来,由于无知、习惯、狭隘和漫不经心,对于自己出生、成长的上海熟视无睹,一直站在它的门外。张爱玲轻轻地过来,领了我进去。我需得敲门,她不要的,因为是她自己的家”。张爱玲是上海的女子,尽管她下半生移居美国,但是她出生在上海,在上海长大、在上海写作、在上海出名,上海是她的风水宝地,是她的根脉。“上海真真的是盛宴,你要,它就给,仿佛取之不尽,仿佛宅心仁厚。只是,如果没有了张爱玲的文本,我是不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上海的。”于是,淳子鬼使神差地尾随着张爱玲,纠缠痴癫,不离不弃,义无反顾地走去,由此,她认识了上海,她认识了世界。

                               

                                         陈圣来

(原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台长,现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



导语摘要

  新张爱玲传,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诉说百年张爱玲,追随张爱玲的足迹,从李鸿章、张佩纶的家族历史生发,遍访安徽、南京、上海、香港、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穿梭在所有有张爱玲印迹的城市、学校、图书馆、档案室,阅读了张爱玲所有的手稿和信函,获得多种独家授权;亦是大陆首位使用第1手资料完整呈现张爱玲美国四十年生活的作者。



作者简介

  淳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复旦大学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工作坊演讲成员等。主要作品:《旗袍》《口红》《民国风雅》《她的城,张爱玲地图》《名人访谈》等共计500万字。受邀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著名学府、图书馆演讲一百多场次。 



目录

序〓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 001


 



谱系 / 003


破网 / 009


何去何从 / 018


失败的名媛计划 / 022


 


第二章


出名要趁早 / 033


低到尘埃 / 039


一纸婚书 / 049


女性通道 / 054


散了,远了,枯萎了 / 058


洗心革面 / 071


找补的爱 / 077


后的证人 / 085


 


第三章


单程车票 / 093


纽约,拜码头 / 095


单人床,双人梦 / 100


一个婚礼,两个葬礼 / 105


 执子之手 / 111


失灵的卦 / 116


波士顿寡妇 / 124


 


第四章


活着,就要写下去 / 131


语词事件,毁了妆容 / 142


两个人的新闻发布会 / 149


重回中文文坛 / 159


人虫大战 / 167


垃圾事件 / 174


林青霞扮演了她 / 179


后的出演 / 183


今晚,她将离去 / 192


收梢 / 199


《海上花列传》英译本的语词悬案 / 203


《金锁记》 的后台 / 216


《色,戒》的历史片场 / 220


 


附录


《惘然·张爱玲》访谈 / 226


张爱玲大事节略 / 236



内容摘要

  新张爱玲传,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诉说百年张爱玲,追随张爱玲的足迹,从李鸿章、张佩纶的家族历史生发,遍访安徽、南京、上海、香港、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穿梭在所有有张爱玲印迹的城市、学校、图书馆、档案室,阅读了张爱玲所有的手稿和信函,获得多种独家授权;亦是大陆首位使用第1手资料完整呈现张爱玲美国四十年生活的作者。



主编推荐

  淳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复旦大学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长、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工作坊演讲成员等。主要作品:《旗袍》《口红》《民国风雅》《她的城,张爱玲地图》《名人访谈》等共计500万字。受邀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著名学府、图书馆演讲一百多场次。 



精彩内容
谱 系

 

 

    张爱玲戏码的大幕拉开,这次她很大方,无须买票,均可入场观看—— 一个女人的史诗。

 

  美国洛杉矶。

  张爱玲公寓。

  一米阳台,石榴裙状铸铁栏杆,罗密欧风格。

  落地窗。

  一张酒吧桌,隔开了厨房和卧室。

  镜子,占据了一面墙,底部描绘着玫瑰花丛。

  一张折叠钢丝床,灰蓝色毛毯,一半在床上,一半落在地上。懒得收拾。

  铜质落地灯,三排灯泡。

  照片贴满一壁。

  依次是——

  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祖母李菊藕,父亲、母亲、姑姑、弟弟、继母——

  张爱玲,天鹅颈,传说中的伶仃,一件清朝大镶大绲的袄,下摆处露出一截宝蓝色旗袍,平金牡丹戏凤绣花鞋,头发极短,玳瑁鹅黄眼镜,托一壶茉莉香片,唇间一抹香奈儿的殷红,似乎闻得到甜蜜的味道,是中年,却又完全没有年龄的界限。

  青衣身段,袅袅的,从厨房这边踱出来。

  搁下茶壶,抬手,拧亮落地灯,落日的辉煌,电的光明,居室瞬间成为电影片场。

  她在镜子前顾影自盼,选出一副翡翠耳环,比画了一番,搁下,又拣出一副硕大的蓝宝石耳环,玉葱的手,仔细地戴上。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一出袖珍戏剧。

  她用手帕托住茶壶,啜了一口,微蹙眉道:“美国的茶叶真不能喝,寡淡。”

  迈着碎步,念着纳兰性德的词:“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这是曾外祖李鸿章的习惯,饭后绕室踱着步子,大声吟哦,有《出师表》,也有奏章。父亲承袭了先祖的习惯,声韵洪亮,后一句,运着声腔,拖延出去,收不住梢。

  每每,父亲在她面前走趟子,她总不免伤感:前清遗老遗少,视民国为敌国,纵有绝世奇才,已无国可报。

  一撩窗帘,朝对街望去,一家服装定制工作坊。

  早已过了服装疯狂期。那是继母时代的后遗症。这家店离她这样近,枉然了。

  全天候点着灯的,抵御黑夜,抵御寂寞,照耀家族往日的辉煌。

  曾外祖李鸿章,晚清四十年,每一页都有他的签名。

  他是裱糊匠,糊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就连他女儿、张爱玲祖母的婚姻,也是他亲手糊的一盏纸灯笼。荣耀的背后总是悲剧。 李鸿章是一个悲剧,一个无法忽略的“背锅侠”。

  谁又不是悲剧呢?

  她的嘴角,掠过一丝嘲讽。

  轻巧地坐在地上,家族照片,排成一张血缘地图。

  祖父张佩纶,清朝重臣,喝足了酒写奏折,弹劾贪官,奏一个倒一个,满朝官员一时侧目,怕他,也恨他。他主战。中法海战,大清的海军一败涂地。传说他是顶着铜脸盆逃出来的,从此被贬。老爹爹李鸿章爱才,招他为幕僚,还把千金李菊藕许配给他做填房。即使黑白照片,也可以从虚胖的脸颊看见酒色,看见蛮横和落寞。可怜李府千金,多美的一个人儿呀,凝脂,樱桃唇,浮一个婉约的笑靥。出嫁前,浅浅慢慢,站在母亲身边,握着荷包。荷包上,满地苍翠间,一只趾高气扬的公鸡,是绣给男人的。女人在这块方寸之地上,针针线线雕刻着自己的春心,譬如杜丽娘。

  女人就是这样,想的是男人,说的也是男人。波伏娃大约是对的,女人就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李鸿章把千金许配给了刚愎自用的中年男人做填房,她二十三。他四十,有肝病,时不时摔杯子砸碗,仰天长啸也牢骚满腹;得李鸿章恩惠和庇护,娶得德才貌美的相府小姐,连带着不菲的嫁妆,却因自尊自卑自负之各种不合时宜,竟是连赋闲颐养书斋也不能。

  书信里,女儿不免向母亲告状。

  母亲赵小莲本就不同意这门婚事,便去李鸿章处叨扰。老爹爹李鸿章心疼女儿,常给予张佩纶各种仕途机会,均被其以各种理由推托了,推托了也罢,还处处与恩师兼丈人龃龉。李鸿章并不计较,时将宫里赏赐的好玩物件赠给姑爷;到了秋风紧、江蟹肥时,漏夜派人送去南京女儿府上。于是,张佩纶和李菊藕,才有了月下温酒熬蟹煮诗的浪漫。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11月7日,李鸿章病逝。

  葬礼上,李菊藕哭成个林黛玉。老爹爹的死是委屈的,连她的婚姻也是委屈的。

  王文韶代替李鸿章出任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换成袁世凯。张佩纶参与议和有功,慈禧下诏,以四品京堂启用。张佩纶因与王文韶“既有深隙,难于共事”,称病不出。

  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约见张佩纶。二十多年前,两人同为朝中清流主将,如今张之洞为封疆大吏,张佩纶马江之战后半生坎坷,诸般磨难,几盏酒后,不觉生不如死,掩面长泣。

  此后,他更是目光散淡,了无情趣,纵酒无度,自暴自弃。

  1903年1月31日,病逝,享年五十六岁。

  也许是觉得对不起恩师父女。

  张佩纶和恩师的女儿李菊藕,终究难成“孔雀东南飞”。

  李菊藕三十几岁就守寡,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已是老去。

  春天,海棠开的时候,她扶着丫鬟的肩头,一步三摇,去院子里看花,春心不灭,到底意难平。她身上有痣,一朵一朵,像桃花的芯子,金庸笔下的朱砂痣。她身边的丫鬟说,老太太那个省哦,连手纸也省,担心坐吃山空。命运就是这样防不胜防,她的防卫又是这样卑微、无助。

  1911年,辛亥革命,李菊藕带着一双儿女,先青岛,后上海,一路避难,张佩纶的许多手稿未及携带,毁于兵火。

  张爱玲没赶上看见他们。但她爱他们,甚至他们的婚姻模式。他们对于她,是一种沉默的支持。他们静静地躺在她的血管里,等她死的时候,他们再死一次。

  奶奶的荷包,是随着母亲的遗产寄到美国的,那只悲哀的箱子。夜来窗外,树叶沙沙,她把荷包轻轻按在心口。他们的血脉给她力量和勇气。

  日后,无论与胡兰成还是赖雅,都是老少配的结构。

  她只对中年男子有激情。破网破 网

  1937年暑假。

  张爱玲高中毕业。

  母亲建议她出国留学。

  父亲自然不同意,怕花钱。继母在一旁挑唆着。

  留学考试期间,张爱玲住在法租界母亲下榻的酒店。

  两周后,考试结束,张爱玲回父亲家。

  父亲的家在公共租界,清末民初的大宅,清水红砖,花岗岩门廊,几十个房间,连着网球场和一个园子,是李鸿章给女儿的嫁妆。父母于此结婚,张爱玲和弟弟于此出生——张爱玲历史的起点。

 

  午饭时间,客厅的百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