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3.8 5.0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日】陈舜臣著;蒋剑波 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7665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74140
上书时间2024-11-22
在日本,没有哪本古典著作如《论语》这般被广泛阅读。《论语》是孔子(前551—前479)及其众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中国主流思想儒教的根本经典。
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儒教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各种思想及学术流派林立,称为诸子百家。儒教与其他流派经历了长期激烈的理论之争,并非一直独尊。
儒士多居于鲁国,谓之鲁儒,世人视其为传授礼仪做法
的流派。
汉初,即公元前200年前后,宫廷之内亦无礼法。当时所谓的军队与土匪并无多大区别。
皇帝刘邦举止与匪首无异。
当时,模仿秦始皇时的制度,亦设文书、史官等儒生之职,但均非要职。儒生们穿着肥大的儒生袍,戴着宽大的儒士帽,人群中一见便知。对他们的这种做派,刘邦很不以为然。
“喂,把你戴的那个帽子拿来。”被叫住的那个儒生奉命献上帽子。然后,刘邦对着帽子恣意小便。
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可想而知。《史记》记载:“群臣饮酒论功,醉后妄呼,拔剑击柱。”
“这些人太不成体统。你们儒家是教化众生知礼守仪的,对他们可有什么办法吗?”将自己的粗野搁置一旁,刘邦这样向儒家的叔孙通征求意见。
“要训练这些人的话,需要三十几个儒生。”——叔孙通趁机推荐了三十个儒生。这次轮到刘邦沉不住气了,说: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必须是我也容易做到的,别搞得太麻烦——这才应当是他的心里话。
于是叔孙通率众反复练习,非常成功。练习时,做错的、窃窃私语的均予严惩。
修复一新的长乐宫里,群臣朝贺之仪。场面庄严肃穆,有条不紊,宴上也无醉酒之人。
皇帝刘邦非常满意,“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时为高祖七年十月。于是,百家之中,朝廷尤厚遇儒家。不过这也只是朝堂之上,后宫信奉的依然是“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泛指道家思想,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为源头,在朝廷内部,尤其是后宫女子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宫女子,即皇帝的母亲与祖母,当然不容小觑。
武帝之父汉景帝时期,皇太后曾向儒士辕固生问询老子之事,答曰:“此家人言耳。”“家人”,当时指的是下人、奴仆。侍女出身的太后大怒,派人把他扔到野猪圈里刺斗野猪。景帝同情辕固生,赐他一把刀,他刺中了野猪才得以无罪脱身。
汉初宫廷的粗野局面由此可见一斑。
似乎儒学只属于男子,而宫廷之中女人们更好老子。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其后弟子们开始收集他的语录。在还没有纸的时代,弟子们将铭记的话语记在竹简、木简及绢帛上,这就是初的《论语》,据说成形于孔子殁后百年左右。
《论语》基本是对话体,没有固定题目,可以从任何地方读起。
儒学,一般称为儒教,那么儒学到底是不是宗教呢?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中国没有神职意义的王的统治,属于非宗教国家,因此儒教并非宗教。这是因为在他生前甲骨刚被发现不久,还没得到充分研究。甲骨文的研究,使殷的历史骤然明了,殷王无疑也是神职的王。
儒教对鬼神基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不代表其是无神论者。敬,而远之,很接近现代人对待宗教的态度。
儒学不过多参与宗教事务,而是注重道德上、伦理上的
修养。
孔子是集儒家大成之人,他尽可能地削减了儒的宗教气息。我们来看一看孔子确立的儒教的原始形式。
“儒”字,白川静认为代表的是祈雨的巫师。“儒”字里有“雨”字,“雨”的下面是“而”,“而”表示的是打扮奇特的人,金文里表现得尤其形象。“而”的上面是“一”,表示头上什么都没有。当时普通的人都要佩冠束发,头上什么都没有是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特殊形象,古代的巫师似乎就是这种形象。殷墟出土的几十万片甲骨,记载的几乎都是殷王向神灵祷告问吉凶的事情。由此可见,殷王是神职的王。
如果儒源于向祖先神灵问卜的巫师,对神灵自然恭敬有加,儒于是成了祭祀的专家集团。祭祀中重要的当属丧葬,但葬礼不是常有,因此他们要去各地招揽生意。他们各处行走,比一般人见多识广,因此很多人向他们讨教。他们帮人排忧解难,指引处世之道,到孔子的时候,已经发展成时代思想中的一个派别。
汉朝时,儒家确立了掌管礼仪典范的地位,其学派经典《论语》被不断完善。
幼时,我随祖父诵读《论语》,不明其意,只是跟着祖父的闽南方言鹦鹉学舌。中学时,汉文课本里有《论语》节选,我稍微明白了一点儿意思。
战后,我在故乡台湾做了三年中学教员。当时,日本从台湾退出,国语也从日语变为汉语(北京话)。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对新国语都还不适应,都要努力学习,《论语》曾经是学习汉语的教科书。
其后我也一直缘系《论语》。20世纪80年代,儒学得到重新评价,时值中国的台湾、香港和韩国、新加坡经济腾飞,此“四小龙”同属儒教圈这一现象也备受瞩目。1988年,在新加坡召开了“儒教国际研讨会”,对儒学的关注成为世界现象。同年1月,日本的NHK教育频道连续五日播放了以《陈舜臣论儒教与现代》为题的节目。记得节目的收录是在前一年的11月。朝日新闻社希望我能以此为基础写一本书,于是另起炉灶,写下了《儒教三千年》,1992年1月出版。这一时期,《论语》也是形影不离。
写了儒教,自然也要写《论语》,我慢慢地写下来,如同在完成一项作业。要通卷读完《论语》,对普通的人来说比较困难,也没有必要。我从五百多篇中精选了一部分,与其说是对其注释,不如说是以之为题写一些随笔。因为耗时较长,文中有许多重复之处,校对时尽可能地删减了。
本书不能算作学术著作,因此没有一一列举参考文献。当时手头一直放着刘宝楠(1791—1855)的《论语正义》。我在写小说《鸦片战争》(1967)时,为了了解当时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读了很多那个时期的作品。刘宝楠是道光二十年的进士,同年鸦片战争爆发。作为清代考证学的名著,这本书屡次再版发行,如今可以轻易入手。现在我手头的《论语正义》是中华书局1990年的线装本。在中国,读《论语》的人几乎都以它为参考。
日本出版了大量与《论语》相关的书籍,每本书的读法有细微差别,需要统一。宫崎市定的《现代语译论语》(岩波现代文库,2000年)很有权威性。我中学时的恩师原山锐一先生读京都大学时是宫崎市定先生的学生,因此我斗胆自称徒孙,并以此身份参与执笔了《宫崎市定全集》的月报。
关于本书题目,犹豫再三,终定为《论语抄》,与荻生徂徕的《论语征》的日语发音相同。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想到肯定不会有人将我的书与三百年前大儒的书混淆,也就不以为意了。执笔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论语》不但影响到中日韩,也与整个亚洲的伦理思想密切相关。
《论语》这样的古典著作,值得用一生去读。通过《论语》,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论语》不但影响到中日韩,也与整个亚洲的伦理思想密切相关。陈舜臣的这部《论语抄》可以算作其阅读《论语》的读书笔记,在他看来,在汉字圈,即使发音发生很大变化,也不影响阅读一两千年前的文章;但是两千年前大家周知的内容,有很多今人已经不明白了。对《论语》古新注释的理解跨度如此之大,对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乐趣;设定各种情形来解读,亦是读《论语》的乐趣之一。通过《论语》,可以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蒋建波,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硕士毕业,博士课程学分修完。现居东京。
001 / 前言
009 / 篇 学而篇
023 / 第二篇 为政篇
033 / 第三篇 八佾篇
039 / 第四篇 里仁篇
047 / 第五篇 公冶长篇
055 / 第六篇 雍也篇
065 / 第七篇 述而篇
073 / 第八篇 泰伯篇
081 / 第九篇 子罕篇
091 / 第十篇 乡党篇
099 / 第十一篇 先进篇
109 / 第十二篇 颜渊篇
123 / 第十三篇 子路篇
133 / 第十四篇 宪问篇
145 / 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
155 / 第十六篇 季氏篇
161 / 第十七篇 阳货篇
173 / 第十八篇 微子篇
181 / 第十九篇 子张篇
191 / 第二十篇 尧曰篇
194 / 后记
《论语》不但影响到中日韩,也与整个亚洲的伦理思想密切相关。陈舜臣的这部《论语抄》可以算作其阅读《论语》的读书笔记,在他看来,在汉字圈,即使发音发生很大变化,也不影响阅读一两千年前的文章;但是两千年前大家周知的内容,有很多今人已经不明白了。对《论语》古新注释的理解跨度如此之大,对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乐趣;设定各种情形来解读,亦是读《论语》的乐趣之一。通过《论语》,可以看他人,看自己,思考世界,思考历史。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蒋建波,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硕士毕业,博士课程学分修完。现居东京。
第二篇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这个成语似乎当时很常用。这里先说出成语,然后运用比喻进行说明。
如同宇宙群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一样,如果以德为政,人们便会慕德而来。
当时人们一般睡得比较早。灯火是奢侈品,因此那些积极上进的人据说就着萤火虫的光、窗外的雪光学习。休息时仰望天空,没有灯火,空气也比现在澄净,古人仰望星空的视力无疑也会比现代人好得多。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私塾里的教材《诗经》,汇集了各地民歌三百零五首,另有六首只存题目,概说三百首。
虽然数量众多,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过是《诗经》里的“思无邪”这一句。当时传下很多诗歌,孔子删除了那些好色及不合礼仪的内容。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从三千多首诗中精选出了三百余首。
“思无邪”,是《诗经》中的一句, 并非孔子原创。出自鲁国宗庙舞乐《鲁颂》的末句,是称颂早于孔子一百五十年的鲁僖公(前659—前627年在位)的句子,其中的“思”,无实际意义,是调整音节的助词,清末大儒俞樾(约1822—1906)也持这个观点。不过经过一个多世纪,到了孔子时代,“思无邪”的“思”就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助词,而是作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词被引用。
俞樾其人,与日本也颇有渊源。日本废除锁国政策后,人们可以自由地前往中国,于是有日本学者叩响了俞樾的门扉。明治时期的汉学家擅长写汉文,因此通过笔谈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交流。
日本的汉学家很想知道自己的诗在汉诗发祥地中国的评价,于是岸田吟香(1833—1905)带着大友皇子(648—672)等一百数十家的诗集来到中国请俞樾选评,由此问世的便是《东瀛诗选》。个人喜好本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说是中日差别,不过俞樾似乎对长篇叙事诗的评价更高。
当时中国想要学习的是日本的国家改造——明治维新。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政导民,就是利用法律制约民众。违反规定的处以刑罚,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家思想。这种情况下,民众会认为在不触犯刑法的前提下可以为所欲为,钻刑法的空子而不以为耻。
与此相反,用道德和礼仪来引导民众的话,人们会有羞耻心,自觉去走正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顾一生,孔子作了一篇简短的自传。语言浅显易懂,只有“耳顺”稍微生僻一点儿,指的是听别人说话马上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分别成为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的别称。
孔子将一生说得很清楚,对孔子的学生或者其他《论语》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张与自身各阶段对照的参照表。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有多种解读方式,每种解读方式都有令人信服的地方,可谓奇哉妙哉!
孟武伯,是孔子同朝卿大夫孟懿子之子,年龄应当与孔子相差很大。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寥寥七个字,却被赋予多种解读方式。
种,是根据后汉马融(79—166)古注的解读,也是被广泛支持的解读。“除了疾病不要让父母担心”。生病是自己无力改变的,疾病之外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道,不可抗拒因素之外不能给父母增添烦恼。
第二种是朱子的看法,认为“父母只担心子女生病”。
种观点认为只有生病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朱子的观点与之截然相反,认为父母担心的只是子女生病,疾病并非不可抗拒,应当爱惜身体,讲究养生,保障健康。
第三种观点据说是东汉王充(27—97)的看法,“对于父母,只担心他们生病”。担心的主体不是父母,而是子女。对于子女来说,担心的只是父母的健康。日本的伊藤仁斋也依据这种观点阐述孝道。
在没有纸张的时代,只能在竹简或木简上或写或刻,因此文字都力求简洁,众所周知的内容便省略不刻。但是,即使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内容,百年之后也不得而知了。对这里的寥寥七字所表达的意义,粗略地说便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吉川幸次郎因为年轻时读习惯了,所以采用种观点,也就是古注;贝冢茂树2因为孟武伯的父亲有病缠身,所以支持王充的观点;而世间众多的朱子学说的信徒,无疑更支持第二种也就是朱子的观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已经成了一句熟语,非常有名。孔子私塾里的学生应当有很多人成了教师,有很多教师心得。根据朱子注释,“温”即“寻”。东汉郑玄(127—200)认为是“温”,就好像把凉汤重新加热一遍后会有新味道一样,回顾已知并从中有新的领悟,这样可以算是好老师了。
紧接着的下一章,极短。
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应成为容器。“器”,容器,盛放物品之外别无他用。世上有一种人只懂得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如有的人,与汽车有关的无所不知,一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是哪家公司哪年在哪里生产的。他的朋友对汽车一无所知,但是对葡萄酒无所不知,稍舔一下就能知道产地,包括用的是哪片土地的葡萄等,但是换成足球的话题就成了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君子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要加热凉汤并调出新味道,这份功夫不是一个容器可以做到的。
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解释得明白易懂。“ 舟, 可以渡海却不能登山;车,能在陆地驰骋却不能在海上行驶。”——这里的“舟”和“车”便是容器,君子不应成为这些物品。
这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关于君子的记述。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孔子回答:“首先行动,然后说话。”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也以言语著称,是十哲之一,曾作为外交官两次赴吴交涉,成功地将吴国的目标引向齐国,从而使鲁国免于被齐国吞并。他还是一个一流的实业家,能言善辩应当是他成功的一大要因。
因此孔子对子贡说要“先行”,建议他要行动先于唇舌。对于善于言辞的子贡,言语方面没有什么好教的,孔子根据对象考虑该说什么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经常会被拿来做对照。
这里是“君子周,小人比”。“周”,是周到,接近平等。“比”,与“周”相对,是不平等、分派阀。
君子公平待人,小人结党分派。把“比”解释为“偏袒同党”也许更好理解。
子曰: “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见义不为, 无勇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句话时有耳闻,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心太助1要挺身而出的场面。这里由上、下两句构成,这句是下句。至于这两句话的关联自古难解。
上句的“鬼”指的是灵魂。孔子先于释迦,当时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还都没有佛教。为表达方便,用现代文说就是:“不是自家的先祖却去祭祀,这是献媚。”
祭祀有权有势的人家的先祖魂灵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只能说是谄媚。
接下来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感觉有些突兀。
不过,上句说的是“不义”,下句是强调“义”,倒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比如说,一个人的叔父因为某个原因获罪,谁都不去给他扫墓,考虑到“义”,这个人断然去扫墓,这就是有“勇”。
1907年,女革命家秋瑾临刑。当时的死刑一般都是绞刑,但作为谋逆犯秋瑾被处以斩刑,遗体被弃市,谁去收殓也会被逮捕。明知这样的风险,盟友徐自华和吴芝瑛两位女子还是收殓、埋葬了秋瑾的遗体,这就是“勇”。有官员请求将秋瑾坟墓夷为平地,政府担心激起民变而指示按照遗族的要求来办,当时政府已经担心民变丧国了。这两个女子的勇气令政府心惊。
徐自华与吴芝瑛,和秋瑾是结义姐妹。她们曾约定,姐妹中如果谁不幸去世,活着的人要把那个人的遗体埋葬到杭州西泠桥一带。
说几句题外话。当时事件的责任者浙江巡抚张曾敭因为处决秋瑾受到全浙江的弹劾,他招架不住而转任江苏巡抚,在那里也被上海市民厌弃,一个月后又转任山西,又因为省民的排斥,三个月辞官。告发秋瑾的胡道南被人暗杀,当时审讯的会稽知事李钟岳自杀,攻击秋瑾的李益智后来在广东大沙头被烧死。
当时人们将这些称为“ 公愤” 。在此之前的封建社会,“公愤”前有行不通的壁垒,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说这几位女性的“勇”打破了这道壁垒。四年后,大清帝国灭亡。
能够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日本作家 司马辽太郎
陈舜臣精于布局、设置圈套,但尤其震撼人心的还是其锋芒下所呈现的人间百态。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松本清张
他(陈舜臣)的文章平实易读,但是平实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
——《朝日新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