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十九号房间去
  • 到十九号房间去
  • 到十九号房间去
  • 到十九号房间去
  • 到十九号房间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到十九号房间去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43.1 6.6折 65 全新

库存24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多丽丝·莱辛 著 杨振同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1966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29140596

上书时间2024-11-22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是一位横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巨匠,200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赞她为“女性经验史诗的抒写者,以怀疑、激情和远见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莱辛一生著述甚丰,以二十多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闻名于世,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她的主要作品《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又来了,爱情》《天黑前的夏天》等多部长篇小说早已翻译成中文出版,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实际上,短篇小说也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数量多,而且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早在2002年,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旗下的弗拉明哥(Flamingo)出版公司就曾出版过她的短篇小说选集,分上下册,收入她横跨四十年短篇小说创作的名篇佳构。上册以她的经典短篇《到十九号房间去》为题,收入十九篇作品,已有定评的经典小说如《恋爱的习惯》《另外那个女人》《楼顶上的女人》《到十九号房间去》等都收入了这个集子;下册题为《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收小说十九篇,《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等名篇尽数收入。可以说,这是比较全面反映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较为完备的一个选本。

2013年11月17日,多丽丝·莱辛走完了她九十四年辉煌而艰难的人生,她的逝世不仅在英美等国家引起巨大反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我国媒体也对她的逝世进行了充分报道,不少报纸的书评版发表多丽丝·莱辛作品的书评。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说:“可以说,多丽丝·莱辛就像是沃尔特·惠特曼吹嘘自己那样:‘我是广阔无边的,我包容着万事万物。’对许多人来说,莱辛是二十世纪文学革命性的女性主义的声音——尽管她强力地抵制这样的分门别类。而对别的一些人来说,莱辛是一个‘太空小说’预言家,使用异想天开的手法和语汇解决人类进化和环境问题。”欧茨不仅对她的长篇小说推崇备至,还特别提到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的喜爱。她说:“她众多的长篇小说中,我喜爱的是《金色笔记》;她许许多多美妙无比的短篇小说中,我喜爱的是她著名的——《到十九号房间去》。”

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国内虽然有零星的翻译和介绍,但不系统,不全面。于是,2015年我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弗拉明哥出版公司的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选集,希望能全面引进介绍,承蒙厚爱,从而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我翻译了这个集子的上册《到十九号房间去》,下册《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由著名翻译家、上海大学教授裘因翻译。

 

简单说说这本书的一些作品吧。上文提到的那些经典名篇原来就有人译过,评论也不算少,这里就不再饶舌了,只说几篇我个人比较偏爱,大家可能不怎么熟悉的作品。

《目击证人》中的男主人公布鲁克先生是个小人物,属于在单位里可有可无之人。他费尽心机想引起同事的注意,却无人愿意多看他一眼。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目击”了一幕他不该“目击”到的场面——老板和女职员调情,后倒霉的不是无良老板和女职员,而是这位“目击证人”:他不得不灰溜溜地走人。这是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的悲剧,在英国如此,在中国恐怕也如此。作品很幽默,也有些苦涩。

两个年逾花甲的老头子,在瑞士一家旅馆里为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争风吃醋,斗智斗勇,到头来却发现,两人都曾有过在这家旅馆和一个女人春风一度的经历。这就是《女人》,写得真的很幽默,读完似乎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思索的东西。不多,但是有。

《他》似乎有些一言难尽,莱辛的很多作品都倡导女权主义、女性独立,但真正独立似乎是很艰难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但后还是不得不让丈夫回到自己身边,或者说她不得不回到丈夫的身边。作品似乎告诉我们,女性独立,谈何容易?

读上面三个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莱辛那独特的幽默风格,也可以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关于女性的、人性的、社会的、环境的……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莱辛更多关注的还是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女性,尤其是女性地位。《酒》和《二十年》都是爱情小说,都是爱之深才恨之切的那种让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爱情故事。有些伤感,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只不过我们许多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要恨死的那个人”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了,淡忘了,变成了可以作为笑谈的一段陈年往事。二十年后还要把那个人恨得要死,那是什么样的爱啊?!《终,我是如何丢掉了我的心》是篇爱情小说,却有些残忍。当一个人被爱情伤害,把心挖出来,看看那鲜血淋漓的惨状,看看那累累的伤痕,不忍看,终难忘,把心丢掉,轻装前行,没有他法,这是女主人公“我”的选择。惨了点儿,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一个作家都想要自己的房间,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天地,哪怕是陋室一间。读了莱辛的《一个房间》,会不会想到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呢?这一篇,若不是收到了小说集里面,我一定认为它是一篇散文,很抒情的散文。人物,似乎就是作者本人,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怎么看都不像是小说。小说散文化,似乎是英语小说的一个倾向?

《英格兰对英格兰》的英文原题为“England versus England”。其实,我很不愿意翻译成这个题目,苦思冥想很久,江郎才尽,只好照字面直译,效果真的像是一场球赛,某某队对某某队。不过,小说的确表现的是英国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对抗。故事中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靠聪明勤奋考上了英国学府,是光宗耀祖的事,但也给他带来无限烦恼,阶级差异使得他上不上,下不下,回到家里寻求精神的平静,却发现精神的家园没有了,回不去了;回牛津那座象牙塔,似乎那也不是他的天地,往前看,一个文科生,前途渺茫,事事都不如人……很有点我当年从农村考上大学,荣耀与自卑集于一身,这一矛盾体一直跟随我到年过半百。

莱辛的作品很好看,却不好译。翻译《天堂里上帝的眼睛》可谓吃尽了苦头。这篇作品反映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在德国所见所闻的德国人对英国人或明或暗的敌视。描写十分生动,许多情节触目惊心。读的时候很欣赏,然而译的时候,就不那么赏心悦目了。文中大量复杂的长句子、分裂句,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刚开始试译了几次,都不顺手,只好搁下来,过些时日再译,仍不顺手,只好放到了后才翻译。即使如此,稿也不算成功,修改时发现很多地方理解得不到位,甚至是错的,只好推翻重译。几经修改,才译成现在的模样。还是个“丑媳妇”,但必须“见公婆”了,再不“见”交稿就太晚了。其他作品也往往是交稿后发现不满意,一改再改,希望能拿出一个让读者满意的译本,但因译者水平所限,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诚恳欢迎读者对拙译多提意见,译者一概表示感谢。

2019年10月22日是多丽丝·莱辛一百周年诞辰,英国在东英吉利大学英国文学翻译中心举行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予以隆重纪念。各国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新的多丽丝·莱辛研究热潮,出版界也在出版莱辛作品的多语种版本。我国在这个时刻出版她的中短篇小说集毫无疑问是对这位文学大师好的纪念。

本人申报的“多丽丝·莱辛小说集《到十九号房间去》的翻译及研究”(项目编号:19-006A)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9年年度校级重点课题立项。本书系该项目的成果之一。特作说明。

 

杨振同

2019年11月稿

2020年1月22日再改于南国商学院英文学院



导语摘要

《到十九号房间去》为多丽丝·莱辛短篇代表作Ⅱ,国内首次译介,含十九篇作品,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四十余年间。莱辛道出人际关系中的激情与困惑,在冷静地剖解日常中,竖起一面镜子,便于人们对镜自照。

另有短篇代表作《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英国作家。生于波斯(今伊朗),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父亲的农场上长大。1949 年,带幼子和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回英国,从此走上文坛。一生著作等身,形式多样,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自传、散文、剧本等。作品涉及二十世纪英属非洲殖民地、南非以及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及欧洲局势,着重呈现内心世界的复杂、困惑和彷徨。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1950)、《金色笔记》(1962)、《特别的猫》(1967)、《第五个孩子》(1988)等。2007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为“女性经验史诗的抒写者,以怀疑、激情和远见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译者简介:


杨振同(1965—  )


文学翻译家,译审,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广东省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译著有《世间之路》《致命约会》《故事开始了》《通向慕尼黑的六座坟墓》等;文学短篇译作两百余篇,逾三百万字,散见于《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艺》《当代作家评论》和《湖南文学》等刊物。另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杨振同)


前言(多丽丝·莱辛)


恋爱的习惯


女人


穿过岩洞


快乐




另外那个女人


天堂里上帝的眼睛


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


楼顶上的女人


终,我是如何丢掉了我的心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


一个房间


英格兰对英格兰


两个陶匠


男人之间


目击证人


二十年


到十九号房间去


 


说明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论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



内容摘要

《到十九号房间去》为多丽丝·莱辛短篇代表作Ⅱ,国内首次译介,含十九篇作品,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四十余年间。莱辛道出人际关系中的激情与困惑,在冷静地剖解日常中,竖起一面镜子,便于人们对镜自照。


另有短篇代表作《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英国作家。生于波斯(今伊朗),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父亲的农场上长大。1949 年,带幼子和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回英国,从此走上文坛。一生著作等身,形式多样,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自传、散文、剧本等。作品涉及二十世纪英属非洲殖民地、南非以及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英国及欧洲局势,着重呈现内心世界的复杂、困惑和彷徨。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1950)、《金色笔记》(1962)、《特别的猫》(1967)、《第五个孩子》(1988)等。2007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为“女性经验史诗的抒写者,以怀疑、激情和远见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译者简介:

杨振同(1965—  )

文学翻译家,译审,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广东省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译著有《世间之路》《致命约会》《故事开始了》《通向慕尼黑的六座坟墓》等;文学短篇译作两百余篇,逾三百万字,散见于《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艺》《当代作家评论》和《湖南文学》等刊物。另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精彩内容
到十九号房间去我觉着,这是一个智力失败的故事:罗林斯夫妇的婚姻就是以智力为基础。
他们结婚的时候,比他们那些已婚的朋友们年龄都大:二十七八岁,心智已经成熟。两个人都有过很多次恋爱经历,甜蜜的而不是痛苦的恋爱经历;他们相爱的时候——他们的的确确是相爱的——彼此之间已经了解了一段时间了。他们开玩笑说,他们都为对方保留了“真爱”。他们等了许久(但没有太久),等待这“真爱”,这件事本身就是他们那理性的鉴别力的证明。他们的很多朋友年纪轻轻就结婚成家了,而今(他们觉得)可能为失去的机会而后悔不迭呢,而别的朋友呢,还没有结婚的朋友,在他们看来似乎枯燥乏味,自我怀疑,有可能走进绝望的婚姻或者浪漫化的婚姻。
不光是他们,连其他的人,都觉得他们是天生一对:他们的朋友们感到欣喜,是他们幸福的另一个证明。他们在这一群人或者这个组合当中扮演了同样的男人和女人角色,如果这样一个宽泛的、联系松散的、不断变换着的精英群体可以被称为一个组合的话。他们凭着自己的克制、幽默以及由痛苦的经历而得来的节制等美德,成了别人求教的对象。他们过去是,现在也是可以信得过的。他们属于一男一女自我结合的情况,任何人都没想过把他们结合起来,可能因为他们彼此过于相像了。不过这时候大家就惊呼:当然了!真般配啊!我们以前怎么从来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呢!
他们就这样在众人的欣喜之中结婚了,而且由于他们富于远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感知,什么东西对他们来说都不意外。
两个人的工作工资都很高。马修在伦敦一家大报任副主编,苏珊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不是那种当编辑或者经常抛头露面的记者的材料,却远远不止是“一位副主编”,是那种不可或缺的背景人物之一,那些在聚光灯下的人物之所以光彩照人,自然少不了他这种背景人物的坚定支持和激励。他对这个职位心满意足。苏珊画广告画很有天赋,她对她所负责的广告很有创意,但她不知怎么的,对这些广告并没有感到极其强烈的好恶。
他们结婚之前,两个人各自有一套公寓,但他们觉得,把哪一套公寓当作婚房都不算明智之举,因为不管搬进谁那一套公寓里,对另一方而言都像是人格上的臣服。他们就搬进了南肯辛顿的一套新公寓,还明白无误地达成共识:一旦他们的婚姻确定下来(这个过程他们都知道不会很长,而且实际上更多是对大众智慧的幽默让步,而不是对他们自己应做之事的妥协),他们就买一座房子,建立一个家庭。
于是就发生了这些事情。他们在他们那套迷人的公寓里住了两年,举办形形色色的聚会,也去参加聚会,成了一对人见人爱的年轻夫妇,然后苏珊怀孕,辞掉工作,他们在里士满买了一座房子。生儿育女也带有这对夫妻的一贯风格:他们先是生了一个儿子,接着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一切都对,都合适,都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如果可以自愿选择的话。不过话说回来了,人们的确感觉到这两个人是自愿选择的;这个平衡、理性的家庭只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能准确无误地有意识地做正确的选择。
就这样,他们和他们的四个孩子住在里士满那座带花园的房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想要的每一样东西,规划的每一件事情,如今都一一实现了。
然而……嗐,连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肯定有某种平淡乏味……是的,是的,当然了,他们偶尔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什么样的感觉呢?
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条蛇在咬自己的尾巴。马修那份工作是为了苏珊、孩子、房子和花园——这一大份家业需要有一份工资很高的工作才能维持。苏珊那讲求实际的聪明才智为的是马修、孩子、房子和花园——一个星期没有了她,任何一方都会垮。
可是如果他们两人之中有谁说:“其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这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孩子吗?可是,孩子是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中心,成为活着的理由的。孩子可以是一千个使人欣喜、非常有趣、令人满意的东西,但是孩子绝不可能成为赖以生存的源泉。孩子也不应该是生存的源泉。这一点,苏珊和马修两个人都心知肚明。
为了马修的工作吗?荒唐。那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但却很难算是一个生活下去的理由。马修这份工作做得很好,他为此感到自豪,然而,几乎不能指望他为那份报纸感到自豪;他所看的报纸,他的报纸,并不是他所供职的那家报社的报纸。
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情?嗳,这话差不多快说到点子上了。假如这不是一个中心,什么是呢?是的,正是围绕着这一点,他们的爱情,这整个不可思议的架构才转动起来。不可思议,肯定是的。苏珊和马修两个人很多时候都这样想,都看着他们所创造的这个东西:婚姻、四个孩子、大房子、花园、女佣、朋友、汽车……而且这个东西,这个实体,所有这一切说来就来了,就像空穴来风吹出来似的,看到这里,他们暗地里都不敢相信。不可思议。所以,这就是中心点,是源泉。
…………

媒体评论

亲爱的多丽丝·莱辛:年龄在文学上不是个问题。您永远都年轻而睿智,年老而叛逆。您在所有的小说家中*不趋炎奉迎。您和命运及现实的搏斗一直都是重量级的;什么东西都不能诱使您离开这个拳击场。在过去的五十八年里,您的作品温暖过也激怒过全世界的人们,并手挽手引导着他们。您帮助我们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问题,您还为未来创造了一个文本,让未来可以带上一个时代的味道、偏见和生存策略、日常琐事和快乐前行。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多丽丝·莱辛许许多多美妙无比的短篇小说中,我*喜爱的是她*著名的——《到十九号房间去》。

——美国作家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对于多丽丝·莱辛来说,个人的人生、罪孽和幸福都是历史的不同面向,因此即便是在短篇小说里,她也是其时代和该时代良心的记录者。

——英国学者 洛娜·塞奇

 

对于我们这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格兰生活过的人们来说,《到十九号房间去》里的故事都在认知体系的范畴里。我做不到客观地评价其中的某些故事;《恋爱的习惯》和讽刺性惊人的《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塑造了我作为个体的看世界的方式。

——英国作家 安吉拉·卡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