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记录着我30多年来学习和思考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我因为对文学艺术中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涉足美学,又因为美学的问题进入哲学,后来又进入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领域,在众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帮助下,终于对审美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机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于2002年编撰为《审美发生论》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修订后以《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在人民出版社第二次出版,本次修订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第三次增补。每一次的修订都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理论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完善;二是表述方式的准确、生动和体系化。本书从2002年开始,一直作为普通高校中文类、艺术类、新闻传播类、教育学类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美学课程教材,受到学生的喜爱。每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都会留下许多赞美之辞,普遍的评价是内容生动有趣,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
本书对于审美现象发生机理认识的突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认识。思维方式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模式,生理上表现为大脑皮层不同的神经联系通道,意识上表现为不同的思维特点。同样的外部信息,思维方式不同,得到的认识结果就不同。以往人们只重视认识结果,不重视思维方式,不同认识结果之间经常发生争论,实际上就像盲人摸象后产生的分歧一样。
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叫作感性思维方式,由主体的感情主导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叫作理性思维方式,由理性的认识主导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在这两种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根据运用的材料不同,思维又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表现形式不同,思维又分为经验思维和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依据不同,思维又分为本体思维和现实思维;根据思维的范畴不同,思维又分为单项思维和整体思维:等等。美学研究重点涉及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本体思维方式,一种是现实思维方式。
本体思维方式认为,世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万事万物皆由本体演化而来。在古代西方,本体思维方式占据主流地位。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柏拉图自然而然地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在于事物中存在他称之为“美”的元素。柏拉图以“什么是美”的一声喝问,拉开了美学理论研究的大幕,也把传统美学带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的“迷途”。
导语摘要
《现代美学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运用现实思维方法,构建了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构建了以审美化教育、纯粹审美教育和审美自我修养为主体的现代审美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
赵惠霞,二级教授,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美学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历任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美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校级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首批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课程“现代美学”主讲教师。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及各级各类教改项目近40多项;出版《现代美学》《爱情美学》《广告美学》《审美发生论》等美学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级以上奖励15项。
主讲的网络公开课有“现代美学”和“爱情美学”。
目录
章 美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美学的由来
二、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美学的研究目的
一、传统美学的研究目的及其由来
二、现代美学的研究目的
第三章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四、审美现象的分类
第四章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归纳方法
二、哲学思辨方法
三、心理分析方法
第五章 审美现象发生机理
一、显功利审美现象发生机理
二、隐功利审美现象发生机理
三、审美现象发生机理概述
第六章 社会生活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一、人际影响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二、社会地位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三、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四、功利追求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第七章 生理本能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一、好奇本能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二、性本能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三、创造本能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四、生死本能形成审美心理规律
第八章 感觉器官在审美中的作用
一、视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二、嗅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三、触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四、温度感在审美中的作用
五、空间感在审美中的作用
六、听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第九章 审美心理变化规律
一、审美心理增强规律
二、审美心理衰退规律
第十章 艺术审美的机理与规律
一、艺术的定义
二、艺术基本形式引起美感的机理
三、艺术内容引起美感的机理
四、艺术欣赏中美感的特点与类型
五、艺术审美的特殊规律
第十一章 审美教育的机理与规律
一、审美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类型
三、审美化教育
四、纯粹审美教育
五、自我审美修养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现代美学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运用现实思维方法,构建了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构建了以审美化教育、纯粹审美教育和审美自我修养为主体的现代审美教育体系。
主编推荐
赵惠霞,二级教授,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美学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历任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美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校级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首批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课程“现代美学”主讲教师。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及各级各类教改项目近40多项;出版《现代美学》《爱情美学》《广告美学》《审美发生论》等美学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级以上奖励15项。
主讲的网络公开课有“现代美学”和“爱情美学”。
精彩内容
《现代美学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和规律》:
4.康德的分类方法
在美学史上,康德关于审美对象的分类影响。康德(I.Kant,1724-1804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杰出的哲学思辨派美学家。康德把美的事物分为自由美和附庸美两类。康德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无条件的、纯粹的;但是他也发现,生活中大量的美的事物是有条件的、不纯粹的。
康德对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对象做了明确的划分:“有两种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种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第二种却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概念的对象的完满性为前提。种唤作此物或彼物的(为自身而有的)美;第二种是作为附庸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归于那些隶属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对象。”关于自由美,康德列举了花、鹦鹉、蜂鸟、极乐鸟、海洋贝类、希腊风格线描的簇叶饰、音乐里的无标题的幻想曲、缺歌词的一切音乐等。总之,它们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不表示什么,人们欣赏时没有任何目的或前提。关于附庸美,康德列举了“一个人的美(即男子或女子或孩儿的美),一匹马或一幢建筑物(教堂、宫殿、兵器厂、园亭)的美”,认为它们是以一个目的的概念为前提的,这概念规定这物应该是什么,譬如一个男人或女人,人们就是从其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要求来评价他们的,符合这些要求的,才能给人快感。所以,康德认为这种美是附庸的、有条件的。
康德对审美对象的划分与哈奇生对审美对象的划分有点近似。哈奇生的美是从对象自身看出的,康德的自由美则是对象不依赖什么;哈奇生的相对美依赖“摹本或另一事物”,康德的附庸美则依赖概念。表面上看,两个人所说的两类美的事物,都是一种自身独立而美,一种依赖其他事物而美。然而,所依靠或不依靠的事物的不同,使得康德的划分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5.社会范畴分类方法
以上对于审美对象的四种分类方法,虽然标准不同,但共同之处都是把审美对象的特点作为分类的依据。在美学研究中,还有一种关于审美对象的分类方法,不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的特点,而是根据审美对象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范畴进行划分的,称为社会范畴分类方法。
柏拉图把美分为形体美、心灵美、知识美和理念美,可以看作社会范畴分类方法的滥觞。在此之后,黑格尔运用这种分类方法,提出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概念。虽然远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就成为审美研究的对象,但是黑格尔把“艺术美”与“自然美”相对,实质是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划分,这两个概念也就具有范畴分类的意义。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美在生活”,提出与“艺术美”相对的“现实美”概念,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这些都是运用社会范畴分类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的分类,在美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者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把审美对象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种类型。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自然美指自然界的美的事物,艺术美指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这三种类型涵盖了全部的审美对象,清晰地表现了不同审美对象的存在状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划分,是运用社会范畴分类方法的结果。运用这种分类方法,还可以对这三种类型的审美对象进一步细分。比如“艺术美”可以细分为语言艺术美、造型艺术美、音乐艺术美、综合艺术美等,语言艺术美可以再细分为小说艺术美、诗歌艺术美、散文艺术美等,小说艺术美还可以再分为长篇小说美、中篇小说美、短篇小说美等。对于社会美和自然美,同样也可以进行类似的细致划分。
对审美对象进行诸如此类的划分,一方面,有利于认识各种审美对象的特点,深化审美现象发生机理及其规律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部门美学的发展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