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7.5 5.7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涂凌波 丰瑞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63101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8988442
上书时间2024-11-21
用好讲座这堂“课”
王晓红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是蔡元培先生所秉持的大学办学理念。蔡元培先生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各类观点的交流交锋提供机会。这种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和教育精神为北京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蔚为大观。其中,开办讲座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呈现形式。蔡元培到北京大学后不久,就开始筹划开设法国文学、哲学、美术等讲座,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契机。
审问慎思以学优,他山之石以切悟,笃志躬行以求精。每周五下午,邀请来自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一项重要的教学传统,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20 多年。我们认为,新闻传播教育既要站在实践的前沿,也要站在理论的前沿。在邀请业界一线专家的同时,讲座逐渐扩大专家学者邀请范围,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以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边界的认识。
于我看来,一所好的大学要有名师大师,校外名家的讲座亦必不可少。讲座中的内容多是前沿的,也是鲜活、生命力的。通过讲座,校园中的学生可以从小我的视野跳到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讲座看似不成体系,但作为高光时刻,其内容都是知识精华,是成体系的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讲座之于专业教育的意义来说,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实践应用;学校课程教育提供的是基础性的、成体系的知识内容,更偏向对理论、概念、逻辑、技术等的描述层面,与业界实际操作存在一定隔阂。讲座这种形式打破了这种隔阂,能够将前沿的实践经验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业界带来的鲜活经验有助于学生突破自身创新的局限,从而有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实践。
二是认知行业,了解前沿。讲座中的多数专家来自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线,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们能够以视角对新闻传播行业有更直接、多元、深刻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行业认知主要来源于老师的课程讲授或是个人及团队实践,这种认识多停留在表象层面。讲座则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种知识的滋养:新闻一线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何表达新闻更能打动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看待和应对传播格局变革?学生们得到的是直接来自技术应用层面的知识,这种知识更具实践指导性。
三是方法习得,学以致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内容纷繁多样,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可是为什么还要有讲座这种形式呢?线上电子阅读是一种便捷的知识分享方式,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必不可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讲座能为我们带来的另一重要收益就是能够借鉴学习他人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无论是开展学术研究,还是进行新闻传播实践,讲座中的各位专家都始终站在一线,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手段值得我们学习。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越发深刻介入新闻传播领域,信息传播生态格局不断发生变革,如何运用新思路、新手段,把握新趋势、新规律,解决新挑战、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严肃对待。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重新思索,在完善课程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通过讲座等形式搭建校内与校外、学界与业界连接的桥梁,盘活各类资源,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以迎接传媒转型带来的挑战。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为视听新媒体、媒体融合、智能传播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多项重点课题。
《传媒大家谈:媒体人的24 堂精进课》邀请了24位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今日头条、喜马拉雅、刺猬公社等新媒体,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和权威专家学者,从国际传播、媒介融合、网络舆论、社交媒体、传播研究、纪实影像等6个部分,分享当今传媒行业的前沿观点和思考,以及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
本书是一份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语言生动的“知识地图”,不论是专业学习者、传媒工作者,还是传媒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取业界的探索经验和创新的路径,思考传媒业和从业者面临的困惑。
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系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二等奖等荣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传播思想史等。
丰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电视摄影系副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西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导演的纪录片《走进和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营生》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新人奖;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以主要参加者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影视人类学等。
序
用好讲座这堂“课” 王晓红………………………………………………… 1
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 曾祥敏………………………………………………… 4
部分 国际传播 全球视野
第1 讲 把“中国故事”讲有趣
——关娟娟谈“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 ……………………… 003
第2 讲 从他塑走向自塑
——张勇谈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010
第3 讲 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精神与能力
——田冰谈新时期国际新闻报道… …………………………………… 018
第4 讲 得媒体者得天下
——李若谈美国大选与媒体关系… …………………………………… 029
第二部分 发掘新闻 在地经验
第5 讲 你所不知道的经济报道
——张勤带你探索电视经济报道的节目制作… ……………………… 041
第6 讲 新媒体时代,怎样找到新闻的后一张拼图
——刘万永谈实用的业界采写编教程… ……………………………… 051
第7 讲 新媒体“槽点”与传统媒体“节操”
——蔡方华谈“团结湖参考”是怎么“火”的… …………………… 061
第8 讲 走进“上帝之城”
——刘骁骞从新闻视角还原真实的“缉毒行动”… ………………… 069
第三部分 公共传播 理解舆论
第9 讲 打开中国复杂舆论场的三把钥匙
——杨禹谈网络舆论… ………………………………………………… 079
第10 讲 网络舆情特征与新动向
——段赛民分析当前国内网络舆情… ………………………………… 088
第11 讲 官员大V 的新媒体观
——杜少中谈政务新媒体与公共传播… ……………………………… 098
第12 讲 网络传播:学术挑战与发展机遇
——严军琦谈复杂网络与网络动力学… ……………………………… 106
第四部分 社交媒体 智能时代
第13 讲 传播格局的颠覆
——叶铁桥谈社交媒体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 121
第14 讲 耳朵的延伸:风从视频吹到音频
——郭亮谈互联网语境下的音频产品… ……………………………… 132
第15 讲 短视频红利
——刘通谈移动时代的直播和视频新趋势… ………………………… 142
第16 讲 再一次,让电视起飞
——赵蕾谈TV 时代如何玩转电视… ………………………………… 152
第五部分 传播范式 跨界探索
第17 讲 媒介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周树华谈如何理解传播过程与效果… …………………………… 165
第18 讲 大众传播到尽头了吗?
——孙志刚分析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新发展… ……………………… 175
第19 讲 美学与传播学的交相辉映
——宣明栋谈数据可视化的理解与运用… …………………………… 187
第20 讲 数据新闻教学与应用
——杜英谈香港高校的数据新闻教育… ……………………………… 196
第21 讲 数据可视化和数字化故事叙述
——周柳宁谈可视化产品的创作… …………………………………… 203
第六部分 视觉传播 纪实影像
第22 讲 获奖只是人生“逗号”
——黄文解读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 …… 215
第23 讲 蹲守的力量
——秦博谈纪录片、新闻报道的创作要素和经验… ………………… 227
第24 讲 中国纪录片如何拥有国际视野
——李侠谈创作得与失… ……………………………………………… 238
编者的话
课堂在线下 交流在云端…………………………………………………… 249
《传媒大家谈:媒体人的24 堂精进课》邀请了24位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今日头条、喜马拉雅、刺猬公社等新媒体,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和权威专家学者,从国际传播、媒介融合、网络舆论、社交媒体、传播研究、纪实影像等6个部分,分享当今传媒行业的前沿观点和思考,以及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
本书是一份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语言生动的“知识地图”,不论是专业学习者、传媒工作者,还是传媒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取业界的探索经验和创新的路径,思考传媒业和从业者面临的困惑。
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系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二等奖等荣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传播思想史等。
丰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电视摄影系副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西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导演的纪录片《走进和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营生》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新人奖;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以主要参加者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影视人类学等。
一所好的大学要有名师大师,校外名家的讲座亦必不可少。讲座中的内容多是*前沿的,也是*鲜活、具有生命力的。讲座可以让人从小我的视野跳到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
——中国传媒大学 王晓红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倾听者,也是表达者。我们共同搭建平台,在这里有分享,有交流;也有碰撞、有融合;更有前辈的传承,也蓄势着后辈的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 曾祥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