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学三论——德文直译全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性学三论——德文直译全本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1.1 3.5折 32 全新

库存19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任兵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67001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7927234

上书时间2024-11-21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读

 

性欲之下的我们——要么绽放,要么畸形

| 武志红 |

 

中学时读鲁迅的书,看到他写的两句诗——

野菊的生殖器下面,

蟋蟀在吊膀子。

当时我惊讶不已,不明白鲁迅为何会把盛开的野菊花说成性器官,把蟋蟀的鸣叫说成调情。

后来,只要看到女性手捧鲜花,我都会想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女人总是喜欢花,却不知道它是植物的生殖器。”能感觉到,花和性之间有着很深的关系,但其中的具体奥秘,我却并不知道。

直到学习精神分析,并且直接读弗洛伊德的书,尤其是这本《性学三论》后,我才明白了很多东西。

弗洛伊德的理论,被称为是“泛性论”,好像一切都可以用性去理解。这个观点很容易让人不舒服,但如果你逐渐接受这个理论时,人性的奥秘也就会徐徐向你打开。

光理论不行,还得有自己的体验,你才能真正形成这样的观察力。

例如关于花,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体验,是大学时,我一位好友结婚,我去给她物,可不知道送什么,决定干脆就送一大束花吧。我在北大校园旁买了一大束花,然后坐公交车去她家。路很远,要转两次公交车。这个行程中,我深刻地明白,男性和女性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一路上,几乎所有女性都会盯着我这一束花,而男性多数是熟视无睹。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送女性一束花,藏着这样的隐喻:你的生殖器,也像这束花一样盛开吧!

这不仅是男性的渴望,也是女性的渴望。男人女人,都渴望性。

性是世界的一个根本动力。越根本的东西,我们越不能直视它,所以围绕着性,我们也形成了种种禁忌,但观察我们自己时,你都会看到,它是怎样驱动着你。

一次,在北京与这套丛书合作方的涂道坤先生一起聊天,谈起自己的经历时,他说,他出生于四川一个偏远的煤矿,之所以能一步一步从穷乡僻壤走到北京,无非是源于两大动力:一是恐惧。他曾亲眼看见煤矿瓦斯爆炸死了很多人,那一具具尸体从井下被拖出来,摆放在井口冰冷的地面上,让人不寒而栗。那一刻,他想到自己将来的命运,毛骨悚然,他必须逃跑,避免成为矿工。而逃跑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而另一大动力,就是渴望找一位漂亮的妻子,这一动力的本质,就是性。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

中国人在性方面相对含蓄,但即使如此,孔子也说出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样的话。性所激发出的大欲望,是人类的共同诉求。其实不仅是人类,任何生物都时刻受到性的鼓舞。蟋蟀鸣叫,挑逗求爱,是为了吸引异性交配;花朵色彩缤纷,散发香味,是为了招蜂引蝶,让自身繁殖;人类将花作为表白工具,更是为了灵肉交融的一刻做着铺垫。在“力比多”的作用下,世间万物得以生长。

“力比多”是根植于我们体内的先天本能,就像一个蓄水池,从降生开始,就慢慢聚集水量,逐渐暗流涌动。人需要保护这股激荡在身体内的暗流,但也不能让它肆意妄为。为了防止“力比多”泛滥,人会用羞耻感、厌恶感、同情心以及道德感等,筑起约束的堤坝,将滔滔洪水引导向主河道。不过,如果压抑得太厉害,主河道阻塞不通,“力比多”就只能转向支流泄洪。而这种支流泄洪,则会让性以变态的方式出现。其实,所谓性变态,就是力比多的“主流”出口被堵塞或封锁,只能通过“支流”的形式释放能量。

一位60 后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事。他上大学时,有位舍友与他关系很好。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舍友对他说要去新华书店买点书,但不知怎么回事,两天两夜都没有回来。第三天下午,学校突然通知全体学生开紧急会议。在大礼堂内,校长厉声宣布:

“我们学校,竟然有一名大学生,在新华书店内耍流氓,学校决定开除他。”

当校长说出那个人的名字时,我这位朋友脑袋“嗡”的一声,犹如被人猛击了一拳,身体僵在了那里。他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个耍流氓的人就是自己的舍友。后来,朋友才知道,校长所说的耍流氓,就是“露阴癖”,即一种变态宣泄“力比多”的方式。

弗洛伊德说,露阴癖患者暴露自己的性器官,是期望交换窥视对方的性器官。露阴癖的人,往往也有窥阴癖。在幼儿阶段,随着孩子的性意识开始成长,不仅会关注自己的性器官,也对别人的性器官充满兴趣。我曾看到一幅画,画上的小男孩拉开自己的裤衩,一个小女孩正好奇地伸头往里看。这幅图的画面特别美,给我的印象是天真无邪。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年了,性意识却由于受到阻碍,还停留在幼儿阶段,那么小男孩的“幼态”,在成年世界里就成了病变。所以,对待“性意识”,正确的方式是像大禹治水一样进行“疏”,而不是像鲧那样采取“堵”。

“力比多”的主河道堵塞,对男性来说,容易患上“露阴癖”,而对女性来说,则容易患上歇斯底里症。

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杜拉一方面渴望性,具有异常强烈的性冲动。另一方面,她又觉察到了父亲与k 夫人的暧昧关系,以及k 先生与女家庭教师不正常的行为,这引发了她对性的羞耻感、厌恶感和道德感,并形成了压抑。异常强烈的欲望与异常强烈的压抑,这两股强大却完全相反的力量相互拉扯,经年累月,便诱发了杜拉的歇斯底里症。

换而言之,少女杜拉的歇斯底里症,实际上就是她的力比多长久无法宣泄和转化,在潜意识中积蓄下来,急需某种方式疏导,而终却以歇斯底里这种生理形式表现了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是心理诉求的一种替代,源动力是人们的性欲,是正常性欲一种变态的、消极的、隐性的表现形式。性,是人类原始的洪荒之力,却可以经过“疏导”进化为一种正常的性行为,并将其升华为一种艺术精神和创造力。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就是“力比多”的升华。每个人都曾对吸引自己的性对象,有过长久的凝视。同样,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将这种力比多升华为更高层次的追求。例如,“露阴癖”患者就可以把对性器官的关注,转化为关注整个人体的形态美,把潜意识中的渴望升华为一种艺术行为。正如那位因“露阴癖”而被大学开除的人,若干年后,就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性学三论》是关于性重要的著作之一,可以让人从本质上了解“性”,而这些本质的了解,不仅能帮我们正视自己的性,更能帮我们懂得别人的性,尤其是孩子身上的性。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旦明白了孩子言行背后的潜意识动机,就能避免很多误区。比如,当孩子充满好奇地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时,父母就不会不知所措,编造五花八门的故事糊弄孩子。而当父母生气到想打孩子屁股时,也能及时意识到,打屁股这种惩戒方式所引发的疼痛感,是成为受虐狂的快感根源。现在,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性教育不仅是认识性器官和生理现象,更在于能够尊重孩子身上的“力比多”,将其合理疏导,成为生命勃发的动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性学三论》对于孩子构筑正确的性观念,将大有益处。

后我想说的是,性如此重要,我们不要羞于谈及,更不应该压抑。我们应该将性视为花朵,在经过精心呵护、浇灌和引导后,便能衍生为生命的动力,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导语摘要

 

男人、女人,都渴望性。

性是世界的一个根本动力。越根本的东西,我们越不能直视它,所以围绕着性,我们也形成了种种禁忌。

《性学三论》是人类性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可以让人从本质上了解“性”,而这些本质的了解,不仅能帮我们正视自己的性,更能帮我们懂得别人的性,从而将性衍生为生命的动力。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由此,精神分析学说逐渐形成,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弗洛伊德不仅在潜意识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还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为20世纪的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写有《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等意义卓著的心理学作品。


导读简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微信@武志红(wzhxlx),微博@武志红。


译者简介


任兵,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日耳曼语言学硕士,中德文法对比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德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译有《我与你》《性学三论》等作品。



目录

 


序言


 


性学三论



性变态


性对象的反常 005


性目标的反常 016


性变态综述 025


神经症患者的性欲 028


局部冲动与快感区 032


为何神经症患者高发性变态 033


幼儿期的性欲 034


第二章


幼儿期的性


童年的性潜伏期及其中断 050


幼儿期的性表现 053


幼儿期的性目标 056


自慰式性表现 058


幼儿期的性研究 065


性器官的发展阶段 068


幼儿性欲的来源 071


第三章


青春期的性变革


生殖器主导与前期快感 087


性唤起障碍 091


“力比多”理论 094


男女有别 096


寻找性对象 098


结语 105


阻碍性正常发展的因素 109


 


《性学三论》的实践


爱情心理学



男性择偶时的一种典型心态 125


第二章


爱情生活中普遍的“降格”现象 137


第三章


处女禁忌 151


 



内容摘要

 


男人、女人,都渴望性。


性是世界的一个根本动力。越根本的东西,我们越不能直视它,所以围绕着性,我们也形成了种种禁忌。


《性学三论》是人类性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可以让人从本质上了解“性”,而这些本质的了解,不仅能帮我们正视自己的性,更能帮我们懂得别人的性,从而将性衍生为生命的动力。



主编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由此,精神分析学说逐渐形成,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弗洛伊德不仅在潜意识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还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为20世纪的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写有《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等意义卓著的心理学作品。

导读简介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微信@武志红(wzhxlx),微博@武志红。

译者简介

任兵,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日耳曼语言学硕士,中德文法对比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德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译有《我与你》《性学三论》等作品。



精彩内容

内文摘录

 

性变态

 

人类与动物真实存在的性需求,在生物学中被称为“性欲”。这种表述参照了“食欲”一词:由饥饿引发的觅食冲动。

在日常口语中,我们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引发“性欲”的“饥饿”;而在学术界里,这种造就性需求的“饥饿”,被称作“力比多”。

世俗舆论对性欲的本质和特征有许多成见。比如,性冲动在童年时期并不存在,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性发育才逐渐出现的;面对难以抵挡的性吸引时,性欲便会出现;

性欲总是萌发于两性之间的;性欲的目的是达成两性的交合,或至少达成通往两性交合的过渡行为。

以上这些说法与现实出入极大。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成见漏洞百出、偏颇且武断。

在详细阐述之前,我们先引入两个概念:一是性吸引力的来源,我们称之为“性对象”;二是性欲驱使我们去达成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性目标”。科学研究表明,在性对象和性目标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大量偏离常态的案例。这些反常案例与常态标准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正是我们所要探索的课题。

 

性对象的反常

 

流行文化对性欲的解读,完美契合了诗歌中对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人类被一分为二——一半是男人,另一半是女人,男人和女人苦苦寻觅对方,因为相爱而结合,因为结合而重新得以完整。正因如此,当人们听说,这世上居然有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或者有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时,一定会大跌眼镜。大家把这个群体称作“反性向者”或者“性倒错者”,将这种现象称作“性倒错”。尽管这个群体的确切人数很难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一定是非常庞大的。

 

  1. 性倒错

 

性倒错的行为表现

 

性倒错者的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类型。

(a) 型性倒错。这一类型的性倒错者只能接受同性作为性对象,异性不仅不能唤起他们的欲望,还会冷却他们的性冲动或者引发他们的性排斥。由于这种性排斥,男性会丧失性唤起的能力,或者在性行为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任何乐趣。

(b) 两栖型性倒错(性心理上的雌雄同体)。对于这一类型的人群来说,性对象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这一类型的“性倒错”没有性别指向上的排他性。

(c) 偶然型性倒错。当特定的外部条件令人无法觅得正常的性对象、却仍能够仿效正常的性行为时,一些人便有可能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并获得性满足,这一人群被称作偶然型性倒错者。

不同的性倒错者对于自身反常性向的认知,也往往大相径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合情合理的“力比多”,与正常的性向没有区别,因此激烈地追求与正常性向者平起平坐的权利。另一部分人则抗拒自己性向“反常”的事实,并将其视为一种病态的强迫症。

除此之外,性倒错还可以根据其存续时间的长短来分类。

一些人自从记事起便是性倒错的,而另一些人只在某个特定时期或是青春期发育之后,才出现性倒错的现象。5 性向颠倒这一特征,在一部分人那里会终生持续,而在另一部分人那里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只是正常性向的一段小插曲。换言之,一个长期拥有正常性向的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突然成为性倒错者。我们观察到,有些人能够在正常与倒错的性向之间游走。

尤为有趣的是,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与正常的性对象经历了尴尬的性行为后,其“力比多”开始以性倒错的形式呈现。

通常来说,上述不同类型的性倒错之间,并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才会坦然接受由来已久的性倒错,并将其视为自身属性的一部分。

许多学者不愿将各种性倒错类型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宁愿强调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也不愿强调不同类型之间的共性。

这当然也源于他们对这一群体的固有成见。即使各个类型的特点确实成立,我们也不应忽略不同类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与其将人强行归入某一类,不如让性倒错的光谱自行展开。

 

性倒错的解读

性倒错初被解读为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变异,这也与临床观察到的事实不谋而合,因为性倒错早是在精神病患者以及疑似患者身上发现的。这一说法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变异”与“先天”,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

 

变异

“变异”一词由于常被滥用而饱受诟病。但凡一种病不是由创伤或者感染造成的,就会被人们归为“变异”,这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根据马格南对变异现象的划分,就连的神经活动也不能免除“变异”的嫌疑。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变异”的认定究竟还有什么用途和新的内涵呢?事实上,以下两种情景应直接从“变异”的判定中排除:

(1)当事人的行为没有频繁且严重地偏离常态。

(2)当事人的生存和工作能力没有严重受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