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8.5 5.8折 ¥ 49 全新
库存135件
作者兰丽敏著,读品 出品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62064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7902344
上书时间2024-11-21
宋朝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一生跌宕,尝尽人生苦楚,却成为中国文坛上少有的长寿女词人。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经历了元祐党争、经历了朝代变迁、经历了夫亡再嫁,也经历了闪婚闪离。这些经历,让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黯然神伤的妇人。透过她的一生,我们可以窥见宋朝的社会风貌;透过她的诗词,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女性真实的情感世界。
兰丽敏,自由撰稿人,有着多年的执笔经验,工于历史人物传记描写,以能写出人物的真性情著称。她的文笔优美流畅,在生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兼顾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曾出版《大明三百年》《大唐女人》等多部作品。
目录·Contents
001 / 序章 独步千古
章 李清照的青葱时代
006 / 四面荷花三面柳
010 / 藕花深处的快乐童年
013 / 水光山色与人亲
015 / 淡荡春光寒食天
019 / 轰动京师
022 / 半笺娇恨寄幽怀
024 / 人物已共远峰秀
026 / 倚楼无语理瑶琴
028 / 初见赵明诚:和羞走
031 / 奇绝芝芙梦里情
034 / 袅袅娉娉何样似
第二章 佳人才子 千古绝唱
038 / 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
042 / 夫妇擅朋友之胜
044 / 情浓花颜俏
046 / 谁人可继芳尘
049 /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053 / 多情自是多沾惹
055 /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第三章 元祐党争 被迫分离
058 / 夫家娘家 一荣一枯
060 / 何去何从
062 / 凄凉离京
064 / 淡云来往月疏疏
066 / 离忧无可诉
069 / 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072 / 浮沉瞬间事
第四章 幸福时光 当时只道是寻常
076 / 幸福的归来堂
078 / 消魂是斗茶
080 / 纵横大论
082 / 自是花中流
086 / 群芳凋尽 凄苦愁浓
088 / 多少事欲说还休
091 / 她是愁人
094 / 凄凉哀怨的半夜凉初透
097 / 望断归来路
099 / 爱情重归
第五章 应悲易水寒
104 / 长寿乐
107 / 繁华事了
109 / 南渡之路道阻且长
111 / 可怜人似春将老
113 / 循城远览以寻诗
115 / 秋日更凄凉
117 / 南渡衣冠少王导
第六章 慷慨悲歌忧家国
120 / 人老建康城
123 / 故乡何处是
125 / 春意看花难
127 / 安用区区纪文字
130 / 赵明诚临阵脱逃
132 / 生当作人杰
第七章 天人两隔 悲痛欲绝
136 / 东山再起 意气风发
140 / 浓香吹尽有谁知
143 / 尚未出师身先死
145 / 仓皇不忍问后事
147 / 坚城自堕 杞妇悲深
149 /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151 / 梧桐落 又还寂寞
154 / 南迁再南迁
156 / 玉壶颁金 无妄之灾
第八章 赤胆忠心 一路追寻
160 / 颠沛流离 文物遗散
161 / 留得罗襟前日泪
164 / 凉生枕簟泪痕滋
167 / 我报路长嗟日暮
170 / 病起萧萧两鬓华
第九章 红颜劫
174 / 病势凶猛 牛蚁不分
177 / 仓促迎娶 暗藏阴谋
180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182 / 改嫁之事 是否属实
185 / 败德败名 争议不休
187 / 伤心枕上三更雨
第十章 风住尘香花已尽
190 / 千古风流八咏楼
192 / 学识渊博《打马赋》
195 / 欲语泪先流
198 / 魂梦不堪幽怨
200 / 继承夫业
204 / 怎一个愁字了得
208 / 如今憔悴 但余双泪
211 /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第十一章 玉箫声断 旷世才女归何处
220 / 不怕风狂雨骤
223 / 赢得满衣清泪
225 / 梦断愁浓 此情此恨
228 / 后的生命驿站
230 / 后记
232 / 参考书目
附录 李清照诗词选
宋朝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一生跌宕,尝尽人生苦楚,却成为中国文坛上少有的长寿女词人。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经历了元祐党争、经历了朝代变迁、经历了夫亡再嫁,也经历了闪婚闪离。这些经历,让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黯然神伤的妇人。透过她的一生,我们可以窥见宋朝的社会风貌;透过她的诗词,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女性真实的情感世界。
兰丽敏,自由撰稿人,有着多年的执笔经验,工于历史人物传记描写,以能写出人物的真性情著称。她的文笔优美流畅,在生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兼顾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曾出版《大明三百年》《大唐女人》等多部作品。
初见赵明诚:和羞走
前文已提王灼曾在《碧鸡漫志》中夸赞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与李清照同时的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也说,李格非的女儿善属文,于诗尤工。大名鼎鼎的晁补之也经常向士大夫们称赞李清照富有才气。可见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李格非家有位待字闺中、才貌俱佳的小才女是众所周知的。
于是,对于这位才女好奇心大起的赵明诚便拜读了李清照写的那些华美篇章。细读之下,不仅对其心生赞赏,也对李清照萌生了爱意。赵李两家祖籍都是现在的山东省,自然平素有所交往,据说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堂兄熟识。一次元宵节,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堂兄相约一起赏花灯,恰巧在相国寺邂逅了陪弟弟李迒前来赏灯的李清照,于是一场旷世姻缘就此拉开帷幕。
遥想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初遇,必是美好的、浪漫的。这边是青年才俊,那边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这边仰慕已久,那边早闻大名;一个是吏部侍郎之子,一个是礼部员外郎之女;一个爱好金石书法,一个擅作诗词文章。这不就是张爱玲《爱》里的情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
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在秋千上尽情嬉戏的少女从秋千架上下来,慵懒地揉了揉发酸的纤纤小手。本想“蹴罢秋千”稍作休息,玩个酣畅淋漓,岂料这时,有客人来访,她于惶遽之中急忙躲避,连鞋子都未及穿,只穿着袜子就跑开了。连头上的金钗也失落了,头发微乱泄露出了羞怯的姿态。就在快要进入闺房之门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倚门回首”,于是佯装“却把青梅嗅”来端详访客。那回眸一望,如一朵水莲,无限娇羞可人。
究竟是何人的到来能让天真任性的李清照如此紧张、害羞和失态,还让她特意写下这首词记述当时窘迫的场景?原来这位客人就是那位眉清目秀、浑身散发着书卷气息的书生赵明诚!
赵明诚出身于官宦富贵之家,他的父亲是北宋朝廷著名的新党中坚人物、时任吏部侍郎的赵挺之。受家庭的影响,赵明诚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并在父亲收藏金石文物的熏陶下,喜欢上了收藏古代的金石刻录文字,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在《金石录序》中自述说:“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
为了收集各种金石刻录文字,赵明诚四处结交朋友。据说他九岁时随父亲到徐州上任,即在当地收集一些古代刻录;十六七岁的时候,已经在该领域小有名气了。
赵明诚的姨夫陈师道是当时文坛的名人,他在徐州任职时得到了柳公权所书的《刘君碑》,还特意写信告诉赵明诚。这时赵明诚之父已回京担任要职,可是陈师道并不与之交好,却只愿跟赵明诚这个后生小辈书信往来,由此可见他对赵明诚的赏识。赵明诚十八岁的时候,有传国玉玺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出土,送到京师后,当时朝中的将作监李诫亲手拓印了两本,其中一本就送给了赵明诚。由此可见,年纪轻轻的赵明诚在收藏界已然成了金石学大家。
也许是姻缘天注定,赵明诚与李清照这两个优秀的青年男女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低首弄青梅”,李清照娇羞地望着如意郎君向自己走来,盼着他陪自己共度以后的人生岁月。
情浓花颜俏
宋朝的集市里,常常会看见一些挑着卖花担子走街串巷的人。他们的一肩春色、一担花香,把春天繁闹的都城染得生机无限。爱美的李清照看见后,忍不住从货郎手中买下了一枝鲜美的花儿,买花既是赏花,也是装扮自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作这首《减字木兰花》的时候,正值与赵明诚新婚燕尔之际。这首词可谓是两人幸福的缩影,在《北宋词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青春妙龄的少妇李清照,买花是为了赏花,是对美的欣赏;同时也是为了装饰自己,珍视自己的青春年华。花季女子,爱美丽的鲜花。这时候的精心化妆,当然是为了博得丈夫赵明诚的赏识,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幸福爱情执着追求的含义。一心想获得丈夫全部爱情的女子又是‘小心眼’的,她会对周围一切与自己比美的事物发生莫名其妙的忌妒,这种忌妒又转过来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爱。因此,买得鲜花的李清照,忽然多出了一个心眼:不知丈夫是否会更赏识这花儿,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信心、争强好胜的李清照,便一定要与花儿比个高低,特意将花儿‘云鬓斜簪’,让丈夫仔细端详,究竟谁更漂亮。通过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
这首词清丽活泼,明白如话,不仅体现了李清照娇俏任性、活泼烂漫的个性,而且词意不深,充满了隐忍的情欲气味。故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并非出自李清照之手。赵万里辑《漱玉词》时,便说此词“词意浅显,亦不似她作”。可是,李清照作为文学大家,难道就一定得写让人看不懂的词作?非也。纵观大家,其作品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就是因为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而被人们所喜爱。唐代曾流传这样一首词:“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李清照的词意显然是从这首词中化用而来,但显得更雅致、更含蓄。李清照虽已为人妇,但终归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而少女的娇羞烂漫,以及“小心眼”的撒娇在“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是在如今看来,依然可以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恩爱的过往。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日日相伴的日子并不长,当时赵明诚还未从太学毕业,婚假休完后每月只有初一、十五方能回家探望。而李清照嫁进赵府离开了父母的身边,也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此时的她没有爱人常伴身侧,闲来无事时怎能不怀念丈夫陪伴自己的美好时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元代文人伊世珍的《琅嬛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却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李清照的这首词可谓将相思之苦倾吐得淋漓尽致,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明艳的红,残留的香,凋零之感沁入肺腑,这种明艳之下的残凉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悲。“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口气看似清淡,却透着丝丝缕缕的怨。这一悲一怨流露出的正是对两人新婚时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丈夫的思念。可是,丈夫是太学生,不得不以学业为重。李清照只能盼着初一、十五快点到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自语式的问答,叹息间似乎可以看到李清照眺望的眼神和眼神背后对幸福的深切期许。那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期盼,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漫长等待。这种望穿秋水的神态,美丽而又忧伤。抬起那迷离的双眸望向苍天,云的深处,天的尽头,一行大雁正缓缓地向南飞去,是在报告秋来的消息,还是为有情人寄去思念的信笺?“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在那无数个南归与北来的雁阵中,寄托了多少离人的哀思!
下片李清照将别后的相思写得感人肺腑,“花自飘零水自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幸福的流逝如此匆促,而守望的时光又如此孤寂,但孤寂的又何止一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短短八个字把二人异地同心、遥相思恋的景象描述得清清楚楚。这时的相思自然与幸福交织在一起,两人思念着彼此,也怀念着当时相依相伴的幸福时光,而这幸福时光的记忆更衬托出分隔两地之人的孤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末三句余韵袅袅,传达出一种让人回味不已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此句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说:“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类易安而小逊之。”宋词中相思之作不少,其中也不乏俗套,而李清照凭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高超的文学修养写出了这首出众的小词。
很多诗人和词人都是“男子作闺音”的高手,如李白、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曾写出优秀的反映女子心态的诗词。可是,他们大多是从男性角度来感受、想象和猜度女性的心理及情感,仔细品来,总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也不够细腻。而李清照、朱淑真等女性词人则完全是从自我的真实感受出发,故而她们的诗词更能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在所有红颜词人中,李清照的词显得格外亮眼,其抒发的离愁别恨也格外唯美动人。
王灼《碧鸡漫志》云:“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明人李廷机在《草堂诗余评林》中这样赞赏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他说:“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隔着千年的时光,透过这则优美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李清照乘着一叶扁舟,呆呆地望着天上的云朵,期盼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能够带来赵明诚寄给自己的书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