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说·徐悲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民说·徐悲鸿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54.1 7.5折 72 全新

库存10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先让,新民说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521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2元

货号25226348

上书时间2024-11-20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徐悲鸿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在创作、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以及美术教育方面,均有卓越建树。

我是在他生命后的五年(1948—1953)受到他的教导,后来又在他曾经执掌的中央美术学院执教三十余年。在这所中国艺术的高等学府中,很多方面能够看到他的影响。教与学、继承与革新都离不开老院长徐悲鸿的精神和主张。

徐悲鸿的学生众多,、二代的学生属于我的师长辈,他们中不少人写过研究和纪念徐悲鸿的文章。目前我师长辈的人,有的已陆续离世而去了,现在剩下我们这第三、四代的学生。如我等较年轻者也已至七旬,对徐悲鸿老院长再不写点什么,一切就晚了,何况近些年来心中对老院长不是没有想谈的话题。

本来20世纪60年代以前,徐悲鸿好像已盖棺定论了,因为他各方面成就显著,没有什么异议。可是到了80年代初,社会走向开放之时,在新一代青年学生中,泛起一股重新评价徐悲鸿的潮流。蒋碧微写的《我与徐悲鸿》,曾在台湾出版,1985年开始在《中国美术报》上连载。这对青年学生来说,好像找到了一个认识徐悲鸿很新鲜的层面似的。再加上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冲击,青年一代头脑中产生了波动。就拿教学秩序一向平稳的中央美术学院来说,有的教员也茫然无所适从了。原有的一套教不下去,新的一套尚未建立,疑云四起,教与学之间出现了彷徨,出现了一种反思和重新比较的倾向。直至80年代中期,教学开始进入明朗程序,简单说,就是将被动局面转向主动,实施敢于面对西方现代艺术,取其优秀者兼容并包的方针。

上面谈到的教学一度动摇,其中包括否定徐悲鸿的教育和艺术方向。当时海外和国内少数美术理论家、画家,集中指责徐悲鸿在20“落伍”的写实主义引进到了中国,使中国的美术步伐落后世界潮流半个世纪之久。徐悲鸿成了中国美术事业上的“历史罪人”。

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厚彼薄己的不公平现象,竟少有像样的文章出来从正面回击反驳。

时间是好的冲刷剂。徐悲鸿的民族气节谁能抹掉?他的功绩谁能代替?他所倡导的美术教育经验,全国美术院校不是照样在执行吗?!

“廖静文当年在徐院长去世时,即向文化部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看来那时她就是为了以后写这本书而做了思想准备。太有心了,可佩。”

后来我知道她的儿子徐庆平在法国留学,毕业论文写的是徐悲鸿的艺术。他回国后与母亲一起,为他的父亲徐悲鸿及其艺术能弘扬国内外,默默地、艰难地工作着。

记得1993“只能求悲鸿的学生帮忙了,总不能拿悲鸿的画去呀。”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她的奔波辛苦和处世之无奈。

尤其我又得知她的小女儿芳芳,在美国也走上了宣传她父亲的艺术道路。这真是一幅十分感人的图画:廖静文和她与徐悲鸿生的一儿一女携手共事,那不止是为了个人和家族,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文艺事业在努力奋斗着。

我从美术教育阵线上退下来,几年来居住海外。在讲授中国近代和现代美术史时,必然讲到徐悲鸿本人和他的艺术,并且着墨颇多。这一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徐悲鸿像一道门槛,不讲他就不可能迈过去,他确实是一座里程碑,是不可超越的一个存在,影响深远。

身处西方的艺术天地里,你不做比较是不可能的,这种文化艺术上的比较是时时的、处处的,是必然要去做知己知彼的思考。比较思考后,便会感到中国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它因祸得福的一面。难道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的诸现代流派,必须成为世界定律,要每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去遵守吗?这不禁令人怀疑。何况东西方的文化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都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藏。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么多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艺术,其中有共性,但是相差相异是必然的,是可歌颂、值得肯定的,互相学习交流是必要的,可以各走各的路,何必去规整划一呢?

历史上曾出现过你统一我、我统一你的悲剧,而在文化艺术领域里消灭践踏别国文艺的愚昧现象也存在过。因而更显出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可贵性,以及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调的重要性。

这里不存在民族主义的偏激。持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才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多么令人骄傲,因为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世界才得以更加绚丽多彩。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可能身在海外会产生一种空间,可以远距离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思考。这种思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徐悲鸿之难得、重要。他当年也身处国外学习西方,做深入虎穴的艰苦努力,其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艺术健康发展,这种崇高的精神永远值得尊重。我们中国出一个徐悲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太应该去珍视他。因而又深感对徐悲鸿可写的方面太多太必要,应用实事求是的尺码去评说他、研究他。

虽痛惜自己知识的浅薄,情之所至只好跃跃欲试了。况且徐悲鸿老院长生前亲自教过我,我还得到过他的奖励和爱护。今天提笔写他,某些方面,也是为了纪念。徐悲鸿一生的业绩以及他那多彩的感情世界,都是明明了了毫无遮掩,可释可解。

所有这些,都应该在一个前提下被阐述,那就是徐悲鸿一生的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离开这个前提去单纯谈他某一个生活层面,必然显得毫无意义。

一代宗师徐悲鸿的出现,是时代的赋予。徐悲鸿是文艺界在近现代中国要奋强、要艰难地与世界争高低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位有骨气的民族斗士。

这就是我要写老院长徐悲鸿的缘起和动机。

 

杨先让



导语摘要

“徐悲鸿是谁?”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19481948—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

读完此书,没人会比你更懂徐悲鸿!



作者简介

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11 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 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黄河十四走》《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目录

缘 起


章 成功道路上的四个关键


    一、随父习文学艺(1901—1915)


    二、从上海滩到北京(1915??—1919)


    三、欧洲留学八年(1919?—1927)


    四、献身美术事业(1927—1953)


第二章 感恩报国


    一、教学与国画革新


    二、戴德图报


    三、一生爱才


    四、创作报国


    五、收藏与交流


第三章 独持卓见


第四章 情感世界


    一、蒋碧微


    二、孙多慈


    三、廖静文


第五章 孤鸿既去 静文留声


    一、无私捐献 重拾学业


    二、设馆纪念 著书立传


    三、亲力推广 后继有人


    四、夜夜幽梦 踽踽还乡


徐悲鸿年表


后 记


再版后记


重版后记


附 录 杨先让艺术简历



内容摘要

“徐悲鸿是谁?”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19481948—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


读完此书,没人会比你更懂徐悲鸿!



主编推荐

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11 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 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著作《黄河十四走》《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精彩内容

徐悲鸿也是个普通的人,作为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他已经多能了,但他不是者。他创作了一生,并非没有不足和遗憾。正如他桃李满天下、弟子百千,不等于个个是大师,人人是国宝、名家一样。

这里有力不从心处,有不足之处,有败笔,有瑕疵,不可能尽善尽美。尤其一些应酬之作,那些精力与技术达不到之作。不可能一切都在一个人身上完成,因此接力与继承才显得十分重要,众人的智慧创造才显得可贵。只有青出于蓝,后浪推前浪,万事方可发展壮大。

就拿徐悲鸿的马来说,他画了一辈子马,可是他清楚自己不可能张张精品,因而他不停地练习。1948年,他患病初愈,由夫人廖静文抱着孩子陪同,在我们学校一角,坐着小板凳,对着某个军官送给他的一匹老马写生。我们站在他身后观摩,他对我们说:“人们喜欢我画的马,其实并不每张都好,所以我要多多写生。”

徐悲鸿真是谦虚,但是他说得又是十分真切。艺术家不可能每幅画都满意,因此就要笔不离手地多练。

当我们有机会走进徐悲鸿纪念馆,浏览他的众多原作,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太不容易,他走过的路并不平坦。中国出了徐悲鸿,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

1949年后,徐悲鸿主动留在北平,他期望一个新政体的出现,他期待中国能真正富强。1953年,在他去世之前,原来社会上一些弊病得到清除,社会确实出现了安定向上的景象。徐悲鸿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成员出国开会、访问,他感到一个新中国在世界上站了起来,他兴奋。他参加社会上各种会议。国歌是他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替并通过,我们当学生的为徐悲鸿高兴。他去山东水利工地,被人山人海的冲天干劲感动,他画速写,准备创作新时代的“愚公”。他画奔马相赠以鼓舞士气。他病倒了,愈后组织和带动教员一起作画。当看到教师创出了新作,他为之兴奋。本来用功了一辈子的他,此时怎么甘心落伍?他想先画酝酿已久的题材《风尘三侠》,又想画《鲁迅与瞿秋白》,为此他找鲁迅夫人许广平、弟弟周建人以及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了解情况。将稿子动手放大在画布上时,他还惦念着水利工地上的素材。



媒体评论

                                                                                                                                                             ——廖静文

                                                                                                                                                             ——郁风、黄苗子

 

我不是徐悲鸿先生直接的学生,我是杭州艺专毕业的,但是悲鸿先生给我的教育和影响比我所有的老师都深刻动人,我敬他若师长。我有今天,和悲鸿先生的关怀提携是分不开的。

——李可染

 

1948 年,他患病初愈,由夫人廖静文抱着孩子陪同,在我们学校一角,坐着小板凳,对着某个军官送给他的一匹老马写生。我们站在他身后观摩,他对我们说:“人们喜欢我画的马,其实并不每张都好,所以我要多多写生。”……

                                                                                                                                                                                   ——杨先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