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8.5 8.6折 45 全新

库存14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正平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76843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5182210

上书时间2024-11-20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晚清以降,百年间,中国面临着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对此士人心态各异,从他们的日记中很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于是作者批览曾国藩、恽毓鼎、朱峙三、黄炎培、胡适、竺可桢等晚清、民国士人日记,披沙拣金,勾勒出他们在此大变局下对于教育事业的心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角度独特的世态与心态图景。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领域:中国教育史。著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调适与转型:传统教育变革的重构与想象》等,合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主编《世纪之梦: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目录

1/ 前 言


1/ 一、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


51/ 二、“侍讲学士”的困境与出路——《恽毓鼎澄斋日记》阅读札记


87/ 三、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


123/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子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159/ 五、“寻病源”与“读方书”——《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阅读札记


191/ 六、“救国千万事,造人为要”——《胡适日记全编·留学日记》


阅读札记


237/ 七、理念·境界·情操——《竺可桢日记(1936—1946)》


阅读札记

内容摘要
晚清以降,百年间,中国面临着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对此士人心态各异,从他们的日记中很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于是作者批览曾国藩、恽毓鼎、朱峙三、黄炎培、胡适、竺可桢等晚清、民国士人日记,披沙拣金,勾勒出他们在此大变局下对于教育事业的心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角度独特的世态与心态图景。


主编推荐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领域:中国教育史。著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调适与转型:传统教育变革的重构与想象》等,合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主编《世纪之梦: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精彩内容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教育而言,实在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1901年,清政府颁布“变法”上谕,改革教育成为“新政”的重要内容,受到朝野的极大关注;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1904年,“癸卯学制”在全国颁
行;1905年,清政府明令废止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取士制度;1907年,中国有了第一部女子学堂
章程……一系列旷古未有的重大变革,震撼着千百万在旧教育体制下穷年累月孜孜以求的士人的心灵,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与命运。面对这些巨变,士人们做何感想?他们的心态如何?这些问题在官方档案文献中很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史研究也很少予以注意。这是因为人们的真实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带有私密性,往往
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见之于公开的文字。事实上,当时有不少人通过日记这种传统士人惯用的形式,记下了彼时彼地的真实感受,“对晚清政治风云与思想变迁颇多反映,时发议论,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常常能透露其他文献资料中见不到的历史真相。”解读这些日记,将日记中的记载与有关史料文献进行对比互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一个世纪前那场大变革中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加深对历史全貌的认识。
《恽毓鼎澄斋日记》就是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恽毓鼎(1862—1918)原籍江苏常州,河北大兴人,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
咸安宫总裁等职,特别是担任起居注官十余年,成为宫廷事件的旁观者和记述者,可以说见证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业余从医,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1901年,清政府设立宪政研究所,恽被任命为总办,是晚清新政的参与者与见
证人。1903年3月,恽“奉旨派充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同考官”,与孙家鼐、荣庆等一起主持了中国科举史上倒数第二次会试阅卷工作。1904年后,恽在京师创办和参与创办多所各类新式学堂并亲自为学生
授课。辛亥革命前的1911年4月,恽辞去清政府一切任职,虽一再声称“顿觉无官一身轻,天空海阔,任我游翔,可为人生至乐”,但始终不忘情于文化教育事业。民国后,作为清朝遗老,恽一直活跃于文化教育界直至去世。那么,这位20岁中举,27岁中进士、
点翰林,并曾随侍光绪皇帝,熟悉晚清中央政情的士人,对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革持什么态度?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和实际行动?一部百万余言的《恽毓鼎澄斋日记》,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记录和鲜活的材料。
一、王朝利益的考量:对改革科举与停废科举的矛盾心态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
项重大举措,它不仅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而且也
深刻地影响着政府用人制度和仕进渠道。严复曾断言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