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剑 1950—1951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5.3
4.0折
¥
3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侯晓蒙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6273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5121906
上书时间2024-11-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言 (王树增)
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人心思变。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沉睡千年的中华大地。
90年前的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静而又不同寻常。一批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的共产党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带领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批火种,并从此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的历史帷幕,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历史的波澜从此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发动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华大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种;以大无畏的气概打退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凭借“战则必胜”的英雄气概打赢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无数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斗中,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无可比拟的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走进历史才能看清历史。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从来也没有无往不胜的战斗队。光辉夺目的八一南昌起义,远没有完成起义的初设想,没有浪漫的起义宣言,更多的是困境中的追求与思索;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不仅是群情激昂的火热场面,更多的是苦难中的磨炼与考验。
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图谱。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评选出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国占三件,即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历时两年、辗转数万里的浴血征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回顾历史,既要在辉煌的历史中回顾昔日荣光,更要在历史的荆棘中寻找前行的动力。民族强盛,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翻开绵亘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强盛的中华民族曾两次与持续发展和再次崛起时机失之交臂。公元1500年左右,强盛统一的明朝对世界变化置若罔闻,错过了与世界交流、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圈的重大时机;历经抗康乾盛世后仍然持续繁荣的雍正时期,一纸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切断了海上贸易的通路,中国正式开始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终难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使民族和国家蒙受深重灾难。
南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积聚在民众心中的屈辱之火;在天安门城头震天动地的呐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孕育在中华民族之中的伟大力量;解放军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从北打到南、从江边打回三八线,让世人真正见识了积聚在中国军人身上的无限能量。
英雄是图谱中的精神坐标,崇尚英雄方可砒砺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灵魂,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执着前行。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势,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始终在共产党人的身上如影随形,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但行此事,不问前程。对真理舍生忘死的追求,是革命军人宝贵、根本的传统。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征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人却没有活到胜利那天。能让人回忆起的,是一个个身着槛褛军装、满身战火硝烟的身影。它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带着无尽的豪情湮没在历史之中。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真正的脊梁。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重温战争,就是要让读者、作者一起在重温英雄的人民走过的历程,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对革命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知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 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冷静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步。67年后的六盘山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着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夺取新长征的胜利。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卷。长征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民风雨同行,才能到达理念彼岸;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只有倚天靠地,才能让事业之城永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人民军队赢得终胜利、战胜艰难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文以载道。只有浴血奋斗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继往开来伟大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有人说:年代越久远,历史越模糊。其实历史并没有模糊,它一旦发生,就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真正模糊了的,是后人应该擦亮的双眼。如果鲜活的片断、多彩的人物仅仅成为停留在教科书上,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号和文字,那就远远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含义,更不可能让后来者看清、看透。
在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胜利》丛书,力求用鲜活的文字语言、权威的数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典战事,尽可能还原了历史真实瞬间、讲述军史传奇故事,是爱好军史、崇尚正义的人们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粮。愿借此与读者共同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是为序。
导语摘要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辉业绩,是新中国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它与日月同辉,永恒地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该书以生动的笔墨、详实的史料极其详尽地记录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前五次战役的全过程,既客观地反映了志愿军的各种困难,更讴歌了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奋不顾身的精神、大智大勇的事迹,为读者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我军为取得胜利所作的牺牲,提供了更直接、更具有冲击力的资料。
作者简介
侯晓蒙,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历史学硕士、作战指挥学博士,大校军衔。参与完成多项重大军队课题,发表论(译)文8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4部。曾4次参加“和平使命”中外联合反恐军事演习,4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荣获嘉奖,被评为优秀学员、优秀教员、优秀党员,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不期而遇的初战——抗美援朝次战役
二、立稳脚跟之战——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三、新年攻势——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四、一场前所未有的防御战——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五、一次不圆满的胜利——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内容摘要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辉业绩,是新中国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它与日月同辉,永恒地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该书以生动的笔墨、详实的史料极其详尽地记录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前五次战役的全过程,既客观地反映了志愿军的各种困难,更讴歌了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奋不顾身的精神、大智大勇的事迹,为读者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我军为取得胜利所作的牺牲,提供了更直接、更具有冲击力的资料。
主编推荐
侯晓蒙,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历史学硕士、作战指挥学博士,大校军衔。参与完成多项重大军队课题,发表论(译)文8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4部。曾4次参加“和平使命”中外联合反恐军事演习,4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荣获嘉奖,被评为优秀学员、优秀教员、优秀党员,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精彩内容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取得辉煌胜利,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但是,面对长年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和百废待兴,新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朝鲜战争爆发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正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医治战争创伤上。
随着国内大规模战争的结束,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准备进军台湾和西藏;二是消灭残余土匪,安定地方秩序;三是参加生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教育工作,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五是整编和复员工作。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政府立即武装干涉朝鲜内部事务,并派遣军队入侵朝鲜和中国领土
台湾,打乱了中国政府的计划,迫使中国人民必须做出新的战略抉择。
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虽然节节胜利,但中共中央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密切关注战局发展的同时,中央估计到,由于联合国军的干涉,朝鲜局势有恶化的可能,中国对此不能疏于防范。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所辖第38、39、40军和在齐齐哈尔从事农业生产的第42军,以及炮兵第1、2、8师等部队,共计25万余人,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并准备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1950年9月,朝鲜战争形势发生重大逆转。10月1日深夜,刚刚参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庆典的毛泽东,收到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和朝鲜外相朴宪永联名发出的紧急求援电,急切盼望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直接出动,援助朝鲜人民军作战。
邻人有难,唇亡齿寒。如果朝鲜全境失陷,中国大陆,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安全也将面临严重威胁。但是面对各方面的种种困难,中共中央要作出出兵朝鲜同美国军队作战的决定,这个决心实在不好下。
1950年10月上半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举行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在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全面分析参战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后,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0月5日,最终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立即在东北边防军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同时并决定由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决策出兵朝鲜的问题上,中央高层领导和军队
高级干部之间存在着不同意见。据当事人回忆,出兵朝鲜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做出的决策之一。经历了18个昼夜的苦苦思考,下达出兵命令后由于苏联方面的原因还出现过两次暂缓,最后还是决定出兵参战。
1950年10月19日,美军和南朝鲜军攻陷平壤,随后兵分多路继续向北快速推进。麦克阿瑟扬言,要在感恩节前让自己的士兵回家吃上美味的火鸡和苹果派。尽管美国政府此时已经收到来自中国的警告“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但是狂妄至极的麦克阿瑟却认为:中国人“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他们可能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但是他们没有空军,如果南下,“那一定会遭受惨重的伤亡”。即使有俄国的飞机来支援中国的地面部队,也不足为患,因为“俄国空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配合不来”。麦克阿瑟还骄横地断言:“假如中国人要向平壤进军,那里将会有一场血腥的屠杀。”麦克阿瑟为他的预言付出了代价,他错把一只下山的猛虎看成了长角的绵羊。正是在平壤陷落的同一
天,1950年10月19日,鸭绿江边细雨霏霏,阴云低垂
。新中国的英雄儿女们高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朝鲜战争并没有结束,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帷幕。
2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开始跨过鸭绿江,隐秘进入朝鲜。按照预定计划,志愿军第13兵团第40军从安东过江,向球场、德川、宁远地区开进;第39军从安东、长甸河口过江,军主力向龟城、泰川地区开进,另派一部分兵力进至枇岘、南市洞设防;第42军从辑安过江,向社仓里、五老里地区开进;第38军尾随第42军过江,向江界地区开进。
P17-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