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6.9 9.6折 ¥ 2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汪志敏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6119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5107624
上书时间2024-11-19
后记
我大姐一直笑我“学木匠”:一张板凳四只脚,高高低低总是摆不平。意思是有点不安分。我想想,还真有点像。再想想,怎么能都怪我?
我从小好读书,但是路并不平坦。读到初一,“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1967、1968 届的初、高中生全部“毕业”插队。因为父亲曾在常州、上海多地开过工厂,顶着“资本家崽子”帽子的我,被分往二省四县界地的周家埠(溧阳市汤桥公社),抡锄挑担。
我以为从此要扎根农村了,不知前途何在。待到1977年恢复高考,考大学不再讲“成分”了;1979 年,政府让“老三届”先回到常州,我才重新点燃了回城的希望。
未料到,回城后我被派到轮船公司撑客船,短暂的喜悦之后仍旧是迷茫。一直到1982 年,电视大学首届文科班招生,我决心抓住这个可以亲近读书的机会,特地请了三天假去参加考试,竟然如愿以偿!再后来,我到轮船公司教育科培训船员,负责报名、点名、书写成绩报告单,总算是和文字打交道,与自己多年的爱好沾了一点边。
常州市交通局筹备成立运输协会时,我被借调去协会。工作清闲,每日无非是喝茶,聊天,我不甘心如此消磨时间,习文弄墨的念头蠢蠢欲动,所以,我去找时任运管处书记的张骏,说不如我们来办一张报纸吧。张骏说好啊,你负责。1988 年1 月1 日,《常州交通运输》还真的就此诞生了,我成为任总编辑,当时刊发的两篇大文章,正是出自我的不成熟之手。我将其中一篇投给《南京交通报》,从此开始了我的文字之路,延续了我多年来的梦想。《常州交通运输》后来开设副刊栏目,刊登诗歌、散文、小说等,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得以与工作开始紧密衔接。我的《粽子飘香》等文章,在《常州日报》等刊物发表,对我又是极大的鼓励。
当年,协会的会员单位特别多,包括运管、航道、公路、港监等事业单位,也有轮船、航运、客运、汽运、港务等企业单位;常州属市局,还有武进、金坛、溧阳等(市)县局,纷繁庞杂……我在负责《常州交通运输》报的漫长岁月里,采访,写文章,了解社会,乐此不疲,一晃竟已25 年,退休后又被单位“借用”了两年。2013 年6 月,一场大病,终于让我的新闻生涯划上了休止符。我常感慨年华虚度,唯有对工作尚算尽职尽责,刊登在《中国交通报》上的就有20 余篇。
回顾过往,我既熟悉城市也熟悉乡村,我一直想超越自己单纯“新闻人”的角色,用我的笔来书写发生于家乡这片热土上的爱恨情仇。我在“二省四县山角落”中,有散文《粽子飘香》,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芮梦周,终于改名“来娣”的凤英等等,因为生病都未公开发表,这次整理付梓,也算了却一番心愿。
本书为我的散文结集,多与我的工作生活相关。其中《黄鳝缸里的大泥鳅》,讲的是我同村乡里的故事,他在2010年年底去世,追思故人的这篇千字文刊登于《南方人物周刊》。常州前市长王伟成先生,2014 年12 月底,亲自回信给我“亲切的问候”,说“大作我已经拜读,文章写得很好,这也是我们对村人的共同怀念和追思”。
《朱老太》是我母亲的真实故事。“文革”后,家里的三层小洋楼大半被“充公”,只剩二层自用;她60 余年的期望,无非是希望可以目睹自己建造的小楼“物归原主”,遗憾的是,她去世已五年,心愿依然难了。
至于写“老三届同学聚会”的《沧桑白果树》,以及《回声》等文,我就不赘述了,读者自有评说。
后想说的是,在这本散文集里,我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生活就是由他们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组成。而本书得以出版,也正是有赖那些与我相识相知甚至不曾谋面的朋友促成。后,尤其要感谢我的妻子芮如珍女士,她的细腻、宽容和智慧,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人生伴侣,女性又是何以称得上伟大。
??——大概在1981 年,她带着三个儿子的户口,一起迁到了无锡。如木毫不犹豫随凤英去了无锡。这行径很有点“入赘”的意思,但他母亲荣耀至极,让来弟烧锅,自己上灶,特意办了一桌送行酒,让凤英上座。凤英傍着如木,半盅子烧酒,喝得她消瘦的脸庞艳若桃花。
今年清明节我回村上,如木给父亲烧纸,也回来了。他像随军家属一样,早凭知青家属的身份,把户口迁到了无锡。他口袋里装着驾驶证、手机,还有名片,衔头是厂长。
一问,原来承包了一个汽车装配车间。“伲俚来娣退休五六年了。”如木收起溧阳话,换一口流利的吴语。来娣?我愣了。猛想起来娣就是凤英,忍不住嘻嘻笑道:“凤英啥时又变成来娣了?”如木说,回到无锡,来娣就不准别人叫她凤英了。又告诉我,她先在纺织厂当挡车工,后来提升为班长,还当过厂劳模。现在在家带孙子。
“凤英一直没有回来过,她公公过世也没回来。”婆婆如今已八十出头,白发稀稀。二十年前的老屋显得非常昏暗,婆婆思念媳妇的波澜,在苍老的声音里无奈地扩展着。
我明白,来娣把当年的怨恨都归结于婆婆、归结于这片曾收留她的土地上了。
本书是文化随笔集,共收录作者发表及未发表的文章近三十篇,作者把近年旅行所经之地的见闻感受,以及旧时乡下人物、往事的回忆,均形诸笔墨,文笔生动、富有文化韵味,可让读者了解各地风情、乡村旧事。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行文质朴、扎实,所描述的人物和各地风情富有文化气息,趣味生动。
汪志敏
媒体人、作家
1952年出生于常州书香门第,少年即有志于学,发奋勤勉,遍读诗书。曾长期担任媒体主编,工作之余唯以读书写作为乐,文章散见于《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常州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
凤英 1
芮梦周传奇 6
银福又过年 34
粽子飘香 39
水库埂的路 42
镜头的镜头 45
吐祥村拾贝 49
吃羊子 54
朱老太 58
洋井 67
沧桑白果树 71
吊瓜(外一篇) 86
我在那年抓的鱼 90
客船(外二篇) 94
老毛正月里过年 103
扶贫拾贝 110
黄鳝缸里少了条泥鳅 115
钱中杰没有“ 拉黄鱼” 119
满溢书香味的陈家祠 133
利事、利市和利是 137
碉楼的遐想 144
享受一回贵族生活 148
“南海一号”的价值 153
黄河文化的魅力 157
戈壁滩上多奇葩 161
醉卧沙场君莫笑 166
青海湖畔涌商潮 170
“圣地”的凝聚力 173
澳洲行 177
后记 192
本书是文化随笔集,共收录作者发表及未发表的文章近三十篇,作者把近年旅行所经之地的见闻感受,以及旧时乡下人物、往事的回忆,均形诸笔墨,文笔生动、富有文化韵味,可让读者了解各地风情、乡村旧事。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行文质朴、扎实,所描述的人物和各地风情富有文化气息,趣味生动。
汪志敏
媒体人、作家
1952年出生于常州书香门第,少年即有志于学,发奋勤勉,遍读诗书。曾长期担任媒体主编,工作之余唯以读书写作为乐,文章散见于《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常州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
生命的起伏历程便是壮丽的山河奇观,作者从中风里恢复过来,执笔忆往述旧,点滴都是情。读文如见人,必须说声感谢,谢谢他的坦诚分享。
—— 香港作家 马家辉
世上没有两片不同的树叶。汪志敏先生用他的笔墨记录他的人生足迹,让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和感悟,从来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记录下来,这是生命的馈赠,这是文字的魅力。
—— 财经作家 吴晓波
诗意蕴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平淡而不断反复的生活节奏里,始终保有一颗纯真之心,敏锐地记录他所遇到的人和事,如汪志敏先生笔下所呈现的那样,
就是在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诗。
—— 著名诗人、《诗歌与人》主编黄礼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