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就是脊梁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7
4.0折
¥
6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白益民 编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42545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4006760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中日两国产业空洞化的差异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惧怕产业结构空洞化而失去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大好机会,导致其在信息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稳健让日本既保持了传统制造业上的巨大优势,又在信息产业上取得了后发优势。对自身产业的保护和自主标准的坚持甚至让日本在信息产业的某些领域强于美国。
产业结构空洞化,包括正反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指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脱工业化和服务化,现在很多发达国家服务行业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但是因为掌握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配套服务,依然控制着产业链的上游(如日本);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已有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的产业发展得不够充分,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现象。
为了严防产业结构空洞化,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三部曲”通常是:第一步。将组装工序转出,在海外进行模块组装生产;第二步,在当地采用部分零部件;第三步,原材料产业跟进投资。日本企业向中国的生产转移中,很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业以及中低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行业),核心技术和工艺却不会转移。
日资企业在国外制造的最终产品中,除了完整产品外,还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因此,日本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这不仅有利于日本出口增加而且也为日本经济景气恢复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日本政府和财团认为日本主要利用“最终产品”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积极推行“知识产权立国”政策,即以输出知识和智力为主,超越“技
术立国”的时代,产生和提供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技
术信息。
在这种国策的指导下,日本成为工业化成长道路上的亚洲各国的技术、设备乃至产品的提供者。“不买日货”的韩国给中国的印象一直是“自强不息”,但是其长期以来都受制于日本却是不争的事实。1965年,朴正熙政府恢复了日韩外交后,由于得到日本的援助,经济进人高速增长时期。截至2005年,韩国对日贸易累计逆差达2500亿美元,其中零部件、材料领域所占比重最高,达65.9%(2005年统计数据)。2007年1月28日韩国产业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达到253亿美元。
亚洲各国之中,只有印度尼西亚对日本贸易出现顺差,成为唯一的例外,这还是因为印度尼西亚生产石油,靠石油输出就能得到贸易盈余。中国对日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逆差。仅2006年就高达24l亿美元。2002—2006年的5年间逆差累计达812亿美元。
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的同时,出现对日贸易高额逆差。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中国背负了日本对美的顺差,因此中日贸易的实际逆差还不止这个数。说得形象一点就是中国帮日本生产产品卖给美国。赚一
些打工的钱。
当审视我国微观经济领域时,一种产业空洞化的巨大危机感油然而生。2006中国企业百强中(销售额排名前100家),电力、能源、电信、银行、保险等国有垄断型企业占了46家,外资占据了13家,纯民营企
业只有5家,靠自然发展壮大的仅10家。很难想象在未来20年内,依靠低技术含量的低端资本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稳步走向崛起的大国之所为。宏观
经济领域,中国受到美国的胁迫,微观经济领域,中国又受制于日本,笔者虽然位卑却不敢忘忧国。
路在何方?
中国经济宏观强、微观弱的局面被经济界所公认。2006年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畅销全球,书中就建议中国和印度应当接受目前在世界格局的分工,不要去试图占有更高端的领域。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能被中国接受的。现在中国慢慢意识到了这种靠资源消耗、大量投资和市场换技术以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7年4月30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出公告,决定从2007年5月20日起对部分型号的热轧卷材、冷轧板材等钢材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2007年5月21日,我国政府又再次出台规定:提高钢铁出口的关税,钢坯及部分钢材将加征5%~15%的关税。同时,国资委出台的央企改革计划明确提出了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构想。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将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这些美好的愿景还需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去实现,华为或许能给国人一些希望。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欧美的专利如今已经占领了山顶,我们就要用专利把山脚围起来,让他们下山的时候绕不开我们的专利。然后用山脚的专利去换山顶的专利。
从眺望对手到近身搏杀,华为在19年的专利长跑中已经大幅缩小了与跨国竞争对手的差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0)的报告显示,2006年华为提交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575件,上年这一数为249件,超过思科2.4倍。同时,华为在企业排名上也力压爱立信、三星等企业,在纯通信企业中仅位于诺基亚和高通之后,在全球申请人中的排名从第37位上升到第13位,并且占到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4.7%。
即便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15%投入研发开发,在研发经费的数量级上缩小了与西方公司的差距,在专利上也缩小了差距,其相对世界其他公司几十年的积累还是不够的。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迄今为止,华为仍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
P7-9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