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深秋的一个下午,我又来到位于香山买卖街一家名叫“伴山”的咖啡馆,在二楼的露台上,望着不远处的山峦和依稀若存的红叶,蓦然发现咖啡馆隔壁院子里一颗斜过墙来的枣树,叶子不知不觉已悄然不见。我才意识到,为修订一本断断续续写了多年的小书,在这间咖啡馆里,已经消磨了三个季节。在今年春天柳树刚刚发芽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不由自主的紧迫感,下定决心要尽快完成一本早就在写、一直未竟的小书,所述是近世以来那些大国崩溃、解体或衰败的经历。起心发轫是在七八年前,那时舆论普遍关注的是“大国崛起”,中央电视台专门推出了同名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对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在历史上的“崛起”经历进行了一番梳理。这种乐观主义情绪与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历程有着对应,经过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2005年前后中国进入了今天超越法国、明年超越英国、后天超越德国、日本,国家经济总量排名不断向世界前列靠拢的过程,中国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当然令人欣喜。然而,作为一个喜欢阅读历史的人,我的感受却有所不同。大国的兴起或复兴有无限荣耀,但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从历史中还可以经常看到的,却是大国在明枪暗箭中屡屡分崩离析。短短一两百年间,多少大国已经消逝成细屑云烟或曾历尽劫数。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中国清朝、苏联、南斯拉夫…… 不是国已不存,就是曾入炼狱。十几年前一度被称作为“新罗马帝国”的美国,也曾在19世纪60年代差点一分为二。这提醒人们不仅要看到大国的荣华,更要看到大国的风险。相比规模较小的国家来说,在领土、人口、族群等方面有着较大体量的国家,维护国家稳定存在反而显得更加不易。小国是脆弱的,威胁主要来自外部,大国却是个复杂系统(比如《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先生就说:中国是“复杂社会”),内部融合不佳就可能会有大麻烦。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因此指出,大国的结构更像白蚁穴,而非金字塔,它们的运行方式处于秩序和混乱之间的某种状态,一个非常小的起因就可以触发“相变”,把良性的平衡状态转变为危机。“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式的蝴蝶效应,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易引发困扰,不少大国都是在看起来不错的情况下,出人意料陷入沉沦的。在《大国崛起》纪录片如火如荼播出的时候,我开始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大国在崩溃、解体或衰败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如果了解了大国向下沉沦的景象和成因,并从中发掘出舒解之方,大国的生存风险不就可以降低、兴起的根基不就更加扎实吗?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足以应付非正常事态、得以避免沉沦的大国,才能真正长久享有兴起的光荣和喜悦,反之,所谓兴起就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偶有风吹草动就大厦将倾。这是一件十分吃力的工作。我非专业史家,无论史料积累、史见洞察都很有限,展现大国崩溃、解体或衰败时的景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类型又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军事学等等之多,同样超越了我的知识储存。我只能从重新读书做起,慢慢去深入更多的历史,慢慢去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形成写作思路和成书的进程,因此格外缓慢,这也与我的惰性有关,不时就会因为这项工作展开之难,而灰心丧气,置于一边,过后又重整旗鼓,再拾旧章。到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这本小书还只能说搭起了框架、有关资料基本准备完毕。一起突然而至的个人“事件”催化了快速完成这本书的动机。一年前的八月,我被检查出患有鼻咽癌——一种听起来很可怕的病症。我倒并不惊慌——富贵由命、生死在天,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害怕与恐惧毫无用处,不如淡然处之,悠悠面对,或许这样才能“不战而胜”,让靠近你的魔物悻悻而去。然而,在躺在医院病房的那些日子里,我又的确感觉到了一丝惶恐——身为一名写作者,如果在生命就此消逝时,却还没有把想表达的事物表达出来,那未免不是很大的遗撼和惭愧!2012年底,我的所有治疗结束,至此进入较长时间的休养状态。现代西医所采用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一段时期曾让人痛苦不堪,使人无可作为,而到春节之后、农历新的一年开始时,我的身体感觉已经好上许多。我在医院时的那种念想,也就迅速地活跃了。香山边上的这家咖啡馆,因此来了一位常客。当我在翻过年轮次坐到它二楼的敞天露台时,旁边原先是另一家叫“雕刻时光”咖啡院、现在闲置不用的院子里的那棵枣树,才刚刚吐绿,在春天的阳光中,看着一点点冒出的嫩绿青翠,生命的希望与欢悦不由自主喷薄而出。在接下来的季节变换中,我见证了这棵枣树在春雨中绿叶盈盈、在初夏来临时黄花飘香、在盛夏的雷声中青枣满树,而到中秋月圆前夕,已经是红红的一片,与绿的树叶拉低了树枝,恰好就垂在我坐着的桌边的围墙,伸手可及。近处是枣树,往远望去,香山起起伏伏、绿染层林。在这片不大的露台,常常是一个下午,只有我一个人在这儿或坐读、或写作,或起来展手伸足,闲看枣叶、枣花、青枣、红枣,再或长观青山玉带,仿佛听不见楼下买卖街的人声。只有在看到一只小猫在墙上玩闹时,才会想到这原来是闹市中的一点静。就着一杯白水,很奇怪,没有了一丝杂念,只有了走进历史细节和深处的快乐和惬意,当然,也有紧张和失望。到枣树的叶子由绿转黄、快要在秋风中散落时,小书终于完成了。我知道,这并非一本令人满意之作,只能算作一种尝试。书中对导致大国崩溃、解体或衰败的成因与类型的归纳,受识见所限,难免会遗珠于外、奉蔽为珍。当然,考虑到有些因素已被世人广为传听,因此有意避之不文,比如社会阶级或阶层分化对大国的伤害,法国大革命前夕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法国分化为贵族、资产者和农民等多个阶级,各阶级间相互疏离、彼此仇恨,终于酿成大革命的血腥悲剧。书中所分析的大国,时间范围多为近世,但也增加了进入“现代世界”之前的一些大国沉浮的史事。另外,同样一个国家,衰败前夕可能不止一种病象,而且每种病象都可能足以致命,所以本书在剖析大国衰败的不同类型时,有些国家反复出现。
后,还要就小书多说一句。如国家的兴起一样,国家的沉沦也是一个亘古常在的话题。小书无法做到完美,有待以后见闻渐广而继续修订,故此恳请有兴趣翻阅此书的读者,不吝对此书提出批评建议。可发信箱:yy_culture@163.com,不胜欢迎。
导语摘要
全书选取20多种案例,剖析大国崩溃、解体与衰败之际景象,概括总结国家病入膏肓的六种类型,即中央权威瓦解、发展主动权丧失、地区发展失衡、族群隔阂、文化分裂和人口再生产停滞。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国家须具备六种战略能力,即有效的政治社会组织能力、强大而自主的生产能力、支持生产可持续的能力、相应的外交和军事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人口生产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能力。当代中国须开拓文明视野,为国家前途建筑稳固的战略能力根基。
作者简介
程亚文,曾从职于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渐入常规时代》、《大国雄魂》,编有《大国》、《战略与探索》辑刊。关注领域: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人口与政治、东亚国际关系等。曾经或还在《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开设专栏。
目录
何为大国?大国何为?
美国为什么终还是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国为何进入19世纪中叶渐落德国之后?
苏联为什么一夜间解体为一个个独立的共和国?
日本为什么“脱亚入欧”?蒙古帝国为什么“其兴也速,其亡也忽”?
中国的人口红利为什么在2015年前后即将消失?中国为什么要将首都定于北方?
中国是“自强大”还是“被强大”?向陆?向海?向太空?
大国在衰败崩溃解体的时刻是什么样的景象?大国在怎样情境下才能保持持续旺盛的战略力?
内容摘要
全书选取20多种案例,剖析大国崩溃、解体与衰败之际景象,概括总结国家病入膏肓的六种类型,即中央权威瓦解、发展主动权丧失、地区发展失衡、族群隔阂、文化分裂和人口再生产停滞。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国家须具备六种战略能力,即有效的政治社会组织能力、强大而自主的生产能力、支持生产可持续的能力、相应的外交和军事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人口生产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能力。当代中国须开拓文明视野,为国家前途建筑稳固的战略能力根基。
主编推荐
程亚文,曾从职于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渐入常规时代》、《大国雄魂》,编有《大国》、《战略与探索》辑刊。关注领域: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人口与政治、东亚国际关系等。曾经或还在《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开设专栏。
精彩内容
(一)美国原来也集权
雪珥中国人有许多政治概念,是混乱的,比如对所谓“左”、“右”的区别,往往与国际惯例相反;也比如对“集权”的看法。如果说美国是“集权”的,估计大多数读者都该大摇其头、甚至喷饭而哂,且先看两段故事。1957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著名的101空降师,全副武装,前往阿肯色州小石城,执行特殊任务。这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美军主力部队,要对抗的“敌人”,居然是阿肯色州的国民警卫队。正规军应对预备役军队,这种不惜内战的决绝,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保卫9名黑人学生入学。此前,美国法院在一个判例中,取消了公立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决定,地方法院因此裁定该市公立中心中学,必须接纳提出入学申请且符合其他条件的9名黑人学生。但这遭到了该州占多数的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坚决抵制,该州州长甚至动用国民警卫队对这些黑人学生入学进行武力阻挠。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国防军进行武装干预。在更强悍的枪杆子护卫下,9名黑人学生顺利入学。这就是美国民权史上著名的“小石城事件”。同样的事件,在1962年肯尼迪总统任内又发生一次。为了捍卫一名黑人空军退役士兵进入密西西比大学的权利,对抗持种族主义态度的国密西西比州州长及大量宗族主义暴徒,肯尼迪总统也派出了国防军护卫那位黑人入学。这场冲突甚至导致了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在原则问题上,美国“中央政府”表现出的这种强硬态度,一方面固然是法律至上的体现,为了捍卫法院判决可以不惜代价;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央集权”的某种体现——对,“中央集权”,未必只能指“中央政府集权”,而应该是包括中央层面的立法、司法、行政在内的整体机构的集权。汇聚战略学者程亚文十多年心血的新著《大国的安危》中,对美国式的“中央集权”有精彩的论述。他认为,“集权不等于极权”,或许是中国人欠缺的常识之一。集权,有“政治集权”与“行政集权”两种。程亚文引用托克维尔的论述,认为“政治集权”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意志,“有些事情,诸如全国性法律的制定和本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是与全国各地都有利害关系的”,与这些事务相关的权项,必须由中央政府掌握。“另一些事情,比如地方的建设事业,则是国内的某一地区所持有的”,则应该行政分权,原因是,“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美国和英国是政治集权而行政分权的代表。凭着对国家战略演进细节的熟稔,程亚文细致而生动地分析了美国建国初期,以华盛顿为首的元勋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艰难摸索,将美国如何从一个以地方分权为主、几乎导致无政府状态的邦联制国家,演进到中央集权为主、并成功地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通过三三权分立设计实现了权力的制衡,防止政府一权独大的联邦制国家。也就是说,美国的政制,在我们相当熟悉的“行政非集权”之外,还有更为根本而我们并不熟悉的“政治集权”,而这,正是集权的红利所在。对于美国开国政制史如此深入而独到的剖析,《大国的安危》可谓独步于华文著作中,其对现实政制的资治通鉴意义,也就显得格外直接和珍贵。程亚文在这部新著中,进一步深刻指出,所谓的“极权”,就是“政治集权”与“行政集权”的叠加,并毫不容情地痛批:“极权政府通常色厉内苒,其实底子很虚弱,而行政集权也会造成类似于极权的结果,其原因与极权恰恰相反,后者(极权)使一个国家到处都是政治,而前者(行政集权)使一个国家在很多重要方面不讲政治。”显然,程亚文并没有挑战任何主流的政治伦理,而是在细节上、尤其是操盘细节上,进行了更为精致的技术分析。这样的论述,早已超越了浅薄的、标签式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在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上进行类似工程师般的分析和诊断。这种对“操盘”技术层面的深入剖析,以及建立于这一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正是程亚文新著《大国的安危》区别于诸多看似同一题材著作的显著之处。对于“集权”的理性再认识,以及对“如何集权”的技术性探讨,并非这本书的闪光点。本书选取20多种案例,剖析大国崩溃、解体与衰败之际景象,概括总结国家病入膏肓的六种类型,即中央权威瓦解、发展主动权丧失、地区发展失衡、族群隔阂、文化分裂和人口再生产停滞。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国家须具备六种战略能力,即有效的政治社会组织能力、强大而自主的生产能力、支持生产可持续的能力、相应的外交和军事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人口生产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能力。对于国家机器的运行者和维修者来说,这本书绝非那种华而不实、堆砌术语、卖弄玄虚、或者搞乌托邦假设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直面残酷的世界、直面残酷的现实的操作指南!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本书则挤干了空洞理论的注水,直击七寸、直奔本质,呈现了有关大国安危的为实在的“干货”。仰望星空的人,在中国多了去了,尽管大多数或许仅仅是因为鼻血长流而已;但中国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人。在公共话语平台上,脚踏实地的人发出的声音实在太少、太轻,从而被那些喧嚣的杂音夺取了分贝的阵地。程亚文一直推崇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致力于从实践、实战、实干的角度,推动中国的进步,为痛恨的,就是空谈心性义理、意识形态的“扯淡派”。这本书,或许可作为新“战国策派”的一次呐喊。亚文是我的好友,一年多钱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险关,在打败了死神之后,他在治疗恢复期间,整理十余年研究心得,坚持完成了这本书。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体力,他在治疗许可的范围内,依然坚持每天去攀登香山,这或许正是其身体力行的坚强意志的体现。当下中国,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国、强国之际,这样的好书,则能让中国在担当大国、强国的时候更为清醒、睿智!
媒体评论
仰望星空的人,在中国多了去了,尽管大多数或许仅仅是因为鼻血长流而已;但中国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人。在公共话语平台上,脚踏实地的人发出的声音实在太少、太轻,从而被那些喧嚣的杂音夺取了分贝的阵地。程亚文一直推崇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致力于从实践、实战、实干的角度,推动中国的进步,为痛恨的,就是空谈心性义理、意识形态的“扯淡派”。这本书,或许可作为新“战国策派”的一次呐喊。亚文是我的好友,一年多钱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险关,在打败了死神之后,他在治疗恢复期间,整理十余年研究心得,坚持完成了这本书。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体力,他在治疗许可的范围内,依然坚持每天去攀登香山,这或许正是其身体力行的坚强意志的体现。当下中国,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国、强国之际,这样的好书,则能让中国在担当大国、强国的时候更为清醒、睿智! ——雪珥
黄纪苏:
今天,中国的爷们一掷万金,跑到英国租住城堡,装成爵士打豹子;中国的娘们涌向巴黎、纽约、东京的奢侈品柜台,实行三光政策。中国的崛起在许多人那里,是一场大操大办、一醉方休的喜宴。在生命高峰一脚跌进死亡冰罅又挣扎出来的程亚文,警告东倒西歪的宾客们:大国崛起也是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旅程。中国需要这样的态度。
金灿荣:
阅读此书,更强化了我的一个认识:只有一种可能会弄垮中国,那就是内乱,即中国打败中国。与此同时,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不在地缘政治,而在于谁更有能力纠正自己的错误、解决自身的问题、把自己治理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