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43.7 6.4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邢荣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978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3814463
上书时间2024-11-19
十几年来,与日本文学方向的博士生一起读书、学习、讨论,对“教学相长”的深意颇有感触。教书本身似乎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实际上这种引导在不少情况下也会促进、加深自身的思考,学生的一些认识有时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具有启发性作用。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家中,我本人思考较多的是岛崎藤村、夏目漱石,比起一般同学我似乎读的书要多些,了解的面要宽些,但以这两位作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的同学的发言往往会让自己深受启发。对二战后日本的文学我也颇感兴趣,但同学对野间宏、安部公房、内向一代派、有吉佐和子的研究也同样让自己受益匪浅。这本《日本近代小说与知识分子关系研究――以明治四十年代小说中的新闻记者形象为中心》的作者高西峰,同样也是和自己共同读书、学习、讨论的学术研究伙伴,他关注的日本文学创作与日本知识分子的问题也曾经是自己关心的问题之一。日本近代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十分引人注目,毫不夸张地说,日本近代小说名著的多数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的,无论是森鸥外的《舞姬》,还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后的一系列小说作品,如《三四郎》、《从此以后》、《心》、《行人》、《道草》等等,抑或岛崎藤村的《破戒》、《春》、《家》等作品,还有自然主义文学、白桦派作家的小说创作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在近代日本文学研究中,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这类人物形象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近代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了解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关于知识分子形象类型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公职人员、“高等游民”等类型上。与之比较,西峰的关注点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所关注的是日本明治末期的小说作品中的“新闻记者”形象,在这部著作中他试图通过对新闻记者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分析,探讨同时代在报社供职的文学家主体与其描写的新闻记者形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解析明治新闻出版机构、制度与文学创作者以及他们所塑造的新闻记者形象之间的关系,阐述作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的新闻记者失败、消极、虚无、软弱的人生存在和他们有思想无行动的生存态度。这一论述视角在国内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中是全新的,对于深入研究日本近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无疑很为有益。自然,对于我们这些关注此问题的人亦很有启发与帮助。
知识分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放在日本明治时期显然和今天我们所时常讨论的公共知识分子有很大不同。此时的知识分子大约相当于日文中使用的“知识人”,指受过较好的教育的人。而作为新闻记者的知识分子又与这一概念略有不同,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而且从事着新闻记者的职业,而这种职业在当时并不具有今天传媒人的重要地位。他们从事的职业既是他们的人生选择,同时也折射出他们的人生态度。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在日本作家的笔下究竟是如何塑造的,在这些由供职于报社的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上折射出作家的何种人生认识,这是西峰在文中试图探讨的主题。西峰选择了五部明治末期的日本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作品创作者从写作者转变为新闻记者的意义进行了考察分析,对作为小说背景的明治新闻出版业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日本明治四十年代小说作品中的新闻记者形象塑造的特点进行了中肯的分析评价。论文从知识分子定义、文学家与新闻传媒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新闻记者形象、近代报社的发生与新闻记者由来及状况、作品中的新闻记者与创作者的新闻记者关系等多个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日本明治末期小说作品中的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新闻记者形象的特征,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创作者与小说中新闻记者形象的关系,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角度和丰富的研究资料。
西峰在研究中,注意到这些新闻记者知识分子同样具有明治时期文学作品塑造的其他类型知识分子的特点:一是有思想无行动,二是性格软弱,三是生活孤独。这在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浮云》中已现端倪,其主人公内海文三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森鸥外的成名之作《舞姬》的主人公丰太郎同样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岛崎藤村的《破戒》的主人公濑川丑松亦是如此,夏目漱石笔下的一系列小说人物同样具有此类特点,其中的《从此以后》的代助、《心》中的先生可以说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描写似乎总在凸显这种特点。这不仅表现在日本明治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即使在二战后的小说里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此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简单轻率地得出结论,认为这就是日本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描写的总体特征。不过,西峰对明治四十年代小说作品新闻记者类型的知识分子描写的考察分析,再次证实了这一特点的存在,这对于我们整体把握日本近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意义重大。日本近代文学作家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描写自己的同类人?是因为他们生活世界狭窄,还是因为他们笔下的人物能表达他们自身?西峰在新闻记者类型的小说人物描写的考察研究中指出了写作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充分认识日本近代作家与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深有启发,开阔了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学术视野。
西峰2009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高校教书,繁重的教学工作、社会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日本文学研究,实属不易。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之中,人们更愿意以能否获得经济利益、有无经济价值来判断某一学科的“有用”或者“无用”。假如以此为标准,文学研究、特别是日本纯文学的研究显然是“无用”的。不过,作为一名日本文学的研究者,如果仅仅以迎合现实、谋得利益为目标,显然是难以获得充实的自己的,同样也难以取得深刻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获得充实的自己的同时,将“无用”变为“有用”,当然,这种“有用”不是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有用于中日之间的文学交流和文化理解。我相信西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之所以坚持自己的研究,正是因为这种理想与抱负在支持着他。所以,我更希望这本著述的出版只是西峰对于日本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一个开端,并相信将来他会有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问世。我期待着。
2014年10月25日於日本大阪南千里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立足鲜明的现代唯物主义立场,进而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和批判性。他彻底变革了以理性为核心来探讨现代性的传统,代之以唯物的眼光来界定和看待现代性。
首先,在对“现代”的界定问题上,马克思独树一帜地以生产方式来划分时代。现代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模的商品生产,它以大工业及其广泛的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动力,在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出现代生产的矛盾性和自身对抗性。
其次,在深入研究现代性问题时,马克思以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为现代性的实践领地,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的理性研究路数: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现代性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总和”的秘密;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
*后,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奠基于现代生产方式之上的,而现代生产从本质上说是以资本为轴心的生产。正是以资本为轴心的现代生产方式赋予了现代性以世界性、加速度与流动性、矛盾性等突出特征。正是因为马克思对现代生产方式以及市民社会的深刻剖析,因其抓住资本逻辑而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检视,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带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以当代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现代性主旨和后现代意蕴。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对比来看,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仍是无法从根本上超越的。对于正处于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邢荣,女,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近期关注文化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导言:现代性之千年聚焦……………………………………………………………… 1
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 …………………………………………………………………… 1
二、“现代性”论争 …………………………………………………………………………2
三、研究思路与论纲 ………………………………………………………………………… 5
章“现代性”的一般考察 ………………………………………………………………16
一、“现代性”的词源考察 ……………………………………………………………………16
二、哲学“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 …………………………………………………………18
(一)现代性 ………………………………………………………………………………19
(二)现代性与现代化 ……………………………………………………………………22
(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23
三、现代性理论演化的两个方向 …………………………………………………………25
(一)理性线索:启蒙现代性 ………………………………………………………………25
(二)感性线索:审美现代性 ………………………………………………………………27
(三)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 ……………………………………………………29
四、西方现代性的反话语 ……………………………………………………………………30
(一)人文主义的反理性思潮 ………………………………………………………………30
(二)后现代理论 …………………………………………………………………………35
第二章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41
一、现代生产与现代性的界定 ………………………………………………………………43
二、市民社会与现代性的命运………………………………………………………………49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 ……………………………………………………………………51
(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 …………………………………………………………61
(三)超越市民社会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