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4.3 5.9折 ¥ 5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杨赛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8825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3791504
上书时间2024-11-19
序一
序二
章 绪论
节 从西方到中国
一、 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
二、 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
第二节 从史论到范畴
一、 中国音乐史论
二、 从史论到范畴
第三节 范畴与理论体系
一、 儒家音乐美学范畴
二、 墨家音乐美学范畴
三、 道家音乐美学范畴
四、 音乐美学的争论
五、 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史料与理论
一、 史料汇编
二、 专书整理
第五节 中国音乐美学的课题
一、 中国音乐美学的发轫
二、 中国礼乐理论与实践
三、 中国乐论与中国音乐
四、 中国音乐美学的转型
五、 中外音乐美学的对话
第二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美学
节 走向独立的音乐美学
一、 作为哲学和普通美学分支
二、 作为音乐学分支
三、 作为音乐学与美学交叉学科
四、 走向独立
第二节 临响的音乐美学
一、 被视为实践学科
二、 被视为理论学科
三、 被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四、 被视为实证学科
五、 临响的音乐美学
第三节 音乐美学的边界
一、 的音乐美学
二、 相对的音乐美学
三、 音乐美学的中心与边界
第四节 音乐美学的未来
一、 关注国外音乐美学研究成果
二、 考察中国音乐美学与音响史实
第三章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
节 研究意义
一、 凸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
二、 总结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规律
三、 实现中西音乐美学对话
四、 推动中国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第二节 发展史
一、 先秦发轫期
二、 两汉成型期
三、 魏晋南北朝整合期
四、 隋唐至清发展期
五、 近现代中西融合期
第三节 理论结构
一、 感觉与感知(声)
二、 序化与象征(音)
三、 礼乐制度(乐yuè)
四、 价值认同(乐lè)
五、 和
第四节 特点
一、 元范畴地位重要
二、 次范畴缺乏独立性
三、 音乐社会功能范畴发达
四、 音响结构范畴发展缓慢
五、 与其他范畴重叠
六、 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
第五节 研究资料
一、 乐谱
二、 乐志
三、 乐论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 作品分析法
二、 历史考证法
三、 学说参证法
四、 纵横比较法
第四章 诗、乐、礼
节 诗是礼与乐的基础
一、 诗和志是礼乐的基础
二、 《诗经》是周礼乐的基础
第二节 乐的渊源、性质与功能
一、 乐的渊源
二、 乐的特性
三、 乐的功能
第三节 礼的渊源、性质与功能
一、 礼的渊源
二、 礼的特性
三、 礼的功能
第四节 礼乐关系发展
一、 以礼合乐阶段
二、 以乐合礼阶段
三、 礼乐融合阶段
第五章 乐由中出
节 中
一、 中的溯源
二、 周对中的继承
三、 孔子对中的提倡
四、 后代对中的发扬
五、 中的本义
第二节 中和
一、 早期的乐教
二、 儒家的中和之道
第三节 中声
一、 中声、和声、适音
二、 音乐与社会
第四节 五声
一、 曾参的五声理论
二、 五声音义
三、 五声与五脏、五行
四、 五声与八音
五、 五声与伦常
第六章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节 乐本情性
一、 制乐要从情性出发
二、 情性本恶
三、 化性起伪
第二节 移风易俗
一、 风的形成
二、 俗的形成
三、 风俗与社会治理
第三节 莫善于乐
一、 礼乐刑政与社会治理
二、 乐是*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
第七章 礼崩乐坏
节 周公与礼乐
一、 吸收前代礼乐成果
二、 吸收地方音乐
三、 吸收俗乐
四、 吸收夷乐
五、 周礼乐的衰落
第二节 礼崩
一、 异族挑衅
二、 诸侯国叛乱与失序
三、 周属各诸侯国的二级、三级政权也陷入失控状态
四、 价值体系混乱
五、 礼乐典籍大量遗失
第三节 乐坏
一、 乐的遗失
二、 乐吸收能力锐减
三、 乐的渎用
四、 制乐停滞
五、 乐资源流散
六、 乐的僭用
七、 地方音乐兴盛
第八章 老子“大音希声”论
节 关于“大音希声”的讨论
一、 “大音希声”的争论
二、 研究“大音希声”的方法
第二节 “大音希声”与道
一、 “大音希声”的语境
二、 “大音希声”的演绎
第三节 五音使人耳聋
一、 大音与五音
二、 五音与道
第四节 “大音希声”与音乐
一、 “大音”指钟鼓之音
二、 “希声”指疏击
三、 “大音希声”与音乐美学
第五节 “大音希声”与其他
一、 以“大音”论礼乐
二、 以“大音希声”论道
三、 以“大音希声”论佛法
四、 以“大音希声”论技艺
五、 以“大音希声”论人品
第九章 孔子“放郑声”论
节 郑国
一、 旧郑与新郑
二、 新郑周民
三、 新郑虢民
四、 新郑郐民
第二节 郑诗
一、 郑声非郑诗
二、 郑诗非淫诗
第三节 箜篌
一、 郑声非箜篌
二、 晋平公非空国之侯
第四节 淫
一、 以过为淫
二、 以哀为淫
三、 以不合礼为淫
第五节 放郑声
一、 对子放郑声的三个推测
二、 孔子放郑声的两个动因
第六节 孔子正名论
一、 正名与卫国乱政
二、 正名与鲁国乱政
三、 从正名看乐教式微
第十章 墨子“非乐”论
节 “非乐”的实质
一、 关于“非乐”的争论
二、 “非乐”的实质是反对儒家礼乐
第二节 “非乐”的根源
一、 儒家的非乐一派
二、 夷族的非乐一派
三、 社会中下层非乐一派
第三节 乐不中圣王之事
一、 非圣王之事
二、 圣王之事
第四节 乐不中万民之利
一、 乐不能解决“三患”
二、 亏夺民衣食之财
三、 废治
四、 乐人待遇过高
五、 废事
六、 天鬼弗式
第十一章 荀子“乐者,乐也”论
节 乐以为乐也
一、 墨子误读“乐以为乐也”
二、 儒家“乐以为乐也”本意
第二节 乐者,乐也
一、 乐与情
二、 乐与民
第三节 致乐以治心
第四节 化性起伪
第十二章 庄子“天乐”论
节 对老子乐论的发展
一、 从“大音希声”到“无乐之乐”
二、 从“五音使人耳聋”到“皆性之害”
三、 从“阴阳之和”到“天乐”、“人乐”
第二节 “宾礼乐”——对儒家礼乐的批判
一、 礼乐非自古就有
二、 礼乐与性情相离
三、 礼乐与常然相失
四、 “坐忘”——对儒家礼乐的批判
第三节 非“非乐”——对墨家的批判
一、 庄子对墨子的借鉴
二、 庄子对墨子的批判
第四节 心斋
一、 听之以耳
二、 听之以心
三、 听之以气
第五节 至乐
一、 乐于道
二、 乐其志
三、 物化
第六节 天乐
一、 天乐是质朴的
二、 天乐高于人乐
第七节 庄子音乐寓言
一、 鲁侯以乐养鸟
二、 北门成向黄帝问乐
第十三章 孟子“与民同乐”论
节 当务之急
一、 朱熹对孟子的推重
二、 朱熹对雅乐的提倡
第二节 今之乐犹古之乐
一、 今乐之好
二、 古乐的传承
三、 西方类似争论
四、 孟子之时务
第三节 与民同乐
一、 关注民
二、 重视民生
三、 乐与仁义
第十四章 嵇康“声无哀乐”论
节 秦客的儒家立场
一、 情感与音乐的发生
二、 情感与音乐的接受
三、 陈诗观风
四、 嵇康与儒学
第二节 东野主人的道家论辩
一、 以音响史实立论
二、 以圣人之言立论
第三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
一、 嵇康与琴
二、 嵇康与啸
第十五章 青主“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论
节 *初的音乐当推源于上界
一、 神学的影响
二、 用音乐改良国民性
第二节 上界与内界
一、 “上界”即“灵界”与“内界”
二、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三、 “内界”与“外界”是自然与艺术的分野
第三节 中国音乐美学的现代转型
一、 西风东渐
二、 黄自与青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