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3版前言检测技术作为信息学科的一个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的,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和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利工具,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领域。目前,自动检测技术已成为高校大部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书第1版于2008年1月出版发行后,编写组在广泛听取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及山东省省级教改项目“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工作,于2012年2月修订出版了第2版。第2版出版发行三年多来,编写组继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认为现在有必要对本书做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在第3版的修订过程中,重点是突出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系统性方面,注重信号从传感到采集、转换、处理、传输、记录、显示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在实用性方面,针对每一种传感器以及检测系统后续各环节,在介绍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典型且实用的应用范例;在先进性方面,有选择性地将工程应用中的部分新技术、新方法编入教材。同时,我们对本书的整体结构也做了适当调整。一是将原来第3章中“传感器的智能化与微型化”一节调整至第6章,与原第6章的“现场总线”和“虚拟仪器”两节内容共同构成新的第6章——“现代检测技术”,并拓展了现场总线的内容,突出智能传感器与现场总线的结合;二是将原第8章改为附录A供读者参考,不再作为讲授内容。
修订后的第3版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第2章,传统传感器;第3章,新型传感器;第4章,信号的转换与调理;第5章,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及系统信号输出;第6章,现代检测技术;第7章,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每章后都附有习题与思考题。
本次修订的编写组成员包括:山东科技大学的刘传玺、袁照平、程丽平、刘瑞国、姜海燕,淮海工学院的毕训银,山东农业大学的娄伟。主编为刘传玺、袁照平、程丽平,参编为刘瑞国、毕训银、娄伟、姜海燕。其中,刘传玺编写了第2章,袁照平编写了第3章,程丽平编写了第6章,刘瑞国编写了第5章,毕训银编写了第4章,娄伟编写了第7章,姜海燕编写了第1章及附录部分。全书由刘传玺负责统稿,袁照平负责审校并和姜海燕共同负责制作电子课件。
在本书的修订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兄弟院校、相关企业及其技术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同时,对本书参考文献中的有关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2015年6月第2版前言检测技术作为信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学科。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和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利工具,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领域。自动检测技术已成为高校大部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书第1版自2008年1月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同行、专家和读者的支持及充分肯定,并于2010年被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评选为“**届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该书出版三年来,编写组成员在广泛听取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也对该课的教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山东科技大学于2010年承担了山东省省级教改项目《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后,课题组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动检测技术》的教改作为这项省级教改项目的子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并对现行使用的《自动检测技术》教材提出了再版的修订方案:一,在结构体系保持原有总体框架及特色的前提下将部分内容重新归类,对排列顺序作适当调整;二,在内容安排上作适当增加与删减;三,将应用举例部分更新为更贴近当前生产、生活中工程应用的新技术实例。
在第2版编写中,对第1版内容作了较大篇幅的充实、修订与调整,主要修改变动的内容是:第1章中增加了检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第2章中增加了常用流量计一节内容;对原第4章信号的转换与调理进行扩充后调整为第4章信号的转换与调理和第5章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及系统信号输出两章内容;将原第8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第9章虚拟仪器系统的应用合并为第6章现场总线与虚拟仪器;将原第5章检测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合并到第7章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将原第6章自动检测技术应用举例更新调整为第8章工程应用典型产品与系统简介。
修订后的第2版全书共8章,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第2章:传统传感器;第3章:新型传感器;第4章:信号的转换与调理;第5章: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及系统信号输出;第6章:现场总线与虚拟仪器;第7章: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第8章:工程应用典型产品与系统简介。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与思考题。
本次修订对编写成员也进行了充实和重新分工,由山东科技大学刘传玺、王以忠、袁照平任主编,王进野、程丽平、胡新颜、朱蕾任副主编。其中刘传玺编写了第2章,王以忠编写了第1、4章,袁照平编写了第7章,王进野编写了第8章,程丽平编写了第6章,胡新颜编写了第5章,朱蕾编写了第3章。全书由刘传玺统稿,袁照平负责校对并和朱蕾制作了电子课件。
本书由山东力创科技公司的郝振刚教授担任主审,郝教授对本书的总体结构和内容构成进行了全面审阅,特别对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翰司纬仪表公司、山东省尤洛卡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及其技术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同时,对本书参考文献中的有关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2011年8月第1版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结构向着适应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单独的类型被划分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教材建设问题。本书就是针对应用型本科而编写的一部教材。
自动检测技术是整个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自动化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检测技术是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活动中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检测的基本任务就是获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以及进行必要的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从而获得与被测对象有关的信息,*后将其结果提供显示或输入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共9章,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第2章:传统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基础知识、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第3章:新型传感器,包括气敏和湿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感应同步器、磁栅式传感器、热电型红外线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图像传感器、传感器的智能化与微型化等内容;第4章:检测系统中信号的转换与调理;第5章:检测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第6章:自动检测技术应用举例;第7章: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第8章: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第9章:虚拟仪器系统的应用。每章均附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由山东科技大学刘传玺、袁照平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王进野、胡新颜、朱蕾。其中第1、2、3章由刘传玺编写,第4章由袁照平、王进野合编,第5章由王进野编写,第6章由胡新颜、朱蕾合编,第7、8章由袁照平编写,第9章由胡新颜编写。全书由刘传玺负责统稿。袁照平、朱蕾负责电子课件的制作。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在此向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得到山东科技大学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也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力求做到体系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精炼,突出实用性与先进性,叙述方法由浅入深。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测控技术与仪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机电类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编 者2007年8月
导语摘要
本书介绍自动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监测器件及系统设计,强调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传统传感器,新型传感器,信号的转换与调理,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及系统信号输出,现代检测技术,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每章后都附有习题和思考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测控技术及仪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本、专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机电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1 概述
1.1.1 检测技术的含义、作用和地位
1.1.2 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1.1.3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
1.2.1 静态特性
1.2.2 动态特性
1.3 测量误差及消除方法
1.3.1 测量误差的概念
1.3.2 误差的表示方法
1.3.3 误差的分类
1.3.4 误差处理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传统传感器
2.1 传感器基础知识
2.1.1 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2.1.2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2.1.3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2.1.4 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2.2 电阻式传感器
2.2.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2.2 电位器式传感器
2.3 电容式传感器
2.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3.2 电容式传感器的类型与特性
2.3.3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3.4 电容式传感器应用举例
2.4 电感式传感器
2.4.1 自感式传感器
2.4.2 互感式传感器
2.4.3 电涡流式传感器
2.4.4 电感式传感器应用举例
2.5 压电式传感器
2.5.1 压电效应与压电材料
2.5.2 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压电元件常用结构形式
2.5.3 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2.5.4 压电式传感器应用举例
2.6 磁电式传感器
2.6.1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2.6.2 霍尔传感器
2.6.3 磁电式传感器应用举例
2.7 热电式传感器
2.7.1 金属热电阻传感器
2.7.2 半导体热敏电阻传感器
2.7.3 热电偶传感器
2.7.4 集成温度传感器
2.7.5 热电式传感器应用举例
2.8 常用流量计
2.8.1 节流式流量计
2.8.2 电磁流量计
2.8.3 涡轮流量计
2.8.4 涡街流量计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新型传感器
3.1 气敏和湿敏传感器
3.1.1 气敏电阻式传感器
3.1.2 离子感烟传感器
3.1.3 湿敏电阻式传感器
3.2 感应同步器
3.2.1 感应同步器的类型及结构
3.2.2 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3.2.3 感应同步器输出信号的鉴别方式
3.2.4 感应同步器的应用
3.3 磁栅式传感器
3.3.1 磁栅
3.3.2 磁头及作用原理
3.3.3 信号处理方式
3.3.4 磁栅式传感器的应用
3.4 红外辐射探测器
3.4.1 红外测温原理
3.4.2 常见的红外传感器
3.4.3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3.4.4 红外传感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5 光电式传感器
3.5.1 光电效应
3.5.2 光电器件
3.5.3 光电元件的特性
3.5.4 光电元件的应用
3.6 光纤传感器
3.6.1 光导纤维的结构和导光原理
3.6.2 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6.3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3.6.4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3.7 超声波传感器
3.7.1 超声波及特性
3.7.2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
3.7.3 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7.4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3.8 图像传感器
3.8.1 CCD电荷耦合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3.8.2 CCD图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8.3 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信号的转换与调理
4.1 信号的放大与隔离
4.1.1 测量放大器
4.1.2 程控增益放大器
4.1.3 隔离放大器
4.2 信号转换电路
4.2.1 电压电流变换器
4.2.2 电流电压变换器
4.2.3 电压频率转换
4.2.4 频率电压转换
4.3 信号的处理
4.3.1 调制与解调
4.3.2 滤波电路
4.3.3 线性化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及系统信号输出
5.1 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
5.1.1 传感器与微机接口的一般结构
5.1.2 多路模拟开关
5.1.3 采样保持器
5.1.4 A/D转换器(ADC)
5.1.5 D/A转换器(DAC)
5.1.6 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应用实例
5.2 系统信号的输出
5.2.1 信号输出的形式及分类
5.2.2 显示和指示类信号输出
5.2.3 记录类信号输出
5.2.4 微机化测量系统应用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现代检测技术
6.1 传感器的智能化与微型化
6.1.1 智能传感器
6.1.2 传感器的微型化
6.2 现场总线
6.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6.2.2 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
6.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6.2.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6.3 虚拟仪器
6.3.1 虚拟仪器的概述
6.3.2 虚拟仪器图形化语言LabVIEW
6.3.3 虚拟仪器的整体设计
6.3.4 虚拟仪器应用设计举例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
7.1 自动检测系统设计原则及步骤
7.1.1 自动检测系统设计原则
7.1.2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步骤
7.2 检测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
7.2.1 检测系统中的干扰
7.2.2 常用抗干扰技术
7.3 加热炉温度测控系统设计
7.3.1 温度测控系统的设计要求与组成
7.3.2 温度测控系统的硬件电路
7.3.3 温度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A 工程应用典型产品及系统简介
附录B 标准化热电阻分度表
附录C 标准化热电偶分度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介绍自动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监测器件及系统设计,强调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传统传感器,新型传感器,信号的转换与调理,传感器与微机接口及系统信号输出,现代检测技术,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每章后都附有习题和思考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测控技术及仪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本、专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机电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