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
  •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4.3 4.1折 35 全新

库存16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乐黛云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388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3756783

上书时间2024-11-18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人类等到的不是和平与美好,而是更复杂的文明冲突、生态濒危、道德沦丧……以物质增殖和无限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需要反省。在新的世界价值中,中国思想可以提供怎样的视角与路径?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关注多元共存、跨文化交往等前沿问题。《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是她*思考的结晶,包含了她对比较文学、世界文化、中国思想前景的洞识与展望。



目录

前言 
讲21世纪的大背景: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一、关于“文明冲突论”的回顾及现状 
二、与帝国一元化相抗衡的一些新趋势 
三、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与东方转向 
第二讲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二、为什么今天要提出新人文精神? 
三、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第三讲后现代思潮的转型与文学研究的新平台 
一、后现代思潮的转型 
二、关于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四讲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一、何为“美国梦”? 
二、何为“欧洲梦”? 
三、“中国梦”可否代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五讲关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些思考 
一、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考 
二、什么是世界文学?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六讲互动认知:以文学与科学的互动为例 
一、两种认知方式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 
三、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七讲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 
一、逻辑学认知与互动认知 
二、双向诠释与作为“他者”的中国 
第八讲差别与对话 
一、三次中西相遇 
二、差别何以重要? 
三、差别共存并非互不相干 
四、对话的悖论 
五、对话、差异与比较文学 
第九讲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重构 
一、我们面临的复杂局面 
二、西方对当前文化危机的认识 
三、中国需要真诚的文化自觉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文化冲突可能作出的贡献 
第十讲漫议汉学与国学的交X 
一、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国学与国际汉学的渗透和交X 
第十一讲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十二讲“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一、“学科之死”与新的转向 
二、学科之生:中国提出的第三阶段主张 
第十三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及其初期发展(1900—1910) 
一、中国比较文学从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开始 
二、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 
三、审己知人,取今复古 
第十四讲何时始终,何处来去:王国维的探索 
一、超越新旧中西之争 
二、在古今中西文化脉络中实现中国文学的转折 
三、为中国文学批评开辟了新视野 
第十五讲“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早期鲁迅 
一、青年鲁迅在日本 
二、“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四、跨多种文化的文学研究 
第十六讲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一、深厚的古今中西文化底蕴 
二、“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开山之作——《诗论》 
四、阐发研究的实绩



内容摘要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人类等到的不是和平与美好,而是更复杂的文明冲突、生态濒危、道德沦丧……以物质增殖和无限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需要反省。在新的世界价值中,中国思想可以提供怎样的视角与路径?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关注多元共存、跨文化交往等前沿问题。《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是她*思考的结晶,包含了她对比较文学、世界文化、中国思想前景的洞识与展望。



精彩内容

  这就是说,西方哲学曾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的,是互不相干的,因此其哲学是以“心”、“物”的“外在关系”立论,或者说其思维模式是“心”、“物”为独立二元的。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简约的共同形式,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精神。从这种范式出发,每一个概念都可以被简约为一个没有身体、没有实质、没有时间的纯粹的理想形式,一切叙述都可以简化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固定的空间里,一切过程都体现着一种根本的结构形式。例如许多文学作品的叙述都可归纳为:原有的“缺失”过渡到“缺失得以补救”或“缺失注定无法补救”这样一个结构。许多这样的叙述结构结合成一个有着同样结构的“大叙述”或“大文本”,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本质和必然性。 
  第二种范式与逻辑学范式不同,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形式,而首先是“身体”,一个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现象学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的拓扑学空间。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