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想教师 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9.4
6.1折
¥
32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袁卫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0386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3677691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成为学生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
这是近几年来我常常和老师们分享的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汤姆逊老师对着她五年级的学生撒了一个谎,说她会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前排坐着泰迪?史塔特——一个邋遢而且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
事实上,汤姆逊老师很喜欢用粗粗的红笔在泰迪的考卷上画一个大大的叉,然后在上面写个“不及格”!
直到有一天,汤姆逊老师查看每个学生以前的学习记录表,她才惊讶地发现泰迪之前的老师给的评语十分惊人。
一年级老师写道:“泰迪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他的作业很整洁,很有礼貌,他让周围的人很快乐!”
二年级老师写道:“泰迪很优秀,很受同学欢迎,但他的母亲患了绝症,他很担心,家里生活一定不好过!”
三年级老师写道:“母亲过世,泰迪一定很难过,他努力表现但父亲总不在意。若再没有改善,家庭生活将严重打击泰迪。”
四年级老师写道:“泰迪开始退步,对作业不感兴趣,没有什么朋友,有时在课堂上睡觉。”
直到此刻,汤姆逊老师才了解到泰迪的困难,并为自己从前对泰迪的态度深感羞愧。
而当汤姆逊老师收到泰迪的圣诞礼物——别人的礼物用丝带及包装纸装饰得漂漂亮亮,泰迪的礼物却是用杂货店的牛皮纸捆起来的——她更觉得难过了。
汤姆逊老师忍着心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拆开泰迪的礼物。有的孩子开始嘲笑泰迪送的礼物:一条假钻石手链,上面还缺了几颗假的宝石;还有一瓶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但是汤姆逊老师不但惊呼漂亮,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带上手链,并喷了一些香水在手腕上,小朋友们全愣住了。
放学后,泰迪留下来对汤姆逊老师说:“老师,你今天闻起来好像我妈咪!”泰迪离开后,汤姆逊老师整整哭了一个小时。
从那天起,她不再教“书”,不再教阅读,不再教写作,不再教数学……相反地,她开始“教育孩童”。
从那天起,汤姆逊老师特别关注泰迪,而泰迪的心似乎重新活了过来。汤姆逊老师越鼓励泰迪,泰迪进步越快。到了学年末,泰迪已经成为班上聪明的孩子之一。虽然汤姆逊老师说过她会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但泰迪却是她喜欢的学生。
一年后,汤姆逊老师在门口发现一张纸条,是泰迪写的,上面说,汤姆逊老师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
六年过去了,汤姆逊老师又发现另一张泰迪写的纸条,泰迪已经高中毕业,成绩全班第三名,而汤姆逊老师仍然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
四年后,汤姆逊老师又收到一封信,泰迪在信里说,有时候大学生活并不顺利,但他仍然要坚持下去,不久的将来要以全校名的成绩毕业。他再一次告诉汤姆逊老师,她仍然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
四年过去,又来了一封信,信里面,泰迪告诉汤姆逊老师,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他也不忘再说一次,汤姆逊老师还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而这封信的结尾多了几个字:“泰迪?史塔特博士”。
故事还没结束。隔年春天又来了一封信,泰迪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女孩,马上要结婚了。泰迪解释说,他的父亲几年前过世了,他希望汤姆逊老师可以参加他的婚礼并坐上属于新郎的“母亲”的位置。
汤姆逊老师完成了泰迪的心愿。但你知道吗,汤姆逊老师竟然戴着当年泰迪送的假钻石手链,还喷了那一瓶香水——泰迪母亲过世前后一个圣诞节用过的香水。
他们相互拥抱,泰迪悄悄在汤姆逊老师耳边说:“汤姆逊老师,谢谢你相信我,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
汤姆逊老师热泪满盈地告诉泰迪:“泰迪,你错了,是你教导我,让我相信我有能力去改变——直到遇见你,我才知道该怎么教书!”
分享完这个故事,我还常常加上几句赘语。我说,我们都知道,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时,要记得好好感激,因为他(她)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但我们更要知道,我们可以成为别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我们能不能成为学生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
要成为学生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我认为重要的,是做一个用学科(语文、数学、外语……)来教学生的老师,而不只是做一个教学生某一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老师。这两者有着“育人”和“教书”的差别,有着“人师”和“经师”的区别。教师,只有完成了这种转向,才能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才能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而这时候的教师,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教师”。
理想教师应当走进学生心灵。他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念:“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度的发展。”(马斯洛语)“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
理想教师应当追求课堂诗意。他们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当我和我的学生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当为一堂课的平庸苍白而惭愧,也不应当为一堂课的碌碌无为而悔恨;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全身心地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投入整个的生命。“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于漪语)
理想教师应当陪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应当有这样的认同:我的孩子是作为教师的我重要的学生之一,我不仅应当是我孩子的首任教师,还应当是我孩子的首席教师。作家毕淑敏曾经写到,她“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有理由不喜欢孩子嗷嗷待哺,却断然离去的老师。
理想的教师应当享受教育幸福。他们应当有这样的彻悟: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亦应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导语摘要
《做一个理想教师》是袁卫星老师的教育随笔集,全书共四辑——“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课堂诗意”“享受教育幸福”“陪好自己的孩子”,既有一个个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思考,也有打造诗意课堂的精彩案例,还有陪伴孩子成长的家教理念,更有对名家名师,如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等教育思想的深刻解读。
作者简介
袁卫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五四杯”十杰名教师等称号。
著有《心存敬畏》《生命教育》《细数阳光》《美丽的过程》《爸爸在这里》《班会18课》《素质养成读本》《中学语文教与学》《听袁卫星老师讲课》《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等书。
目录
辑一 走进学生心灵
3 一通接警电话的教育启示
11 教育拒绝阿伽门农的心态
15 开除那些不会微笑的老师
17 尊重学生是好的教育手段
20 风险防范:一堂待补的课
26 保护学生:两个同样感人的事例
28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敬畏生命
34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36 用性命担保学生的品质
49 要表扬,也要惩罚
辑二 追求课堂诗意
55 就像一首诗
58 超越课堂教学技巧
60 放下标准化的棍棒
64 课堂教学必须归真
66 课堂教学应当求美
69 课堂教学需要移情
73 吸纳滋养底气
78 探索那写的缘由
84 共享一份亲情的温暖
91 一次灵魂的洗礼
辑三 陪好自己的孩子
101 你的孩子是你重要的学生
107 示女儿十岁生日书
113 示女儿十二岁生日书
119 示女儿十四岁生日书
126 示女儿十六岁生日书
130 示女儿十八岁生日书
137 示女儿二十岁生日书
辑四 享受教育幸福
149 走向生命“完满”的旅程
158 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164 李镇西:燃亮教育反省时代的希望之光
169 卢志文:“我只用心去做”
176 储昌楼:为了人生的庆典
183 冯卫东:为了实践的研究
188 张 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193 窦桂梅: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197 薛法根:在泥土中扎根
202 王文丽:语文让她如此美丽
208 万 玮:一部“兵法”闯“江湖”
211 梁增红:内心有一个深的答复
内容摘要
《做一个理想教师》是袁卫星老师的教育随笔集,全书共四辑——“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课堂诗意”“享受教育幸福”“陪好自己的孩子”,既有一个个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思考,也有打造诗意课堂的精彩案例,还有陪伴孩子成长的家教理念,更有对名家名师,如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等教育思想的深刻解读。
主编推荐
袁卫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五四杯”十杰名教师等称号。
著有《心存敬畏》《生命教育》《细数阳光》《美丽的过程》《爸爸在这里》《班会18课》《素质养成读本》《中学语文教与学》《听袁卫星老师讲课》《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等书。
精彩内容
尊重学生是好的教育手段
网友桐叶给我讲了她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一次上语文课,班上一个出名的捣蛋鬼不知为什么不高兴,一个劲儿用笔敲桌子,那“笃笃笃”的声音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我停下讲课,用眼睛示意他注意自己的行为,然后继续讲课,谁知他毫不悔改,继续敲桌子,这下我没法上课了,对他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很恼火,很想发脾气,但说实话我从来没训过学生,一时还真不知该怎么训,只得说道:“李扬同学,请你停止敲桌子。下课后去一趟办公室。”这下他安静了。
下课后,他满不在乎地来到办公室,站到我面前,也不出声。我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字写得不错,‘尊重’这俩字你会写吗?”他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半天才说:“会。”“那你给我写下来。”他迟疑了半天,才抓起笔写了“尊重”。我继续问:“知道这俩字的含义吗?”他点头。我很平和地说:“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老师尊重你,也希望你能尊重老师。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他又点头。我说:“那你回去吧。”他转身走了,低着头。
从那以后,上语文课再没见他违反纪律,看见我时,还有点惴惴的。我看他似乎还有点心理负担,就寻找机会表扬了他几次,消除他的顾虑,之后他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了。后来在一次作文中,他这样说:“我是个硬性的人,脾气上来了谁的话都不听。那次语文课上违反纪律,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我以为也就是训一顿写份检讨,才不在乎呢,那些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了。没想到老师并没有那么做,她只让我写‘尊重’两个字,当时我提着笔好像抓着根柱子一样重,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那两个字的。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我的错误,我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我呢?我要做一个尊重别人也受人尊重的人。”
是的,尊重学生就是好的教育手段,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是难以走进学生心灵的。上海建平中学前校长冯恩洪曾说:“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校,是尊重人格的学校;我当过20年的班主任,太了解尊重学生人格的意义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关于“到达教育技巧的──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尊重学生要从细小处做起。
例如,尊重学生的课间休息权。
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却十分宝贵。它能调节学生的身心,有利于学生上好下一节课,有利于下节课教师的教学。不克扣学生的休息时间,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休息权和娱乐权的尊重,又体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上的相互合作。
可我们就有这样的老师:每课必拖,少则一两分钟,多则到下一节课开始。他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我是为了学生好啊,我想尽量给他们多讲些,尽量让他们都听懂些;没办法,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容量大……
这样的教师应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一堂课坐下来,是不是也很累?是不是很想出去活动一下?当我目睹窗外蹦蹦跳跳的伙伴时,我的心是不是也飞走了?
这样的教师应该自我反思:经常性拖堂是不是也暴露了课前准备的不够,备课质量的不高,驾驭的能力不强?
我的朋友沈涓给学生上设计与工艺课,问学生想设计的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设计一种装置,下课铃一响,黑板上的字自动消失,喇叭里音乐响起,机器手友好地把老师请出教室;若老师不出去,机器手把他推出去。”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这掌声让我想起我高中时的一位语文老师,只要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他总能“喀嚓”断电,踩着还没有停下来的铃声大踏步地走出教室,留下我们在那里回味,那是真正的潇洒!
再如,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课堂上,常有老师想方设法地“启发”学生,将极有创意的回答“修理”得与教参如出一辙;校园中,也有老师对学生讲座、学生报刊的时尚话题一概视为浅薄,厉声制止,而后又抱怨学生素质太差。果真是学生素质太差吗?试想,如果学生的话语动辄遭到“修理”,这也不对,那也不行,课堂上谁又愿意自讨没趣?所以,为师者若想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应容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鼓励有个性的声音,少搞标准答案“一刀切”,而是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与老师平等的人。这样,自由开放的气氛营造出来了,课堂上“万马齐喑”的局面也就消失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为了了解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一桶水”。当新生的一代就乔布斯、苹果安卓、微博微信等侃侃而谈时,我们的很多教师却对此极为不屑,甘做“世纪遗民”,固守着陈词滥调去训导学生。如此拒绝时尚与现代,恐怕是不能站稳讲台的。身为教师,融入学生的文化圈子并勇敢地与之同思考、共评析,方能真正尽到为师之道。
又如,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李希贵老师说:“什么年龄读什么书。”的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规范学生的阅读,一提起阅读就是让学生读名著,读经典,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都塞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认知水平、人生经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有没有达到作品鉴赏所需要的层次。另外,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有人喜欢“大江东去”,有人偏爱“小桥流水”;有人钟爱莫泊桑、契诃夫,有人专注于钱锺书、余秋雨。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我们不必强求一致。此外,我们不应给学生设置太多的“禁区”,譬如学生喜欢读金庸、琼瑶,这应当很正常,学生不会因为读了武侠小说就变成了“侠客”,读了言情小说就变成了“情种”。关键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如何吸纳有用的养分,引导他们如何处理和日常学习的关系,引导他们如何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而不是硬塞硬灌、硬堵硬卡。
特别要尊重的是学生的隐私权。信件是隐私,日记是隐私,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同样也是隐私。
总之,尊重学生,是好的教育手段。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一位23岁的青年告诉别人,他的遗憾是求学期间没有碰到一个好老师。他说,别人谈起让自己受益匪浅的老师时,他就像单亲家庭的孩子听人家讲家庭如何幸福一样,心里特别难受。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讲,老师无疑是生活中除父母之外重要的人物。那么,何谓“好老师”?
当一个好老师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老师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是的,爱心是教育的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教育的真正动力。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过一番发人深思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未有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一方面,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从感情上缩短师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也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美国芝加哥一所私立中学,一位九年级的英语教师布朗女士在讨论完一道学习上的难题后,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在洪水来临时,你将先救谁?”这个提问立刻使课堂炸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学们一片笑声和喝彩声中,一位年仅15岁的男学生回答道,如果他结婚了,他会先救自己的妻子,而一位女生则大声回答说,她要去救老师布郎女士。
“为什么呢?”布朗女士问道。
“因为您爱我们,关心我们,您是我们值得依赖的朋友!”话音刚落,又是一片喝彩声,情绪激动的学生们顺着她的话纷纷发言,一致赞美他们的老师是世界上善良、富有同情心、完美的人,也是他们可信赖的朋友。
显然,布朗女士的教育工作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根本的教师素质——师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原始的、自然的,是写进人类基因里的。而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神圣的、伟大的。
有一篇文章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积雪皑皑的冬日,小学生曹彦上学后的次期终考试正在进行。曹彦坐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棉鞋已被融化的雪水浸透。他感到了双脚的麻木和疼痛,控制不住自己小声抽泣起来。邻村小学来监考的一位30多岁的女教师问明原因,坐到他身边,三下两下脱掉他的湿棉鞋,然后解开她单薄的棉袄,把他冰冷的双脚放到自己怀里,捂了起来。当麻木的双脚恢复知觉,曹彦止住抽泣,继续埋头考试的时候,高高个子,穿着朴素衣服的女监考老师的形象,已在他人生的记忆中定格成一个永远的高大的塑像。
参加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理论学习班期间,同宿舍的成家武老师由我接了几个关心我喉病的学生的电话谈到爱生,家武说,他印象深的老师是中学时期的余荣桂老师。在一个飘雪的冬日,这位有着慈母胸怀的女教师,见家武衣着单薄,怕他受寒,跑到隔壁班上去,脱下儿子的棉衣来,亲手穿在家武瑟瑟寒战的身上。
听完这个片段,我和家武心里一样温暖。
媒体评论
要成为学生一生中遇到的棒的老师,我认为重要的,是做一个用学科(语文、数学、外语……)来教学生的老师,而不只是做一个教学生某一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老师。这两者有着“育人”和“教书”的差别,有着“人师”和“经师”的区别。教师,只有完成了这种转向,才能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才能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而这时候的教师,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教师”。
—— 袁卫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