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如蓝色的火焰:纪伯伦爱情书简
  • 爱,如蓝色的火焰:纪伯伦爱情书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如蓝色的火焰:纪伯伦爱情书简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30 6.3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纪伯伦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7290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3359658

上书时间2024-11-18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作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纪伯伦,一生中不但创作 了大量文学作品与画作,还留下了数量颇丰的书信;其中保留较 完整,并具 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是他致两位恋人玛丽·哈斯凯尔 和梅伊‘齐雅黛的爱情书信。
     玛丽·哈斯凯尔(1873—1964),美国人,是一个 出身中产阶层的知识女性,曾长期任一所女子中学的校长。
    1904年, 三十一岁的玛丽在朋友家结识了正在美国艺坛闯荡的 纪伯伦。经过交往,玛丽对这位青年艺术家的才华大为赏识。在 她主动资助 下,纪伯伦于1908年赴巴黎学艺,并开始与玛丽通信 。返美定居纽约后,他继续和住在波士顿的玛丽鸿雁来往,两 人还不断互 访,面晤。从玛丽的日记可知,纪伯伦返美后不久曾 向她求婚,但她既不想让婚姻生活束缚他的艺术天赋,更担心可 能的婚姻失 败会影响两人的纯洁友谊,便以自己年长十岁为由而 予婉拒。此后两人的友谊反而得到升华,而成为终身的挚友。
     在与纪伯伦相识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玛丽一直在 生活上慷慨相助,无数次给他寄去钱物,使他“完全摆脱了日常 生活的烦 恼”。于是,背井离乡而默默无闻的青年纪伯伦,得 以将全部精力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在事业上,玛丽良好的文学 鉴赏力和英 语造诣,也使纪伯伦获益匪浅。他每写就一部英文作 品,都要请玛丽过目。作为位读者和评论者,玛丽常能对作 品提出有益 的见解,并在语言上给予润色。在纪伯伦的眼里,善 良、慷慨的玛丽不啻是为他铺平成功之路的天使。在致玛丽的信 中,纪伯伦 屡屡流露出感激和报恩之情。他还值两部新作出版时 ,特意在扉页印上“致M.E.H”(玛丽名字的缩写)的题赠。
     在精神上,玛丽是纪伯伦的知音和同道。无论在 通信中还是面晤时,她总能理解纪伯伦对生活、社会、艺术的灼 见,而她 颇有个性的见解,也常给予他启发。纪伯伦告诉她: “你对我的理解,给我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为宁静的自由。” 他甚至发过 这样的感慨:“只有上帝、玛丽和我,知道我的内心 。”因此,致玛丽的许多信件记录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看法,对 人物与事件 的评论,对创作过程与生活经历的描述。读这些信件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想和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的纪伯伦,他 偏爱的艺术 家,是具有自由灵魂和革命精神的卡莱尔、布莱克、 罗丹等人(这同样可以解释他为什么那么喜爱暴风雨和暴风雪) 。我们可 以看到一个挚爱祖国和家乡的纪伯伦,他多次在书信 中流露出对梦系魂牵的祖国的思念,并且积极从事爱国义举。他 在担任叙利 亚救助委员会书记时,“沉浸在比舒适更甜美的感觉 里……从未这么珍惜时间,这么珍惜分分秒秒”。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清醒的 爱国者,一个不带有“靡丽的东方病态”的纪伯伦, 他说:“我是太爱我的祖国了,因而不愿等同于她的众多儿女。
    ”他的书信 中,因此也不乏对阿拉伯社会与文坛不良风气的抨击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在创作上极其勤奋的纪伯伦,他“夜以继 日地画着, 写着”,常常是“一整天不吃任何东西”;正是从创 作中,他得到的快乐。从他的书信中,我们还可了解许多作 品的创作过 程,隐约先睹《先知》等作品中的隽言警句,窥见他 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的本色:许多短筒看似信手拈来,却也词句清 丽,意象 别致。
     在保留至今的两人英文书信中,纪伯伦共写了三 百二十五封信(本译文依据的集子,摘录了其中一百七十封), 玛丽写了 二百九十封。1919年纪伯伦和远在埃及的梅伊‘齐雅 黛恢复通信后,他和玛丽的信件往来明显减少。随着年岁增长, 玛丽开始寻 求生活上的归宿,后来远嫁他人,生活平静而闲适。
    她婚后虽再 未与纪伯伦见面,但两人一直保持通信联系。1930年 ,健康恶化的纪伯伦在遗嘱中写道:“我画室中的全部绘画、 书籍、艺术 品等,我故世后将遗赠玛丽·哈斯凯尔女士。”次年 ,纪伯伦病故。玛丽在得知噩耗的当天就赶赴纽约,她在整理死 者遗物时发 现:正如她珍藏着纪伯伦的所有信件一样,纪伯伦也 保留着她的全部来信。她并未依纪伯伦女秘书的建议将这些信焚 烧,而是悉 数带回家中。随后她在致女秘书的信中写道:“我一 直相信纪伯伦的伟大,相信我们的通信及交往经历将属于历史。
    ” 在1911年的一则日记中,玛丽记录了自己婉拒纪 伯伦求婚的原因,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于纪伯伦,另有 一份爱在等 待他。这爱不同于他对我怀有的爱,这是神启之爱, 并将结成他的婚姻。他伟大的作品,将由这爱而产生;他 的幸福,他 崭新、充实的生活,也将由此而生。这一切用不了许 多年就会发生。对于那场爱中的女子,我只是一个阶梯。尽管我 多情的眼睛 在哭泣,我却是怀着欢欣想起她的。我不想拥有纪伯 伦,因为我知道:她正在某个地方为他成长,他也在为她而成长 。”心有灵 犀的玛丽所预言的这位女子,不久果然出现在纪伯伦 的精神世界里。如果说纪伯伦与玛丽的恋情更近乎友情,两人的 关系虽然密 切却也不免平淡,那么他与这位女子的爱情故事,则 更为奇特、凄婉。纪伯伦致她的书信均以阿拉伯文写成,得以保 留的虽然只 有三十多封,却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不但在纪 伯伦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堪称世界书简文学的瑰宝。
     这位女子,便是现代阿拉伯文坛著名的女作家 之一——梅伊·齐雅黛(1886—1941)。梅伊祖籍黎巴嫩,早年曾 在贝鲁特等 地求学,后随父亲移居开罗。她天性聪慧,才貌双全 ,精通多门外语,除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外,还定期在自己家中 举办文学沙 龙,为许多作家,诗人尊敬和倾慕。1911年纪伯伦的 小说《被折断的翅膀》发表,梅伊读后主动致信远在美国的作 者,既对小 说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表示钦佩,又对其中有关婚姻、 爱情的观点坦言商榷,两人从此往来书信。次世界大战爆发 后,他们失 去联系多年。1919年开始,又恢复频繁通信。
     纪伯伦和梅伊感情的基础,是两人对对方思想与 才华的相互钦佩与赏识。纪伯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与独特的文 风,震动了 整个阿拉伯文坛,也自然引起梅伊好感。同时,处于 本世纪前期的阿拉伯社会,虽然正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开始复兴 ,但基本上 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社会,像梅伊这样具备“神奇 的天赋,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审美观”的才女实属凤毛麟角。梅 伊发表的文 章令纪伯伦十分惊喜,他在去信中写道:“在你的文 章里,我发现了许多久已盘旋在我的脑际、萦绕在我的梦中的志 趣与倾向。” 对于注重精神生活的纪伯伦和梅伊来说,能得到对方 这样的异性知音,乃是各自人生的大幸。
     更让纪伯伦欣喜的是,梅伊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 ,还是他的黎巴嫩同胞。久居他乡的纪伯伦,无疑把梅伊视为他 的东方祖国 的象征。因此,他对梅伊的感情,还和他的爱国情、 思乡情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对梅伊的友情迅速向 爱情发展。
    在他们恢复通信的年——1919年,纪伯伦就“体 验了一件事”,是“用心灵、理智和感觉体验的”。而且,他 以深沉的笔 调给梅伊写道:“如果我的那些体验与我过去的体验 有一点相似,我就不会诉说了;但这次是全新的,奇特的,突如其 来的。” 这全新的爱,给纪伯伦带来了巨大的快乐。有一 次他结束长途旅行回家,发现邮件中有三封梅伊的来信,他兴奋 极了,当 天便回信写道:“梅伊,你的信是多么漂亮、多么甜 美啊!它犹如一条从高处而下流淌着美酒的小河,歌唱着流进我 梦幻的谷 地。它又像俄耳甫斯弹奏的竖琴,将天涯变为咫尺, 将左近变得悠远;又以其神奇的颤音,让顽石化为熊熊的火炬, 使枯枝变成 鼓荡的翅翼。如果说在一天之内,我收到你一封来信 ,就如同登上了山巅,那今天我一下收到你三封来信,这又让我 怎么形容 呢?” 如此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段落和句子,在致梅伊的 信中俯拾皆是,美不胜收。受到爱情鼓舞的纪伯伦,常常在深夜 用自己的生 花妙笔同梅伊娓娓而谈。自他笔下流露的爱情,尽现 出东方式的细腻和含蓄。挚爱而不言爱,是他致梅伊书信的特点 。这些信件 读来,犹如一曲曲缠绵蕴藉的歌,令人回味无穷。“ 噢,已是午夜了。可到现在,我还没有写出挂在我唇间的那个字 眼呢,那个 我时而低语、时而大声道出的字眼呢。我把这字眼交 给静夜的心中。是静夜,保存着我们温婉地、热切地、虔诚地说 出的一切; 是静夜,梅伊,将我们的祷告带到我们希望的目的地 ,或将它高高地携到上帝的面前。”以这般曲尽其妙的文字,对 比他对玛丽 直露的、多少显得浮泛的爱的表白:“现在,让我用 发自肺腑的全部声音高呼——我爱你!”我们有理由相信:纪伯 伦对梅伊的 爱确是全新而真挚的。
     在两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连使用的一些语汇,也 只有他们才能明白:“峡谷”是指纪伯伦工作的画室;“雾霭” 指的是双方精 神与情感的世界;“透明元素”则代表两人精神上达 成的神奇默契;而如果产生矛盾,就应把分歧扔进“金柜”里, 双方身上 不那么坦诚与率真的成分,则被戏称为替各自帮倒忙 的“守密 者”……然而,生活在东方,个性与思想都较为传统、矜 持的梅伊, 与生性羞怯又极为看重事业的纪伯伦之间,也产生了 不少矛盾与误会。两个文人的自尊心,对婚姻生活的束缚怀有的 共同顾虑 等等,使得两人屡屡压抑自己的感情,在需要采取毅 然的爱的举动时却步不前。梅伊期待的,是纪伯伦更为率直而主 动的爱的表 白,她对他信中某些过于精巧的文辞有所不满,讥之 为“抒情歌曲”。对纪伯伦而言,他视创作为生命,重自由如饥 渴,他能从 反复咏唱爱情的苦乐中得到愉悦和慰藉,却并无必要 的心理准备,将这爱凝结成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之爱。此外,把 与梅伊的恋 情限制于尺素传情,恐怕也有担心伤害自己的恩人与 密友玛丽的考虑。
     对于梅伊的猜忌和怀疑。纪伯伦多采取主动谦让 的姿态。一次次的误会后,是一次次的冰释前嫌。在纪伯伦和梅 伊之间,爱 总是胜利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都渐渐明 白,两人的爱情不可能发展成男女间的婚姻关系。纪伯伦对梅伊 的恋情,在 后期升华成一种父女般的情感。他开始称梅伊为“小 宝贝”、“小公主”、“我的女儿”,他不再闪烁其词了。她的信 中,多了一份 恬静与平和。然而,他又何曾忘却过那段令他铭心刻 骨的精神之恋呢?就在去世前的十多天,重病缠身且手臂有疾的 纪伯伦,仍 然给梅伊寄去了后一封信——一幅被人称为“蓝色 的火焰”的素描。还有什么语言,能更好地表达他那纯洁、炽烈 而永不熄灭 的爱呢? 纪伯伦的逝世,给梅伊的身心造成巨大打击。一 直掩饰着这段恋情的梅伊,终于撰文公开了她和纪伯伦长期的通 信经历。她 对纪伯伦的去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思,并流露出无限的 绝望。
     在纪伯伦去世后的十年中,梅伊的精神与健康先 后崩溃,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度被人送到贝鲁特的精神病院 治疗,后来 又在开罗哀度了生命中后两年时光。1941年,梅伊 十分凄凉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在晚年的辗转流落中,仍一 直将纪伯伦 的来信随身携带。在她的遗物中,有一本评述阿拉伯 作家的英文论著,梅伊在书中纪伯伦的画像旁写下:“多年前这 已注定了我 的不幸!” 一位终身未娶,一位毕生未嫁,而这段生死之恋 的两个主人竟然始终缘悭一面!纪伯伦与梅伊奇特的爱情故事感 人至深,在 阿拉伯文坛传为佳话。如果说玛丽·哈斯凯尔是纪伯 伦无私的帮助者,文学艺术灵感的启发者,是他心心相应的知音 ,是“能在 寂静的夜晚和他在花园里徜徉漫谈的朋友”,那么, 梅伊·齐雅黛则是纪伯伦灵魂的知己,是他心旌为之颤栗的恋人 ,是联系 他和遥远祖国的纽带,是这世界上惟一能够对他说这 番话的人:“雾霭啊,我是另一团雾霭!……来吧,让我们去遨 游那些遥远 艰险、不为人知的所在!” 纪伯伦致玛丽和梅伊的书信,记录了两段不同的恋情,也呈 现出不同的风格。致玛丽的信明快,平直,简洁凝练 ,轻松自 如,具有更丰富的理性成分和社会内容,致梅伊的信 则含蓄,蕴藉,淋漓尽致,情深意浓,更多地揭示了个人的情感 世界。翻阅 致梅伊原信的手稿可以发现,这些多半在深夜写就的 洋洋洒洒的信件,浑然天成,极少涂改,令人折服于这位文学大 师流畅的文 思和高超的语言天赋。应该说,致梅伊的书信以其真 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婉转的笔调、精美的词句,而具有更高 的文学价 值。两种书信之所以风格迥异,首先在于作者内心对 两次爱情体验不同,其次,致梅伊的信中,纪伯伦既要向一位高 雅的才女暗 示爱情,又想以自己的才华博得对方的恋慕,他便充 分发挥了自己对文辞的擅长;此外还可考虑到:致玛丽的信大多 书成时间较 早,而当时纪伯伦对英语的驾驭,远不如母语阿拉伯 语那样得心应手。
     在纪伯伦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孤独”二 字。毕竟,芸芸众生之中,有多少人能成为一位天才艺术家心灵 的知音呢? 然而,纪伯伦是幸运的,他在一生中至少得到过两个 知音。他的心在孤独的时候,总能找到自己“幽居的禅房,可以 从中觅得宁 静和慰藉”。他心灵的“禅房”,正是如蓝色的火焰 一般,在他心中燃烧不息的爱情。
     1999年6月于北京苏州街



导语摘要

    《爱如蓝色的火焰(纪伯伦爱情书简)(精)》由纪伯伦所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与两位女子玛丽和梅伊 的通信,记录了诗人一生中的两段铭心刻骨的恋情,思致婉转、深邃,笔调清新、隽永,既多方面地揭示 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爱如蓝色的火焰(纪伯伦爱情书简)(精)》的作者纪伯伦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又是幸运的,他至少 邂逅了两位红粉知己。在他心灵的“幽居的禅房”, 爱情如蓝色的火焰燃烧不息。



目录

译序:爱,如蓝色的火焰
致玛丽·哈斯凯尔
第1封信(1908年10月2日,巴黎)
第2封信(1908年11月8日,巴黎)
第3封信(1908年圣诞日,巴黎)
第4封信(1909年6月23日,巴黎)
第5封信(1910年10月31日,纽约)
第6封信(1911年1月,波士顿)
第7封信(1911年5月1日,纽约)
第8封信(1911年5月2日,纽约)
第9封信(1911年5月3日,纽约)
第10封信(1911年5月5日,纽约)
第11封信(1911年5月7日,纽约)
第12封信(1911年5月10日,纽约)
第13封信(1911年5月12日早晨,纽约)
第14封信(1911年5月16日,纽约)
第15封信(1911年5月19日,纽约)
第16封信(1911年5月30日,纽约)
第17封信(1911年6月28日,纽约)
第18封信(1911年9月14日,波士顿)
第19封信(1911年9月19日,纽约)
第20封信(1911年9月22日,纽约)
第21封信(1911年10月20日,纽约)
第22封信(1911年10月31日,纽约)
第23封信(1911年11月10日,纽约)
第24封信(1911年11月26日,纽约)
第25封信(1912年1月6日,星期六,纽约)
第26封信(1912年1月7日下午,纽约)
第27封信(1912年1月21日,纽约)
第28封信(1912年1月26日,纽约)
第29封信(1912年2月1日晚上,纽约)
第30封信(1912年2月7日,纽约)
第31封信(1912年2月8日,纽约)
第32封信(1912年2月9日,纽约)
第33封信(1912年2月16日,纽约)
第34封信(1912年2月18日,纽约)
第35封信(1912年2月20日,星期二,纽约)
第36封信(1912年2月27日,纽约)
第37封信(1912年2月29日,星期四,纽约)
第38封信(1912年3月10日,纽约)
第39封信(1912年4月19日,纽约)
第40封信(1912年5月6日,纽约)
第41封信(1912年5月7日,纽约)
第42封信(1912年5月16日,纽约)
第43封信(1912年5月26日,纽约)
第44封信(1912年8月14日,麻省南塔斯克城)
第45封信(1912年9月i6日,星期一,纽约)
第46封信(1912年10月9日,纽约)
第47封信(1912年10月20日,纽约)
第48封信(1912年9月29日,纽约)
第49封信(1912年10月22日,纽约)
第50封信(1912年11月5日,纽约)
第51封信(1912年11月19日,纽约)
第52封信(1912年12月12日,纽约)
第53封信(1912年12月19日,纽约)
第54封信(1913年2月14日,纽约)
第55封信(1913年2月18日,纽约)
第56封信(1913年3月16日,纽约)
第57封信(1913年4月20日,纽约)
第58封信(1913年4月30日,纽约)
第59封信(1913年5月16日,纽约)
第60封信(1913年5月17日,纽约)
第61封信(1913年5月27日,纽约)
第62封信(1913年6月10日,纽约)
第63封信(1913年9月12日,纽约)
第64封信(1913年9月18日,纽约)
第65封信(1913年9月21日,纽约)
第66封信(1913年10月8日,纽约)
第67封信(1913年10月19日,纽约)
第68封信(1913年10月26日,纽约)
第69封信(1913年10月30日,纽约)
第70封信(1913年11月30日,纽约)
第71封信(1913年12月7日,纽约)
第72封信(1913年12月19日,纽约)
第73封信(1914年1月21日,纽约)
第74封信(1914年2月8日,纽约)
第75封信(1914年2月24日,纽约)
第76封信(1914年3月1日,纽约)
第77封信(1914年3月8日,纽约)
第78封信(1914年4月5日,纽约)
第79封信(1914年4月18日,纽约)
第80封信(1914年5月3日,纽约)
第81封信(1914年5月24日,纽约)
第82封信(1914年7Y]8日,纽约)
第83封信(1914年7月22日,纽约)
第84封信(1914年7月3日,纽约)
第85封信(1914年8月7日,波士顿)
第86封信(1914年8月20日,纽约)
第87封信(1914年10月14日,纽约)
第88封信(1914年11月22日,纽约)
第89封信f1914年12月6日,纽约)
第90封信(1914年12月13日,纽约)
第91封信(1914年12月16日,纽约)
第92封信(1915年1月2日,波士顿)
第93封信(1915年1月11日,纽约)
第94封信(1915年1月28日,纽约)
第95封信(1915年2月9日,纽约)
第96封信(1915年3月14日,纽约)
第97封信(1915年3月16日,纽约)
第98封信(1915年4月18日,纽约)
第99封信(1915年5月23日,纽约)
第100封信(1915年7月17日,纽约)
第101封信(1915年8月2日,纽约)
第102封信(1915年8月6日,纽约)
第103封信(1915年8月20日,科哈西特,马萨诸塞州)
第104封信(1915年10月6日,纽约)
第105封信(1915年10月31日,纽约)
第106封信(1915年11月21日,纽约)
第107封信(1915年12月9日,纽约)
第108封信(1916年1月6日,纽约)
第109封信(1916年1月30日,纽约)
第110封信(1916年2月10日,纽约)
第111封信(1916年3月1日,纽约)
第112封信(1916年4月9日,纽约)
第113封信(1916年5月10日,纽约)
第114封信(1916年5月16日,纽约)
第115封信(1916年6月11日,纽约)
第116封信(1916年6月14日,纽约)
第117封信(1916年6月29日,纽约)
第118封信(1916年8月22日,纽约)
第119封信(1916年11月5日,纽约)
第120封信(1916年12月19日,纽约)
第121封信(1917年1月3日,纽约)
第122封信f1917年1月12日,纽约)
第123封信(1917年1月31日,纽约)
第124封信(1917年10月14日,纽约)
第125封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