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病毒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医学病毒学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42.64 6.1折 69.8 全新

库存1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宜红,谢幼华,陈利玉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93751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1203402869

上书时间2024-11-06

当科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绪论 1

第一节 病毒的概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

一、病毒的分布 1

二、病毒的起源、概念及特性 2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

四、病毒学与医学病毒学 4

第二节 病毒学发展简史 4

一、传染病病原学的确立阶段 4

二、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7

三、病毒的细胞水平研究阶段 8

四、病毒的分子水平研究阶段 9

五、病毒组学及后组学阶段 11

第一篇 医学病毒学基础

第一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7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7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7

二、病毒的结构 19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功能 21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23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23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27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8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28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29

第四节 病毒的抵抗力 31

一、物理酿 31

二、化学酿 32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2

一、病毒分类机构及其病毒分类系统 32

二、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3

三、亚病毒因子 34

第二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 36

第一节 固有免疫 37

一、免疫屏障对病毒感染的防御作用 37

二、抗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 39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 41

一、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体液免疫应答 41

二、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43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 44

一、病毒逃逸人体免疫的机制 44

二、影响病毒感染及其免疫状态与持续时间的因素 46

第三章 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 47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47

一、病毒的传染源 47

二、病毒的传播方式 48

三、病毒的传播途径 49

四、病毒的播散 50

五、病毒的感染类型 50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53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54

二、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56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作用 58

四、病毒与肿瘤 58

五、其他因素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59

第四章 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61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原则 61

一、标本采集时间 61

二、标本种类与部位 62

三、标本处理、保存和运送 62

第二节 病毒形态学检查 62

一、电子显微镜检查 62

二、光学显微镜检查 62

第三节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63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63

二、病毒的鉴定 64

三、病毒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65

第四节 病毒成分检测 66

一、病毒核酸检测 66

二、病毒抗原检测 67

第五节 病毒相关抗体检测 68

第五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 70

第一节 人工主动免疫 70

一、疫苗的概念 71

二、疫苗的种类及特点 71

三、免疫规划 76

第二节 人工被动免疫 76

一、抗体制剂 77

二、其他被动免疫制剂 77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治疗 79

第一节 抗病毒小分子药物 80

一、病毒进入的抑制剂 81

二、病毒脱壳的抑制剂 82

三、病毒基因表达的抑制剂 82

四、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抑制剂 83

五、病毒组装、释放抑制剂 86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治疗 86

一、激活抗病毒固有免疫的药物 86

二、抗病毒抗体药物 87

第三节 其他抗病毒药物 87

一、基因治疗 87

二、中草药治疗 87

第四节 病毒耐药性 88

一、病毒的突变率 88

二、病毒群体的规模 88

三、病毒复制的速率 88

四、耐药性所需的突变数量 88

五、耐药突变病毒的适应性 88

第五节 抗病毒治疗的原则 88

第二篇 致病性病毒

第七章 呼吸道病毒 93

第一节 冠状病毒 94

一、冠状病毒的共同特性 95

二、SARS冠状病毒 97

三、SARS冠状病毒2 98

第二节 正黏病毒 100

一、生物学性状 10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6

四、防治原则 107

第三节 副黏病毒 107

一、麻疹病毒 108

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110

三、人副流感病毒 111

四、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 112

第四节 肺病毒 112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113

二、人偏肺病毒 114

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14

一、人腺病毒 114

二、风疹病毒 115

三、鼻病毒和肠道病毒D68 116

四、呼肠病毒 118

第八章 肠道病毒 120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120

一、分类与命名 120

二、病毒形态结构及基因组 121

三、病毒蛋白 122

四、病毒复制 123

五、致病性 123

六、抵抗力 124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4

一、生物学性状 12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5

四、防治原则 126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126

一、生物学性状 12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8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29

第四节 肠道病毒A71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1

四、防治原则 131

第五节 肠道病毒D68、B69、D70 132

第九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34

第一节 轮状病毒 135

一、生物学性状 1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7

四、防治原则 138

第二节 诺如病毒 138

一、生物学性状 138

二、致病性 13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9

四、防治原则 140

第三节 星状病毒 140

一、生物学性状 1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41

第四节 人肠道腺病毒 141

第十章 肝炎病毒 14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44

一、生物学性状 1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6

四、防治原则 147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3

四、防治原则 154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8

四、防治原则 158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158

一、生物学性状 1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0

四、防治原则 160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2

四、防治原则 162

第十章 出血热病毒 164

第一节 汉坦病毒 165

一、生物学性状 16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0

四、防治原则 170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171

一、生物学性状 1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2

四、防治原则 173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173

一、生物学性状 1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5

四、防治原则 176

第四节 大别班达病毒 177

一、生物学性状 17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9

四、防治原则 179

第十二章 虫媒病毒 181

第一节 登革病毒 181

一、生物学性状 18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5

四、防治原则 185

第二节 乙型脑炎病毒 185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7

四、防治原则 188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188

一、生物学性状 1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9

四、防治原则 190

第四节 寨卡病毒 190

一、生物学性状 1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2

四、防治原则 192

第五节 西尼罗病毒 193

一、生物学性状19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4

四、防治原则 194

第六节 黄热病毒 195

一、生物学性状 19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7

四、防治原则 197

第十三章 逆转录病毒 199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概述 200

一、形态与结构 200

二、复制周期 201

三、感染与致癌 203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3

一、生物学性状 2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1

四、防治原则 212

第三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14

一、生物学性状 2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6

四、防治原则 217

第四节 人内源逆转录病毒 217

一、人内源逆转录病毒简述 217

二、HERV正常生理功能 218

三、HERV与疾病 218

四、应用研究 218

第十四章 狂犬病病毒 220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4

四、防治原则 225

第十五章 疱疹病毒 227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30

一、生物学性状2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2

四、防治原则 233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33

一、生物学性状 2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4

四、防治原则 235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235

一、生物学性状 2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7

四、防治原则 238

第四节 EB病毒 238

一、生物学性状 23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1

四、防治原则 241

第五节 新型人疱疹病毒 242

一、人疱疹病毒6型 242

二、人疱疹病毒7型 242

三、人疱疹病毒8型 243

第十六章 人乳头瘤病毒 245

一、生物学性状 2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0

四、防治原则 251

第十七章 痘病毒 253

一、生物学性状 2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5

第十八章 细小病毒 257

第一节 细小病毒B19 257

一、生物学性状 2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0

四、防治原则 260

第二节 人博卡病毒 260

一、生物学性状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1

四、防治原则 261

第十九章 朊粒 263

一、生物学性状 2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8

四、防治原则 269

主要参考文献 271

附录 病毒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的分类 274

内容摘要
本教材属于“病毒学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教材包括绪论及两篇19章。绪论主要介绍病毒的概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病毒学发展简史。第一篇专注于医学病毒学基础,主要涵盖了医学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原则中的共性及规律性内容,体现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内容的共性与特性、整合与交叉等内在逻辑。第二篇专注于致病性病毒,介绍了包括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虫媒病毒、逆转录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痘病毒、细小病毒和朊粒在内的各类病毒或致病因子。本教材各章配有本章要点、小结、复习思考题,还纳入了大量的病毒电镜图及结构示意图、表格等。此外,本教材配有教材知识图谱,并以二维码的形式纳入了核心示范课(视频微课)、重点实践项目,以及拓展与思政育人内容等丰富的数字资源。教材图文并茂、纸数融合、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新形态教材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也发挥了有效服务于学习者的优势。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及生物医学等专业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病毒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