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学先生 李村 三联书店 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政学先生 李村 三联书店 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 16点前订购当日发出 支持7天无理由 开电子发票

22.08 5.8折 3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村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425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3372343

上书时间2024-07-22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村,本名辛晓征,文学评论家。1982年起,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万字,著有《光荣与颓唐》、《国民性的缔造者——鲁迅》、《中国文学理论学术史》(第二卷)、《前人后事》、《世风士像——民国学人从政记》。

目录
王世杰的“学者外交”
再谈王世杰的“学者外交”
王世杰与北大派
王世杰的自白
胡适的“双重身份”
胡适与蒋介石
胡适晚年的困境:胡适与雷震
再说胡适与第三党问题
奇人龚德柏
学人王梵生
左舜生的另一面
一世书生常乃惠
南京和谈中的梁漱溟
背信弃义的张君劢
失望的罗隆基
钱端升的转变
蔡元培的“治术”
胡适与傅斯年
顾颉刚与童书业
夏承焘与任铭善
龚德柏与王梵生
从中央政校看“党化教育”的失败
《中苏友好条约》与金圆券
谁愚弄了蒋介石
再说早期留美学生之“兄弟会”
后记

内容摘要
 李村编著的《政学先生》聚焦现代史上“政学”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颇具敏锐之问题意识。这部随笔集中的二十五篇文章有些谈“政先生”,有些谈“学先生”,更多是谈“政学先生”,在丰富、细致的史料支撑的基础之上,强调了知识人在社会流变中的独立性,书中也不乏对试图参与政治的知识人两难困境的分析、讽喻、批评和一
定的同情理解。其中谈胡适的文章依然不少,但主要
聚焦于他离开大陆后的经历,也是作者对胡适问题的总结。

精彩内容
 王世杰是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留学英、
法,1920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翌年初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主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3月,他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1933年4月经胡适(另说为顾孟余)举荐,出任汪精卫政府长。不料抗战爆发后,他刚刚结束各大学的内迁工作,开始对战时教育实施规划与调整,1937年12月行政院改组,他竟遭到国民党元老派的反对,被解除了教育部长职务。
他这次被解除职务,显然是从政道路上的严重挫折。然而挫折也带来了机遇。次年5月,朱家骅出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他又接替朱家骅的职位,任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从此很快获得蒋介石的信任,成为蒋介石在外交事务上的核心幕僚。不久,又兼任国民党宣传部长,三青团干事长,在政学系中举足轻重。
军委会参事室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由熊式辉规划设立的,下设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化四个小组,其中以外交为首要。名义上是“最高幕僚组织”,号称“智囊团”,实际上只是一个清议机构,地位尊而不要。参事的工作只是“沟通下情,向当局建议”,平时连按时办公都不用。他以一介书生,凭借一
职清要的地位,能够获得蒋介石的信任,成为蒋介石的入幕之宾,主要是靠心思细密,了解国际形势,熟
悉欧洲的政治与政情。以张忠绂的说法,王世杰“虽非素习国际外交者”,但是自执掌参事室后,经常“不耻下问”,“就他所知的情报”与下属商量讨论,不久便进入角色,对国际形势有了深入了解,可以就时局变化随时向蒋介石提供意见,纠正蒋介石在对外发言上的不当。1942年10月,顾维钧在回国述职时,拜访了所有中枢政要,发现王世杰对国际局势的了解,“远胜过其他政府首脑”。1940年以后,蒋介石对外发言的文稿,大部分都是由王世杰起草的。
从《王世杰日记》中看,他早在任长时,便关心政府的外交事务,对外交部的工作极为不满,认为外交部头脑僵化,不知进取,“对于一切问题,均缺乏准备,其行动均缺乏自动精神”。,因循守旧于北洋政府时代,经常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与外交部长王宠惠发生争执。据王宠惠说,他做外交部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来自“最高当局”,而是“来自于王世杰”。在每周的外交例会上,他每次就外交问题发表意见,“一定要遭到王世杰的评论与批评”。后来甚至发展到“外交部处理的任何一项问题”,王世杰都看不顺眼,“都要向委员长提出建议”。因此当王世杰获得蒋介石的信任,介入政府的外交事务后,政府的外交路线也发生变化,逐渐脱离了“职业外交”的轨道,出现“学者外交”的倾向。
这种所谓“学者化”的外交,首先表现在用人上。
王世杰认为中国自清末以来,在外交上之所以屡屡失败,割地赔款,受尽了屈辱,主要是外交人才严重落后,从事外交事务者,不是“媚外”便是“昧外”;这种状况延续下来,使外交部现任官员和驻外使节中,除了郭泰祺和顾维钧之外,“思想细密者甚少”,很难积极进取,使外交局面有所改观。这也使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长期缺乏了解,以至于在西安事变之前,美国一直认为蒋介石只是一般的军阀,中美关系也始终较为疏远。他接任参事室主任后,便一再介入外交部的人事安排,利用各种机会向蒋介石推荐人才。当时他最看重的外交人才,有胡适、郭泰祺、周鲠生、钱端升、罗家伦、杭立武等人。郭泰祺出任外交部长、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杭立武担任对英外交联络人,他都起了关键作用。
依照钱昌照的说法,蒋介石派胡适去英、美“做国际宣传”,主要是为了保全胡适的名誉,免遭孙科、居正等人的挞伐,但是1938年7月,王正廷因为在对美借款上遭人欺诈,“耗费巨款,毫无成效”,遭到了国内各方的指责,王世杰立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周鲠生,在“向蒋介石提供外交方略时”“力言关于对美外交,应调整使节”,建议由胡适接任驻美大使。理由是,今天的外交官已经与以往不同,不再需
要那种擅于辞令、虚与委蛇的宫廷式人物,经过民主政治的洗礼,20世纪的外交家应当平易近人、受当地人民爱戴,所以最好由知名学者担任,而胡适“正是这种理想人物”。为了让胡适顺利接任驻美大使,他还几次请陈布雷出面,要蒋介石催促孔祥熙,将王正廷“毅然撤回,勿使再误国事”,将“胡适使美一事在一星期内发表”。同时草拟了一份节略,“规划对美外交工作”,准备请蒋介石阅后,“交由外交部电达新任美使胡适之”。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