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姜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姜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 16点前订购当日发出 支持7天无理由 开电子发票

31.1 5.8折 54 全新

库存9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鸣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2919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54元

货号3298763

上书时间2024-07-13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是作者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
打开姜鸣的这本新作,如同展开晚清历史的长卷画作,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画面波澜壮阔,落笔却精微细密,丝丝入扣。
姜鸣自己有个比喻,说历史学家犹如猎人,常年在岁月的森林中梭巡。做出一项研究成果,宛如绕过密密匝匝的大树,探视到树荫背后躲藏着的长耳兔子,猎人和大家遂得以心安了。
姜鸣对晚清历史的一探再探,使我想起朱维铮先生的一句话: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不敢说我重读近代史的短书小文能够恢复历史实相,但至少表明历史实相有待恢复。

作者简介
姜鸣,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做过工人、大学教师、证券公司高管。现任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2014)《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增补本即出)《被调整的目光》(1996)《天公不语对枯棋》(2006)。

目录
自序
以镜镜人须眉活
  英国摄影师拍摄的总理衙门大臣照片
军营弄惯入军机
  大臣笔下的左宗棠
字里行间的细节
  读《翁同龢日记》笔记
簪花多在少年头
  访李鸿章故乡合肥磨店
揣本旧书去圣彼得堡
  李鸿章访俄的若干细节再现
朝开铁路,夕死可矣
  李鸿章谋划修建铁路的一个插曲
“南中寄新蟹,与合肥持螯共酌”
  李鸿章家螃蟹之来路及送礼种种
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
本来钟鼎若浮云
  宝廷娶江山船女之谜
灿灿医星映御街
  悬丝诊脉、吉林人参和东太后之死
治人治病,中外一家
  李鸿章与西医
一时耆旧尽凋零
  光绪十六年冬季的传染病
社交季的新客人
  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在那华丽的宫廷里
  格林尼治的中国留学生
欺人到底不英雄
  关于首位上海籍外交家李凤苞的争议与辨诬
从出走到回归
  清华创始人唐国安曾是外企的白领
男儿怀抱谁人知?
  细说严复和吕耀斗的仕途之路
敢言掣肘怨诸公
  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
尺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引证书目

内容摘要
 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在时势的逼迫下,李鸿章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成为自觉身当其冲者,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
作者姜鸣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
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

精彩内容
 二光阴荏苒,十年时间匆匆过去了。
在这十年中,李鸿章、沈葆桢分别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成为中国洋务自强的领军人物。
在这十年中,德法之间打完了普法战争(1870—1871),战争初起的十四天里,德军用铁路将38万军队、11.4万匹马、855门火炮和9500辆客货车运往德法边界,这种战争动员和兵力投送能力,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M.Brandt),也将这一信息通报给了中国领导人。普法战争中铁路的运用,代表着蒸汽机时代陆权的重新兴起。对应于蒸汽机带来的坚船利炮和海权勃兴,铁路使得部队实现了六倍于拿破仑时代的移动速度,并使得军队在战场上能够长期坚持,从而造成战争形态、规模和时空概念再次重新改写。
李鸿章对西方铁路的观念,也是在这几年中转变的。我们目前看到李鸿章最早转向支持建造铁路的文献资料,是他1872年10月12日写给丁日昌信中的一席话:电线由海至沪,似将盛行,中土若竟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闻此议者,鲜不咋舌。
吾谓百数十年后舍是莫由,公其深思之。前上轮船疏,以裁沿海师船,试开煤铁矿,总署已不敢置议,梦梦可知。滇回乞师于英,未闻有密助军械之说。俄人坚拒伊犁,我军万难远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但自开煤铁矿与火车路,则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否则日蹙之势也。
李鸿章和丁日昌当时不知道,两天之后,日本第一条铁路京滨铁路投入正式运营。京滨铁路连接东京与横滨,全长29公里,共建有6个车站、22座桥梁,全程运行53分钟。而在此之前三个月即6月12日,21岁的明治天皇已经试乘了品川至横滨的试运营段,对于现代铁路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治维新中,日本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特别认定铁路是现代化的重要工具。1871年11月,政府首脑岩仓具视在赴美国考察写给国内的信中说:“有识之士说美国富强,铁路的功
绩占十分之九,欧洲各国也如此。”随后,1874年5月,大阪一神户铁路通车,1879年2月,大阪一京都铁路通车。从1870至1885年,日本工部省“兴业费”(即官营企业投资)总额为2970万日元,其中铁路投资1430万日元,占百分之四十九。日本在铁路建设上,早已走在中国的前面。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总理台湾等地海防,李鸿章协派淮军唐定奎统带铭军步队十三营增援。李鸿章在给沈葆桢的信中谈道:“唐军分起到台过迟,轮船调队亦复濡滞,如此信非铁路轮船不为功。”这里,李鸿章设想的铁路作用同军队调动直接有关。年底,李鸿章奉旨筹议海防,他上奏再次提起:“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惟地段过长,事体繁重,一人精力断难兼顾,……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他还提到数月前日本侵台而清军调兵过缓的事说:“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转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李鸿章记得,本年冬天,他赴京叩谒同治帝梓宫,谒晤恭亲王,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北京,以便南北转输。恭王亦以为然,但又说无人敢主持
。复请其找机会为两宫太后言之,恭王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李鸿章事后郁闷地说:“从此遂绝口不谈矣。”1876年2月7日下午,冬日的北京,街道上刮着大风。即将出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登门翁府,拜访帝师翁同稣,大谈经世抱负:欲天下皆开煤矿,全中国遍修铁路。又说今日洞悉洋务者只有李鸿章、沈葆桢、
丁日昌三人。
2月25日,郭嵩焘拜访潘祖荫,恰好翁同龢也在潘府做客。交谈中,他们因马嘉理案和铁路等敏感话题发生争执,回家后,在日记中各写各话。翁同稣写道:“适郭筠仙来,遂论洋务。其云滇事(马嘉理案)将来必至大费大辱者是也。其以电信、铁路为必行及洋税加倍、厘金尽撤者谬也,至援引古书,伸其妄辩,直是失心狂走矣!”这段话,翁氏后人或门人以为不妥,故在1925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翁文恭公日记》时,将其遮盖,以致陈义杰整理的排印本《翁同龢日记》中,整段文字是没有的。郭嵩焘则说: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
向皆荆棘也。吾每见士大夫,即倾情告之,而遂以是大招物议。为语及洋情,不乐,诟毁之。然则士大夫所求知者,诟毁洋人之词,非求知洋情者也。京师士大夫不下万人,人皆知诟毁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此洋祸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虑所以日趋于浮嚣,而终归于无用也。
P87-9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