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绪论/1
0.1生态学的定义/1
0.2生态学的研究历史/2
0.2.1生态学建立前期(17世纪以前)/2
0.2.2生态学建立期和成长期(17世纪~20世纪50年代)/2
0.2.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4
0.2.4现代生态学特点及发展趋势/5
0.3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6
0.3.1生态学研究内容/6
0.3.2生态学分支学科/7
0.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7
0.4.1野外调查/7
0.4.2室内或原位控制实验/8
0.4.3模型分析/8
0.4.4整合生态学研究/8
思考题/8
推荐参考书/8
上篇基础生态学
第1章个体生态学/11
1.1环境与生态因子/11
1.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1
1.1.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12
1.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2
1.2.1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12
1.2.2因子的重要作用/13
1.2.3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15
1.2.4适应组合/16
1.2.5辐射适应和趋同适应/17
1.3光因子及其生态作用/18
1.3.1太阳辐射与能量环境/18
1.3.2光的生态作用/20
1.4温度因子及其生态作用/22
1.4.1温度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22
1.4.2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与分布
的影响/23
1.4.3特别温度与生物/26
1.4.4温度因子主导的生物生态类型/28
1.5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29
1.5.1地球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29
1.5.2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30
1.5.3水因子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31
1.5.4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33
1.6土壤因子及其生态作用/35
1.6.1土壤的概念及其生态意义/35
1.6.2土壤理化性质对生物的影响/36
1.6.3土壤因子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39
1.6.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40
1.7火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0
1.7.1火因子及其生态作用/40
1.7.2生物对火的适应/41
思考题/41
推荐参考书/41
第2章种群生态学/42
2.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42
2.1.1种群的定义/42
2.1.2种群的基本特征/43
2.2种群的数量特征/43
2.2.1种群密度/43
2.2.2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46
2.2.3年龄分布/47
2.2.4性比/48
2.2.5生命表/49
2.2.6存活曲线/53
2.3种群增长/53
2.3.1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54
2.3.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56
2.3.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8
2.4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60
2.4.1种群的遗传进化/60
2.4.2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62
2.4.3种群的适应对策/64
2.5种群密度调节/67
2.5.1内源性因素/67
2.5.2外源性因素/68
2.6种内关系/69
2.6.1两性关系/69
2.6.2种内竞争/70
2.6.3空间行为/71
2.6.4社会行为/73
2.6.5通信行为/74
2.6.6利他行为/75
2.7种间关系/76
2.7.1种间竞争/77
2.7.2捕食作用/81
2.7.3寄生作用/84
2.7.4共生作用/85
思考题/86
推荐参考书/86
第3章群落生态学/87
3.1生物群落概述/87
3.1.1生物群落的定义/87
3.1.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88
3.1.3生物群落的性质/88
3.2生物群落的组成/89
3.2.1种类组成及数量特征/89
3.2.2物种多样性/91
3.2.3种间关联/94
3.3生物群落的结构/95
3.3.1群落的结构单元/95
3.3.2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99
3.3.3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100
3.4生物群落的动态/104
3.4.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104
3.4.2生物群落的演替/105
3.5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110
3.5.1生物群落的分类/110
3.5.2生物群落的排序/112
3.6陆地主要生物群落/114
3.6.1陆地生物群落分布规律/114
3.6.2冻原生物群落/117
3.6.3北方针叶林生物群落/118
3.6.4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落/120
3.6.5温带草原生物群落/121
3.6.6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落/123
3.6.7荒漠生物群落/124
3.6.8亚热带硬叶林生物群落/126
3.6.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127
3.6.10热带雨林生物群落/128
3.7海洋生物群落/131
3.7.1沿岸带生物群落/131
3.7.2远洋带生物群落/132
3.7.3深海带生物群落/132
3.8淡水生物群落/133
3.9湿地生物群落/133
思考题/135
推荐参考书/135
第4章生态系统生态学/136
4.1生态系统概述/136
4.1.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36
4.1.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基本结构/138
4.1.3食物链和食物网/140
4.1.4营养级与生态锥体/142
4.1.5生态效率/143
4.1.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44
4.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46
4.2.1研究能量传递的热力学定律/146
4.2.2初级生产/146
4.2.3次级生产/151
4.2.4生态系统中的分解/154
4.2.5不同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159
4.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60
4.3.1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60
4.3.2物质循环的类型/161
4.3.3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167
4.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67
4.4.1信息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168
4.4.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特点/168
4.4.3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169
4.4.4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信息传递/170
思考题/171
推荐参考书/171
下篇应用生态学
第5章农业生态学/175
5.1农业生态学概述/175
5.1.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175
5.1.2农业生态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176
5.2农业生物与其环境/177
5.2.1非生物因子与农业生物/177
5.2.2生物因子与农业生物/180
5.3农业生态系统/182
5.3.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82
5.3.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82
5.3.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83
5.3.4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85
5.4地球上主要农业生态系统/188
5.4.1农田生态系统/188
5.4.2草地生态系统/189
5.4.3林地生态系统/191
5.5农业害虫的防治与生态调控/193
5.5.1害虫生存的生态对策/194
5.5.2害虫防治方法及其进展/194
5.5.3农业害虫的生态调控/196
5.6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198
5.6.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198
5.6.2中国的生态农业/200
5.6.3持续农业的发展/201
思考题/203
推荐参考书/203
第6章城市生态学/204
6.1城市生态学概述/204
6.1.1城市生态学的概念/204
6.1.2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205
6.1.3城市生态学研究方法/205
6.2城市生态系统/206
6.2.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206
6.2.2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06
6.3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建设/207
6.3.1城市化及其生态效应/207
6.3.2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控制/208
6.3.3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及科学管理/213
思考题/220
推荐参考书/220
第7章污染生态学/221
7.1污染生态学概述/221
7.1.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形成与发展/221
7.1.2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与方法/222
7.1.3污染生态学的分支学科/224
7.1.4污染生态学热点及展望/228
7.2污染生态过程/228
7.2.1污染生态过程的类型/228
7.2.2污染生态过程的效应/229
7.2.3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与转化/231
7.2.4污染生态效应的评价方法/233
7.2.5污染生态过程的研究内容及趋势/237
7.3环境污染的修复与生态工程/237
7.3.1环境污染的修复类型与原理/237
7.3.2污染修复生态工程/243
思考题/246
推荐参考书/246
第8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47
8.1生物多样性概述/247
8.1.1生物多样性定义及科学内涵/247
8.1.2生物多样性研究内容与方法/248
8.1.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250
8.2全球生物多样性/251
8.2.1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251
8.2.2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55
8.3中国生物多样性/255
8.3.1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256
8.3.2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258
8.3.3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259
8.4生物多样性受危原因/261
8.4.1人类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261
8.4.2人为间接致危/262
8.5生物多样性保护/263
8.5.1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263
8.5.2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66
8.5.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68
思考题/269
推荐参考书/269
第9章生态学重要分支学科/270
9.1人类生态学/270
9.1.1人类生态学概述/270
9.1.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70
9.1.3人类种群生态学(humanpopulation ecology)/271
9.1.4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272
9.2湿地生态学/273
9.2.1湿地生态学的定义/273
9.2.2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结构/273
9.2.3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274
9.2.4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274
9.2.5湿地的生态演替/275
9.2.6湿地评价与生态修复/275
9.3分子生态学/276
9.3.1分子生态学的定义/276
9.3.2分子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276
9.3.3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范畴/277
9.4道路生态学/278
9.4.1道路生态学发展简史/278
9.4.2道路生态学的研究领域/279
9.4.3道路生态学的发展和展望/279
9.5恢复生态学/280
9.5.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280
9.5.2恢复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280
9.5.3中国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概况/282
9.5.4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前景/282
思考题/282
推荐参考书/283
参考文献/284
索引/287
内容摘要
绪论
提要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历史及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时期生态学重要人物及其代表著作;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及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环境、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在研究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得到了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学学科中众所瞩目的前沿学科之一。生态学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生态观念”“生态危机”“生态恢复与重建”等专业名词已成为社会用语,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各个领域得到认同和应用。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生态教育的普及与深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对提高维护地球生命支撑体系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于1866年首先提出,1869~1870年他再次定义生态学,概括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定义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来,泰勒(Taylor)、阿利(Allee)、布克斯鲍姆(Buchsbaum)和奈特(Knight)等人提出的生态学定义,都未超出海克尔定义的范畴。
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和“logos”,前者意为居处、栖息环境,后者意为学科、研究。由此可知,生态学一词原意为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生态学这个词中的“eco”与经济学(economy)的词首部分相同。经济学起初是研究家庭财产管理的,由此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有关生物经济管理的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士里克莱夫斯(Ricklefs)曾编写了一本生态学教科书,书名为The Economy of Nature,其第5版的中译版于2004年出版(书名为《生态学》)。史密斯(Smith)认为“eco”代表生活之地,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可把生态学称为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
显然,海克尔赋予生态学的定义,既具有开创性,同时亦具有广泛性。其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生态学家依据自己研究的着重点,提出各自的生态学定义。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在他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苏联生态学家卡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认为,生态学研究应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埃尔顿和卡什卡洛夫两者的定义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生态学研究内容,但其含义与生物学(Biology)的概念不易区分。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Warming)提出,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他的定义既包括个体研究,也包括种群和群落研究。法国的布朗布朗凯(BraunBlanquet)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1954年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烈沃斯(Andrewartha)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distribution)和多度(abundance)的科学。1972年加拿大生态学家克雷布斯(Krebs)将上述定义修正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分布及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后两位学者是动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种群生态学。
20世纪60~70年代,在环境、人口、资源等世界性问题带动下,生态系统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趋向汇合,生态学研究中心转向生态系统,一些学者赋予生态学新的定义。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 P. 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他撰写的著名教科书《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内容,对当代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本人因此而获得生态学最高荣誉——泰勒生态学奖和克拉福德奖。奥德姆在他后来的生态学著作中提出,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强调人类在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他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尽管不同学者给生态学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研究重点属于自然历史方面;②种群生态学方面;③群落及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这三个方面与生态学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大致相符,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论著问世,体现了生态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重点和水平。必须指出,海克尔在1869年提出的定义,至今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生态学定义。
0.2生态学的研究历史
自海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以后,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在动物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以及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等生态学主要分支学科。通过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有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共识,使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成为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学从萌芽、建立、发展至今,究竟划分成几个时期或阶段更符合客观实际,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尽相同,本书采用三个时期的划分法。
0.2.1生态学建立前期(17世纪以前)
在生态学这个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生态知识的积累和著述。原始人类已开始积累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渔猎时代,人类对各种猎获物的生态习性有所了解。人类在和自然的相处中,早就注意到生物与环境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如牧民对于牧畜、渔民对于渔获物、采药者对于药草等都有丰富的感知和实践经验,这些均属早期的生态学知识。迄今为止,人们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态习性的认知,依然是生态学研究的源泉。
以文字反映生态学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和希腊的古代著作中均有记载。例如,成书于战国或两汉期间的《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其中就著有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鱼、释虫的篇章。距今2600多年的《管子?地员》中专门论及水土和植物,记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制订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公元前104年西汉《太初历》将其订于历法,反映了作物、昆虫等的生态现象与节气之间的关系。春秋时期还出现了记述鸟类生态的《禽经》等。这些均属中国生态知识的早期记载。
在西方,早在纪元前450年,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已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在他有关生物学的著作中,记载了500多种动物,揭示了动物的结构、习性和生长状况,并按栖息环境区分为水栖动物和陆栖动物,还按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及特殊食等,他将研究成果写成了《动物志》《动物之构造》等多部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公元前371~前287)在《植物群落》一书中,阐述了陆地及水域中的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之间的竞争,被后人认为是最早的植物生态学家。
0.2.2生态学建立期和成长期(17世纪~20世纪50年代)
中世纪时,生态学也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到来后,才重新得到蓬勃发展。1670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Boyle)以蛙、鼠和无脊椎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并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影响,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雷米尔(Reaumur)在其《昆虫自然史》中探讨了有关积温与昆虫发育生理的关系,成为研究昆虫生态学的先驱。法国博物学家布丰(Buffon)在他的36卷巨著《自然史》中,着重揭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动物习性与适应环境有关,提出“生物变异基于环境影响”的原理,他的论述对近代动物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德国学者洪堡(Humboldt)最早注意到自然界植物遵循一定规律集合成群落分布,并指出每个群落都有其特定的外貌。洪堡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阐述了植物分布的规律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