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与创新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与创新研究

正版新书 开电子发票

59.9 6.1折 99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英明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3946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8936089

上书时间2024-01-08

安轩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

1.1.1 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1

1.1.2 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 3

1.1.3 研究意义 8

1.2 相关问题的境内外研究状况 10

1.2.1 企业年金制度境外研究现状 10

1.2.2 企业年金制度境外研究的评价 18

1.2.3 企业年金制度境内研究现状 20

1.2.4 企业年金制度境内研究的评价 35

1.2.5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境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37

1.2.6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境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44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53

1.3.1 主要研究内容 53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第2章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理论探讨 56

2.1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集合年金的内涵 56

2 1.1 企业年金与公共年金、个人年金 56

2 1.2 职业年金 57

2 1.3 集合年金 57

2 1.4 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的区别 58

2.2 企业年金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60

2.2.1 企业年金的宏观理论基础 61

2.2.2 企业年金的微观理论基础 66

2.2.3 企业年金的其他理论基础 70

2.3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4

2.3.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74

2.3.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紧迫性 78

第3章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构建的调查与思考 82

3.1 调查问题及对象 82

3.1.1 中小企业建立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现状 82

3.1.2 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了解与认识 82

3.1.3 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运行模式的选择偏好 82

3.1.4 中小企业员工对如何加快企业年金发展的看法 83

3.2 调查结果分析 83

3.2.1 中小企业建立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现状 83

3.2.2 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了解与认识 84

3.2.3 中小企业员工对我国年金运行模式的选择偏好 86

3.2.4 中小企业员工对于加快企业年金发展条件的看法 89

3.3 结论与思考 90

3.3.1 需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及其员工宣传企业年金 91

3.3.2 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92

3.3.3 应逐步放宽对年金投资比例的限制并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93

3.3.4 应创造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加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 94

第4章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境外经验借鉴 96

4.1 美国的小企业年金计划 96

4 1.1 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概况 96

4 1.2 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基本框架 98

4 1.3 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的特点 99

4.2 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 100

4.2.1 超级年金计划概况 100

4.2.2 超级年金计划制度框架 101

4.2.3 超级年金集合计划的特点 103

4.3 中国香港的强积金计划 104

4.3.1 强积金计划概况 105

4.3.2 强积金计划的制度框架 105

4.3.3 强积金计划的特点 107

4.4 日本的中小企业年金制度 108

4.4.1 日本企业年金制度概况 109

4.4.2 日本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 110

4.5 智利的中小企业年金制度 111

4.5.1 智利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111

4.5.2 智利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 114

4.6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115

4.6.1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设计应该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16

4.6.2 有效、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推动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必要前提 116

4.6.3 重视企业年金计划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117

4.6.4 重视中小企业工会组织建设 118

4.6.5 创造条件,推动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 118

第5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的构建思路 120

5.1 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困境分析 120

5.1.1 中小企业供给企业年金的能力弱、意愿低 120

5.1.2 中小企业员工的年金需求严重不足 121

5.1.3 缺乏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中小企业年金产品供给不足 121

5.2 适合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形式分析 122

5.2.1 集合年金计划的优势 122

5.2.2 集合年金计划的模式选择 123

5.3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制度设计 125

5.3.1 计划建立 125

5.3.2 供款缴费 127

5.3.3 账户管理 128

5.3.4 投资运营 130

5.3.5 待遇给付 131

5.3.6 监督保障 132

第6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风险控制机制 137

6.1 中小企业年金运营的风险分析 137

6.1.1 委托代理风险 138

6.1.2 投资风险 141

6.1.3 信用风险 142

6.1.4 政策风险 143

6.1.5 操作风险 144

6.2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风险管控经验借鉴 144

6.2.1 美国雇主养老金风险监管机制 144

6.2.2 智利企业年金基金风险监管机制 150

6.2.3 中国香港强积金计划的风险控制机制 154

6.2.4 企业年金计划风险管控的经验和启示 157

6.3 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年金风险管控机制 160

6.3.1 规范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160

6.3.2 加强中小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管理 164

6.3.3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年金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 167

6.3.4 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169

6.3.5 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年金监管体系 173

第7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市场的融资创新研究 180

7.1 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融资难的解决思路 180

7.1.1 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180

7.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思路 183

7.2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融资障碍分析 184

7.2.1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之一:债权融资 184

7.2.2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之二:股权融资 192

7.2.3 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企业内部融资 196

7.2.4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200

7.3 中小企业融资的境外考察 202

7.3.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202

7.3.2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206

7.3.3 中国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209

7.3.4 中小企业融资的境外经验及其启示 212

7.4 集合融资2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尝试 216

7.4.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216

7.4.2 集合融资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模式 218

7.5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的联动机制研究 223

7.5.1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建立条件的比较 223

7.5.2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225

7.5.3 建立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联动机制的设想 234

第8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与税收政策 241

8.1 税式支出理论在企业年金中的运用 241

8.1.1 税式支出理论在企业年金中的运用方式 241

8.1.2 企业年金不同运营环节的税式支出 242

8.1.3 企业年金税式支出的政策效应 243

8.2 企业年金税惠政策模式的国际比较 246

8.2.1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的比较 246

8.2.2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幅度的比较 249

8.3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中的税收政策 250

8.3.1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 250

8.3.2 对我国现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评价 253

8.3.3 我国企业年金税惠政策经济成本分析 255

8.4 我国集合年金计划的税收政策设计 258

8.4.1 集合年金计划税收政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58

8.4.2 集合年金计划税收优惠模式的选择 259

8.4.3 集合年金计划的缴费额度和缴费的可免税限额 260

8.4.4 享受集合年金计划税优待遇的条件和限制性要求 263

8.4.5 集合年金计划的税收监管 266

第9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与企业管理 268

9.1 集合年金计划与员工流动性分析 268

9.1.1 问题的提出 268

9.1.2 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的原因分析 268

9.1.3 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的后果 273

9.1.4 集合年金制度与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的应对策略 274

9.2 集合年金计划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83

9.2.1 企业竞争力概述 283

9.2.2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85

9.2.3 建立集合年金计划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287

9.3 集合年金计划与中小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 297

9.3.1 中小企业治理机制的特征与现状 297

9.3.2 中小企业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01

9.3.3 发展集合年金计划,完善中小企业治理机制 312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327

10.1 研究结论与建议 327

10.1.1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既是国家责任,更是雇主义务 327

10.1.2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在我国远没有发展到位,发展潜力巨大 329

10.1.3 集合年金计划在我国的发展滞后 329

10.1.4 集合年金制度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环节研究政策规范,探讨构建思路 330

10.1.5 集合年金基金风控机制的构建,需要从风险的形成、补偿、披露与监管等环节人手 331

10.1.6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联动机制的建立,可以从集合对象、年金缴费与年金产品设计三个方面着手 333

10.1.7 集合年金计划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 334

10.1.8 建立集合年金计划对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治理机制具有重要影响 334

10.2 研究贡献与不足 335

10.2.1 研究贡献 335

10.2.2 研究不足 337

参考文献 339

索引 351




内容摘要
    **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通常,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14% 就被称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11月底,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靠前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意味着稳定的社会投资水平和较高的劳动收入,常常是发达国家人口结构的一个象征。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靠前生产总值(GDP)基本上在5000~10000美元,目前平均已达到2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2001年,人均GDP只有1020美元,10年后的2011年,中国人均GDP才突破了5000美元。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20年(1981~200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优选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从改革开放(1979年)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2年),30多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劳动者低工资、低保障的成本优势,此所谓“人口红利”。中国这一轮的人口红利主要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农民工,他们大多只受过初中教育,大多从事体力劳动而不是技术劳动,经验的增长对这种劳动的益处赶不上体力衰败的坏处,他们在体力劳动岗位上难以延迟退休,中国针对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也严重缺失,因此他们退休之后不会有多少的积蓄和稳定的养老金收入。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工资总量只占GDP的13%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接受超低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老龄化到来的时候,个人养老能力将靠前不足。因此,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亟需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同时,要改变基本养老保险接近由国家和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进程之中,2014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77%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月基础养老金为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0%,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的1/120。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以继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已由1997年年末的8671万人增加到2011年年末的21565万人。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35361万人。为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我国政府一直努力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不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投入。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之间没有严格的防火墙,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资金而形成了巨额的个人账户空账,2000年年底空账规模已达1900亿元,2007年空账规模抢先发售突破万亿元大关,2008年空账规模达到1.4万亿元;2011年空账规模再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2156亿元;2013年年底,空账规模超过3万亿元;2015年年末,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经突破4万亿元大关。在人口老龄化、转轨压力和管理低效的三重挑战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报告,2013年,如果不考虑财政补助,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全国19个省级统筹单位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缺口超过1781亿元。在目前的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1.1.2 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

    为应对老龄化危机,世界银行耗时两年,对这一复杂而又紧迫的问题抢先发售在优选范围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于1994年发布了政策研究报告《防止老龄化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抢先发售提出了“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为避免单一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将储蓄功能与再分配功能相分离,在两个不同的强制性支柱下,用不同的筹资模式和管理方式分别去完成:一个是公共管理的、以税收筹资的养老制度;另一个是私人管理的、接近积累制的养老制度;还有一个自愿的支柱可以作为补充,以满足较高水准的保障需求。这就是“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雏形。此后,靠前劳工组织、靠前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都先后提出了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等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其中,仅次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在我国被称为企业年金。

    就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抢先发售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

    1994年我国颁布的**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简称《劳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这是我国抢先发售以法律形式对补充保险——当然包括补充养老保险予以确认。

    为贯彻《劳动法》,1995年12月29日,原劳动部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对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管理办法、待遇给付、经办机构、投资运营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确立了基本的政策框架。

    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接近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这是我国中央政府抢先发售在政府文件中使用“企业年金”一词,从此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

    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再一次明确了国家对发展企业年金的积极支持态度。

    2001年7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国函(2001)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