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三版)
9787030606389
¥
176.32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wuming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06389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448页
货号738013603430
上书时间2023-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商品参数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三版)
ISBN
9787030606389
定价
198
作者
任海 等 著;任海等 编; 译;
开本
B5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448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书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全书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目录
目录
1 恢复生态学概论 1
1.1 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
1.1.1 生态恢复的定义 1
1.1.2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4
1.1.3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5
1.2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11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简史 12
1.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7
主要参考文献 21
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7
2.1 基础生态学理论 27
2.1.1 限制因子理论 27
2.1.2 群落演替理论 31
2.1.3 生态位理论 36
2.1.4 物种相互作用理论 37
2.1.5 生态适宜性理论 38
2.1.6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38
2.1.7 生物多样性理论 40
2.1.8 景观生态学理论 41
2.2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理论 47
2.2.1 自我设计理论和设计理论 47
2.2.2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48
2.2.3 集合规则理论 49
2.2.4 恢复的概念模型 51
2.2.5 适应性恢复 54
2.2.6 定居限制 56
2.2.7 护理植物理论 60
2.2.8 植物功能性状与恢复 …
2.2.9 生态记忆 69
主要参考文献 75
3 退化生态系统 84
3.1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 84
3.2 全球的退化生态系统 86
3.3 中国的退化生态系统 88
3.3.1 中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88
3.3.2 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89
3.3.3 水土流失问题 95
3.3.4 生物多样性问题 96
3.3.5 中国当前的退化生态系统问题 97
3.3.6 生态恢复的地带性问题 98
3.3.7 退化生态的研究趋势 99
主要参考文献 99
4 生态系统恢复 102
4.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模式 102
4.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 103
4.3 恢复成功的标准 105
4.4 生态恢复的方法 106
4.5 生态恢复的时间 109
4.6 生态恢复工程管理指南 109
4.6.1 引言 111
4.6.2 概念规划 111
4.6.3 准备工作 114
4.6.4 规划实施 116
4.6.5 实施工作 117
4.6.6 实施后的工作 117
4.6.7 评价与宣传 117
4.6.8 项目规划和管理的15 条原则 117
4.7 生态恢复的监测和评估 118
4.8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物与非生物特征 119
4.8.1 生物特征 120
4.8.2 非生物特征.122
4.9 不同尺度与组分的生态恢复 124
4.9.1 生境恢复 124
4.9.2 种群尺度的恢复 125
4.9.3 群落尺度的恢复 126
4.9.4 生态系统尺度的恢复 127
4.9.5 景观尺度的恢复 127
4.9.6 全球变化与人类干扰要纳入生态恢复范畴 128
4.10 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 128
4.11 中国森林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130
主要参考文献 131
5 生态恢复实践 135
5.1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135
5.1.1 引言 135
5.1.2 重大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136
5.1.3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 141
5.1.4 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151
5.1.5 草地生态系统持续管理原则 152
5.1.6 中国北方温带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 155
5.2 退化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162
5.2.1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163
5.2.2 湿地恢复的概念 163
5.2.3 湿地恢复的理论 1…
5.2.4 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169
5.2.5 湿地恢复的策略 171
5.2.6 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171
5.2.7 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 174
5.3 极度退化的热带季雨林恢复 175
5.3.1 恢复地点的自然概况 176
5.3.2 森林恢复前后的生态效应对比 177
5.3.3 热带季雨林恢复机制 180
5.4 南亚热带退化草坡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183
5.4.1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 183
5.4.2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成分变化 185
5.4.3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水文变化特征 187
5.4.4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草坡生物量和生产力 188
5.4.5 南亚热带草坡自然恢复的机制 188
5.4.6 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194
5.5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恢复 197
5.5.1 样地概况 197
5.5.2 物种多样性变化 197
5.5.3 群落生物量变化 199
5.5.4 凋落物的变化200
5.5.5 土壤肥力的变化 202
5.5.6 植物对土壤氮获取策略的变化 202
5.5.7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的生态特征 205
5.6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207
5.6.1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 207
5.6.2 退化农田恢复的程序及措施 209
5.6.3 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指标 209
5.6.4 复合农林业 210
5.6.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性农业 217
5.7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219
5.7.1 红树林概论 219
5.7.2 实例—— 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 220
5.7.3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要点 222
5.8 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 228
5.8.1 海岛恢复概论 228
5.8.2 海岛的干扰 229
5.8.3 海岛恢复的限制性因子 230
5.8.4 海岛恢复的利益与过程 231
5.8.5 海岛恢复中的注意事项 231
5.8.6 实例—— 热带珊瑚岛的植被恢复 232
5.9 红壤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植被恢复 239
5.9.1 红壤退化的原因与过程 239
5.9.2 红壤退化的防治及恢复 241
5.1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243
5.10.1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243
5.10.2 恢复策略 244
5.10.3 恢复技术问题 245
5.10.4 植被恢复技术 245
5.11 干旱区的植被恢复 247
5.11.1 干旱区的植被及其恢复概况 247
5.11.2 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应考虑的问题 249
5.12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 252
5.12.1 喀斯特研究概况 253
5.12.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制 255
5.12.3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257
5.12.4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趋势 259
5.13 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260
5.13.1 矿业废弃地恢复概论 261
5.13.2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方法 262
5.13.3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266
5.14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生态恢复 268
5.14.1 植物回归的定义及发展历史 269
5.14.2 回归与种群恢复 270
5.14.3 植物回归实践与研究 271
5.14.4 回归工作的展望 272
5.1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恢复 273
5.15.1 生物多样性恢复概论 274
5.15.2 主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 276
5.15.3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 277
5.15.4 中国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情况 278
5.16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恢复 279
5.16.1 土壤生物多样性概论 279
5.16.2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82
5.16.3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 284
5.16.4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与调控284
5.16.5 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 286
主要参考文献 291
6 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 310
6.1 植物外来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10
6.1.1 乡土种和外来种的概念 310
6.1.2 植物入侵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11
6.2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子 314
6.2.1 影响植物入侵的外因 314
6.2.2 影响植物入侵的内因 315
6.3 外来种的入侵模式和风险评价 316
6.3.1 对有关外来种定居方面的特性的评价 317
6.3.2 对有关外来种传播特性的研究 318
6.3.3 对外来种影响的评价 319
6.4 对植物外来种的管理 320
6.4.1 外来种的管理策略 321
6.4.2 阻止植物外来种新的入侵和扩展 321
6.4.3 消除和控制已定居的外来种 322
主要参考文献 323
7 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 325
7.1 全球变化的表现形式及变化趋势 325
7.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326
7.1.2 降水格局改变 327
7.1.3 酸雨及氮沉降加剧 328
7.1.4 生物入侵及生物多样性丧失329
7.1.5 臭氧层损耗 330
7.2 全球变化对地上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30
7.2.1 全球变化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330
7.2.2 全球变化与植物区系分布 333
7.2.3 全球变化与植物传粉334
7.3 全球变化对地下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34
7.3.1 全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35
7.3.2 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37
7.3.3 全球变化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339
7.4 全球变化对地上-地下生物学互作的影响 341
7.4.1 全球变化对植物地上-地下互作的影响 341
7.4.2 全球变化对植物-土壤生物之间互作的影响 342
7.5 全球变化与恢复生态学的整合研究 344
主要参考文献 346
8 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 355
8.1 海岸带生态恢复中的社会价值角色 355
8.2 生态决策的人文价值观目标 358
8.2.1 发展海岸带休闲旅游业 358
8.2.2 提高公共投资 360
8.2.3 增加教育机会 361
8.2.4 保护或改善人类健康 362
8.2.5 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3…
8.2.6 提高与市场无关的美学价值 365
8.2.7 改进整体市场活动 365
8.2.8 减少财产损失和提高财产价值 366
8.2.9 提高运输和商务效率 367
8.2.10 改进商业鱼虾类渔场 368
8.3 国际生态恢复学会的环境政策 368
8.3.1 生态系统的保护 368
8.3.2 重建 369
8.3.3 生态恢复的采用 369
8.3.4 生态系统管理 369
8.3.5 景观整合 369
8.3.6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369
8.3.7 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 370
8.3.8 环境恢复的战略价值370
8.3.9 全球植被重建项目 370
主要参考文献 370
9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 372
9.1 生态系统管理 372
9.1.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372
9.1.2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 374
9.1.3 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 375
9.1.4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 376
9.1.5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及步骤 377
9.2 非洲南部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管理 379
9.2.1 稀树草原主要植物种类的形态与生理 380
9.2.2 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评估 381
9.2.3 稀树草原自然演替与退化 381
9.2.4 稀树草原的水土流失 383
9.2.5 火及其对稀树草原的影响 384
9.2.6 灌木入侵及丛生化 385
9.2.7 稀树草原管理原则 386
主要参考文献 387
10 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 389
10.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389
10.2 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 391
10.2.1 单因子胁迫下的反应 391
10.2.2 多因子胁迫下的反应 391
10.2.3 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过程与结果 392
10.3 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392
10.4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394
10.4.1 活力的测量 394
10.4.2 组织的测量 395
10.4.3 恢复力的测量 395
10.5 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395
10.6 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 396
10.7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 396
10.8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 397
主要参考文献 397
11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 400
11.1 生态系统服务定义 400
11.2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简史 401
11.3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 404
11.3.1 生产生态系统产品 406
11.3.2 产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406
11.3.3 调节气候 407
11.3.4 减缓旱涝灾害 407
11.3.5 维持土壤功能 408
11.3.6 传粉播种 408
11.3.7 有害生物的控制 409
11.3.8 净化环境 409
11.3.9 景观美学与精神文化功能 410
11.4 天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比较 410
1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 411
11.5.1 物质量评价 411
11.5.2 价值量评价 412
11.5.3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12
11.6 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策略与途径 413
11.7 生态恢复中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414
主要参考文献 415
12 可持续发展 417
1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有关背景 417
1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17
12.1.2 可持续发展的4 次重要国际会议 418
12.1.3 可持续发展的4 份重要报告 419
12.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421
12.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恢复 423
12.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425
12.5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426
主要参考文献 426
第一版后记 429
第二版后记 431
第三版后记 433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