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460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深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牟宗三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012-9787532525812

上书时间2024-01-08

熹牛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牟宗三 著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9-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2525812
  • 定价 1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1537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牟宗三学术论著集
【内容简介】
  宋明儒家所讲者即性理这学也,其点与重点唯是落在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创造之性能——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上。性理一词并非性底理,乃是即性即理,包括本心即理之性理义。欲自觉地作道德实践,心性不能不谈,心性之学亦曰内圣之学,内圣者,内而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做圣贤工夫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此内圣之学亦曰成德之教。成德之最高目标是圣,是仁者,是大人,而其真实之意义则在于个人有限之生命中取得一无限而圆满之意义,此则即道德即宗教,而为人类建立一道德的宗教也。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初从张申府先生治西方哲学,后长期追随当代新儒家开山熊十力先生,为熊氏三大弟子之一。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并主编《再生》,创办《历史与文化》杂志。1949年后,在台港两地多所大学任哲学教授、导师、讲授逻辑、知识论、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1995年逝于台北。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部综论
第一章宋、明儒学之课题
第一节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
第二节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
第三节宋、明儒之课题
第四节宋、明儒之分系

第二章别异与简滥
第一节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第二节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
第三节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
第四节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化之理之区别

第三章自律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
第一节论道德理性三义
第二节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
第三节“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

第四章道之本统与孔子对于本统之再建
引言
第一节孔子前性字之流行及生性二字之互用与不互用
第二节孔子后言超越意义之性之传统背景——《诗》《书》中所表现之道德总规与政规
第三节孔子所以不常言“性与天道”以及子贡所以言“不可得而闻”之故

第五章对于叶水心《总述讲学大旨》之衡定
引言
第一节尧与舜以器知天与人心道心
第二节禹与皋陶《皋陶谟》之天叙、天秩、天命、天讨、天聪明、天明畏
第三节汤与伊尹《汤诰》“降衷、恒性”与《中庸〉“天命之谓性”
第四节文王与“无声无臭”
第五节周公与原始的综和构造
第六节孔子与仁教
第七节曾子与“孔子之传统”兼论忠恕一贯
第从节孟子之开德与言治
第九节《易传》与周、张、二程

第二部分论一濂溪与横渠
第一章周濂溪对于道体之体悟
引言
第一节濂溪《通书》(《易通》)选章疏解
第一段以诚体合释乾道
第二段诚体与寂感真几
第三段圣道、师道(变化气质)与圣功
第四段诚体之神与太极之理
第五段结语濂溪之造诣与不足
第二节关于《太极图说》
第一段“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解
第二段“太极动而生阳”之确义
第三段朱子理会“太极之理”之偏差
第四段对于评斥朱子理气为二者之衡定
第五段象山疑《太极图说》之非是

第二章张横渠对于“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展示
引言
第一节《正蒙》“《太和篇》第一”疏解道体义疏解
第一段“太和所谓道”气与神
第二段太虚与气
第三段“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并论“兼体无累”义
第四段太虚即气体用不二之圆融论并辨佛老之“体用”义
第五段体用不二下之“无非教也”
第六段离明得施不得施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第七段“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与清气之质性之分别
第八段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之不同
第二节“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性体义疏解
第一段言虚言道皆结穴于性
第二段性之名之所以立
第三段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具体内容
第四段由“兼体”与“合两”以明性体寂感之神
第五段性善命正“义命合一存乎理”
第六段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七段化气继善以成性
第八段“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
第三节“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心体义疏解
第一段心之名之所以立
第二段“心能尽性”之总纲
第三段仁心体物而不遗天无外、性无外、心亦无外
第四段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第五段虚明纯一之心与“存象之心”
第六段“合内外于耳目之外”
第七段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及耳目不为累而为心知之发窍
第八段“以性成身”与“因身发智”
第九段辨佛
第四节综论心性合一(是一)之模型

附录佛家体用义之衡定
一、佛家言“空”之意义空与缘生非体用义
二、《起信论》之大义
三、体用义之检查
四、圆教下究竟体用义之确定
五、道德意识之豁醒,内在道德性之性理、实理、天理之挺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