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85 九五品

仅1件

安徽阜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广超法师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05

白龙书院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广超法师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66838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1页
  • 字数 1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新加坡广超法师佛学丛书
【内容简介】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称《百法》,是世亲菩萨在世间的森罗万法中取出一百种法,以唯识观点分成五类,认为这一百种法是万法的总纲,所以又称为“五位百法”。我个人认为,《百法》是大乘法相的精髓,加上一些唯识见解的著作。其实本论中只有两种法是唯识宗的法相,那就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在佛学思想上,五位中的“所现影故”是唯识思想;除此之外,其余的法皆出现在各大小乘部派的法相里,只是大乘的五位分类比小乘部派的分类来得正确。
《百法》比《俱舍论》多二十五种法,然而并不见得圆满,以“善”心所来说,“四无量心”是很重要的心所,“喜”可归入“受”心所,“慈”和“悲”不属于“受”,应当与“舍”心所同类,但是本论只列出舍心,没有慈心和悲心。再来看“烦恼”,佛经处处说众生“忧悲苦恼”,而本论中的“小随烦恼”却只见“恼”,不见“忧悲”。
《百法》虽然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它还是非常可取的,如佛法所说:人的心念繁杂难知。大乘佛教将它划分为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他随着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称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本论中重要的心所有五十一种,若以善恶来分,“烦恼”与“随烦恼”这二十六种心所是恶的;十一种是善心所;四种“不定”心所是善恶不定;“遍行”和“别境”这十种心所是没有善恶的。修道者应当知道如何断除所有的恶心所,保持善心所,将不定心所转化为善性,使善心所一直生起;同时,觉知“遍行”、“别境”心所,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其他心念。
由于人的心念生灭神速,所以有些心所必须有相当的定力才能觉察到,不过先知道这些心王与心所,对于静坐会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学佛法应以修心为主,修持戒、定、慧皆为了明心见性,能把握自心者,就能把握生死。所以这五十一种心所法是学佛者不可不知的法。我个人认为,不论学习大乘佛教的哪一宗,都应深入了解《百法》,因为它是大乘佛学的“基本法相”。
【目录】
序言
大乘百法明门论
绪引
《百法》简介
一、作者
二、释论题
第一章总释
一、万法可分五类
二、分五类的缘由

第二章心法
一、略说心、意、识
二、第六意识
三、前五识
四、前六识了别后,意识才分别
五、第六意识活动有二类
六、五俱意识的境
七、现量的了别与比量的分别
八、第七末那识
九、第八阿赖耶识
十、心王总结

第三章心所有法
一、遍行位
二、别境位
三、善位
四、烦恼位(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位
六、不定位
七、心所总结

第四章色法
一、五根
二、五尘
三、法处所摄色
四、色法总结

第五章心不相应行法
第六章无为法
第七章无我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